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筹资修建更多的桥梁,唐东杰布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百纳家7名能歌善舞的姊妹,组成了歌舞演唱队,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并自己设计服装,7人中有2人扮猎人,2人扮王子,2人饰仙女,1人敲钹击鼓。7姊妹容貌俊俏、舞姿婀娜、唱腔优美清新,为观众们所赞叹不已。大家惊奇地赞曰:“莫不是阿吉拉姆(意为仙女阿姐)下凡跳舞了吧!”从此,藏戏便被人们称为“阿吉拉姆”,这7人就组成藏族历史上第一个藏戏团——“雅龙扎西雪巴剧团”,唐东杰布也因此被后世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至今在藏戏演出时,舞台上都会挂有唐东杰布的画像。唐东杰布把演戏化缘得来的钱,作为专用资金来修建桥梁。相传,他一生中共建造了58座铁索桥、60座木桥和118条渡江船。后来由于兵燹战乱,特别是18世纪初,蒙古准噶尔部对西藏的侵扰,这些桥梁大都被毁坏。基于唐东杰布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为“铁桥活佛”。此外,唐东杰布还发明了能治内科病的白丸和能治流行性瘟疫的红丸等医方诀窍。
十九、噶玛巴·都松钦巴
噶玛巴·都松钦巴(1110~1193年),意为“知三世”,出生于今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境内,为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始祖。
都松钦巴自小从父亲学习藏文,涉猎深奥的佛学知识。16岁时依父母命入噶查寺,在堪布丘格喇嘛及规范师秋·森格札前剃度出家,取法名曲吉札巴。为磨炼其意志,森格札让他做了两年的苦役。后都松钦巴跟随阿底峡大师的三传弟子札惹哇西昆仲二师聆习了“胜乐金刚”密咒修法及不动如来等许多法门。19岁时,都松钦巴赴西藏学法。先后师从觉隆·嘉玛哇及其弟子日寄巴和智青恰巴师徒学习《慈氏诸法》和《中观论》,反复研习成为精通者。此后6年多的时间里,又从夏尔巴及其弟子伦觉巴·喜饶多杰二师闻习噶当派的许多教法,还在巴察译师处进一步学习“中观”理论。由玛·杜增巴作亲教师,义喜洛哲作羯摩师,玛·杜增巴的弟子作屏教师而受比丘戒,并精研《毗奈耶》,开始讲经说法。
30岁时,都松钦巴在岗波幸遇达波拉杰,在达波拉杰和粗墀宁波叔侄的教诲下,他在佛学领域里有了新的开拓。达波拉杰为他讲授了噶当派的《菩提道次第》,亲自传给他噶举派的“方便道”和“拙火定”修法。都松钦巴在名师的指导下进步很快,他连续精修了9天,由“定力”引生“拙火”,寒冬腊月,身着单布衣仍热得双手冒汗。他这样坚持苦修9个月而手中不离拂尘,因此传称他是大修士。都松钦巴在达波拉杰处苦修了3年后,又到热琼巴学习那绕巴、弥勒巴所传的教法,还学了萨迦派的“道果教授”以及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在所有各派的教法中,他认为功底最深且最有效的是噶举派的“拙火定”和“大手印法”。
1147年,都松钦巴学贯三藏后,载誉而归。在类乌齐附近的噶玛地方建成噶玛丹萨寺,形成噶玛噶举派。都松钦巴佛学知识超群,积德扬善,利益众生,威望日增,仅康区一带就有徒众数千人。
1187年,年逾80的都松钦巴,在拉萨西北的堆垅地方(今拉萨堆龙德庆县)修建了着名的楚普寺,与噶玛丹萨寺并称为噶玛派的上、下二寺。1193年11月,都松钦巴圆寂于楚普寺,享年84岁。都松钦巴在圆寂前,曾对弟子们说:“我将会乘愿再来!”并将下世转世情形的预言书交给自己的大弟子,开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之先河。这种为解决教派领袖人物继承问题的活佛转世制度,后来又得到了其他教派,尤其是格鲁派的大力推广和应用,使之日臻完善,并最终形成了藏传佛教所特有的活佛转世制度。噶玛噶举派追认德高望重的都松钦巴为该派黑帽系第一世活佛。
噶玛巴·都松钦巴一生着述颇多,如《四面金刚亥母》、《四续释》、《梦事三种》及《神鬼饶益之隐身术》等,为研究藏传佛教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二十、布顿·仁钦珠
