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开始人的本性是很相近的,但由于习惯的不同便变得大不相同了。习惯是由重复行为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成功是从良好的习惯开始的。习惯成自然,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会使孩子一生顺利。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才能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更有效地发挥。可以说,一个好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益一生。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一生
父母箴言
马克思说:“父母的职业是教育孩子。”从道义上讲,科学教育子女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力争用科学的方法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成功学家指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关于习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墨子最有名的思想就是束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固染不可不慎也。”的确,孩子生下来就像一束白丝,父母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的,染成黄的就是黄的,所以说染丝不可不谨慎,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不能掉以轻心。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其实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会使人终生受益。
在一次诺贝尔奖得主的聚会上,记者问一位科学家:“请问,您认为,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表示歉意……”这位大科学家所谓的“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就是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今后伴随孩子一生的东西,影响其生活方式和成长的道路。习惯是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行为方式,其最大特点是自动化。一个人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学习、生活和工作效率便会大大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养成了习惯,人无需花费时间考虑,无需高度集中注意力就能顺利完成一系列活动,既节省精力又能提高功效。
养成了习惯,人的动作会更加协调、准确。不断重复形成了稳定的联系,人就可以得心应手地从事某些复杂、难度高的动作。
人的动作习惯一旦形成,就会长久地保存下来。换句话说就是,习惯能使人的行为能力得到贮存。当需要时,潜意识马上就会唤醒那些中断了的行为习惯,肢体感官随即也能按定势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恢复过去的某些行为,要比当初学这些行为快得多。
习惯是在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可以培养的。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更出色,就得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入手。
那么,父母应如何科学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呢?
1.明确要求,严格执行
对孩子行为习惯的要求,父母应交待得详细明确,让孩子清楚明白,决不能含含糊糊,使孩子看不见摸不着,不知从何入手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孩子了解清楚明确的基础上,就应严格实施。父母决不能只提要求,在行动上却不加以督促。不严格要求孩子,遇到困难就放任孩子打退堂鼓,非但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反而会加重孩子的惰性,使孩子变得散漫任性。因为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常常有相反力量在作祟。如拾金不昧等,只要有一回因私心杂念夺去了孩子好品德的追求,重新做起来就会变得困难了。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一旦提出,就应严格施行,毫不退让,更不能轻易改变。这样,才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2.孩子有了好的表现要及时鼓励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曾深有体会地说:“靠一个美好的赞扬我能多活上两个月。”谁都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优点和长处的赞赏,天真烂漫的孩子尤其是这样。因此,父母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对孩子多加赞赏。父母鼓励孩子的方法很多,对孩子来说,父母一句赞赏的语言,一个信任的神态可能都是不小的鼓励。父母鼓励孩子的机会也很多的,这在平时要注意发现机会,及时进行鼓励。当孩子自己动手叠被、整理衣物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宝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真是好样的!”当孩子为他人、为社会做了好事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是一种了不起的行为,爸妈为你感到自豪!”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了困难、打击却不灰心,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困难是暂时的,爸妈相信,只要你不向困难低头,就一定会成功的!”
3.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好榜样
孩子的许多习惯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人们都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却是可以肯定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所作所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但是孩子年龄小,分辨能力不强,整天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其习惯都会深深地打上父母的烙印。一位家长说: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所以,父母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树立榜样。当然,父母也不是完人,但最起码要避免“上梁不正下梁歪”,不要把自己的坏习惯“遗传”给孩子。
4.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一位年轻父母生下孩子的时候,都会感到无限的欣慰,全家人感到莫大的幸福,因为孩子会给家庭带来幸福、欢乐,使家庭生活大放光彩。沉浸在欢乐之中的父母,没有不想把孩子教育好的,然而由于教育方法不得当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这份光彩很快就会消失,代之而来的则是无限的烦恼、痛苦和悲伤,甚至是社会的灾难。有关数据显示:未成年犯人和普通未成年人之间的差异是父母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不同。未成年犯人父母是往往是孩子的健康、学习功课、吃饭穿衣,思想品德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的地位是微乎其微的;普通未成年人父母则把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健康、学习功课等。“重智轻德”的错误教育观必然会导致许多不良习惯的形成。从道义上讲,科学教育子女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马克思说:“父母的职业是教育子女。”父母要放下架子,学会尊重孩子;在新知识面前,要和孩子共同学习;从古代、现代的家教典故中学习,从身边的好家教中学习。作为父母,要自觉学习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特别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矫正不良习惯的能力。
