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构筑新型城乡发展体系,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构建以沿黄经济区为核心、固原市为次中心、其他县城和重点镇为补充,大中小城市与城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第三十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将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加快构筑以沿黄经济区为核心、以固原市为次中心、以100个重点镇和3000个中心村为补充的相互依存、连片成群的“1113”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着力形成具有宁夏特色的新型城乡发展体系。
按照集中均等开发模式重塑宁夏经济地理格局。全区人口、产业重点向沿黄经济区集聚、南部山区重点向固原市及县城集聚、村镇重点向100个重点镇和3000个中心村集聚。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大幅度向中南部地区和农村倾斜,让全区人民享有基本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在重点开发区,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着力打造“五大十特”重点园区,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推进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高科技方向发展。加快推进能源化工金三角建设,把能源化工金三角打造成为西部地区现代产业发展的密集区。
在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推进土地向规模特色产业集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形成13个优势特色产业带,保障我区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与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南部限制开发区与全区禁止开发区,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围栏禁牧,结合全区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六个百万亩”生态林业建设工程,全面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构筑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第三十一节高水平建设沿黄经济区
奋力打造黄河金岸,加快建设宁夏沿黄城市带。围绕城乡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生态建设和公共服务“六个一体化”,加快沿黄城市带同城化步伐。
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成西线石嘴山——中宁高速公路,充分利用包兰线、太中银铁路正线和银川联络线建设银川——中卫——定边“闭环式”城际快速通道,开通沿黄城际公交,形成以银川市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四个地级市为次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逐步实现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同治理。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城乡接轨。基本实现电话号码统一区号,金融同城结算,共同推介旅游产品线路。
强化城市产业功能,着力提升沿黄经济区产业集聚水平。培育壮大能源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中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轻纺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支持银川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石嘴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构建统一的区域市场格局,引导沿黄各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资本、技术、人才和产业转移,努力把沿黄经济区打造成为产业分工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高标准建设滨河景观大道,提高黄河行洪、防洪保障能力。以黄河文化为基础,建设一批生态旅游景观与文化景观,发展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农家体验等产业,形成500公里生态文化景观带,再现“塞上江南”秀美景色,全方位多视角展示黄河文化底蕴。
到2015年,沿黄经济区城镇人口占全区城镇人口、经济总量占全区经济总量均达到90%以上。
第三十二节加强固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加大固原城市建设力度,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增强城市服务配套功能,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支持南部山区加强县城和中心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重点发展煤电、盐化工、劳务、草畜、马铃薯、特色林果与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积极开发六盘山旅游资源,将固原市建成全国旅游扶贫发展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育种和种植加工基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与劳务输出基地、旅游休闲目的地和陕甘宁区域性物流中心。
第三十三节扎实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
在加强沿黄城市带与固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扶持发展一批资源开发、旅游度假、加工制造、商贸流通等特色小城镇,使其成为承接农业人口和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大力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与水平。到2015年,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55%,沿黄城市带达到70%,固原市达到40%。
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工转为城市居民。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优先解决举家迁徙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落户问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落户条件,切实探索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的相关政策和办法。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农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切实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与企业具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要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与医疗保险。增加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力争50万农村人口转为市民。
第三十四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实行差别化的区域调控政策,实施《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特色鲜明的主体功能区。
适度增加重点开发区工业用地和城镇用地供给,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提高重点开发区集聚能力。加强禁止开发区管制力度,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破坏,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强化政府投资,实行按领域安排和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按领域安排的投资,要符合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根据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预算内投资,重点用于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农田水利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森林、草原、湿地、矿产资源开发、重点流域等开展生态补偿,建立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补偿。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标准。加大对限制开发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实现与重点开发区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
在绩效考核方面,对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综合评价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节能减排和吸纳人口数量等;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等指标;对禁止开发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全面评价自然文化资源原真性和生态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