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空旷,贫瘠。昔日沙漠被视为死亡之海。绿洲,果林,牧场。今日黄沙在宁夏人手里变了模样。
“沙漠也是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治理荒漠化土地我们本着两个结合,即生态与经济结合,治沙与致富结合。”自治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德林声音洪亮。
作为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600万宁夏各族干部群众几十年如一日奋力拼搏,一方面防沙治沙成果显著,全区累计治理沙化土地46.7万公顷,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历史性转变;另一方面,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发展的沙地经济、沙漠产业效益丰厚,截至去年年底全区沙地综合经济效益突破27亿元,沙区农民靠沙地特色产业人均增收2048元。
新思路——生态与经济结合
盛夏时节,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的农民张建宁、桂丽芝夫妇在自家承包的沙地里挥汗扎麦草方格:“这么起早贪黑地干,还不知能否完成与林场签订的‘六个一’目标呢!”张建宁喃喃地说。
“一人一年扎一万个草方格,挖一万个坑,植一万株果树,治沙造林一百亩,实现效益一万元。灵武市白芨滩林场与职工签订的这‘六个一’承包目标,充分体现了全区林业发展的新思路,即治沙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李月祥向记者介绍说。
李副局长告诉记者,宁夏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绝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北、东三面分别被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三大沙漠包围,是全国土地沙漠化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几十年来,在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育禁牧、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湿地恢复与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有效遏制了生态恶化的趋势;同时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采取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公司带农户等多种形式,形成了“政府引导、工程带动、企业牵头、群众参与、科技支撑、多元化投资”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人与树挂钩、造与管并重、投与收相连的管理机制,有效地推动了荒漠化防治工作。据全国第三次荒漠沙化监测显示:宁夏沙化面积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165万公顷减少到118.3万公顷,特别是近10年间,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分别减少了37.9%和59.7%。
如何调动广大农民治沙积极性,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李副局长语速加快。随着荒漠化防治和生态建设的稳步推进,林草资源总量迅速增加,沙化和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沙区农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因此,“九五”开始规划、“十五”付诸实施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沙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全区沙地特色产业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沙地类型分四大版块:第一区块,以盐池县为代表的毛乌素沙地,主要发展柠条、甘草、沙柳、花棒等沙生经济类植物和中草药材;第二区块,中卫地区的腾格里沙漠,发展沙漠农业、沙漠旅游和美利纸业的“林纸一体化”原料基地;第三区块,引黄灌区腹地零星分布的沙地,发展苹果、酿酒葡萄等经济果林;第四区块,以海原、同心两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荒漠带,主要发展硒砂瓜和枣瓜间作沙地产业。
截至目前,宁夏全区共营造用材林和速生丰产林70万亩,名优经济林248万亩,年产林果60万吨;在平坦沙地种植甘草、苦豆子、麻黄等中药材40多万亩,在低洼盐碱沙地营造红柳、紫穗槐等耐盐碱灌木,建成柠条饲料加工厂17个,年加工能力3万吨,林业特色经济产值年递增28.2%;沙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年递增4.78%。
新技术——治沙与致富结合
“十几年前,黄沙灌进屋来都推不开门。”盐池县冯记沟乡平台村52岁农民薛常文边说边大幅度地做着手势,“现在好了,守着沙漠也能过上幸福日子。”薛常文用手一指,“你看,那边是我家分得的500亩天然草场,种上300亩甘草,采集15吨苦豆子,再圈养几十头滩羊,一年下来,七八万收入没问题。”
