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家户作为一个回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村庄,其教育有其自身特点。一方面包括在历史上基于伊斯兰文化传承的需要,回族内部所创建的经堂教育,另一面是中国的大众学校教育。这两种教育类型构成了纳家户教育的基本形式。关于经堂教育,已有专文述及,这里我们利用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在对纳家户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纳家户大众学校教育早期历史进行回溯,并将其放置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与思考。
一、私塾教育时期
宁夏深处内陆边远地带,历史上多为少数民族活动之地,传统儒学教育启蒙相对较迟,是中国传统儒学教育的后发地区。据史料记载,宁夏地区儒学教育始于明初。清代的教育制度因袭明制,也实行科举取士的儒学教育。宁夏府、固原州、灵州和各县均设有学宫,后又陆续创设书院,还有社学、义学等公私场所。19世纪下半叶新学开办以前,宁夏和今固原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有儒学11所,其中府学1所、州学2所、厅学2所、县学6所;在回民聚居地区,特设“回民劝学所”3处。总体来看,宁夏兴办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发展较为滞后,及至新学之风开始吹进中国之时的清朝中后期,偏处西北一隅的宁夏,教育发展也很迟缓,“民智闭塞,习尚爵循”“民多困穷,生活既艰,何暇间学?”
永宁县位于宁夏平原,历史上是少数民族的游牧、驻牧之地,居民流动性大,且尚武轻文,文化教育落后。到了明代,随着当地人口增多,传统私塾教育开始萌生。最初开始于当地一些屯垦将领、堡寨的堡长寨主在他们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兴办一些“私塾”之类的学生班,用以训导教化自己家族内亲属子弟,先生由办者聘请。如靖夷堡的文昌阁、杨贤堡的杨贤台、王弘堡的雷祖庙、河西寨的政觉台、王元桥的万缘寺、大观桥的显圣寺、李俊堡的多宝塔等寺庙,利用庙宇厢房办过类似的班,当时称童子堂、学生班。清代初期开始兴办私塾,当时办得较好的有靖夷堡的文昌阁私塾、河西寨的政觉台私塾、杨和堡的玉皇阁私塾等。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这些童子堂、学生班时办时停,坚持下来的很少。这种私塾教育带有典型的“贵族教育”性质,大多数平民子弟被排斥在外,没有权利去享受教育。
纳家户最早出现私塾教育是在清朝道光年间,具体时间不详。根据当地志书的记述,纳家户私塾设在纳家户沈家大院里,学堂先后聘请了银川和永宁县王全堡袁家湾子的几位老秀才来执教。当时进学堂念书的学生都是富裕人家子弟,入学人数较少,多则20几人,少则十几人。学生念书都是自带桌凳,先生的日常吃穿由学生家长供给。逢年过节,还要送礼,每年按季节付给先生一定数量的报酬。所学课程,与其他地区并无不同,初入学的学生以《三字经》《百家姓》和《五言杂字》《七言杂字》等传统私塾课程为主,并写“红仿”和大楷。成绩好的学生学《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也学“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学生不分班级,只分“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学年不定,多则七八年,少则四五年,乡试县考,考中者为秀才,这就是永宁县正规学校之始。值得深思的是,儒学教育在永宁县首发于回族村庄纳家户,可以看出,当时回族对儒家教育不但不排斥,反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接受姿态。只是这种贵族教育并没有普及大众,使得更多的纳家户人无法接受私塾教育。因此,有清一代,尽管纳家户已有了私塾教育,却没有培养出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人,至少在纳家户已有私塾的历史上,就没有出现过一个存在史册或后人口碑中的“秀才”或“举人”,倒是清朝中后期,名震一方的武举人屡见不鲜,如今纳家户人的记忆中有名有姓者就有好几位。
二、“义学时期”
