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事件中,尽管后来国民军没有在纳家户展开大屠杀,但是也有不少的纳家户人在这次事件中被杀害。为了纪念这些无辜的被害者,纳家户人就在他们被害的当日,集中于清真寺大殿内,集体诵经并赞圣,纪念亡人,形成了一种年复一年的村庄纪念仪式。
八、禁忌习俗
回族禁忌作为民族内部共同遵守的习惯法则,对回族穆斯林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回族禁忌从来源说,有些来自于伊斯兰教律教规的,有些来自于回族大分散小聚居分布的习俗。概括起来,纳家户回族的禁忌习俗,集中体现在饮食、行为和语言等方面。
(一)饮食禁忌
回族穆斯林的饮食禁忌具有普遍性,天南地北,基本一致。当然也有一些细小的差别,如新疆伊犁一带的回族穆斯林受新疆突厥语系穆斯林的影响,有食用马肉的习俗,在其他各地的回族穆斯林看来,马肉是禁止食用的。纳家户回族人恪守食必“清真”的饮食戒律。首先坚决禁食猪肉,并将其提升到关乎信仰的高度;同时禁食狗、驴、骡等不反刍动物的肉,以及性情恶劣,喜吃污秽,形状怪异、暴目、锯牙、钩爪、吃生肉者的肉。自死和非诵真主之名屠宰的牛、驼、羊等牲畜,也是禁止食用的。对于一切动物与飞禽、家禽的血都是禁食的,还包括牛羊身上的内外生殖器、鼻须、胰子(淋巴结)等。现代医学科学也证明,牛羊这些部位是各种病菌高发滋生地。纳家户回族人宰牛羊时,都要清除各种秽物并洗刷干净。纳家户回族人与汉族人有着密切地往来,但从不食用汉族食品。
伊斯兰教严格禁止饮酒。在纳家户,我们很少看到商店里有酒销售,也不许在家里备酒具,家里来客人一般都用茶来招待。抽烟也是被禁止的,虽然并没有教法上的明文规定且现实中回族人吸烟者不少,但年轻人不敢在长辈面前抽烟,特别是不敢在宗教人士面前吸烟。大多数人,尤其是教门好的老人和妇女对吸烟行为深恶痛绝。
(二)行为禁忌
1.禁止求签算命。男女老少均不让阴阳师、算命先生给自己命运,也不去给别人算命,不揣骨相面,不信风水阴宅,不求仙方神药,不搞驱鬼治病等。回族认为人的命运是真主安排的,人的一切都由真主前定,求签、算命等这一切都是“库夫勒”(亵渎)行为。
2.禁止偶像崇拜。不搞人头雕塑像,家里忌摆各种人物和动物塑像,墙上也不挂人头画像,只挂山水风景画。
3.严禁赌博。伊斯兰教反对赌博,将其视为亵渎行为。因此,在穆斯林社会中,认为玩赌是“哈拉姆”,玩赌对己、对别人、对社会都不利,所赚之钱不劳而获,是不义之财,是非法的。根据纳家户老人的说法,过去村庄里没有玩赌的,主要是畏惧于阿訇和老人的责骂和惩罚,回民当中如发现玩赌的,左邻右舍相劝,父母亲朋惩戒,因此,回民中赌博人数极少。现在,纳家户村中亦有一些玩赌现象,阿訇和老人们都会一再劝诫、禁止。
4.禁放高利贷和吃利息。回族人认为放高利贷,是教法不允许的,因此,高利贷所获之钱是不干净的。同时也认为,银行存钱所得利息也属非法,很多人一般都会将利息进行舍散。实际上,关于银行利息是否合法,教法学家是有争议的。20世纪70~80年代,埃及伊斯兰教研究会及沙特阿拉伯国家著名学者曾发布过多次会议和教律裁决,允许在银行存款的客户获取利息。
5.饮食中的行为禁忌。在吃油香、馒头等食品时,忌大口咬着吃,只能用手掰着吃,且忌用左手,务必用右手。忌讳女孩子吃鸡头,餐桌上的鸡头一般都由男孩子来享用。
(三)语言禁忌
回族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其语言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现实中形成了很多的语言禁忌。回族由于散居全国各地,在保持共同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各地风俗习惯在细节方面有诸多不同,可谓“大同小异”。语言禁忌也是这样的,某些语词在某些地方的回族交际中是忌用的,而在另一些地方的回族中却不是。纳家户回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语言禁忌,体现了纳家户回族语言文化的伊斯兰教特色,同时这种语言禁忌也是区分族群边界的一种符号表征。
纳家户人对去世的人,忌讳说“死”,尤其是在回族葬礼上,对于亡者说“死”是很招人反感的,只能说“口唤了”“冒提了”“归真了”“无常了”;日常生活中,他们还忌说“杀鸡”“杀羊”或“杀牛”等,一般都说“宰羊”或“宰鸡”;他们禁食猪肉,现实中也讳言“猪”,尤其在吃饭时,一般最忌讳说“猪”,一般都用“狠贼日”或“哼哼”来代替,其中“狠贼日”是阿拉伯语。他们讳言“猪”,产生了一些与之相关的语言禁忌,如忌言“肥”,往往用“壮”来替代,如“壮肉”或“肉很壮”;忌讳将已宰之牲说“死了”,一般说“血清了”或“停了”等;也忌讳说“天”,要有回族人说“天啊”或“我的天”等话时,会遭到他人的嘲笑。
