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疃庄被攻破后,通昌堡和通贵堡等地回民军难以立锥,纷纷乞降,“至回目金万亮来营乞抚……通贵堡回逆始则遣党乞抚,及令其平墙缴械,则又枝梧犹豫,其非真心反正已可概见。”通贵回民军首领马万选幻想通过乞抚来自保,这种不切实际的举动,只是马万选的一厢情愿。此一时彼一时,此时清军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马万选幻想重蹈昔日双方势均力敌时的抚局已无可能。不久,金顺、张曜兵锋直指通贵堡,旋即攻克,起义军首领马万选被擒。通贵回民义军四处溃散,一部分义军逃至纳家闸,同治十年三月癸巳(1871年4月22日):
通贵堡大小两寨巢坚贼悍,日久负隅,经金顺会同张曜督率官军奋勇进剿,攻克巨巢,生擒首逆,实足以寒贼胆而快人心。惟败逃余匪乘间窜入纳家闸内,该处匪类纳万郭等复以洗回之说煽惑群情,若迟行进兵,则已抚良回势必惊扰,适堕纳万郭等诡谋。
这里就已有疑点了,前面说纳家闸回民军缴械受抚,本已相安无事,溃散的通贵回民义军为何要“窜入纳家闸内”?纳家闸该处又怎会有匪类纳万郭等?这说明了什么呢?只有一种解释,前面纳家闸回民军缴械受抚,并非是彻底地放下了武器,而是还有部分力量坚持抗清,如纳万郭等,他们在暗中支持王疃庄的抗清力量,并与通贵等地回民军暗地往来,因此,才有溃散的通贵回民义军“窜入纳家闸内”,这其实也并不为怪。他们“复以洗回之说煽惑群情”,此时大势已去,纳万郭等与逃亡纳家户的通贵回民一起“伺机逃窜”,在逃跑途中被官军拦截,“无路可逃,擒斩著名首伙多名,败匪溃奔入寨,穷蹙求降。金顺会商张曜令起回众尽缴马械,平毁寨墙”。清军剿灭这些残余回民军,不是一个简单的逃窜与追缴,战斗也很激烈,清军游击商清兰、守备秦得银、把总吴天恒等阵亡。纳家户抗清战事本应就此收场,只是后来的一则资料令人顿生疑惑,同治十年五月壬寅(1871年6月30日):
……纳家闸贼巢业经攻克,宁夏、宁朔、平罗一律肃清,其投出回民业经定安、金顺分期发交地方官安置,灵州逃来之回亦解交该州收管。……
以甘肃攻破纳家闸回巢、宁夏西岸肃清,将军金顺、定安、提督张曜得旨嘉奖。……
当时是同治十年五月壬寅(1871年6月30日),正是金顺、定安、张曜一伙人得旨嘉奖的时间。这里“纳家闸贼巢业经攻克”“以甘肃攻破纳家闸回巢”两条资料中,是否意味纳家户是抗清战事的最后堡垒?我们认为这里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是这里攻破的“纳家闸”或许就是指“王疃庄”或“通贵堡”。这里是一种误解。因为这一时期从战争角度来看,用得上“攻克”或“攻破”此类措辞的战事,只有“王疃庄”或“通贵堡”,纳家闸战事偃旗息鼓了许久,在官方钦定战事文件上一度销声匿迹,即使是后来清军围剿纳万郭一伙,其战斗也无须使用“攻克”或“攻破”的字眼。
二是本身就是纳家闸。这是说的“攻克”和“攻破”纳家闸,其“业已”一词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刚刚攻克、不久前攻克、很久前攻克等,这里他们说的攻破和攻克纳家闸,或许就是指前面纳家闸回军民的受抚,这里只是对整个战争的一种总结。
三是这里的攻克或攻破对象就是纳万郭一伙,既然通贵逃散回民军与纳万郭一伙集中于纳家户,是不是又有过一场大战,失败后才逃窜的,这也不无可能。
四是纳家闸回民军本身就以一支独立的力量始终存在,在清军剿灭周围回民军后,又集中兵力围攻纳家闸,此一战,清军凭借着优势兵力和先进火炮,攻破纳家闸。
以上四点讨论似乎都有可能,第三种分析最有可能,但只是一种缺乏证据下的主观分析。真实究竟如何,时间已过去150多年,在有限的档案资料和纳家户人集体失忆的困境中,揭开这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并非易事。
