抹黑节流传于全国锡伯族地区,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8个牛录的锡伯人中,在春节期间仍然可见到这种古老的抹黑仪式。抹黑节的仪式是:大年正月十六日天刚发亮,男女老少就争相起床,相互往对方脸上抹锅底灰。在抹黑节当夜,各家都点上供神用蜡烛,绕屋一周检查,然后还到仓库中照一照,以免受盗窃之灾。传说,这一天“五谷之神”要下凡,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认为人们替五谷承受了黑祸,祈求五谷之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
抹黑节是历史上因为锡伯人种植的小麦经常得黑穗病,而又没有能力预防,由此演变出的一个非常独特的节日。过去,东北地区的锡伯族人还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日要给希林妈妈供饭,用大黄米做干饭,做酸菜,给灶神、门神、希林妈妈、土地爷爷各供一盘,然后把灯捻儿点燃,举行上香、浇酒、磕头等一系列供奉仪式。新疆锡伯族人每逢抹黑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做“托火勒布达”(一种纽扣形状的面条)食用,然后往关帝庙里送“烛蜡”,烛蜡是用面团捏做的香火盏,里灌兽油,安芯点燃。抹黑节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二十三、民间信仰
锡伯族的民间信仰流传于全国锡伯族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中,属民间信仰类别。
民间信仰是锡伯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重要种类。锡伯族有史以来的民间信仰,曾经历形成、定型、发展、嬗变的“文化运动”过程,但到现当代,本民族的民间信仰已遗存无多。清代是锡伯族民间信仰文化最为丰富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锡伯族的信仰文化与当时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紧紧结合,在继承清以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存。锡伯族迁居沈阳后,民间集资修建了锡伯家庙太平寺,随即该寺成为锡伯族人寄托信仰的重要活动场所。1764年,4000余名锡伯族军民奉命西迁伊犁屯垦戍边,不久又在锡伯营修建靖远寺,将东北地区的信仰香火续了下来。随后又在锡伯营各个牛录倡修关帝庙、娘娘庙、八蜡庙、玛法妈妈庙、图公生祠等各具功能的寺庙,进一步完善了本民族寄托信仰的硬件环境。在清代锡伯族民间信仰文化中,其信仰事象最为完善,信仰表达形式规范齐备,在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寻觅到人们表达各种信仰的影子。诸如自然崇拜中的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木、奇石、雷电等崇拜及其祭祀,图腾崇拜中狐狸、鹰、蛇、鲜卑兽(瑞兽)、虎等崇拜及其祭祀,祖先崇拜中的希林妈妈、海尔堪玛法、伊散珠妈妈、布尔堪巴克西玛法、玛法妈妈、依兰恩杜里格格(三位神姐)、吉朗阿妈妈、妈妈墨尔根、苏鲁妈妈、肫依妈妈等崇拜及其祭祀,对各种神灵、精灵及魂灵的崇拜及其祭祀,以及咒、兆、占、厌胜等各种禁忌,在清代锡伯族社会都十分流行,而且祭祀活动都比较规范。
在近现代的100多年间,锡伯族民间信仰的嬗变十分明显。一是具有氏族社会特点的自然崇拜现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既有部分淘汰,也有在吸收兄弟民族信仰事象基础上的自我更新,所继承下来的可谓与其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二是具有封建愚昧性的民间信仰事象,既有自然消失,也有锡伯族文人志士加以改造而面目一新的,使其部分信仰事象具有了时代特点,在其信仰文化中也留下了近现代烙印;三是吸收汉、满、哈萨克、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信仰文化的成分,并在对其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加以民族化,使其成为既具一定的多民族特色,又不失锡伯族文化特点的民间信仰事象;四是在旧的民间信仰影响下,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异化信仰事象。
二十四、民间医药卫生
锡伯族的民间医药卫生流传于新疆锡伯族地区,2008年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民间知识类别。
