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董乡老到寺管会的过渡,是清真寺管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时代表征,是顺应国家倡导宗教场所民主管理,依法治理的自觉转型。从寺管会成员的产生来看,过去是推举,现在是推选聘用制。尤其是寺管会主任的选聘,已不再是从过去村落中、家族中年龄大、辈分高中去选聘,而主要看重的是教门好并热心教务、人品好、责任心强、具有服务意识等方面。正是如此,我们看到,长期以来纳家户学董基本上都为纳姓老人,2007年后的寺管会主任吕忠明,是严格按照寺管会成员的选聘程序选举出来的。现在纳家户寺管会成员的主要职责业已制度化,主要包括有决定选聘或解聘本寺坊掌教阿訇和其他教职人员等集体性的宗教活动和其他公益福利事业,保护和负责维修清真寺,管理寺坊公墓,筹集和管理寺坊经费、财产及接待来访人员等。寺管会一般会将其打印出来,专门张贴到寺管会门口,村民可以此来监督他们的工作。可以看到,纳家户清真寺寺管会管理已形成了制度,其管理日益民主化。从下面的《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制度》和《寺管会职责》就可以看出来。
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制度
一、寺管会成员应为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办事公道,热心为群众服务,有一定工作能力的穆斯林。
二、寺管会设主任一人,会计一人,保管一人,委员若干人。由年满18周岁以上的信教公民选举产生,选举方式可参照选举法。
三、每届寺管会任期一般为三年,可连选连任,寺管会成员在任期间,若不称职,群众可罢免。
四、严格按章办事,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民主集中,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
五、接受村、镇和民族宗教局的管理。
寺管会职责
一、管理宗教场所,安排处理宗教场所的日常事务,为正常宗教活动提供服务,寺管会主任是本清真寺的法人代表。
二、引导宗教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办理宗教场所的各种审批手续,制止本寺教职人员外出传教,不接待外来串联传教者,维护本地宗教格局。
三、搜集整理场所资料,建立健全场所档案制度。
四、兴办自养事业,减轻信教群众负担。
五、配合阿訇调节本坊的民事纠纷,维护稳定。
六、管好财务、健全账务、民主管理,每月张榜公布收支情况。
七、负责清真寺的文物保护,环境美化和安全保卫。
八、定期向群众报告工作。
九、向政府反映穆斯林群众的合理意见和要求。
五、清真寺尚存的古物
纳家户清真寺历史悠久,在近500年的历史中,也留下了诸多珍贵的遗迹和古物,它们伴随着清真寺一路走来,历经沧桑,见证着纳家户清真寺的久远历史。
(一)石件
现在,在寺内尚有遗存至今的数组石件,分别为六边形井墩、长方形云纹石、太平抱鼓石一对、麒麟抱鼓石一对。分布于纳家户清真寺的不同地方,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珍视。据老人们传述,这些石件都很古老,已有几百年历史。
石井墩
1.六边形石井墩
位于清真寺南厢房东,墩呈梯六边六面形,井墩内沿高60厘米,外沿高50厘米。圆井口直径36厘米,井口周边刻莲花瓣纹。井墩呈六面形,每面略为梯形状,高38厘米,上宽37厘米,下宽41厘米。据老乡们讲,原井墩在清真寺邦克楼北古井上,古井深40余米,呈上下小、中间大的瓮形状,底用鹅卵石铺砌,上用大青砖砌成,石刻井墩置于其上,起保护作用。原古井水清美甘甜,供全村3000多口人饮用。1989年时,由于水位下降,造成清真寺邦克楼北部倾斜,故将井填平,打新井于南厢房东处,同时移井墩于新井处。
井墩六面均有刻字,每面一字,依次为“里、仁、美、俗、补、培”。“里仁”为《论语》篇名,“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美俗”,当然是“良风美俗”之意。“培”或为“陪”的假借字,或当本字解,是“壅土”的意思,在此可以理解为培土修建。照我们理解,这是一种诫劝用语,意思是街坊邻里应该秉持良风美俗,加以爱护;如有损坏,应当补陪。
