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让孩子看到别人的需要
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有的孩子能很快发现并伸出援手,而有的些孩子却视而不见。如果家中有这样的孩子,父母可以直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且表示希望得到孩子的具体帮助。比如,在购物回家的路上,父母可以发出“求援”:“我一个人拎不走这么多东西,你帮帮妈妈(爸爸)吧!”听到这样的“请求”后,孩子肯定会拿出行动。父母还可以利用生活的事例,教会孩子懂得如何从别人的表情和行为来看出对方的需要,让孩子去关心对方并及时给予帮助。
3.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
能给别人施与援手是件好事,可是,父母也要让孩子知道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帮忙。如果两个孩子在打架,其中的一个请人帮忙,这个忙就不能帮了。打架本来就不好,如果有“第三者”插足,一定会忙上加忙。因此,在教会孩子学会帮忙之前一定有鉴别是非的能力,不要去帮倒忙,更不要因为去帮助人伤害到别人或自己。
让孩子学会去爱
父母箴言
可能是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家庭教育不当的原因,现在有些孩子变得越来越冷漠。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爱人,学会感激,学会生活,孩子自然就远离冷漠了。
在许多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受到来自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一系列亲人的大量的爱,这种爱包围着他,充满了生活的每个空间,他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爱。然而由于有的父母不注意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使孩子仅仅是爱的承受者,不能相应成为爱的供应者。比如,母亲以无私的母爱关怀照料着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却习以为常,并不珍惜。长此以往,母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就只剩下一个流向,只有母对子的,却没有相应的子对母。基于这一令人堪忧的现状,众多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和有知之士呼吁:要让孩子学会爱。
1.父母要做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爱心的播种者,在日常生活中,其言行对孩子的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母要善于营造爱的环境,以身作则孝顺老人,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有了充满爱心和亲情的环境,孩子才能从最初的行为模仿一点点强化,最终会塑造出一颗宽容、谦让的爱心。
2.让孩子学会表达感激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表达出自己的感激,当父母不舒服的时候,父母要引导孩子给自己一个拥抱,让孩子学会施予爱心和同情;当父母为孩子做了某些事情的时候,可以要求孩子对自己说声“谢谢”,通过这些事情,让孩子学会把自己心中的感激表达出来,这样孩子才会表达自己的爱。
3.让孩子体会被感谢的快乐
父母可以让孩子帮自己做一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让孩子去帮助身边可以帮助的人。让孩子在帮助别人并得到别人感谢的同时,感受到快乐。如果被帮助的人没有回应,孩子虽然会很失望,但这种失望的经历正好可以提醒他,如果有人帮助了他,那么一定要说“谢谢”。
4.不要呵斥孩子天真的行为
孩子不是天生冷漠的,每个孩子生来都有潜在的爱心。许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懂得爱父母,而是父母自己把孩子的爱拒之千里,甚至把孩子萌发的爱心抹杀掉了。比如,当妈妈发现女儿把盘子里的每个苹果都咬了一口的时候,先不要急着数落女儿,可能女儿这样做是为了让妈妈吃到最甜的苹果。这个时候,不要呵斥孩子,而是应该耐心地询问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或许父母会得到一份暖暖的感动。
让孩子懂得谦虚
父母箴言
骄傲是一种害人的情绪,孩子一旦滋生了这样的情绪就会迷失自我。如果孩子有骄傲的迹象,父母应该尽快帮助他纠正这种不良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懂得谦虚。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才会让人进步。如果人一旦骄傲起来,那么他就会和无知划上等号,只会让其更加浅薄,更加狂妄和自大。谦虚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气度,一种风范。一个谦虚的人会更加大步地向前行,才会有可能取得成功。
谦虚所代表的含意是谦让不自满,而以口语化来说,不是唯我独尊的,就是谦虚的表现。骄傲的人,会觉得大家必须符合自己的需求,不认为礼让或分享是应该的;而谦虚的人不仅认识自己,还会尊重他人,但是如果明明知道自己有不足之处,却不能坦然地接受,就不是谦虚,而是自卑的表现了。
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不管其功劳有多大,未来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管在什么时候,或是什么情况下,都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让自己保持谦虚上进的品格。
