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歇后语
歇后语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大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短小、风趣、形象。一个歇后语主要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像谜底,前后之间,贴切自然。回族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回族民间大众在劳动产生中的智慧结晶。纳家户回族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歇后语,语言幽默,耐人寻味。其类型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如:
老鼠钻进风箱——两头受气
贼娃子做梦——尽想着偷
王太堡的高梁——大头
黄瓜打驴——半截没了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铁公鸡——一毛不拔
讨吃打算盘——穷有穷打算
砂锅捣蒜——一锤子买卖
鸭子的爪爪——练手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在前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如: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火烧旗杆——长炭(叹)
(五)顺口溜
顺口溜,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民间文化,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顺口溜又称民间歌谣,多与时事政治有关。主要是讽刺社会诸多不良现象,在褒贬意义上有鲜明的倾向性,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易于上口,容易记住。纳家户历史上,经常有一些民间能人,针对社会时事,创作出一些顺口溜,涉及到社会时政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收集到不同时期的一些顺口溜,如关于婚恋观,20世纪60年代:找个女婿有手艺,一生不愁吃和穿,灯芯绒、华达尼(新娘缝衣服布料),肉鱼酒菜来过礼。到20世纪80年代则有:电视机、缝纫机、戴块手表好神气,三转一响(收音机),48条腿(组合家具)等。关于政治社会现象,也有一些顺口溜,可谓一针见血。纳家户有关于土地改革时期、互助合作生产时期、农业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化时期、农业学大寨时期、农业生产责任制时期的顺口溜,语言平实,朗朗顺口,极富表现力。我们这里择取关于农业学大寨时期的一段顺口溜,具体来看民间顺口溜在表达社会见地时的文学魅力。
大批促大干,大干促大变;活着干,死了算。
亮私不怕丑,斗私不怕疼;破私立功,破旧立新。
先治坡,后治窝,指导思想要明确。
扁担长,背斗大,块块插上革命的秧。
收不到粮就收草,收不到草就收思想。
喊工像聋子,上工像鸭子,做工像公子,收工像疯子。
大寨工是大概平,一唱一个东方红。
队长喊,副队转,会计在家扒算盘,出纳成天办公款。
你也来,我也来,男打扑克女做鞋。
你也走,我也走,反正记分七、八、九。
超支户你莫愁,不少你的粮和油;进钱户你莫喜,进不进钱不由你。
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几掇,好说好说。
天大旱,人大干,抗旱扛到天低头,抗旱到底夺丰收。
拖拉机不怕鬼,抽水泵不怕水,零星农具长了腿。
……
十二、捏码子:商业习俗
回族人善于经商,商业习俗极富特色。在集市上买小价钱的东西,只需要随口讨价还价就行了。但是在交易牛羊等牲畜,及皮毛生意时,西北回族有“掏麻雀”的交易习俗,在纳家户又称“捏码子”或“捏码码”。西北地区从事“掏麻雀”职业者,主要由一些专门从事交易的中介人所操作,这些人被当地人称为“牙人”或“牙子”,是回族交易中的经纪人而在纳家户将他们称为“牙客”。20世纪80年代以前,纳家户主要以务农为主,经商受到限制,养牲口主要用于干农活,那时全村从事捏码子职业的人很少。新时期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纳家户从事牛羊交易贸易的人增多。但做牛羊交易这一行当,就必须要掌握捏码子的技艺,于是纳家户越来越多的人都学会了这门技艺。纳家户的“牙客”包括了两种类型:一种既是商人又是“牙客”,根据纳家户的“牙客”纳某的说法,纳家户几乎所有的生意人都会“掏麻雀”;一种是不经商专做捏码子的职业性“牙客”。根据“牙客”的经营范围,一般可以分成羊牙行、牛牙行和马牙行等。作为牲畜交易中的特殊人群,他们掌握相牲口的本领,并掌握讨价还价的一套方法。牙客们信息灵通,随时掌握市场上牲口价格的行情,在充当经纪人时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纳某这样说道:
我不是吹牛的,摸牛、羊、驴、骡子这个行当,我干了几十年了,牛五岁生六牙,六岁生边牙,七摇八不动,九岁如钉钉,十岁裂开缝,十二岁后牙提升。
我在这里摸了多少年了,外面人叫俺们是牙客,俺们不在乎叫啥,反正俺们靠手吃饭,有一双手,就能摸价钱,还得有一双利眼,可以估成色。你看要是腰长肋巴稀的牲口,肯定懒得很。要是鞭子尾巴,脊梁宽厚,牲口力气大得很。
