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定位不准,将会使高等职业教育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定位准确,可以避免少走弯路,提高效益,办出特色。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还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基本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定位
一、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定位
在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时,要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形成具有高等职业特色的教育观念是第一步。高等职业教育要改革理念,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在理念定位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日益突出强调人本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在从业所必需的价值观念、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中得到体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就显得十分重要,坚决克服重技术技能、轻人文、轻素质的狭隘教育观,真正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大写的人”。因此,观念定位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观、素质教育观。
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思考,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教育要把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体现在它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以及高尚的人格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应适当开设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如美学、伦理学、文学修养等,扩大学生知识面,陶冶学生情操。人文和思想素质教育应包括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的历史与民族文化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与道德教育;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培养学生懂得公民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教育;以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意志品质的文学、艺术教育。
二、强调社会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定位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定职能,人才培养目标要区别于学术型、研究型而定位于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技术与应用的有机结合。技术应用型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必要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要定位于“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以此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另外,高职院校不仅要进行职前教育,还要根据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继续教育,为社会不断地输送各种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有时可能不得不变换职业,职业教育就要让学生成为复合型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要注重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体现高职院校的品牌亮点。这就需要在教学计划中突出三种发展能力:一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实际能力;二是具有主动的自学能力,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中创造自主与主动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就业后技术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内在条件;三是学生的独立发展能力,个性化发展的学习,储备相当的知识能量,给学生在就业后的岗位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三、坚持市场化的专业建设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就是为市场提供合格的实用人才,它和人才市场是密切联系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后备军,同时,市场需求也左右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市场变化来设置专业,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能反映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具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要根据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情况的预测,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针与专业设置,及时增设社会需要的新专业,停办内容陈旧、缺乏生源的旧专业,重视与企业的广泛合作,使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科学性、针对性。因而,高等职业教育要健康、快速的发展,首先其专业建设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科群”设置专业。因此,在高职教育中不应再只局限于一门学科、一个专业的范围内,而要从学科与社会、社会各行业的联系上考虑问题。从单一的学科教育向学科综合化、模块化教育转变,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四、突出职业性的课程设置定位
课程开发是一个富于动态特征的过程,课程方案的建构要随时跟踪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变化。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所以课程方案必须是开放的、面向市场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深入实际,与企业、社区等用人单位共同构建开放的课程方案,突出职业性。突出职业性就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设置课程。经常开展职业岗位知识、技术结构、能力结构的需求分析,合理确定专业技术教育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应用为主旨,根据现代的人才观、教学观,结合生产管理实践,强调理论的应用与技能的训练。还要在“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结构上进行专业渗透与交叉,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与岗位群,使课程设置既有职业性又兼顾适应性。
在课程结构方面,主要体现在知识理论上要“够用为度”,职业技能上要“适用为本”。高职教育确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必须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全面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
为了解决增强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必须调整课程设置,一般来说实践课的课时应占总课时的40%以上,切实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理论课的内容也要适应职业技术课的需要,掌握“够用为度”的原则,不能照搬普通院校的教学内容。职业技术课要突出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掌握“适用为本”的原则,一个专业多个方向。如实用英语专业,可以有涉外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强调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确实能在生产和服务岗位上具有较强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注意克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模拟操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实践教学和模拟操作可以分散到平常教学中,也可以集中在一年或一学期中进行。
在课程管理上,要实行动态管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高职的人才培养要善于捕捉信息,预测未来。通过综合化的课程教学,培训出适应这种变化的大量从业者。综合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按照培养目标进行重组和优化,从更宽阔的视野上突出课程的重点和层次,使课程更加现代化和综合化。理论课的根本宗旨是为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扩展提供充分和必要的知识基础。对专业技能课的设置一定要既能突出对社会的广泛适应性,又能突出就业岗位的针对性,把社会上的成熟技术及时转化为学生的培训内容。
五、提升“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定位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应具有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的素质,即“双师型”素质,这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教育门类其历史并不长,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很繁重,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其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更为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决定了其教师队伍的要求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高职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教师的基本技能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应用意识、实践技能和适应市场需要的多专业教学能力,这就是高职教师队伍的特色。高职院校应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努力提高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学历层次、知识技能水平较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学校应积极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
六、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定位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只有通过与企业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工学合作,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功能,有效地服务企业,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正确途径。工学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不同的教育资源和合作形式,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即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单位等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来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还要依靠的大量社会实践。工学合作、工学交替教育在实现《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规定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上独具优势。工学合作、工学交替教育应包括:在专业建设上,建立由用人单位专家、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沟通工学渠道,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认真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并尽可能邀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课程,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行业、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企业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向学校推荐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以及为学生岗位实践提供场地;在工学交替途径上,可以探索多种形式,把学生的生产现场实践和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学校也可以派出指导教师在生产实践现场组织教学等。
总之,准确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市场需求的体现,更是在近几年规模发展、质量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只有如此,才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不断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对策
一、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结构、构建合理的高职教育体系
(一)构建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金字塔”型职业教育体系
众所周知,美国的高等教育的分布,按2000年卡耐基基金会的划分,它分六种类型四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培养博士生的研究型大学,所占的比例仅仅是6.6%;一般大学与学院(第二、第三等级)比例为29.4%;另一个等级是培养副学士的社区学院,这几年发展很快,占了43.8%。考虑到我国的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我国还需要大量相当于美国的社区学院、多科性技术学院或者短期性大学,学习年限为两年到三年的高职学院。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阶段,将其定位在两年、三年的专科层次上是必要的、正确的。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变得多样化,包括对更高层次职业人才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仅仅培养两年、三年制的职业性人才,是难以满足客观需要的。高职院校有一部分可以提高到本科层次,但升上去也应是本科高职,不能太多,太多了不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适当开展本科阶段乃至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积极发展四年制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既然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高教类型,其本身就应该是多层次的。正如吴启迪同志任同济大学校长时在一次会议上所说的,发展四年制教育,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为此,要在大力办好高职的同时,积极提倡并鼓励现有本科院校举办四年制高职教育。一般来说,本科院校有较好的学科、专业基础,有长期积累的办学经验和较为雄厚的教育资源。只要观念创新,目标明确,他们不仅能办好四年制高职教育,而且会成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力军和骨干力量。我国现有偌大规模的本科院校及其专业,不需要都办成学科教育,而应该更多地承担起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这既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本科院校,对于改变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会起到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