医药卫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增进自身健康,在与疾病斗争中积累起来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锡伯族的民间医药卫生有着悠久历史。其祖先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维护自己健康的许多民间医疗知识和医疗方法。比如锡伯族的先民鲜卑人很早就掌握了热敷、放血等疗法,在《三国志》卷三十《乌丸鲜卑传》中注引:“知以艾灸,或烧石自熨,烧地卧上,或随痛病处,以刀决脉出血”。这一疗法,在锡伯族民间至今依然遗存。这些属于民间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方法虽然简便,但有效可行,传承至今,成为锡伯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主要有尔琪疗法、相通疗法、喇嘛医药、扎针疗法、刺针和挑针、火针和轻刺、放血疗法、拔火罐疗法、奥多尔疗法、接骨疗法、消炎(消肿)疗法、乳腺炎疗法、中医疗法、民间中草药、西医疗法等。在各种疾病危害中,传染病对锡伯族人造成的危害极大,历史上曾经数次发生人口锐减现象。在与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锡伯族的医药起过很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锡伯族居住区的天花、麻疹等传染病被彻底消灭,锡伯族人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改善。
二十五、传统游艺竞技
锡伯族的传统游艺竞技流传于全国锡伯族地区,2008年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别。如嘎尔出克竞技游戏有阿尔拉西、萨克、喀发特、斐特克木比、抓嘎拉哈、撂法、指弹法、摈法等。此外还有棋类游戏,如狼棋、走京城等。打瓦尔、艾曼占地、抓石子儿、放风筝是新疆锡伯族最普遍进行的传统娱乐游戏。
每年正月,人们借助西南风放风筝,以表达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锡伯族人制作的风筝式样多为蝴蝶形、鹰形、猫头鹰形、蜈蚣形、窗棂形、铁桶形(五个桶谓五股,八个桶谓八股,如此类推)、孙悟空形、鸽子形等,尤其以蝴蝶形居多,显示出锡伯族人对蝴蝶的偏爱。风筝多用榆树、柳树枝制作,将表皮刮净,半干不干时扎成骨架,粘纸涂色。锡伯族人视制作风筝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要求将骨架扎制、裱糊、剪裁、绘画、书法等技艺完美地结合起来。裱糊讲究纸张薄而耐用,有的则要油浸,以求结实,剪裁要得体,便于兜风,不至于紧绷撕裂。至于绘画、书法等,更要花费心血,一丝不苟。在锡伯族人看来,放风筝是祈求吉祥的娱乐活动,它包含新岁稼穑丰收、多子多孙、祛疾除病、人畜兴旺等多层含义。过去,无继嗣的人家,特邀众乡亲来家放风筝,举行隆重的仪式。三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必放风筝。因而放风筝还包含锡伯族传统审美意识的实物性展现这一内容。因此,放风筝与锡伯族人的种种希望和美好向往紧紧相连。
第四节申遗项目
一、锡伯族西迁节
西迁节,民间称“农历四一八节”,锡伯语称“杜音拜专扎坤”,东北地区锡伯族有时还称“迁徙节”“怀亲节”,是全国锡伯族同胞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举办的本民族传统节日。每逢这一节日,全国各地的锡伯族群众纷纷聚会,举行各种形式的文艺、体育、聚餐和座谈等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属社会实践、民俗类和文化空间类别。
18世纪中叶,清政府统一新疆后,于1762年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为了抵御和防止强邻俄国向东扩张、蚕食我国西部领土,清政府从东北、河北等地抽调蒙古、索伦、锡伯等民族组成兵营,西迁到新疆伊犁地区戍守边境。其中,清政府于1764年从盛京(今沈阳市)地区调锡伯族官兵1000名,连同眷属共约4000余人西迁新疆伊犁地区戍边。这一拨锡伯族官兵在农历四月十八这一天,在盛京锡伯家庙与留在故土的骨肉同胞离别,杀牲祭祀祖先,焚香祈祷西行平安。农历四月十九日,锡伯族军民从祖居地出发,乘坐简陋的交通工具,踏上遥远的西行征程。他们跋山涉水,战胜种种艰难险阻,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七月下旬抵达伊犁,组成锡伯营,开始了长达200余年的戍边屯垦生活。后来,农历四月十八这一天便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先后多次举办西迁节纪念活动,全国各地锡伯族同胞纷纷前来参加。在节日活动中,锡伯族的民俗文化及各种表演艺术充分被展示,形成其独特的传承空间。受此影响,辽宁、黑龙江、吉林、北京等省市的锡伯族同胞(约15万人)也开始举办西迁节纪念活动。目前,西迁节已形成西出东进、纵横传播的一种文化载体,受到锡伯族群众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在全国各地,凡有锡伯族人生活、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都举办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不但有锡伯族群众参加,而且其他民族的群众也积极参与了进来。西迁节展示出锡伯族人民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承载着锡伯族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成为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建设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锡伯族西迁节”于2006年审批列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审批列入为第一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锡伯族贝伦舞