同治年间,在西北回族大起义中,纳家户也参与其中,随着西北回族起义被镇压,在善后处理中,陕甘总督左宗棠以“化彼殊俗,同我华风”为目的,上奏朝廷,通过在西北回民地区兴办汉文化的义学,企图实行同化教育。左宗棠提倡在河州、洮州、循化、海城等处设立回民义学,强迫回民幼童入学就读。这种儒化教育带有明显的强制同化色彩,引起了西北回族人的普遍不满,他们对所谓义学多有抵制,各地回民都不愿送子女去官府创办的学校学习,“大多数回民宁可把子弟送到清真寺念经,也不愿进左宗棠在兰州办的’养心‘、’存诚‘回民义学”。“自同治乱平,左文襄公安插陕回于化平,建归儒书院,复立义学迫令读书礼义,从者殊寡。”可以说,对义学的抵制成为西北回族一种集体行为,也由此形成了西北回族民间对汉文化教育的群体偏见,所谓“读书即远教之由”,“官至三品必反教”等,集中反映了西北回民对汉式学校教育的拒斥。《甘青宁史略正编》卷二十五记载:“甘肃回教阿訇不许子弟读书。”这种群体观念形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原本是一种对强制同化的群体自觉应战,却造成了后来西北回族汉文化知识普遍较低的状况。在西北数省,回汉间的问题更大,在多数回教徒的心中,甚至以诵习汉文为违犯教法。纳家户一带回族在起义失败后,是否被强制推行过义学,现在已难以知晓。据《清实录》中记载,在同治十一年六月乙亥(1872年7月27日)曾有这样一个官府公文,“补铸甘肃宁夏府通判、儒学,宁夏县儒学,平罗县主簿,玉泉、广武二营游击,横城、兴武二营都司,安定堡、石空寺堡二守备各关防、印信、条记。……”从这里出现的“儒学”“宁夏县儒学”等字眼中可以看出,“儒学”本身在宁夏府应该就有,此次通过官府发文补铸印信,也当有又在宁夏府回族聚居区中推行“义学”之意。光绪二年正月丙午(1876年2月8日),陕甘总督左宗棠上奏清廷在宁灵一带增设“义学”,“新设之宁灵厅,请拨学额四名”。又奏到“请添设平远、海城两县学额。下礼部议。寻奏:拨固原州三名、灵州一名、添加六名,两县各定额五名。从之”。战后的纳家户既然有回族居住,自然难以避免官府在此推行义学。只是道光年间,纳家户就已经出现了私塾教育,在同治年间的乱世中,肯定难以维持,至于战争后,是否恢复兴办,从今天纳家户那些老人汉文化极度缺乏的状况来看,如果那时纳家户存在义学,其所呈现的遭遇一如其他西北回族地区。
三、现代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清末民初,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改良和武装斗争中探索挽救中国的道路,也积极主张改革封建教育制度,要求创办、推广新式学校。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在全国创办。回族中的进步人士义不容辞地投入到了救国救民的探索与革命中去,在探索救国的实践中体现出了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意识。及至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各种探求国家独立与富强的运动潮流唤醒了回族大众,使回族有志之士在思想启蒙中放眼全球。在见证中华民族近一个世纪的屈辱历史的过程中,回族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民族意识也逐渐强烈起来。他们开始对回族历史与积贫积弱进行自觉思考。经济穷困,政治地位低下,思想落后,教义不能彰显,教理不能发扬,这使他们有了探求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回族深觉自身事事之落后,群众们都感觉到有组织有系统的共进的需要”。回族有识之士,他们胸怀大志,兼济天下,心忧本族,上下求索。1908年日本东京回族留学生创办的《醒回篇》,“吹响了近代回民思想文化的号角”。1906年,著名经学家王浩然赴土耳其、埃及等地考察教务,归国后深感改革宗教,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始知世界大势非注重教育,不足以图存”。一批回族穆斯林精英投身到这场运动中去,他们积极倡导,并组织社团,创办新式教育和近代刊物,发表思想言论,启蒙大众。体现了世纪之初,回族有识之士探索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自觉。