5.防微杜渐,及时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对于孩子的某些不好的行为,父母不能听之任之。父母一定要把孩子的坏习惯消灭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否则“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等到孩子的坏习惯发展到违法乱纪的行为时,就为时已晚了。父母应让孩子明白“勿因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对孩子身上已经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父母一定要及时帮助孩子矫正。
6.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虽然美国有专家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但这21天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肯定不一样。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让孩子养成一个习惯究竟需要多长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所用的时间越长,孩子的习惯就会越牢固。所以,对于孩子每一个习惯的培养,父母都应做好心理准备,要进行长时间的坚持。这对父母来说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但为了孩子的终生幸福,父母要不怕反复,要持之以恒。
让孩子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父母箴言
居里夫人说过:“懒惰和愚蠢在一起,勤奋和成功在一起,消沉和失败在一起,毅力和顺利在一起。”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选择了勤奋,他才能取得成功。对于孩子来说,勤奋好学是孩子未来成功的重要基石。
现在的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太过急切,常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忘记培养孩子一些决定他们命运的好习惯。为了把孩子打造成一个你心目的“天才”,就要用正确的、合理的方法去培养孩子,激发他们的斗智,通过自我努力、自我教育形成勤奋刻苦的好习惯。
好奇心能够使人产生一种欲知其所以然的愿望,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激发人的进取心,使人才的成长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父母要支持孩子的好奇心,并加以引导。爱迪生由于好奇心强烈,被教师认为是低能儿,还被学校开除,但他的母亲在家教育时又培养了他的好奇心,使他终于成了“发明大王”。另外,父母给孩子自己找答案的机会,提供丰富而有用的资料和用具,使他们的好奇心不断发展,长久保持。
父母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人的灵感与知识的背景有关。兴趣越广泛,知识面就越广,产生灵感就越多。孩子的兴趣要从小培养,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机会,如参加小制作,科学游戏,绘画和读书活动,看科幻影片,都可以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孩子往往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这时父母的行为和学习态度,在孩子的心目中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父母对知识的热爱也会强烈地感染孩子,因此,父母要注意给孩子做出榜样。平时要经常鼓励孩子,讲明学习的目的、知识的重要性,告诉孩子,勤奋是成功的希望,并结合孩子的兴趣,讲述有关知识,把孩子的好奇心转移到学习知识上来。
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学习前辈们勤奋学习的精神。比如,《燃糠自照》的故事。
在南朝时,有个齐人叫顾欢。他非常聪明,六、七岁时就能推算四时节气和六十甲子。邻居们都夸他,说他长大一定会有出息。
有一年秋天,稻谷熟了,爸爸让小顾欢去看稻田,还特意嘱咐他:“可别让麻雀把稻子给吃了。”小顾欢满口答应,还没等爸爸说完,就一溜烟跑了出去。他来到了稻田边,那金灿灿的稻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粒粒金豆子。在稻田上空有一群麻雀。小顾欢见麻雀叽叽喳喳怪好玩儿,突发奇想,坐在田埂边写起了《黄雀赋》。
晌午,爸爸来叫小顾欢回去吃饭,看见稻田里的稻子被麻雀吃掉了一大半,原先鼓鼓的谷粒,刹那间变成了空壳儿,稻秆东倒西歪的。爸爸火冒三丈,破口大骂:“你瞧瞧你,稻子都快给麻雀吃光了,你在干什么?”小顾欢战战兢兢地回答:“我……我在写《黄雀赋》呢!”“哦?《黄雀赋》?让我看看。”爸爸说。小顾欢用发抖的小手把写的文章递给爸爸。爸爸看了看,叹了口气,说:“可惜我们家穷,不能让你读书啊!”
顾家附近有个私塾,小顾欢白天常常跑去偷听。只见他拿着纸和笔,歪着小脑袋,仔细地听着,遇到精彩或重要之处就记下来。晚上,他就在家里复习。顾欢家里穷,买不起蜡烛,他就点燃稻糠、松枝照明。
顾欢就是这样勤奋好学,老了也是这样。朝廷要让他做官,他不肯,一直隐居在天台山。这就是才子顾欢小时候的《燃糠自照》的故事。
其实,我国古代有很多勤奋学习的故事,比如匡衡凿壁借光、孙敬悬梁刺股、苏廷吹火读书、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车胤囊萤夜读、司马光警枕励志、顾炎武读破万卷书、蒲松龄草亭路问、宋濂冒雪访师,等等,这类的故事数不胜数。父母可以多为孩子讲一些这样的故事,让孩子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
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父母箴言
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平时是怎样利用时间的,表扬其合理利用时间,批评其浪费时间,并给孩子提出合理安排时间的建议。如一个星期看几次电视,读几篇文学作品,以至于每天晚上先做作业还是先整理自己的房间,使孩子体验巧用时间之妙。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达尔文语也说过:“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我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伟人们往往都是运用时间的能手,也能看出他们是多么重视时间,珍惜时间。
惜时是成功的秘诀。有的孩子平时做作业磨磨蹭蹭,边做边玩边听音乐,一个小时就能做完的作业结果做了三个小时还没做完。这很容易使孩子养成动作慢、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浪费时间和精力。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使孩子懂得珍惜时间,学会管理时间,成为时间的真正主人,对孩子的成长可谓大有裨益。作为父母应该重视培养孩子安排时间和运用时间的能力。
教育孩子珍惜时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年幼的孩子还不能真正理解时间是怎么回事,更不懂得生命对于自己只能有一次。一般要到少年期,抽象思维比较发达,自我意识逐渐成熟时,孩子才能逐渐明白时间的无限性和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但是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孩子到了少年期才对其进行惜时教育,而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因为“开窍”表面看来是突然发生的,其实对生命的热爱,对效率的体会,对无限和有限的理解,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早期的充分准备,就不会有“开窍”的到来;何况爱惜时间还有一个养成习惯的问题,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和理解和认识的程度完全相对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