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尔人有游园联欢的传统习俗。每年的8月和9月是瓜果成熟的黄金季节,果园里奇花异果应有尽有,亭阁轩昂,景色非常美丽。来自四面八方的观光宾客接受主人的款待,聚会在果园中心亭阁里,品尝各种水果,青年人拉起手风琴,欢歌起舞,庆贺果园的丰收,歌中唱道:
果园里蜂蝶采花忙,
树枝上苹果放郁香。
蜜桃斗艳呈异彩,
万紫千红似春光。
观光游人结成队,
说古论今喜眉上。
摘下果品请品尝,
香甜美味传四方。
三、养殖业
(一)养蜂业
养蜂业与塔塔尔族生活环境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喜爱各种花木的塔塔尔人所居住的地方,生长着丰富的蜜源植物。因此,塔塔尔族大多经营养蜂业。
养蜂业在塔塔尔族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一个养蜂员一年可养50群蜂,收获蜂蜜5000多斤,年产值7000元。另外,还有蜂乳、蜂蜡、蜂毒、蜂胶等产品,年产值可达8000多元。养蜂不占耕地、投资少,经济效益高,是城市和牧区塔塔尔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塔塔尔人的养蜂时间是一年中5个多月的无霜期。因此,养蜂员抓住季节,掌握花期,随花源的变化搬迁蜂箱。他们在春季到伊犁和塔城的草原养蜂,在夏季到阿尔泰山区的大草原养蜂。在公路两旁的大草原,在河谷盆地的山坡上,在天山深处的野果林,在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湖畔和额尔齐斯河两岸的大草场都有塔塔尔族养蜂户的大量蜂箱分布,蜂箱周围有白色帐篷或白色毡房,或木板房子,这便是塔塔尔养蜂人的临时住所。
塔塔尔族的养蜂户有传统的养蜂习俗。他们讲究选择蜂种,实行优生优育,保持纯蜂种。他们采用单一蜂种,专门饲养从内陆引进的意大利墨蜂。这种蜂耐寒力强,产蜜量高、蜜质优良、味道甘甜。每年都要从生产效能最高的蜂群中,按母蜂系和雄蜂系进行选择,将优质母蜂和雄蜂安置在一起,以便进行自然交配,从而实现蜂种的优化,保持纯蜂种。
塔塔尔养蜂人经常观察蜂体的健康情况,若发现蜂螨和孢子虫病,就立即治疗。只要发现蜂螨,立即切割巢脾,更换蜂箱,用敌螨药剂熏蒸,用具外涂硫磺粉。发现孢子虫病,马上隔离,对巢脾、蜂箱和用具用2%的苛性钠溶液消毒,巢脾用4﹪的福尔马林浸泡,蜜蜂用青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等混合于糖水喂养,方可得到治疗。
塔塔尔族对越冬蜂群的养护有一套传统的习俗。冬季来临之前,他们将蜂群安排在越冬室,进行冬季护理。塔塔尔人为越冬蜂群准备的越冬室有三种类型:第一,地下越冬室。挖一个地窖,其深度约1.5米,墙壁全部在地面以下,而屋顶露出地面。第二,半地下越冬室。挖一地窖,其深度1.5米左右,突出于地面的四壁高度约1米,可安玻璃窗户。第三,地面越冬室。四壁全在地面以上。每年使用越冬室前,约于秋季用硫磺熏;用石灰水把墙壁和天花板刷洗,进行消毒;用碎玻璃和成的泥土将鼠穴堵塞好;将垃圾清理出去,更换地面上的旧沙土,然后紧闭房门,以待使用。冬季来临前,对置于各种越冬室的蜂群护理,必须做到:始终保持室内温度在4℃~6℃的恒温,不受室外温度的影响;始终保持室内干燥,空气的相对湿度为75%~80%;保持室内通风良好,要将蜂群吐出的气体及时排除,始终保持室内黑暗和肃静,避免外面的响声传入室内,严防墙壁震动;室内严防啮齿类动物的破坏。当大地回春,冰雪融化,河流解冻以后,先清除场地上积累的树叶、杂草、枝条等,检查安放蜂箱的支柱,及时将坏的更换。选择无风温暖的晴天,把蜂箱搬出越冬室,打开箱门让蜜蜂飞翔。此时,养蜂人观察出笼的蜜蜂是否记住周围的物件,是否能回转蜂箱。若发现蜜蜂不能回转蜂箱,就要将蜂箱重新安排到适当的地方,使其熟悉环境。
为了提高蜜产量,塔塔尔族的养蜂人对工蜂进行驯化。若工蜂多在三叶草丛生的地方采食,可使蜜产量提高若干倍。为了使工蜂飞向三叶草丛生的地方觅食,只有使工蜂接受三叶草的气味。因此,特意将红三叶草的花序和花管浸入糖水中,经过一夜,糖浆中就融入了三叶草的气味。第二天早晨,将糖浆盛入饲养器,置于巢框顶部。当工蜂吃了糖浆,接受了三叶草的气味,便可飞向三叶草丛生的地方觅食,从而提高蜜产量。