回族人买卖牲畜,一般都要集中到集市上去。如果在家中,也要找一个“牙客”来讲价。牙客一般看过要卖的牲口,先问卖主的要价,再问买主的出价。这时牙客就会通过“捏码子”的方式来从中协商、议价,直到双方都能接受为止。如果双方最终难以达成共同接受的价格,牙客会自动放弃搭架。牙客搭架时使用的“捏码子”,又叫“袖筒捏价”。买卖双方在谈论物品价格时,不直接用语言来讨价还价,而是先由一方将手藏在衣服下,或藏在袖筒里做手势开价。然后,另一方将手伸进衣下或袖筒里摸对方做出的手势。对于手势开出的价格,双方都不说出来,说的只是“这个价怎么样”“就这个价了”,等等。如果一方不满意对方开出的价,可以同样的方式做手势还价。在纳家户手势所代表的意思是这样的:食指代表1,食指、中指为2,食指、中指、无名指为3,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为4,五指齐伸为5,拇指、小指为6,拇指、食指、中指成一捏为7,拇指、食指为8,食指作勾为9,伸出拳头为10。而在宁夏南部山区一般是:伸大拇指表示1,食指和中指并升表示2,伸食、中、无名三指表示3,再加小指表示4,五指全伸表示5,伸拇指和小指表示6,伸拇指、食指与中指表示7,拇指和食指展开表示8,伸出食指作钩则表示9,出一拳表示10。可以看出,南部山区与纳家户“捏码子”讨价还价的具体博弈方式是相同的。这种“袖筒里捏价”的交易方式,为的是避免更多的人插嘴插手,从而抬价或压价。
如果双方同意,就抓住四个指头不放,晃一晃,那就生意成功了,大家都高兴。牙客在促成双方成交后,要收取一定的牙子钱。金额按个或群论。卖一只羊和卖一头牛的牙钱是不一样的,价格越高,收取的牙子钱越多。付牙钱需要卖主和买主共付。牙客掌握市场行情,凭着自己的伶牙俐齿,往往掌控交易,从中获利不少。
牙子钱一般都是当场付清,牙客的任务就彻底结束。过去纳家户人从事牲畜贩卖生意的人较多,因此,从事“捏码子”的人也较多,现在纳家户的年轻人职业多元,村里的牙客也越来越少,除了那些昔日里从事牛羊交易的商人和职业牙客,年轻人对这一商业习俗较为陌生,“捏码子”这一回族民间习俗也面临着能否代际传承的问题。
结 语
以上是我们对纳家户传统回族民俗文化的几点介绍,不免有挂一漏万之嫌。纳家户传统回族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带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出回族文化是一种“文化适应”的产物。随着时代发展,纳家户回族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实现其自身发展。
(一)入乡随俗:作为“文化适应”的回族民俗
民俗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生活文化,其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立足文化本位、嫁接其他文化、融合更新并形成新的文化类型的过程,这在回族民俗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追根溯源,回族是一个外来民族与中国本土民族长期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其文化就是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通过“文化取壳”而形成的具有二元特征的回族文化,回族民俗最为直接的体现了回族文化的二元特征。进一步来说,伊斯兰教作为回族文化的主导结构,打造了回族文化“以不变应万变”的“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机制。基于伊斯兰教这个回族文化的“实质性传统”与核心价值,回族文化附落到不同的生态空间,在大江南北展现出多姿多彩特色迥异的生活风尚与民俗。文化的动态发展即文化的适应是一种文化生命力强盛的见证,任何文化都是在动态的文化适应中求得生存发展的空间。伊斯兰教是以回族先民为载体的方式进入中国并传播开来,在处于轴心的华夏文明的汪洋大海中面临两种命运:一种是完全封闭,作茧自缚,以此来捍卫文化的纯正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对这一类型的诸多文明的命运做过关注:自我封闭虽能求得一时的安慰,终会在外文明的挑战下因缺乏应战的可能性而走向消亡。一种是以主动的学习姿态寻求与中国文化对话和交流,在文化的交融中实现自我创新。回族民俗作为文化适应的产物,其所体现的“俗”性彰显出回族文化的地域和多元性特征,隐蔽着回族文化深层结构即伊斯兰文化的规约和维系,这是回族文化在中国汉文化语境中“形散而神不散”的自我诠释。
纳家户的回族民俗文化涉及到吃、穿、住、用,以及婚丧嫁娶等方面,不乏特定文化生态空间中的自身特色,迥异于其他板块的回族民俗,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事实上,纳家户只是作为中国回族“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格局中的一个小“点”,从这一小“点”也能在管窥透视回族民俗同质的一“面”。因此,我们看到的纳家户回族民俗,兼有并融合了特定地域空间的他者文化,在表层的“俗”性中隐含着同质于中国回族多元地域文化之“神”。