贝伦舞又称“贝伦玛克辛”,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统称,被锡伯族人称为“生命舞蹈”。贝伦舞流布于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8个牛录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各县市、塔城地区和乌鲁木齐市等散居区的锡伯族人当中,在坊间有众多的贝伦舞艺人。因贝伦舞是一种即兴舞蹈,具有短小精悍、形象生动、随意性强等特点,故深受锡伯族民众的喜爱,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一种民间舞蹈。在新疆,凡是有锡伯族人居住的地方,都能见到贝伦舞的即兴表演。锡伯族贝伦舞属传统表演艺术类别。据初步调查,锡伯族贝伦舞约有十余种。主要有“锡伯贝伦”“多火伦阿合苏尔”“多若罗若贝伦”“嘎拉沙什喀拉热贝伦”“赫赫呼拉热贝伦”“乌兰克”“茶伏也布热贝伦”“梭克托火贝伦”“着若莫林贝伦”“多木多昆玛克辛”“法兰弗库特热贝伦”等。舞蹈伴奏也从单一的东布尔发展为三弦、四胡、曼陀林、笛子等乐器构成的小乐队伴奏。同时,在贝伦舞的基础上创作出了《锡伯族集体舞》《备耕舞》《积肥舞》等反映农业生产的舞蹈。
“贝伦舞”于2007年审批列入为第一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审批列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
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流传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乌鲁木齐市,属传统手工技艺类别。
有清一代,锡伯族被编入满洲八旗,在京都(今北京)、盛京(今沈阳)一带驻防。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4000余名锡伯族军民奉朝廷之命,从盛京西迁新疆伊犁地区戍边屯垦,他们在八旗制度下充分利用弓箭这一武器,弓箭成为锡伯族官兵守卫祖国西部边防、稳定地方治安的重要武器,孕育和发展了本民族的弓箭文化。弓箭制作工艺也应运而生,成为一种传统工艺技术。过去,在民间有许多手工艺人制作弓箭,但后来民间的这种手工制作技艺一度失传。
锡伯族民间传统射箭活动推动了弓箭制作技艺的产生和发展。过去,许多手工艺人开设作坊制作弓箭,在各类赛事中使用。但后来因各种原因,不但过去使用过的弓箭几乎见不到了,而且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锡伯营的弓箭作坊被关闭,民间制存的大量弓箭被收缴,由此民间传统弓箭的手工制作业被迫停业,使制作弓箭的手工技艺失传。近几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民间手工艺人着手开发弓箭工艺品,为恢复已经失传的传统弓箭制作技艺提供了机遇。该县孙扎齐牛录乡农民陶文新,他的祖先从清代起就制作弓箭,至他这一代为制作弓箭的第四代传人。陶文新年轻时喜欢射箭,过去经常参加村里和各牛录举行的射箭比赛,1983年在县体委组织的射箭比赛中还获得过一等奖。陶文新把他的弓箭制作技艺传给他的三儿子陶金新。陶金新成为第五代弓箭手工艺人。
锡伯族的传统弓箭主要使用红柳、大叶白蜡、洋槐木、榆木等硬质木头及玻璃钢、牛筋等材料。大的弓箭要将18块不同的木头黏合在一起,小的弓箭也要用12块木头黏合,每块木头都要有拉力和弹力,并且不易变形。这些材料的加工需要集切、锯、刨、削、磨、弯曲、打光、粘贴、整合、装饰等多种工艺为一体,一样都不能或缺,需要从粗加工到精细加工的多道工序。弓弦一般用洗干净并晒干的羊肠来做,弓箭力量的大小跟羊肠的粗细、硬度、弹力有直接关系,根数越多,力量越大。陶文新父子制作的弓箭一般长1.8米,可以射200米远。这种弓箭的操作程序和关键流程,完全依工匠自己的精湛技艺和平时积累的经验,往往以眼为尺,以手为度,很少有具体数据作参考。制作一把弓需要利用上百件专用工具,使用近100道工序,历时20多天才能制作出一把弓箭。目前制作成功的传统弓箭有三类产品:一类是传统弓箭,射程较远,适用于民间射箭竞技比赛,保留着清代硬弓的特征;另一类是响弓,主要用于民间竞技比赛,响弓的箭射出后在空中发出响声是其主要特征;还有一类是工艺弓箭,具有外形美观、制作精湛、图案精致、包装精美等特点,体现了锡伯族工艺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同时又有现代工艺品的创意和理念,形成大小不一的各种工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