布顿·仁钦珠(1290~1364年),意为“宝成”,藏传佛教夏鲁派的创始人,藏文大藏经的编订者,着名的佛学家和史学家。
布顿·仁钦珠出生于后藏夏卜墨地方(今萨迦县吉定乡下布吉定村),从五六岁开始,母亲(是一位女规范师,有一定佛学造诣)就教他读书识字,后从规范师嘉木桑正式学习藏文和历算学。布顿虽然年幼,而对《地藏菩萨十轮经》和《临终智大乘经》背诵烂熟。8岁时将祖父处所有的宁玛派经典全部学完,同时还学习了藏医中的医疗术和工巧明中的尺度经。1307年,18岁时受沙弥戒,跟随格西索南贡学习了《般若》、《律经》、《量释论》等。布顿博学强记,雄辩有才,一时名扬卫藏。1312年,受比丘戒,并在绰普寺召集僧众讲授《般若》、《戒律》、《对法》等经论。后赴塔巴岭寺,拜塔巴译师尼玛坚赞为师,在4年里学习了声明论、修辞学、诗论、戏剧等,尤其学习和掌握了翻译技巧。同时利用时间拜访名师,学会了梵文、克什米尔文等几种文字。学通显宗绪论后,转入学习密宗经典,并且闭关修行,有所证悟。
31岁时,布顿应邀担任夏鲁寺寺主,创建了显宗经院和密宗经院,又创建了“德钦颇章格敦佛殿”。布顿几乎审阅和修订了以前所有译师们由梵译藏的佛教经典,33岁时,撰写成名着《佛教史大宝藏论》或《善逝教法源流》,俗称《布顿佛教史》。该书藏文长条版212叶,前半部讲印度、尼泊尔佛教宏传的历史,后半部分讲西藏佛教传播的过程,最后部分是纳塘版《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总目录,并附录190多位印藏翻译大师的名单。文字严谨,史实可信,被佛学家视为要籍。布顿还将纳塘版《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重新修订编纂,后来的几种版本基本是依此序而编的。对西藏所传的密典重新做了分析鉴别的整理工作,并对许多显密经论作了注释。其着作很多,有关历史、对法、律经、般若、中观、量释、声明、星算、秘典等大小五明论方面的着作和注释、译作共计26函,200多种。
1344年,元顺帝派使者前往夏鲁寺迎请布顿到内地弘法,遭到婉言谢绝。1351年,雅桑万户和帕竹万户间发生战事,63岁的布顿大师立刻前往调停,制止了争斗。一路上他还讲经说法,使前来听法的信徒皆领受正法之甘露。次年建造了菩提大佛塔,并作了开光仪式。1353年,布顿来到萨迦寺,在萨迦寺佛殿里建造了周长约一丈许的吉祥金刚本尊坛城一座,坛城周围用各种奇珍异宝镶嵌而成。64岁时,还担任过赤洛寺法台,在该寺修建了讲修经院(显宗经院),此后又先后在夏鲁、日普、绰普、萨迦、昌都、沃喀、塔拉干波、帕摩竹巴、桑耶、叶尔巴、楚普等寺院讲经说法,弘扬佛教的广大事业。所传弟子2500人,其中着名弟子有札才巴·仁钦南嘉(继承了其传承)、纳塘译师僧格室利、夏鲁译师曲郡桑波、敏珠尔觉端译师阿旺仁钦扎西(《丁香帐》一书的作者)、大译师嘉却华、达罗·喜饶仁钦(宗喀巴曾从其学过密法)等大学者。
布顿大师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在西藏声誉甚高,因他住持过夏鲁寺,所以,人们把他的传承称夏鲁派,又名布顿派,这个教派虽然传承时间不长,但是却曾以传授四续部和善讲密经着称一时,对藏传佛教的其他教派也有所影响。
二十一、宗喀巴
宗喀巴(1357~1419年),法名罗桑札巴,意为“善慧”,出生于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
宗喀巴出身于一个世袭贵族家庭,天资聪慧,传说是文殊菩萨的转世。3岁时从夏琼寺的噶当派名僧达玛仁钦受近事戒。6岁时师傅为之灌顶,赐密号敦悦多吉。次年依噶当派高僧顿珠仁钦学经,受沙弥戒,取名罗桑札巴。宗喀巴跟随顿珠仁钦9年,在佛学和文化方面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1372年,16岁的宗喀巴与他的两位舅舅和众香客结伴去西藏继续深造。到了西藏后,宗喀巴遂到各地投师求法,拜谒了各派高僧,吸取了百家之长,并且对显密二宗进行广泛的闻、思、修和讲、辩、着,由于成绩优异,名声很快远扬整个西藏地区。后来,宗喀巴在孜塘等寺院里作了立宗答辩,荣获了“噶希巴洛桑札巴”的称号。
1385年,宗喀巴在雅隆地区的南杰拉康寺,从粗墀仁钦受比丘戒,此后他一边夜以继日地学习、诵读五部大论,一边在桑普、萨迦、则当等地对五部大论进行立宗答辩,各方人士无不敬服。不久他开始着书立说,早期的着作有《僧众二十论》,31岁时完成了《波罗蜜多注释金珠》的巨着。并开始应西藏各寺院之请为人讲经、收徒传法。
