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加大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格局。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有效解决中南部地区的贫困问题。
第二十六节全力实施生态移民攻坚工程
把生态移民作为减少贫困人口、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山川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完善政策,整合资源,举全区之力打一场移民攻坚战。
按照山内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点线解决的思路,围绕水源、生态、开发、特色、转移五个重点,坚持生态移民整村搬迁、县外为主、分类安置的原则,通过山区川区结合、城市农村结合、有地无地结合、宜工宜农结合、集中插花结合等多种途径,采取开发土地集中安置、适度集中就近安置、因地制宜插花安置以及在沿黄城市、重点城镇、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建设移民周转房等多种安置方式,利用5年时间将贫困程度深、生存条件差、发展难度大、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35万最困难群众,妥善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移民住房和移民新村,统一配套建设水、电、路、气、通讯和商贸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科技、村级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进广播电视、互联网进移民新村,方便移民生活。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和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以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的增收格局,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示范区。
第二十七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加速推进。
依托沿黄经济区、产业园区,使劳务产业成为农民稳定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坚持县内转移与县外输出相结合、季节性转移与长期转移相结合、组织转移与自发转移相结合,引导农民向城市和沿黄经济区转移,每年稳定输出劳动力50万人次,使沿黄经济区成为吸纳山区农民务工就业的大平台和主战场。
结合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技术服务等措施,突出发展节水种植、高效养殖、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在中南部地区打造清真牛羊肉、马铃薯、红枣、硒砂瓜、中药材产业集群,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村,大幅度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
第二十八节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既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项极为紧迫的民生工程。
加大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贫困地区112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实施100万亩库井灌区高效节水改造工程、100万亩集雨补灌工程、100万亩高效节水改造工程。加大危房危窑改造步伐,消除农村居民居住安全隐患。积极发展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村生活用能结构。
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对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的贫困人口,实施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双到”工程,推进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使80%以上的贫困人口年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五年新增脱贫人口60万人。
第二十九节实施强有力帮扶政策
加大对中南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制定实施强有力的帮扶政策,以地级市、财政强县和宁夏区域内主要大中型企业为主体,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对口帮扶山区贫困县。强化山区公共财政支出强度,努力缩小山川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差距,到2015年山区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占全区平均水平提高到60%以上。在沿黄经济区设立山区主要贫困县“飞地”工业园区。全面建立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扩大受益人口覆盖面,提高投入标准,每个村由平均25万元提高到40万元。积极探索引进金融资本与互助资金叠加的运作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