清光绪末年,江苏镇江回族知识分子童琮在全国率先于当地创办了伊斯兰新式教育学校“穆原学堂”,并自编教材进行教学。后来童琮又发起组织“东亚穆民教育总会”,后又改名为“东亚清真教育总会”。1906年,为回族教育作出巨大贡献的湖南邵阳人马邻翼,在邵阳创办了“偕进小学”,开设国语、笔算、珠算、社会、自然、体育、手工、音乐等新型课程。北京牛街礼拜寺教长王浩然(王宽)阿訇,1906年赴麦加朝觐,游学埃及、土耳其等国,考察这些国家的伊斯兰教育,回国后积极倡导普及教育,主张改革经堂教育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创办经学与汉学并举的新式学校。1907年,王浩然阿訇在北京牛街清真寺内创办了“回文师范学堂”,改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除设伊斯兰学科、阿拉伯文之外,兼授其他文化课,以培养新时代的阿訇和师资人员。自王浩然阿訇开创了中国经堂教育与普及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后,各地纷纷效仿。辛亥革命前后,各地穆斯林创办了不少新式回民学校。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一大批新式回民小学在全国各地创办起来,其数量达四五百所。1907~1949年,全国共创办的回民中学达25所,著名的如北平成达师范学校、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昆明明德中学、兰州西北中学、西宁昆仑中学等。甘肃在1913年成立了“兰州回教劝学所”,开办回族学校5所,1927年扩大为“甘肃省回教教育促进会”,“据统计,截止到1949年,该促进会有分会40多个,办学179所,包括中学数所,学生共计19565人”。得益于民国回族知名人士马福祥父子的鼎力倡导和扶植,以及宁夏知名阿訇虎嵩山等回族贤达的不断探索实践,新式回民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宁夏回族人口较为集中的银北和银南地区先后创办起来。
民国2年(1913年),北洋政府任命马福祥为宁夏镇总兵,后改任宁夏护军使。作为镇守宁夏的地方大员,马福祥思想开明,胸怀大志,情系本族。其坐镇宁夏时,正值中国社会风气大开,各种探索救国救民的社会思潮,深深触动着马福祥。当时中国回族内部,一批有识之士积极倡导改革传统回族经堂教育,创办中阿并举的新式教育,推动回族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马福祥在任期间,目睹了宁夏回族教育落后的现状,受当时新思潮的影响,遂有了在宁夏兴办新式回民教育,培养回民新式人才,改变回民教育落后、文盲充斥局面的念头。在发展回族教育文化事业上,马福祥锲而不舍,殚精竭虑,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民国时期兴办民族教育的一代楷模。1915~1921年,马福祥捐资并动员回族各阶层人士出钱出力,在宁夏灵武、吴忠、青铜峡、中卫、同心等地,兴办了60余所回民高、初级小学。校名皆冠以“清真”二字,其中以清真高等小学居多,有60余所。中等师范学校有蒙回师范学校一所,60余所高初级清真小学分别有:宁夏县清真小学:纳家户清真高级小学、县属清真初级小学四所(保家户、通昌堡、通贵堡、司家桥各一所);宁朔县清真小学:县属清真初级小学5所(南关、西门外、新城门、新水桥、大礼拜寺各一所);中卫清真小学:县属清真初级小学2所(要崖山和马恩堡各一所),平罗县属清真小学有宝丰清真高级小学、石嘴山高级小学、县属清真初级小学14所(黄渠桥、南长渠、北长渠、东永润、东甲、灵沙堡、红外岗、李岗堡、惠威堡、渠口堡、通福堡、清水堡、灵沙堡下甲、本城老户各一所),灵武县属清真小学有崇兴寨清真高级小学校、吴忠堡清真高级小学校、县属清真初级小学校4所(崇兴寨、吴忠堡、吴东乡、胡回堡各所),金积县清真小学有县属清真高级小学校8所(本城、金积堡、秦坝堡、汉坝堡,忠营堡、汉王堡、大红购、马家河各一所),镇戎县清真小学校有韦州堡清真高级小学校、豫旺堡清真高级小学校、同心城清真高级小学校、县属清真初级小学校6所(韦州堡、夹道堡、八方、沟南排、沟北排、顾家堡各一所),等等。新式回民教育的出现,一改传统教育模式之积弊,将民族教育从单纯的宗教知识的传授中解脱出来,将非宗教知识纳入课堂,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如新式回民小学的课程,一般有国语、算术、历史、地理、卫生、劳作、体育、音乐等,体现了新式回民教育的特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推动了近代回族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