(二)渔业
塔塔尔族从事渔业生产的历史由来已久。塔塔尔人的祖先生活在伏尔加河、卡玛河流域,素有捕鱼的习俗,他们一年四季捕鱼,以补充对副食品的需要。散居于新疆境内额尔齐斯河、伊犁河流域河谷盆地的塔塔尔人,将祖先的捕鱼习俗保留至今,逐渐发展形成了新疆塔塔尔人的捕鱼习俗。
塔塔尔人的捕鱼工具主要有:网、叉、钩、木船,自古沿用至今。渔网是捕鱼人自己编织的,其原料就地取材。早年是采用椴树皮、柳树皮、野麻的纤维织网,后来采用棉线织网,近50年来发展为用尼龙线织网。其他工具如钩、叉、木船等也是捕鱼人自己设计,手工制造的。自改革开放后,随着内陆沿海省区渔民的先进工具传入新疆,塔塔尔渔民也采用了工厂生产的尼龙拉网、尼龙挂网、标准鱼钩等先进工具,使生产力得到不断提高。
塔塔尔渔民在长期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对各种鱼的习性很熟悉,他们看到水面上的波纹便知道水中是什么鱼。塔塔尔族渔民的捕鱼区主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塔城河、乌伦古河、喀纳斯湖、乌伦古湖、吉力湖沿岸的水域。这些捕鱼区有春秋两次鱼汛期,此外,还有各种鱼类集聚“冬涡子”的越冬期。塔塔尔族渔民根据鱼类的上述活动规律进行捕鱼。
春秋季节的捕鱼。每年初春,冰融河开时,就开始做捕鱼的各项准备工作。凡要前赴捕鱼区者,事先预约,组成4~6人的渔民作业组,并确定捕鱼地点和出发日期。渔民赶着满载渔具的马车到达捕鱼区后,选择避风的安全地带扎营40天左右。在河流水域捕鱼,主要使用拉网。拉网长50米,网眼8厘米,上网系有许多浮子,下网系有坠子。布网之前,先选定深水处为下网地点、水流平缓地方为起网地点。将网置于水域后,岸上的人拉着网绳向前走。到达起网地点后,岸上的“指挥官”一声令下,便开始起网。起网时,还用畜力拉网。在湖泊捕鱼,主要使用挂网。挂网长30米,网眼有6厘米的,也有8厘米的。布网之前,选择鱼群流动的地方为下网地点。将网置于水域后,将两端固定,使网不致被波浪冲走。捕鱼人在岸上一边守候一边垂钓,鱼儿上网便及时摘取。有时,发现游动的鱼群多,还将挂网作拉网使用,三四人手执网绳,向前走动,到达浅水滩即可起网。塔塔尔渔民用力拉着网绳高声唱春季捕鱼歌。歌中唱道:
大地回春冰河开,
汛期鱼儿逆水来,
塔塔尔人赴郊外,
渔民撒网忙开怀。
夏季捕鱼多为业余爱好者,一般使用鱼钩和饵料钓鱼。还有不少人使用鱼筐捕鱼。鱼筐用柳条编织成圆柱形,肚大、口小;高度大者2米,小者1米;直径大者2米,小者1米;口直径有30厘米。将鱼筐放在鱼群必经之地,在水浅的地方钉木桩,把筐子口迎着水流固定在桩上,但筐身不能全浸到水里,而是1/3露出水面。鱼筐安置好之后,向筐里投放胡萝卜、羊骨头或死鼠等诱饵。人不需要日夜守护,而是过几天巡查一次,发现筐里有鱼,用带柄的小鱼网捞出来,便是可食的活鱼。也有不少人划小船撒网捕鱼。
冬季捕鱼,也称为冰上捕鱼。入冬之后,河水、湖水结冰3尺厚,方可在冰上搭起一草棚子,用镐头、铁锨凿开一个2尺宽的方形洞。一是因阳光射入水中,二是因有新鲜空气,长期集聚“冬窝子”的鱼群纷至洞口来回游动。不畏严寒的垂钓者,将系有许多鱼钓(饵料系在鱼钩上)的绳索和系有闪闪发光的铁片的绳索从洞口投入水里,来回慢慢地拉动,引诱饥饿的鱼儿来觅食,当有许多鱼儿上钩时,将随绳索拉上水面的活鱼,一条一条地从鱼钩上取下来甩在冰上。这时冰上作业的塔塔尔渔民齐声唱起冬季钓鱼歌:
北风啸寒大地冻,
冰封江河水不流。
马拉雪橇冰上走,
越冬鱼儿冰下游。
凿冰开洞阳光射,
见光鱼群纷纷来。
紧拉绳索鱼出水,
累累冻鱼车床摆。
冬季捕鱼期一般为30天,共凿洞口4~5处,在每个洞口捕鱼一般为5~6天。平均每天捕冻鱼300多公斤,30天的捕鱼量可达1万公斤。捕鱼期结束后,塔塔尔渔民赶着满载冻鱼的马拉雪橇,直奔市场出售。鲟鳇鱼、大白鱼、红鲤鱼、黑鲤鱼、草鱼、五道黑、小白条、鳊鱼、鲢鱼以及各种名贵冻鱼,丰富了各族市民的菜篮子。
四、狩猎业
狩猎是塔塔尔人的业余爱好。他们在工作和生产之余到野外猎获黄羊、野兔子、野鸭子、野鹅等野生动物。