纳家户清真寺的这一井墩,使人想到扬州仙鹤寺的千年古井。仙鹤寺是与广州光塔寺、泉州麒麟寺、杭州凤凰寺齐名的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名寺,于南宋德元年(1275年)由至圣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西域先贤普哈丁创建,明清重修,仍存至今的、历经宋、元、明、清四朝的伊斯兰教文化遗迹。纳家户清真寺内的井墩虽不明凿造年代,但也是很古朴的,惜乎没有引起更多的重视。将来应该恢复其原来的位置,并使之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利用。
2.长方形云纹石
共四块,长、宽、厚度基本相等。长71厘米,宽48厘米,厚17厘米。但四块花纹不一,其中两块花纹一致,斜置于老大殿东、西台阶,为长方石凸雕楔形状,四角内凹直,为四角花蕾抱叠伞形云纹。其余两块纹饰异样,现置于新礼拜殿后的厨房东西山墙前。东墙为上下双层卷式云纹,西为单层螺旋卷式纹饰,线条优美,自然大方,灵气飞扬。四块石体上部中间位置有拉钩凹槽。
3.太平抱鼓石一对
原位于清真寺中门洞与木门槛夹角两旁,1985年重修清真寺大门楼时,移于门洞前墙处。太平鼓直径87厘米,厚26厘米,上部雕刻两行鼓钉,每行51个。鼓底座为条石连半弧形波浪上卷纹饰。门西抱鼓石波浪纹为左二、右三,门东抱鼓石波浪纹为左三、右三,各层波浪纹自然上卷。条石底座长121厘米,高20厘米。上叠一级波浪纹长116,二级波浪纹长107cm,造型大方、美观、简洁。
上述三组石件的年代,我们访问过纳家户老乡,大多数人表示不清楚。但共同的说法是早就有了,有些人认为“建寺的时候的就有”。
4.麒麟抱鼓石一对
现位于老大殿后西墙根。据纳志忠老人讲,原为纳家户马九如爷爷马达吾家的功名石,他当学董时,是王达山从七队马立孝家拉来放在寺里的。从这种叙述看,它至少是清朝晚期的东西。鼓石直径70厘米,厚25厘米。鼓面为圆环圈阳刻麒麟图案,环形外与鼓边内为波浪式云纹。鼓侧麒麟头处,雕有麒麟衔扣环图案,鼓底座为长方石托半圆形水波云纹。底座长97厘米,水波云纹饰长90厘米。
(二)寺藏古物
1.海螺号
此海螺号是2008年建设纳家户居民楼时,从老坟里挖出的,后来就送到清真寺,由寺管会来保藏。螺号至今还能吹响,还有为携带方便而穿绳的孔。这支螺号从何而来,至今是个谜。
2.有阿拉伯文字母的牛香板
过去清真寺孩童念经主要使用牛香板,谁家宰过牛之后,都会将牛肩胛骨留下来,让小孩子作念经之用。也就是在牛肩胛骨上写上经文,背会以后将经文擦掉,再写新的经文。纳家户清真寺也保藏着这样一个牛香板,此为村民纳信的父亲纳殿珍念经时使用过的,现已有80余年的历史,但上面的阿拉伯文字母却很清楚。牛香板现藏于寺管会办公室的铁柜中。
3.《古兰经》残卷
清真寺里珍藏着一本《古兰经》残卷,是王万喜阿訇送给清真寺的,纸页已发黄,印刷时间应在民国或以前。
4.油印本《古兰经》
清真寺还珍藏有完整的手抄本大赞和杨树再版的油印本《古兰经》,纸页都已发黄,但字迹工整。根据纳家户人的说法,其时间为民国时期。
5.阿拉伯文大铜盘与铜壶
这个阿拉伯文大铜盘与铜壶是伊品集团董事长闫晓平2007年从约旦高价购回的。铜盘刻有《古兰经》铭文。铜壶为高爵式六棱肚,造形高贵大方,工艺精美,当时价值20余万元,闫晓平在约旦考察偶然遇到,非常喜欢,高价购回。但由于是手工古物,在海关遭遇了不少麻烦,拿回后他就捐给了纳家户清真寺。
结语
纳家户清真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建筑艺术熔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艺术为一炉,集中体现了中国清真寺建筑文化的中阿二元风格。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建寺至今的近500年历史中,纳家户清真寺饱经沧桑,延存至今,记录了纳家户人历史上走过的风雨历程。在时代发展的今天,纳家户清真寺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它不仅是穆斯林践行宗教功课,举办经堂教育等方面的宗教空间,还是当地进行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宣传阵地。清真寺在当地旅游发展的大势中,也成为了当地一道著名的人文景观,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纳家户清真寺焕发出了时代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