(二)文化变迁:回族民俗的时代发展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人类群体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起来并不断传习下来的风尚与习俗,主要表现为生产生活中的一切“世俗相”。民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经形成即变成一种具有规约性的生活文化,并以创造者为传承载体而其作为一种发明的传统世代相传,却建立在民俗得以传承的自身发展机制,即文化变迁(Cultural Change)的基础之上。指文化在因素或结构方面所有的变化,是由于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间的接触,所引发的一个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个人指导行为习惯上的改变。合理的文化变迁,是实现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的良性机制,民俗的时代发展建立在与时俱进的适应基础上。一个一成不变、因循守旧的文化是缺乏生命力的,会在他文化的挑战中因缺乏应战机制而灭亡,有着强劲生命力的文化总是在“不变应万变”中使自己不断发展。正如巴尼特(H.G.Barnett)所谓创新是文化变迁的基础,而文化变迁又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纳家户回族民俗是不断发展的产物,在传统的延续中彰显着文化的时代性。传统的纳家户是一个乡土社会,民俗作为生活文化被人们遵守并传承,民俗不仅是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还是一种民间习惯法,是维持乡土礼治秩序的另类社会控制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传统的乡土社会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延续千年的乡土礼治秩序在“礼崩乐坏”中摇摇欲坠。随着乡土民众观念的变化,民俗失去了得以一劳永逸的滋养温床。这种变迁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更强劲的合法动力,在与时俱进中,在传统民俗的变革中,纳家户人又赋予了回族民俗以新的生存发展形式,如纳家户回族婚俗,那些发生于传统乡土社会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类型,已经逐渐被自由婚姻等多元婚姻类型所代替,婚俗中那些传统的聘礼类型也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其变化之大,不是与传统回族婚俗的决裂,而是对传统回族婚俗的一种时代发展。
(三)文化资本:民俗的现代经济价值
纳家户回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含着不同的文化类型,涵盖了从精神、物质到制度的不同层面。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如回族婚丧嫁娶习俗文化、独树一帜声名远扬的清真饮食文化、美轮美奂的剪纸艺术、朴素精致的刺绣、巧夺天工的砖雕艺术、中阿合璧大气磅礴的阿拉伯文书法、融传统中阿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清真寺建筑文化等,以及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作的民间故事、传说、民歌和歌谣、谚语、歇后语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他们通过一代代的纳家户人传承下来,保存至今,积淀形成纳家户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今天来审视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它们不再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历史陈留品,而是纳家户当下发展回族文化产业价值连城的“文化资本”。经济学中的“文化资本”概念揭示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确切地说,就是文化在经济中的价值。文化价值可能会产生经济价值,在非物质经济时代,文化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得到彰显,“文化资本”已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新型资本类型,纳家户就拥有这种能够在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本”。在未来纳家户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回族民俗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在对这些回族民俗的资本化运营中也能实现文化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充满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