从薛家出来,又走了几户沙区农家,无不过着富足的生活。向沙漠要效益,变沙害为利,变废为宝,以什么做支撑?“科技!没有新科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治沙与致富结合就是一句空话。”盐池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副局长宋翻伶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她告诉记者,盐池县是全国著名的“滩羊之乡”和“甘草之乡”。然而,以前农户滩羊以散养为主,实施封山禁牧以后,滩羊饲料成了问题,种植高品质甘草的肥料也成了问题。于是,广袤沙生植物——柠条,变成稀缺宝贝。说起柠条的综合利用,盐池县科技局技术推广站站长黄新国的滔滔不绝:“柠条可以说浑身是宝。一来可做羊、鸡等畜牧品种的饲料及加工成颗粒状的复合型高级饲料,二来可做高档林产品的基质(如食用菌),三来可加工饲料和人造板等。封山禁牧后柠条需求量成倍加大,如何提高其再生规模及使用效率?平茬技术至关重要。盐池县自主研制开发的‘背式平茬机’和‘柠条粉碎机’,分别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在关键技术环节有重大突破,使其对柠条的加工利用率提高了近80%。”
作为全国荒漠化防治综合示范县的父母官,盐池县县长赵涛一脸自信:“多年来,我们充分利用沙区资源优势,目前建立沙地灌木柠条采种基地240万亩,沙柳40万亩,建成大中型柠条、沙柳等灌木人造板、造纸、灌木饲料加工企业5家,小型柠条饲料加工厂20余家,年创收9000多万,安排农民就业2000多人,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75元,其中从林果业、沙产业得到的收益占总收入的32%。”
如果说宁夏柠条应用技术可谓“特”,那么沙地枣瓜间作技术可谓“绝”。在离中卫城区15公里的沙丘上,中卫林业生态建设局局长孙发宁指着一片长势正旺的枣树对记者说:“在沙石地种瓜难,为了保护土地墒情,间种枣就难上加难,这里科技含量大着呢!”接着,孙局长从枣苗的规格、枣苗拉运与管理、枣树的栽植技术等方面足足讲了近1个小时。如为了保证沙地枣苗随起随栽,必须为其修建浸泡池;枣苗拉运时,内层采用湿润草帘,外层采用塑料棚膜,苗根部用湿润泥浆粘裹;对不能及时栽植的枣苗,必须进行假植,即在沙石地开挖19米深的沟槽,垂直分株放置枣苗等。
“过去我们只知道工业反哺农业意义重大,岂不知工业反哺生态意义更加深远。”36岁的中冶美利纸业集团副总经理贺岩峰的一席话令人耳目一新。8年前美利纸业造纸原料是麦草,如何将原料改为速生杨木?如何实现不往黄河排放一滴污水建成“林纸一体化”基地?靠创新,靠高科技。这是一个循环体系:每天将处理达标的近9万立方的工业废水,通过低压管道经泵站送至氧化塘,经过进一步降解后与黄河水混配,用于灌溉周围林基地;经沙土天然净化过滤再汇集流入低洼处的人工湖泊,再经工业取水泵站循环用于工业生产。
受美利纸业“林纸一体化”这个国家资源节约典范工程的启发,目前宁夏治沙面积在1500亩以上的企业有60多家,累计为地方创效益10亿多元。
新产业——向滚滚黄沙要效益
何以提出向滚滚黄沙要效益?近几年,宁夏在沙区不仅仅局限于发展经济林、果树林和以柠条等为主的沙生灌木林,而是不断拓展和开发新的产业,如沙漠农业、沙漠旅游和沙漠新兴工业。
沙漠农业前途无量。烈日当头,可宁夏中部干旱带香山地区却是满眼碧绿,硒砂瓜苗茁壮挺拔。这片拥有世界级治沙经验的沙荒地,不仅孕育了100万亩硒砂瓜、25万亩枣瓜间作基地、12万亩苹果树林、17万亩枸杞,尤为令人高兴的是,特殊沙质、光照和栽培技术使这里产出的瓜果,清一色成为北京、广州、成都、重庆超市街头高价位的抢手货。刚刚结束不久的宁夏农产品经洽会上,国内近百家大型农贸市场客商们惊诧不已,来自沙漠深处的一幢幢温室大棚里的瓜果、蔬菜何以色鲜味美?“中卫市耕地面积130万亩,腾格里沙漠62万亩,农民人均耕地仅为0.6亩。中卫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在干旱沙漠地区发展设施农业与生态防风治沙相结合的新技术、新机制和新模式,决意在5年内,建成一个占沙地1.6万亩、拥有7100座日照温棚的沙漠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中卫市市委书记刘云侃侃而谈。
沙漠旅游火得不能再火。位于腾格里沙漠与黄河交汇处的中卫沙坡头具有垄断性旅游资源,近几年这个国家5A级景区旅游态势越来越好,沙、水、林、鸟魅力越来越吸引海内外游客的眼球。于是,为了拓展旅游空间、拉长产业链条,中卫大力做大沙品牌、做足水文章,即具备七湖、八区、两带、五基地的腾格里湿地公园景区、香山机场北侧的大漠龙湖景区、沙坡头西侧的黄河入川景区、西风口北部沙区的马场湖生态度假区等一系列景区都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沙漠新兴工业整装待发。“知道吗?充分利用沙漠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和沙料建材业潜力巨大。”中卫市市长徐力群说话声音不高不低,“以前人们惧怕沙漠,现代科技使人们懂得沙漠、研究沙漠、迷恋沙漠。无偿划拨土地、3至5年免收各种税费、给予治沙贴息贷款等,与其说众商家、企业家看好我们一系列优惠政策,不如说看好宁夏中部的沙漠资源。如利用中卫‘西风口’的区位优势,发展风能发电;利用沙区光照资源充沛的优势,发展光伏发电;利用速生原料纸浆林产生的枝节边料及沙区灌木林切片,引进新技术发展生物质能发电等。尤其是有效利用沙石资源,引进新技术和人才,研发各类沙料新型建筑产品,培育新型沙石产业。”
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