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政府竞争力概述
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过程的发展当中,有些地区“先行一步”,有些地区却一直是“扶贫”的对象,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区域竞争力强弱的问题。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视野下,区域间的竞争形式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区位、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的竞争转化为区域“国家竞争优势”层面上的竞争。[陈瑞莲,蔡立辉.珠江三角洲公共管理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因此,区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社会经济竞争的焦点,区域竞争力的强弱已经决定了一个地区乃至于一个国家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竞争与合作、发展与贫困。在托达罗的疑问中,认为区域长期陷于贫困或萧条当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区域社会资本缺乏,公共制度发育不全。这些区域的公共问题要得以解决必须导入现代的公共管理新理念,通过公共治理的制度创新来加以解决。这个疑问当中它背后隐喻的是国家或区域的政府能否有竞争力的问题。新制度学派把经济市场上竞争的天然法则拓展到政府集体行动的分析当中去。以D.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经济学家指出:“共同体和政区间的竞争是如何引导着较有益于公民和企业的规则不断演化,这些规则包括受约束的政府、财产权利、约定的程序、法治等。”[[德]柯武刚,史曼飞.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政府之间竞争是必然存在的。该学派提出了与传统的视政府为“公共人”角色的治理观完全不同的新政府治理观,即视政府功用为国家或地区经济绩效和社会变迁的决定力量,事实上也开创了政府之间竞争理论研究的先河。在全球化加快的进程中,新的政府治理观正经历了从价值判断到工具理念的转变,人们已经学会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政府的竞争性角色和作用问题。[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由此,以区域间政府竞争力为核心的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制度竞争力、治理结构、治理能力等方面都与区域竞争力的强弱息息相关。
由此看来,政府竞争力问题不仅存在,而且随着全球竞争和区域竞争的兴起而日益突显。因此,加强区域政府竞争力的研究有利于提升某个地区乃至于国家的竞争力,更快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竞争力为核心而拓展开来的关于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等概念已经逐渐引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并日益受到了重视。但专门关于区域政府竞争力的专门研究却比较少,因为它是由复合性的概念和专门的学术名词所构成的,关于这个概念的范畴确定,必须先厘清“区域”“政府竞争力”两个概念的解释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个基础上说明什么是区域政府竞争力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分层讨论和细化研究。下面将对此做具体分析。
一、区域政府竞争力概述
(一)“区域政府竞争力”的概念
1.政府竞争力概念
国外关于政府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上。是首先涉及政府竞争力思想的诺思在他的国家理论中首次提出的。诺思在对美国经济史的长期观察后,明确地提出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因为在生产技术等其他因素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也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或制度变迁来得以实现。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诺思首先明确了国家是存在竞争的,由于竞争问题的存在,对竞争力的讨论才有了现实的意义,正是竞争力的不同将导致了国家的兴衰。
而明确提出过国家竞争力问题的是波特(Michael E.Porter),他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竞争优势》论述中曾涉及政府竞争力的问题。他认为:“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因为它能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条件。”[[美]迈克.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译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也就是说,一国的竞争力强弱集中体现在其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表现,而一国的产业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取决于政府能否通过公共治理来生成产业竞争的良好环境。政府有效的选择(组织)了提高生产率的政策、法律、制度,就选择了繁荣。
当今最著名的国家竞争力研究是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简称“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和世界经济论坛(简称“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
IMD的定义是,即是指一个国家在全球市场经济的竞争背景下,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保持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的前提下,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实现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WEF的定义是,一国能获得经济(以人均GNP衡量)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区域竞争力的衡量是一个量化的概念,前者对于它的衡量包括了经济表现(77项目)、政府效能(72项)企业效率(68项),国家基础设施(95项)四个要素,共312个评价指标组成。其核心是企业竞争力,其关键是其可持续性。[《2006年IMD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而后者对它设定的衡量标准也是以经济增长竞争力指数为依据探讨了公共制度和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等对其的影响程度。
国家竞争力的研究让我们不禁对“政府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政府究竟应该做什么,才能最有效地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也就是最有利于提高该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与个人的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思索。在上面的论述中,政府竞争力的定义没有明确给出,但都程度不一地涉及政府因素和政府竞争力的问题,而且上述各种评价指标都不会片面强调经济指标和物质要素,而是包括了“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在内的综合指标。在我们看来,国家竞争力的排名背后实际是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比拼。
因此,21世纪的国家综合竞争力首先应看做是管理的竞争力和政府的竞争力。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研究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不少真知灼见,这对我们后续专门的研究以及对现在新政府治理观的理解都有相当大的帮助。
