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相映,湖泊棋布;绿廊穿绕,沟渠纵横;稻香四溢,鱼跃鸟鸣。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宁夏首府银川已告别昔日大漠孤烟的荒凉景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塞上湖城秀,满眼绿银川,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现代生态景致。
银川之美,美从何来?生态建设是银川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依靠科学定位、深度挖潜、锐意改革,银川的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以每年500多公顷、林业建设以每年15万亩左右的速度递增,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43.02%、43.2%和14.01%,森林覆盖率达14%。
科学构筑现代生态框架
生态建设对银川有着特别的意义。银川东临黄河,西傍贺兰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但由于它地处腾格里、毛乌素、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包围之中,年平均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在1500毫米以上,整体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如何摆脱风沙、干旱、盐碱的困扰?2006年银川市提出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生态建设任务变得愈发紧迫。
生态建设从何入手?规划在先,确立科学发展理念最关键。银川市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确定简约、大气的风格定位,着力营造大绿量、大气魄的塞上湖城。本着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规划原则,通过3个层面制定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框架。一是山水夹城,即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与黄河滨河防护绿带共同构成市区外围最重要的两条绿色板块;二是环带相加,即沿城市外环高速公路建防护林带,与城市周边水源保护地、郊野公园、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绿色板块相连缀;三是绿廊穿绕,即在市区范围内结合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等构筑绿色廊道,与农田防护林网相结合,构成绿色廊道网络。
特色定位有了,科学框架有了,那么生态建设将如何推进呢?银川的基本建设思路是东治沙、中理水、西护山,仍然是三位一体、立体推进。银川市市长王儒贵扳起指头娓娓道来。先说东治沙。银川东部山沙区植被稀疏,生态脆弱的问题十分突出,如果不能遏制局部风沙覆盖耕地、袭击村庄、沙进人退的趋势,这将成为黄河沿岸和银川平原的生态安全隐患。因此,建一道治沙防风的绿色屏障迫在眉睫。再说中理水。黄河千百年来不断摇摆改道,地质构造运动不断扩张影响,滩涂低洼地不断叠加通络,形成市区内众多湖泊。呵护湿地资源、恢复湖城生态时不我待。最后说西护山。尽管市区西面贺兰山为银川平添几分壮美,然而几十个大小沟壑分布其间,山洪暴发经常危害附近的山寨村庄,因此,建设山体防护林带刻不容缓。
思路已定,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推进,银川市生态建设驶入快车道。
全民参与改造环境
“南方种棵树很容易,而我们这里活棵草都难!”在银川市园林局局长徐庆林看来,种树种草这样的事情在西部是一项艰辛的事业。治沙、调水、披绿,如此庞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找?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如何建立?几年来银川市奉行8个字:改革创新,全民参与。
大胆创新管理体制。银川市结合机构改革,成立了首府绿化委员会,将城市园林和林业建设统一整合,做到人员、编制、经费三落实,很快形成了千斤重担大家挑的强大合力;先后制定、发布、修改、完善了一系列园林绿化法规条例,建立健全了园林绿化法制体系;2009年推行的绿色图章审批制度,更是受到了各界好评,即各项城市房地产建设项目核发许可手续之前,最后一项必须经园林局审核所需绿地率是否合格。
积极探索全民参与的运作形式。银川市先后推行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和首府市民林认育活动,一卡在手,谁造林、谁负责,谁造林、谁受益。几年来,银川市社会各界义务植树积极性高涨,各种绿地林带纷纷建成。全市义务植树建卡率达95%以上,义务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达到85.6%和88.2%。
锐意改革管护机制。随着新建园林绿地养护范围的扩大、标准的提高,为了全方位建立竞争机制,银川市本着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对园林局下属22个单位、1500人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先后成立了绿化养护管理站和林业有害生物检验检疫站,进一步加大了绿化管护力度,提高了养护水平。
多方尝试融资渠道。一方面,银川市按照政策引导、项目带动、企业介入、社会参与、个体承包的模式,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的主导作用,调动私营企业和个体造林大户等非公有制林业实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农村金融体系和融资平台,加大对特色经济林产品深加工、市场流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现代林业基地的快速发展。
引进应用现代科技。几年来,银川市大力加强植物抗旱种类的发掘培育及应用,广泛栽植低矮灌木、露地宿根花卉,大幅度减少草坪等高耗水型植物的种植,还积极探索盐碱地绿化和节约型园林绿化新技术,选育耐碱植物种类。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银川市6年来累计投入园林绿化及养护费用多达12亿元,塞上湖城展现旖旎风光。
瞧银川这水,清澈荡漾。多年来,银川精心组织实施湿地水系连通、湿地恢复、湖泊治理改造等工程,建立湿地保护体系。银川相继实施了鸣翠湖、南唐湖、官湖、金波湖等20多个湖泊整治项目,新建成湖泊湿地公园和湿地生态区10多处。尤其是市区中心地段的人工河项目——爱伊河,堪称银川市生态整治项目的杰作。这个昔日杂草丛生、垃圾满地、绵长129公里的臭水沟,如今已成为碧水长流、绿树成荫、鱼鸟翔集的银川市民休闲的首选之地。它不仅是集沟道整治、防洪排水、生态建设为一体的重点水利工程,还成为连接沿途西湖、阅海、海宝湖、沙湖等5万亩湖泊湿地的景观水道。
观银川这沙,不再肆虐。多年来,银川本着综合治沙、依法治沙、科学治沙的原则,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结合、因害设防的治沙模式,通过广泛栽种柠条、花棒、沙蒿等沙生植物,增加了山沙区林草植被资源,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85.82万亩,实现了沙绿起来、人富起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看银川这绿,满目清新。几年来,全市已建成20多条城市道路景观生态林带,总长度近80公里,形成了一条条、一片片沟通城乡的绿色通道和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的氧吧。市区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5%,达标率为82%,城市主干道绿地率达37.7%,次干道绿地率达44.2%。
览银川这林,沁人心脾。6年多来,银川大力实施农田防护林、黄河生态林、防沙治沙造林、农村绿色通道、装点绿化带、经济林产业带、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等8项重点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667公顷、围栏封育7333公顷,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0.2万公顷。
望银川这天,湛蓝剔透。连续多年的蓝天战役,使得全市燃煤小锅炉纷纷关闭,银川大气环境质量逐年好转。2009年,银川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达到323天,连续5年达到312天以上好天气。
水清、天蓝、地绿、林茂,银川生态建设锁定新目标,迈上新征程。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