当一个人取得了成功,当一个人的梦想得以实现,这时应该怎么做呢?正确的做法是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检讨一下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一定要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可以骄傲自满,到处炫耀自己,不可让自己沉溺于过去的成功之中。要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任何丰功伟绩都不是凭着一个人的力量建立起来的。而且,如果一个人过于骄傲,就会招小人嫉妒,也会招到他人的怨恨。
一个谦虚的人能学到更多东西,才能认识到学无止境的含义,才能放开眼界,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一个人有才能是值得佩服的,如果再能用谦虚的美德来装饰,那就更值得敬佩了。不论目标为何,如果想要追求成功,谦虚是必要的特质。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得到智慧。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从小谦虚的习惯,戒骄戒躁,在谦虚中不断吸取知识,不断取得进步。普列汉诺夫是这样说的:谦虚的学生珍视真理,不关心对自己个人的颂扬;不谦虚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个人得到的赞誉,对真理漠不关心。
对于孩子来说,品德教育包括了守规矩、尊敬父母与长辈、诚实、愿意分享、爱朋友、惜物等,而这些好品德都和谦虚有关。谦虚的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却不自大,他们懂得关心、包容、体贴别人的感受。
教会孩子要谦虚,不骄不躁,以下建议可供父母们参考:
父母要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孩子,切不可有骄傲自满的表现,因为孩子极易受父母的感染。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孩子谦虚品质的大环境,并同时和老师配合。在教育孩子谦虚的同时,要肯定孩子的长处,让孩子认识到只有谦虚才能使人不断进步。
经常对孩子讲一些优秀人物的故事。尤其是同时代、同年龄的其他孩子的优秀事迹对孩子更具有激励作用。让孩子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很多事物的优越性都是相对的,我们所拥有的,永远都微不足道,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谦虚一点。
不要过度夸奖孩子。父母对孩子过分的夸奖与肯定,很容易使孩子滋生骄傲情绪,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一旦这种骄傲情绪产生,再纠正就困难了。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父母箴言
父母要多表扬孩子的努力和在努力过程中的提高,而不要只注意竞争的结果。当孩子在努力尝试一些事情的时候,当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的时候,当孩子能够成为别人的动力来源的时候,父母都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回应。
所有的孩子都有竞争意识。中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或多或少都会涉及竞争性的事件和活动。游戏、体育活动、课堂学习、社会生活中以及家庭生活中也都存在着竞争。有些孩子需要竞争的刺激才能更好地把精力充分投向学习和锻炼中。如果正确把握,竞争可以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
孩子原本对输赢处之泰然,但是一些父母往往会在孩子成功时给予奖励,失败时给予批评与责罚。如此一来,大大影响了孩子对输赢的评价。
孩子只希望赢,不愿意输,说明孩子有上进心,不甘落后,这是好的方面。但如果父母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长期下去,很可能使孩子形成赢了弱者趾高气扬,碰到强者不敢挑战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孩子不善与人合作,耐挫力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父母应帮助孩子端正心态,指导孩子从对方的角度看待竞争。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价值观会影响对孩子的教育,进而影响孩子的思考方向和行为方式。如果父母能给孩子做表率,孩子自然会接受父母的观点。
现在有很多家长总是教育孩子要和别人比,其实应该是自己和自己比才对。做最好的自己,树立“我能行”、“我今天比昨天要棒”的思想意识,这样自身才会有成就感。如果一味地去和别人比较,那么别人所有的成绩都会成为自己的悲哀,越竞争越自卑。孩子还会把别人的成长、进步看作对自己的威胁,这样的心理形成之后,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中就会有很多障碍。他不会把竞争对手看成自己的朋友。
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出人头地”、“比别人强”、“比别人棒”。在这样的要求之下,孩子的潜能可能被激发出来,也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可是有些孩子尽力地做,却得不到任何收获,甚至遭遇挫败,就可能会影响到他再去学习,甚至产生退缩、畏惧。家长在自我反省和思考后,应引导孩子走向能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竞争、尽力而为的境界,而不是投机取巧、不顾一切地一味去取胜争赢。
