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让孩子记住中国的古训:成由勤俭,败由奢。成功由勤劳节俭开始,失败因奢侈浪费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钱的时候,这个朴素的真理也不会过时。节俭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大手大脚随便浪费的人能创造一番事业。
比利时是一个富裕的国家,那里的孩子们,从八、九岁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细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钱。在比利时,通常从8岁开始,孩子们每周就能从家长那里得到零花钱了,但金额不多,只有几枚硬币。孩子们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一点一点地慢慢积攒。当然,如果孩子攒的钱还不够,而他又确实想尽快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可以先向家长借,然后再用以后的零花钱慢慢偿还。
想要让孩子养成勤俭的习惯,父母要随时随地教育孩子。
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刚上小学的女儿去逛街。在一个繁华的路口,有一位老爷爷正在卖晚报。父亲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交给女儿,让她去买10份晚报。孩子买回晚报,父母跟她商量,让她按原价把晚报卖出去,看看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卖完这10份晚报。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费了几个小时才把10份晚报卖出去。然后,父母让孩子去问卖报的老爷爷,卖出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孩子从老爷爷那里知道,卖一份报纸只能赚几分钱。她算了一笔账,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挣了几毛钱。孩子一下子领悟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她主动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以后再不会随便花钱了,挣钱太不容易了!”无疑,那对年轻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有心人,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事
父母箴言
父母替孩子包办一切事情,会让孩子缺少了自理能力。如果能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能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品质。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这两句话伴随了我们很多年,但是,现在几乎被遗忘得干干净净了。常常会听到有些父母抱怨,说孩子这不会、那不会。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原因,因为父母没有给孩子做事情的机会。孩子虽然小,但是也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例如:可以在饭前摆放碗筷;擦桌椅;扫地;倒垃圾;洗自己的小件衣服。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事情的机会,把该让孩子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千万不要代劳。
现在的孩子劳动情况普遍较差,一方面因为他们自己缺乏主动劳动的精神,更主要的一方面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上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加之有些父母的溺爱,使许多孩子自己应该和可以去做的事由父母包办代替了。再加上,在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时间观念都比较强,早晨孩子穿衣,妈妈怕耽误了时间,就匆匆忙忙帮孩子把衣服穿上,饭没等吃几口,就送孩子去幼儿园或学校。有时孩子正在认真地系扣子,父母看了就不耐烦,一把拨开孩子的手,替孩子系上,完了之后,还说上一句:“哎呀,慢死了。”就这样,一次次锻炼的机会都让父母给剥夺了,孩子得不到相应的锻炼,当然做起事情来就会磨磨蹭蹭的。
学会生活自理,是对孩子的一项基本要求。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将来怎么能有所作为?生活不能自理,每样事情都由别人操心代劳,势必造成孩子的懒惰、无能。现在多数孩子自理能力很差。小学生上学、放学,要父母接送,大学生不会挂蚊帐,不会洗被子,蚊帐要让父母帮着挂,衣服、被子要带回家让父母洗。生活上不能自理,心理上如何成熟呢?有许多孩子,就是大学毕业了,结了婚,有孩子,很多事还是要靠父母,他们在心理上还没有“断奶”。这对于个人的事业、人格的发展都危害极大。
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要培养自立、自强的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小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全方位的,不能只把孩子教得只会读书而其他什么也不会。一个连自理都不会的孩子,将来怎么能立足于社会?所以,从小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一活习惯,不管是玩玩具,还是看图书,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不但要爱护它,而且要把看过、玩过的书籍和玩具收拾好,放到原来的位置上去。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干净、整齐、有序的环境中,懂得爱清洁、爱美,这也是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从小就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
让孩子懂得尊敬老师
父母箴言
尊敬老师是一种感恩,一个尊敬老师的人,一定会心存感激之情的。孩子尊敬老师,不仅是孩子应该有的一种品德,也是孩子求知成才的必经之路。
以前的时候,小小的孩子脖子里系着红领巾,见到老师,大老远的就做好向老师问候的准备;每次看到老师的时候都会毕恭毕敬的,对任何教过自己的老师都是心怀尊敬。然而,对于老师的那份尊敬,似乎离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远了。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心情,他们会认为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随着年龄的长大,知识的增多,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不再是无条件的信任,渐渐带有选择和批评的态度,私下里便有了议论老师的行为。这个时候,父母应该给以制止并正确引导。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每个老师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学生进步;老师最着急的就是学生学习退步;老师最大的安慰就是学生认真学习;老师最担忧的事情就是学生学习马马虎虎。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老师的严厉是为了学生能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老师的不苟言笑是为了让学生严肃认真。当然,老师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也有误会学生的时候。当孩子受到了老师的误解时,父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用适当的方式解除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误会。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虽然老师严厉,尽管老师严肃,这都是因为老师的认真负责,孩子不能够因为这些而否定了老师的辛苦。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师长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我国的古代,就有很多尊敬师长的例子,孔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孔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