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主要指区域政府通过共同规划、集体抉择,不断加强区域公共政策、制度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共同治理方面的引导能力。政府也秉承着“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公共问题如果缺乏一种协同的共识,同样存在着区域治理主体的“搭便车”现象,隐藏着“公用地悲剧”,因此,这种区域政策引导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区域政府竞合能力的最重要体现。区域政府协同的“区域公共政策”在经济领域方面的作用体现为:由于资源禀赋等原因,以区域经济政策来规划区域的产业布局,引导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加快要素流动、加强产业联合、扩大地区协作,以降低区域发展成本、分享合作溢出效应,实现各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便成为提高城市区域综合实力的现实选择。像区域间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主义、“价格大战”,产业结构上的严重趋同现象等,都是区域政府缺乏协同的“区域公共政策”的表现;区域政府协同的“区域公共政策”在社会领域方面的作用体现为:一方面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治理,诸如环境、文化、安全、卫生、生态等诸多领域的问题治理;如珠江水域环境的治理问题就体现了区域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在2002年之前,广东境内珠江三角洲沿江各市政府抱着“搭便车”心理,不愿主动处理珠江因污染而带来的外部效应,致使珠江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针对此问题,2002年10月,省委及“珠三角”地方政府共同商讨并制订了《广东省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才得到了控制。[《广州日报》2002.10.10.]另一方面是区域“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行政区的公共问题的外溢化,使得像突发性的经济社会危机(如金融危机)、高层政府腐败案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事故(如传染病SARS的传播)等,都明显地跨越了国境或单位行政区划,因此,这要求区域政府应建构公共危机管理的完整体系,如社会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协调处理机制等。
硬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在城市群建设过程中,保证人口、资源、技术、信息等的自由流通,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群内聚力加强的关键是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它是区域政府竞合能力的最直接表现。区域政府在区域公共物品的合作供给过程中,其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区域创新水平的高低和区域整体竞争力的优劣。因此,在交通网络建设方面,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注意完善区域内连接市、县和沿海港口,构筑生活、通勤、都市、产业四大交通圈,建设复合交通走廊,完善城市交通网络系统;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加强连接周边省份高等级基础设施建设。
五、政府公共治理人文生态环境竞争力指标设计
利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认为,在公共行政领域,政府系统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特定时期的行政现象和行政行为与当时的社会、技术、意识形态等环境密切关联。[[美]D.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因此,政府公共制度的治理绩效必须要有社会根基做保障,区域政府竞争力的强弱与其施政的人文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在这里,所谓的人文生态环境主要指文化扩张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国内,贾春峰最早提出“文化力”概念,他认为,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我们也认为文化作为发展的内在因素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同时又熔铸于发展的诸要素之中,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聚合力。区域政府竞争力的强弱,不仅是要考量区域政府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还要考量区域政府对社会建设的作用,包括科教、文化、社保等方面的措施保障,要以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的考核目标。因此,考察区域政府公共治理人文生态环境竞争力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要素:
(一)文化科技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同时,地域的特色文化以知识、信息等形式形成特色技术,从而形成不同区域的特色品牌产品。文化发展的非均衡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区域文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取之不尽的创新资源,越来越受到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各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地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实施多种教育模式以完善教育制度。因为教育制度不仅为各区域传递人力资本,并且还以社会规则和规范的方式传输社会资本。实践证明,东部沿海教育投入力度大,文化较为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进取,敢闯敢冒,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较强,这成为其经济快速发展原动力。相反,西部地区囿于教育和文化投资的不足而阻碍了西部全方位开放,制约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因此,西部的发展尤其应该重视文化力,通过文化教育转变其思想观念。
(二)人力资源
现阶段,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中,地区间人才资源规划的区域化协同必将出现,而且必定纳入地方政府的视野并走向启动。区域间的人才竞争力强弱主要表现为城市劳动者的数量、结构、素质、教育和就业状况。教育投资建设在文化科技教育要素中已经讨论过了,这里就不再展开了。就业状况的分析包括对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情况和不同人群的就业情况分析,通过分析提出扩大就业、鼓励创业、提高就业容量的思路、对策,提出促进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方案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方案等。但总体而言,区域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是实现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保证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因为只有保证了这两者的协调,才能保证人才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政府人才资源管理部门要从单纯的人才资源的数量增长和质量改善,转为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人才资源与经济增长速度、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阶段、人才资源与区域产业发展结构相适应。在人才资源开发上,各地政府可以在区域范围内做到差别化人才培养的同时适当地引进人才,充分创造留住人才的环境。此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可以通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通过适当的行政手段的使用推广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援助计划。现阶段,国内各地方政府的人才开发合作交流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跨越,已由地缘性区域合作向跨区域战略性合作迈进,如“东三省”与“长三角”已经签署的《“东三省”与“长三角”人才开发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所规定的,“东三省”与“长三角”人事部门将建立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加强区域间专家学者、留学回国人员等高层次人才信息的交流,牵头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科技、学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高级专家业务互访。鼓励本地区高层次人才通过柔性流动等方式到其他合作地区工作或服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合作区域内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展考察培训和项目对接,交流经验和商机研讨,促进发展。此外还有辽、吉、黑三省实现毕业生人才信息服务联网互动,中国“10+1”人才联盟的成立等。
(三)社会保障
从当今国际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险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四个方面;二是社会救济体系,这是保证陷入困境的公民都能够得到政府公共部门的一种救济和社会帮助。社会保障既是对公民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又是对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保障,是社会的稳定机制,是区域不同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件之一。有关学者指出区域政府在社会共享、和谐发展中要重视社会的力量,重视社会的生长,因此,提供社会保障是当代各国政府公共部门最主要的职能和最根本的任务,也是政府公共部门社会功能的集中体现。
区域政府竞争力提升的途径
一、转变区域政府治理理念和区域政府行为
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是在严格区分政治与行政的基础上实行的“单一的行政”和“等级制结构”,管理者拥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公共权力,是公共服务的单一提供主体。但是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出现,社会的结构急剧分化,公民社会全面兴起。这其中,政府组织仍然是“对资源和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主体,也以这个主体的身份参与地方资源和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主体,而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容纳其他行为主体进入这一程序,与其他行为主体合作、协商,达成一致并相互监督。于是,政府公共权力出现社会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