父母应给予孩子适度的支持和赞美。一般而言,如果父母鼓励孩子尽力去做,而且又能赞美他,孩子对做任何事都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与此同时也做了教育,任何事只要尽了力,对自己而言,就是“赢”。
父母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景或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做竞赛性的游戏总有人赢,也总有人输。能赢固然很好,输了也没有关系,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尽力。只要尽了力,碰到强手即使输了也没关系。认输意味着承认自己当时不如别人,但并不意味着甘愿一直不如别人。要分析一下输在何处,以便进一步学习、提高,争取下一次能赢。
父母要引导和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能力去同别人相比,竞争是为了找出差距,更快地进步和取长补短,不能用不正当、不光彩的手段去获取竞争的胜利,把孩子的好胜心引向积极的方向。
父母应设法将孩子的嫉妒心转化为竞争的动力,即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怎样超过别人”上。教育孩子贬低别人并不能抬高自己,落后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在于自己,以积极的努力缩短实际存在的差距,最终化解内心的不平衡。
父母千万不能用贬低孩子所嫉妒的对象的办法来减轻孩子的嫉妒心理,那样会导致孩子过多地去看别人的不足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一般而言,一旦父母停止了给孩子施加压力,并帮助孩子减轻心理的负担,那么孩子即使还有竞争的愿望,他也会更享受事物本身带给他的乐趣。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父母箴言
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责任心都没有,那么他将来是很难有所作为的。父母要应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成为一个敢于负责、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波波的东西总喜欢随便乱放,妈妈提醒他很多次了,他总是嘴上答应,可下次还是老样子,一到用的时候,就得动员爸爸妈妈帮忙找。
有一天,波波的作业特别多,而且又急需一本参考书,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他去叫妈妈帮忙,这次妈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帮他找,而是推说自己也有工作没做完。妈妈知道作业终究是得做完的,他耽误的时间越长,就只能休息的越晚,就让他吃些苦头吧。结果,波波写到了晚上十一点多,屋里才熄灯。
第二天,妈妈告诉他:“要有责任心,对别人,也对自己负责任。”
以后波波的这个毛病再也没犯过。
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孩子在幼儿阶段所表现出各种主动尝试的愿望,正是一种责任心的萌芽。如孩子独立吃饭,试穿衣服,手脏了自己洗,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孩子责任心的表现。父母的责任是密切地关注他,帮助他,鼓励他,在他尝试的过程中,培养其意识,增强其自信,逐步成为独立自主,对个人、社会负责的人。
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小孩子不小心打坏了东西,就把手背到身后说:不是我!犯了错误却想逃避惩罚,这是人天生的毛病。不只是小孩子如此,大人也有这种毛病,甚至将这种毛病“发扬光大”,对自己的行为完全不负责任,经常主动犯错,然后设法逃避惩罚。那些沦为少年犯的都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人乐于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任,即使蒙受损失也不改变做人风格,那么,为了避免损失,他会尽量预防失误,他的失误也因而越来越少,久之必然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下面的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
有一个名医,开了一家私人诊所。他从业20余年,做过上千次手术,从未有过失败。许多人宁可花大价钱,也要请他看病。
一天,他接待了一个年轻的女病人,她的症状是小腹经常疼痛。名医经过检查后,发现她的子宫里有一个瘤,需要手术摘除。
手术很快安排好了。名医信心十足:手术室里有最精良的器械,他有上千次手术经验,而这不过是一个小手术而己,根本不可能结束他多年来的全胜纪录!
但是,当他切开女病人的身体后,却发现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子宫里长的不是肿瘤,而是一个胎儿。他心里咯噔一下,手僵在那里,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冒出来。很显然,由于疏忽大意,他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一个经验丰富的名医不应该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