(四)其他禁忌习俗
1.反对终身不婚和独身。回族人认为结婚是瓦哲卜(应当的),对于那些独身者,人们会引经据典善意劝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谁家孩子到了适婚年龄,有人就会主动帮忙,充当媒人,促成婚姻,婚姻的成功与否,他们认为这是真主的口唤,姻缘是前定的,不是人可以随意预测的,媒人只是婚姻成功的中介,只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真主的前定才是最根本的,正如纳家户人所说:“如果真主没有造下,谁的媒都白当着呢。”
2.妇女在孕育期的避讳和禁忌及其他。如不送亲,不参加婚礼,不见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见送亲、送葬的,要尽快避开,不能迎面而行。孕妇不吃兔子肉,据说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会是兔唇。不允许孕妇平时随意讥笑别人的小孩,更不能笑有生理缺陷的小孩。
3.女性不参加葬礼,同时不允许非穆斯林参加葬礼。在葬礼中禁止娱乐,禁止任何陪葬物,禁止为亡人行鞠躬礼。
4.忌讳左手盛水或舀饭,或者左舀右倒;忌讳不洗大净或小净者进清真寺、参加游坟和宗教活动,等等。
九、民间医术和医药
旧中国,农村地区医疗条件普遍较差,缺医少药,多种流行病盛行。在这种现实条件中,纳家户人都是利用祖辈传下来的民间经验治疗。如生疥疮,就找些生草药浸煲、水洗或捣烂外敷;患伤风感冒,也会找些生草药煮水来喝,或煲一盆热水,让热药水身,出一身汗水,以减轻疼痛,这种方法,村里人俗称“冲水”。小儿生痛肿疮毒,则用车前草煲水服用,拉肚子则用拔叶心或粗药冲开水等服用。在民间还流行火灸疗法,根据病情,依照经络穴位,用晒干捶绵的艾叶团放在患者的经络血脉上炙烤。这个方法与现代的针灸、拔火罐原理相似。这些民间流传下来的土方,对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纳家户过去一直就有“放血”疗法,掌握此医术者只是少数人,其中有男有女,代代相传。对此我们专门访谈了纳家户村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年妇女吴氏,她是纳家户村为数不多的会“放血”医术的民间能人,过去村庄里谁家有人生病了,尤其是腰酸腿疼,四肢酸痛时,都会找她来“挑头”。挑头的过程很简单,用的工具是家里用来做针线的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所挑的方位主要在眉心、鼻子、下巴、两耳垂和手指头等方位,用针轻轻地挑破,使少许的血液流出。也还有些老人会放舌血、腿血等,通过放血能够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现在这种民间技术已渐渐失传。
回族中存在着民间人文医药。特别是“都哇”这种人文医疗方法,包括吹都哇、写都哇、催生都哇、驱邪都哇、压都哇、都哇土等不同类型,这种民间的医疗形式,可以将其理解为民间回族的心理或精神疗药。对于从事这种民间医术职业者,可以将其称为“都哇师”。纳家户也存在着都哇这种特殊的民间医术。纳家户回族穆斯林属于格迪目,都哇这一民间医术作为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产物,在格迪目教派中体现尤为明显。冯今源先生记述了中国伊斯兰教格迪目教派的“都哇”文化,“我们却可以看到一些格低木穆斯林向圣贤祈雨、吹’都哇‘、喝’都哇‘,将本是宗教信仰表白的’清真言‘,作为中国式的避祸祈吉的悼词”,纳家户村庄中也有写都哇和吹都哇的现象,村庄如果有人得了病,尤其是一些非正常的病,也叫邪病,他们会去清真寺或请专门会写都哇者,先由阿訇和写都哇者念一段“索勒”,然后由阿訇向病人吹几口气;或者在念“索勒”时,家人在桌子上放上糖、茶、盐之类的饮用品,念毕后,阿訇对这些物品吹几口气,称“糖都哇”“茶都哇”等,然后让病人服下,以此希望能够治愈疾病,使病人早日康复。或者是请清真寺上的阿訇或一些专门从事写都哇的人将《古兰经》的“阿也提”写在纸上,再把纸烧成灰,然后给病人用水冲服;也有请阿訇用朱砂(或墨汁)在茶蛊、饭碗之内写上一段“阿也提”,求者带回让病人冲服。我们所访谈的老年妇女吴氏也是民间的一个写都哇者,她出生于一个宗教家庭,从小跟随父亲念经,会诵念《古兰经》,后来就开始写都哇,但并不走门串户,谁家有得了邪病的人,来求都哇时才写。这样的人在纳家户并不多,一般人得邪病时,都愿意去清真寺让阿訇吹都哇或写都哇,至于效果如何,人们也并不认为是灵丹妙药,病痛的解除关键在于真主的口唤,吃都哇只是一个“赛拜布”。