1388年,喀宗巴规定其师徒必须改戴黄色桃形僧帽,表示他继承印度的佛教大师班钦·释迦室利所传说的一切有部,所以又俗称他这一教派为黄帽派。这一方面是表明自己有别于其他教派,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他要抛弃当时僧众不重戒律的恶习,表现了他重整戒规,矢志改革藏传佛教的决心。也就是从这个时期起,宗喀巴着手从事改革藏传佛教的活动。他的号召和行动得到帕竹地方政权的积极支持,也受到广大僧俗的热情欢迎,再加上他在当时佛教界有很高的威望,所以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就能较为顺利地进行。自此,宗喀巴的思想体系也逐渐形成,主要标志是他的两部着作的完成,分别是《菩提道次第广论》(1402年)和《密宗道次第广论》(1406年),这也成为他所创立的格鲁派的理论基础。
1408年和1414年,明朝两次遣使臣到西藏迎请宗喀巴进京,但因他忙于宗教事务,又身体有病,故上表婉言推辞。1415年,宗喀巴派遣其弟子释迦益西代表自己进京。永乐帝封释迦益西为“西天佛子大国师”,后加封为“大慈法王”,格鲁派与明朝建立起密切关系。1409年正月,宗喀巴经过两年的周密筹划,在拉萨大昭寺成功主持了近万名僧人参加的祈愿大法会。之后,祈愿大法会遂成为定制而沿袭下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至十五日举行。同年,宗喀巴在拉萨东南50里的旺古尔山创建了甘丹寺。甘丹寺建立以后,宗喀巴师徒就一直住在此寺,因此他这一派也被称为“甘丹寺派”,后音变为格鲁派,有人根据藏文释为“善规”派。至此,以宗喀巴为首的新教派——格鲁派,以甘丹寺为主寺,逐渐形成。
宗喀巴一生着作颇丰,一共有170多卷,除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外,还有《菩萨戒品释》、《峦宗十四根本戒释》、《侍师五十颂释》、《中观论广释》、《辨了不了义经善说藏论》等。而到了晚年,投拜他门下为徒者也急剧增加,着名的有八大弟子,其中克珠杰为第一世班禅,根敦朱为第一世达赖喇嘛。宗喀巴的弟子还于1416年和1419年在拉萨郊区分别建立了哲蚌寺和色拉寺。至此,以甘丹、哲蚌、色拉为主的格鲁派三大寺初具规模,奠定了黄教发展的稳固基础。宗喀巴师徒在藏族各地建寺收徒,其影响迅速遍及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甚至蒙古地区。
1419年10月25日,宗喀巴大师圆寂,享年63岁。次年人们于甘丹寺为他建成了灵塔,并将他圆寂的这一天作为藏族人民的宗教节日,藏语称作“甘丹阿姆曲”,俗称“燃灯节”。而在藏传佛教界,宗喀巴被誉为一代大师、世界第二佛陀。
二十二、阿旺·洛桑嘉措
阿旺·洛桑嘉措(1617~1682年),即第五世达赖喇嘛,出生在西藏山南雅隆琼结的钦瓦达则宫,其家族属于帕竹政权管辖下的世袭贵族琼结巴家族。洛桑嘉措幼时叫贡噶明居多嘉旺季嘉波,6岁时,由四世班禅洛桑曲吉坚赞和贡乔群培等人认定为是四世达赖喇嘛的转世,并被迎请到哲蚌寺甘丹颇章宫中举行坐床典礼。1625年,拜四世班禅为师,受沙弥戒,取法名阿旺·洛桑嘉措。1637年,受比丘戒,从班禅大师处受学《菩提道次第论》等诸多佛法传承,又依止宝法增详学《因明》、《律经》、《俱舍》、《现观庄严论》和《入中论》等五部大论。
五世达赖喇嘛生活于17世纪前半叶,而当时的西藏也是教派斗争尖锐时期。这时格鲁派虽然经过前几世达赖喇嘛和班禅的努力有了很大发展,但始终未能掌握地方的政教大权。五世达赖喇嘛为改变这种状况,他和四世班禅商定请新疆厄鲁特蒙古首领固始汗出兵援助。1638年5月,固始汗出兵康区,打败了当地的白利土司。接着挥师西藏,一举摧毁了藏巴汗政权。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在蒙古军队的支持下,在拉萨建立了甘丹颇章地方政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从哲蚌寺的甘丹颇章移居新修的布达拉宫,从此,布达拉宫成为历世达赖喇嘛的驻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