2.政府竞争力相关研究述评
诺思教授在他的论述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政府竞争力问题,但他已经肯定了政府竞争力的存在性以及这种竞争力的强弱与国家的发展乃至繁荣程度息息相关。而波特在他《国家竞争优势》中的论述并没有对政府竞争力问题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在其保持国家竞争优势之“钻石模型”中也没有将政府因素列入四个必要关键要素中,但他并没有抹杀政府在其中的重要影响,只不过是更多地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待政府竞争力的问题。IMD和WEF的评价体系也都把政府管理竞争力因素纳入其中。
不足之处就在于,一般意义上来说,政府竞争力的研究是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来展开讨论的,但以上相关的研究都是从经济学的思路来研究的。比如IMD和WEF的评价体系都是以经济增长指标来衡量政府竞争力的。波特所阐述的国家竞争力主要也取决于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集群和区域集群,通过集群竞争来衡量政府的善治程度。其次,对于政府竞争力的研究基本都是从一个宏观层次,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来考察,更偏向于中央政府治理能力的研究。事实上,一方面,国家层面上的政府竞争力是地方和区域政府竞争力的“合力”所得,因为国家层面上的政府竞争力问题离不开区域层次政府治理问题的集中;另一方面,国家层面上的政府竞争力又不完全等同于地方和区域政府竞争力的研究。因为国家层面的竞争力问题更偏向于全国范围内的总体协调问题,而地方和区域政府竞争力研究离不开当地政治、政策、法律、经济、区位环境、人力资源等特殊因素的制约,其政府竞争力问题讨论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二)区域政府竞争力概念
根据学者们提出的相关论述,重新糅合“区域”和“政府竞争力”的内容,我们可以对区域政府竞争力作出新政府治理观下的解读。所谓“区域政府竞争力,是指全球化时代的区域政府,在参与区域政府之间竞争中所表现出的更好地增进区域国民生产力,提升区域经济绩效的整体实力,有效地治理地方社会的能量和力量的总合。[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概述之,也就是区域政府、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协调三方之间达到一个协调的稳定状态。
二、区域政府竞争力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的讨论,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区域政府竞争力概念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区域政府竞争力的研究背景是置于全球化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在市场化条件下进行考虑的,区域化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如何实现有效的结合将是影响未来区域发展格局的两种力量。
(2)区域政府竞争力是一种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能力。既包括现实竞争力,又包括潜在竞争力,现实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区域政府在一定的治理结构中,调动现有资产和资源要素参与竞争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的概念,潜在竞争力是反映和度量一个区域未实现的竞争力。
(3)区域政府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性的能力,是一种比较的竞争优势,它要在与其他区域政府的竞争中体现其优劣。
(4)区域政府竞争力的主体是区域政府,根据区域合作内容的不同,合作主体体现出多样化,区域范围根据合作治理经济社会问题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等级的竞争力对比。
(5)区域政府竞争力是一种综合竞争力,而不是区域某一层次或方面的竞争力,它的内在构成要素主要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政府公共制度竞争力、政府公共治理结构竞争力、区域政府治理环境竞争力、区域政府形象竞争力、区域政府竞合能力。
(6)区域政府竞争力的最终目标是协调区域关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通过更多地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尽可能多地提高居民福利,实现地方社会的有效地治理,建构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二元结构。其中,发挥整体区位优势共同发展国际化经济和加强港口——腹地的协同配合,是两个被普遍重视的目标。
总之,区域政府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政治社会经济概念,它以区域政府能力为考察主体,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制度等客观现状为基础,以支撑区域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制度创新和治理结构等一系列政府治理因素的不断优化为手段,以实现政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一种全新政府治理观。
三、区域政府竞争力的特征
(一)系统性
区域政府竞争力是由各种公共管理因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是在社会、经济、文化、信息、制度、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是区域政府管理、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制度体制更新等方面力量整合、协同的结果,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也就是说,区域政府竞争力衡量的是一个区域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发展程度与发展潜力,反映的是一个区域政府的组合与运作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区域各个层次的个人、企业和政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区域中各地方政府之间协作和合作发展的能力。因此,在营造区域政府综合竞争力时必须从整体出发,系统地综合多方面因素,以一个或若干个关键公共管理因素为主导,对各种能力不断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形成较强的区域政府竞争力。
(二)动态性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公共管理因素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且特定时期的行政行为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技术、意识等生态环境因素等密切联系,这导致了区域政府竞争力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区域政府竞争力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因此,如果“后发地区”的行政主体能够通过寻找与发达地区之间管理因素的差距,注重自身公共管理模式的创新,就有可能够避免所谓的“马太效应”而转变为竞争优势明显的区域,原来竞争实力强的区域也有可能因为管理体制的僵化而走向发展的困境(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区域政府竞争力的动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竞争优势的透明性与可模仿性。透明性与可模仿性是指区域政府只要取得其他政区相关资料并采用适当的分析工具,就可以获知任何其他政区的竞争优势而且该区域政府还可以通过自身政区条件分析,对其他政区的竞争优势进行学习、模仿,从而使另一个区域失去其在某一方面所共有的完全优势。所以,在实践中区域政府要立足区域现实条件,找准自身优势所在,正确定位,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自己政区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使区域发展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