四、纳家户抗清斗争中的几个人物
西北回民起义从同治元年至十二年(1862~1873年),历时11年,西北陕、甘、宁、青广大地区活跃着不同支派的回民反清起义军,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大小小的回族起义领袖人物,如宁夏金积堡的马化龙和平原所的马兆元,甘肃河州的马占鳌,青海西宁的马桂源,甘肃肃州的马文禄,陕西的白彦虎、马正和、赫明堂、崔伟、马生彦等。纳家户作为同治年间宁夏回族反清斗争的主战场之一,其中发动起义的领导人物,随着起义的失败,都已惨遭杀害。他们的故事曾在纳家户人中广泛流传。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曾经的抗清义士,已被历史的大浪涛去,淡漠在纳家户后人的记忆中,他们的事迹在纳家户人的记忆中已被时光冲淡,在纳家户后人的记忆中已显得扑朔迷离。
(一)纳万有
纳家户人纳氏族人遵循着一定的字辈规则,尽管现在基本都已混乱,但在清代,纳家户纳姓族人的字辈还被得到普遍地遵守,“万”字就是同治年间的纳姓族人的一个字辈,至于其为纳姓族人的多少代就不得而知,现在纳家户老人们记忆中,纳姓族人在同治年间只有“万”字辈,万字辈以上就没有人能说清了。可以肯定的是,同治年间,“万”字辈的纳姓族人应该是青壮年,如此,他们才会成为纳家户回民起义的发动者和领导者,根据现有资料来看,这其中有名可考者就有几人,纳万有是其中之一。对于纳万有的具体生平,现很难从史料和口碑传述中去追溯。在纳家户的田野调查中,在纳家户人纳少清填写的调查问卷中,将纳万有列为他的祖上,他们有兄弟五人,按排行分别为纳万镒、纳万元、纳万顾、纳万栋、纳万有。根据纳少清的说法,纳万有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五,这一说法是否真实很难确证。此外也有说法是,纳万有是宁夏城府的人,现年75岁的银川市民纳连捷老人就认为纳万有是其高祖辈。在关于记载同治回族起义的志书中,也有一些关于纳万有的蛛丝马迹,其中交代了一点:纳万有曾是宁夏府城的千总。同治五年正月癸亥(1866年2月17日):
回目马万选等恳请投诚,经都兴阿同穆图善批准,勒限献城缴械。据穆图善奏称,该回众于十二月初二日俱已遵批将城池圩卡全行撤空,各堡回人俱移往纳家闸一带,缴出枪炮刀矛多件,并陆续呈缴银米,将倡乱之千总纳万有送营正法。
纳万有是纳家户人,抑或是银川人,很难做定断。在不同版本的志书中,“纳万有”名字的记述也有所不同,在杨毓秀纂《平回志》中“纳万有”又被记为“纳万”,这只是当时记述者的笔误而已。
[同治四年,1866年]十二月癸巳,宁夏回目马万选投诚,将倡乱之千总纳万送营正法,献地缴械,移其回众于纳家闸。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治时期,的确有纳万有其人,至于是纳家户人,还是宁夏府人,说法不一。此人在当时名头不小,有一个千总的武职,他参加了起义军的阵营,领导并发起了当地的回民起义,可叹的是,作为一个回民起义领袖,却没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同治四年,在马化龙与宁夏穆图善达成第二次抚局时,尽管穆图善接受了马化龙提出的受抚条件:保持其原有势力范围,对前段起事不予问罪,作为当地回民起义军领导人纳万有却未能幸免,成为了穆图善与回民军两大军事集团交换条件达成“抚局”的牺牲品,作为“替罪羊”而“送营正法”。按《清实录》与《平回志》的记载,纳万有是1866年农历十二月初二被杀害的。但今天银川纳家户人的说法有所不同,记忆是初三,相差只有一天,现在每年腊月初三还为纳万有过“乜贴”。回族很重视亡人的纪日,纳万有牺牲的时间当以后人的记忆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