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劳动力身体素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宁夏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也对此一直保持了高度重视,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宁夏的医疗卫生事业和民族传统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其中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探索和完善。
第一节宁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起步时期
新中国成立前,整个宁夏的医疗水平一直不高,各项医疗事业发展有限,1949年宁夏全省仅有3所医院,40张病床,每千人口的卫生技术人员仅有0.3人,基本上没有什么现代化的医疗设备。人民贫困,各种疾病流行。特别是在蒙族地区,吸食鸦片的现象比较普遍,人们卫生观念差,另外还有一些落后的医疗传统在流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健康。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各族人民的健康问题。1950年,政务院通令严禁鸦片,肃清反动统治遗毒、保护健康、发展生产,要求禁止种植、贩卖、吸食鸦片,这为宁夏部分少数民族的健康创造了良好环境。195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派出了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沈钧儒为团长,萨空了、马玉槐为副团长的中央西北各族访问团访问银川,先后到阿拉善和吴忠市宣传党的的民族政策和《共同纲领》,传达了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对宁夏各族人民的关怀和慰问,并给宁夏各族人民赠送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的锦旗,还带来了医疗队,赠送了大批药品和医疗、卫生器材、布匹、糖、茶叶等物品。1952年以后,宁夏坚持不懈地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主要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使长期危害各族人民健康的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很快在宁夏绝迹,并逐渐控制了乙型脑炎、回归热、白喉等的发生和流行,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疾病的发病率都明显下降,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逐步提高。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健康,国家对于各种传染性疾病一直都在积极防治,并实行减费甚至免费治疗。同时重点建设了卫生医疗机构,免费给少数民族人民治疗疾病。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配发宁夏少数民族免费医疗事业费小米749766斤,除少部分留省之外,都发放到各少数民族地区,为贫困群众免费治疗疾病。为推行蒙旗的卫生工作,1952春,西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特派医生和宁夏卫生处组成防治队,到阿旗为牧民进行治疗,并举办了卫生展览进行卫生宣传工作,还举办了各种初级卫生训练班,诸如:妇产训练班、种痘员训练班、中医进修班、卫生员训练班为阿旗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在同心则开始吸收农村产婆训练班,推广科学接生①。在阿拉善旗、额济纳旗医疗的工作中,仅1953年就免费为少数民族注射疫苗6000多人,治病23000多人次。
经过不断努力,卫生事业也得以迅速发展,全区医疗机构大大增加。1958年共有医院、疗养院、门诊部、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专科防治所和防治站等314个②。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911人,卫生事业经费140万元。
二、稳步发展时期
自治区成立以后,宁夏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尽管其间经历了“文革”的影响,但是对医疗卫生事业影响并不是很大,并且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方面,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65年1月,自治区召开全区卫生工作会议,传达和讨论党中央对卫生工作的指示,研究卫生工作面向工农兵、坚决把卫生工作的重心转向农村等问题。此后,自治区和银川市每年都派出大批医疗卫生人员组成农村巡回医疗队,深入到各县农村和山区,为群众防病治病。1970年11月,自治区成立防止地方病领导小组,丁毅民任组长,专门领导地方病防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80年代初,宁夏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发展落后,存在着医疗条件差、卫生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民族地区地方病如甲状腺肿大、布病、氟中毒、肺结核、头癣等疾病流行,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例如,西吉县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县结核病患者占2.4%。③
1980到1983年期间,自治区采取措施,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不断改善设备,增加经费,自治区财政拨款180万元用于山区农村群众免费治病,使民族地区的卫生工作大有改进。1983年,自治区政府安排山区各县卫生事业建设资金达226万元。之后,同心、海原、西吉县医院建起门诊或住院部大楼;1984年全区有医院309个,医院床位7878张,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和13%,以县为中心的县、乡、村三级卫生网已初步形成,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地方病已基本控制。当时的一项调查显示,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已由25.85%下降到3.34%,布氏菌病已连续五年没有新发病例报告,麻风、百日咳、流脑等几种主要传染病率大幅度下降。
到1990年代初,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129个,是1952年的6倍,其中医院154个,疗养院(所)3个、门诊部(所)879个、专科防治所(站)10个、卫生防疫站29个,妇幼保健所(站)26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0064人,每千人有医生2.02人,分别是1952年的29.2倍和7.8倍。全区有病床位11118张,平均每千人有床位2.26张,分别是1952年的34.9倍和11.6倍。④回族聚居的市县基本上实现了县县有医院和卫生防疫站,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医疗站,形成了三级卫生网络。在民族地区的地方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三、快速发展时期
进入9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开始进一步显现,在此大背景下宁夏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9年全区已初步建成遍布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网,医疗卫生机构比1958年增长3.7倍,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到2.5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的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医疗服务水平、科研水平、群众健康水平普遍提高,63%的县市达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合格或基本合格标准,一些严重危害健康的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回族聚居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得以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回族聚居的利通区、灵武市、泾源、同心、海原、西吉、固原县,已有村卫生室(点)1215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099人,其中少数民族卫生人员占54.17%。在回族聚居地区还普遍建立了计划免疫冷链系统,实行了常年计划免疫接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在1995年前就实现了分别以县、乡为单位达到85%的目标。一些危害严重的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在妇幼保健工作方面,回族聚居地区的新法接生率、住院分娩率平均在86%和55%左右,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62%和44%。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由自治区成立前的1500/10万和200‰,下降到1999年的81.87/10万和31.7‰,分别下降了94.5%和84.14%。⑤
2008年,宁夏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33个,其中乡镇卫生院239个,社区卫生机构81个;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共有26627人,其中,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11.5%和1.8%。为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和基层卫生的政策,坚持政府主导,确立并突出基层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主要包括:一是落实各级政府建设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责任,积极开展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投入,统一配置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设备,完善、巩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二是落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全额工资,逐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和保障水平,稳定基层卫生服务队伍;三是逐年加大并落实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通过建立绩效考核、政府购买的投入补偿机制,使公共卫生工作下沉基层、服务百姓;四是各级政府安排专项培训经费,加大基层卫生人员统一培训力度;五是以省为单位实行药品“三统一”(统一招标、统一配送、统一价格),乡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⑥这些政策的落实,为开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宁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举措、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建设,确立了政府在卫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按照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自治区形成了“夯实基础,加强基层,着力基本,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卫生改革思路,初步实现了群众“有地方看病、有人看病、有钱看病和方便看病”的目标。
一、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举措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确立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并要求2020年实现。2008年3月,卫生部将宁夏确定为全国开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唯一试点省区。同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施方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策。
率先界定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内容。结合宁夏实际,选择了免费提供10类4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成本提供30种疾病诊疗和74种药品的四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探索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机制。确定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机制和医疗保障衔接机制,将基本医疗服务与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有机衔接,既保大病,也保小病。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经费逐步增加。宁夏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经费每人每年60元,其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按照服务人口每人每年40元由政府投入;基本医疗服务经费,农村居民按每人每年30元标准从新农合基金支付,城市居民由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基金据实支付。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将逐步增多,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2010年,银川和固原城乡居民累计就诊390.84万人次,免费使用3534.94万元的药品,大大减轻了广大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有力促进了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提高了基层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