塔塔尔猎手主要进行集体狩猎。要好的朋友相约,以三四人组成一个狩猎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一名年龄大、经验多、熟悉地理环境而又公正的人当“带头人”,一切狩猎活动都由带头人安排决定。这种集体狩猎是一种临时性的合作形式,为期10天左右。打猎活动结束、猎获物分配完毕,带头人宣告解散,下次狩猎时重新组织。塔塔尔族保持了“共同狩猎,平均分配”的传统风格,带头人也不例外。
猎手们出发之前,先要做好准备工作:由领队人亲自到野外选定狩猎地区并选择较隐蔽的地方搭一毡房,以备住宿和存放捕获物。猎手的马是追逐野兽、驮运猎获品不可缺少的乘骑工具,出发前喂马要加精料。猎枪是猎手唯一的工具,出发前将枪栓、枪膛用鸡油擦干净,并将子弹准备充足。每个猎手准备好足够10天食用的熟马肉、熟牛肉、熟羊肉和油饼。准备工作就绪后,在决定出发的前一天晚上,在最年轻的猎手家里聚会,由领队人领拜祈祷,祈求真主狩猎丰收。猎手们出发时,周围的邻居都要送行。
塔塔尔族的猎手们在出发前由邻里的长者送行。送行到村外时,长老特意训话道:“我们塔塔尔族的狩猎规则(习俗)是,动物在哺乳期、妊娠期、发育期时,不能猎取,要保护它们。”猎手们右手抚胸,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一定严守传统的狩猎习俗。”然后启程,向广阔的野外前进。
塔塔尔猎手们捕获野生动物采取枪击致死的办法。捕获黄羊,一般到黄羊成群吃草、喝水的地方,潜伏在黄羊必经之路附近的深草窝子里,不说话,不吸烟,待黄羊走进猎枪射程范围内时,瞄准射击。捕获野鸭、野鹅,一般选择河流、草湖、河汊附近背风的地方,隐蔽在杂草丛中,待其落地或在水域里觅食时,瞄准射击。当猎手们结束狩猎活动,回到家里后,邻居们前来看望,表示问候。
五、手工业
塔塔尔族的手工业以面粉加工业为主。
塔塔尔族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因此,在乌鲁木齐、伊宁、塔城有不少塔塔尔人经营的面粉加工作坊。塔塔尔族的面粉加工分为水磨加工和旱磨加工。水磨和旱磨作坊都使用石磨磨盘。石磨磨盘是塔塔尔人就地选料、手工雕凿而成。新中国成立前,一个名叫番提乎林的塔塔尔人,在乌鲁木齐市山甬碑地区有一处面粉加工坊,在新疆很有名气。番提乎林本人是一位矿产地质工程师,因此他会选料凿磨盘。他凿的磨盘好用。他的作坊,最早是旱磨作坊,主要用牛或马拉磨,出粉率不高。后来,他按照“将水的冲力作为动力的物理原理”进行技术改造,设计了水磨磨盘结构,亲手制作了木制齿轮,连接在石磨的轴上,利用水的冲力带动石磨旋转。经过一个月的试用,虽然使磨盘能够正常运转,但因底盘齿轮旋转频率低,致使磨盘转速不够。于是他又改进了水槽,加大了水槽容水量和流水速度,使水磨达到了设计能力。这一技术改造成功后,他就把面粉加工作坊的10盘旱磨全部改成了水磨,提高了面粉加工业的生产力。
塔塔尔人开办的加工面粉的磨坊,当要求磨面的人把原粮送来时,必须先问“洗过了没有”,如回答说“没有洗”时,就叫粮主把原粮就地清洗干净,否则是不给加工的。
第二节饮食习俗
塔塔尔族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当今饮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传统的内容,他们仍然采用烤、炸、煎、煮、炖、蒸等烹饪方法,用小麦面粉、牛羊肉、砂糖、蜂蜜为原料制作各种食品,其饮食以品种繁多、配方科学、口感上乘、营养丰富而着称,深受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回族群众的青睐。
塔塔尔族一日三餐的饮食,可分为早餐食品和午餐(晚餐)食品两大类。早餐以面食即以玛依托卡什(油馕)、库麦什(面饼)、油煎饼、肉馅饼为主,配以牛奶或奶茶、方块糖或蜂蜜、果酱、水煮鸡蛋等。午餐也称正餐,平时以库勒达玛(碎肉汤饭)或以馅饼,或以莲花白馅的包子、羊肉包子,或以抓饭,或以拉面为主,配以浓茶水。有时,以清炖牛肉块或羊肉块为主,配以肉汤、烤饼或油馕。
塔塔尔族使用的餐具,具有西餐餐具的特点,用餐时多用勺子、刀、叉,每席位都配有小碟。碗、大盘、小盘、勺子、叉子都十分考究,其餐具沿边都以花草纹样压边,富有工艺美术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