十、回族音乐
(一)宗教音乐
回族的音乐包括俗民音乐和经教音乐。回族宗教音乐是在继承伊斯兰教传统诵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既有伊斯兰教诵念的特点,又有回族自己的特点。伊斯兰教不是不用音乐,而是其表达体系与通用的“音乐”概念所不同。伊斯兰教积极提倡用美好的声音和音乐来赞美真主,传播教义。虔诚的穆斯林每天都用优美的念诵进行五次礼拜,加上主麻聚礼、三大节日会礼以及回族人的日常尔曼里等重要场合的赞圣等,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回族穆斯林宗教诵念。纳家户人在赞圣时都要诵念《穆罕麦斯》和《曼达耶哈》等,音调神圣、高亢,是值得挖掘整理的音乐资源。
(二)经堂歌
经堂歌是以通俗的汉语诗歌形式,咏唱伊斯兰教文、教律,规劝人们信奉真主,端正品行,行善止恶,洁净清廉等,是回族社会施以教化的艺术工具。一般在清真寺内由阿訇在讲“瓦尔兹”时向教众咏诵并解释,或在寺外宗教仪式上由教众咏唱,其唱词通俗易懂,富有旋律,朗朗上口,容易记诵。因此,在纳家户,很多人都会咏唱。常见的有《五更月》《清真迷歌》《回民十大夸》《七孔仙桥》《十二复生》《伊玛尼之歌》《劝善歌》《劝世人》等。调查中,我们发现流传较广的有《十二复生》《伊玛尼之歌》《劝善歌》《劝世人》等。以下是我们在田野调查中收集到的回族音乐。
十一、民间文学
(一)民间故事
回族民间文学凝结着回族民间大众的创作智慧。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叙事诗、谚语、说唱等。民间故事一般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并非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但其中可能也包含着某些真实历史。因此,透过这些民间故事,可以了解回族的历史与文化生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回族人创作了大量的民间故事,散落于全国各地的回族中,以口头传承的形式代代相传。纳家户创造的民间故事,如《纳家户桥头的毛头树》《真主收了你的眼》和《狐狸的故事》等,其主题主要涉及到行善者必有好报,行恶者终有恶报。如《纳家户桥头的毛头树》讲的是旧社会恶霸杨保长好事不做,坏事干尽,在抓兵中将村里哈尔力打死的故事,最终受到报应,掉进河里淹死。《真主收了你的眼》讲的是一个毛病多的回族妇女,因为她的眼太邪,所以被真主收了眼;因为她的手不干净,所以收了她的手;因为她的脚不走正路,所以收了她的脚。
(二)民间歌谣
回族的民间歌谣,最具有回族特色的是“花儿”。在西北的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花儿”是当地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纳家户回族人并不唱花儿,但流传着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谣。如讲求卫生的歌谣:
一天不洗五遍水,不能算作真回回。
回回家中三件宝,汤瓶、盖碗、白帽帽。
回回本是口中口,一把汤瓶不离手。
常洗大小净,疾病难发生。
还如衣着保健歌谣:
春捂秋冻,老来没病。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寒从脚下生,病从口中生。
眼病洗脚,胜似吃药。
睡觉不蒙头,健康又长寿。
(三)民间谚语
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不少民间谚语,内容丰富,富有哲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纳家户回族人的谚语,既有自己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也有借取他民族和其他地方回族人创造的民间谚语。生活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农事谚语如:人若哄地皮,地哄人肚皮。气象谚语如:二月的雨水,卖儿女;三月的雨水,赛金子。饮食禁忌谚语如:喝了酒,跟着伊布里斯走。婚丧谚语如:回回亲,亲套亲,砸断骨头连着筋。卫生谚语如:没有三把水,不算好回回。经商谚语如:天下回回生得奇,个个都会做买卖。植树造林谚语如:家有百棵柳,强比满滩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