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仅有吃、喝、性等物质欲望和需求,而且能够运用工具进行生产,正是“消费使得在最初生产行为中发展起来的素质通过反复的需要达到完美的程度”。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但由于他们相互间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正是个人相互间的这种私人的个人的关系、他们作为个人的相互关系,创立了——并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他们是以他们曾是的样子而互相交往的,他们是如他们曾是的样子而‘从自己’出发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
这样,人的需要就在人的自然本质、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社会属性上都规定了人性。马克思指出了人的需要的这种基础地位,“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因此,上面提到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
总之,人性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人性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人的多层次的需要则从根本上规定的人性的内容。我们必须从社会、组织、管理及人本身的发展去把握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的问题,用动态的观点去把握管理人性化的问题。
(二)管理人性化分析的基本内容
既然我们需要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方式来把握管理的人性化水平,那么这种动态性必然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即管理人性化的面、管理人性化的量和管理人性化的质。
1.管理人性化的面
从管理的发展史来看,从总体上来说,管理有一个从维护少数人利益到维护多数人利益的发展过程,管理人性化的面就是表征管理这一状况的指标。管理人性化的面指的是管理中人性化所惠及的对象在整个组织人数总量中的比例。由于管理中人性化所惠及的人群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对于某种管理形态的分析,人性化管理惠及面能反映出这种管理形态所处的基本历史阶段。例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管理基本上是为了维护奴隶主或地主的利益,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管理除了完成维护资本家的根本利益外,还有着顾及无产阶级利益的发展趋势,到现代社会,如何维护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成为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2.管理人性化的量
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从整个人类发展史来说,人们对于自身需求的把握有一个从少到多的过程,许多需求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管理学对于人性需求的把握也有一个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早期的管理学家认为只要解决了经济问题就能达到管理的目的,而现代任何一个管理者都清楚地认识到: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存在,管理必须在人的多种需求中取得平衡与一致,才能最终实现管理的目的。管理人性化的量就是反映管理这方面的特征的。管理人性化的量指的是管理中人性化要素的数量。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管理的人性化过程是一个从片面人性化向全面人性化的发展过程,管理人性化的量能反映出某种管理形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3.管理人性化的质
对于人的同一需求的满足有一个水平高低的问题。例如同样是充饥问题,农业社会当中能有充足的粮食就能让很多人满足,而现代人还在加工过程、营养成分、色泽美感、口感等多方面对食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如在一个集权统治的社会前提下,其成员能获得选举的投票权就认为获得了民主的待遇,而现代社会对于民主的要求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个方面。管理人性化的质指的是管理中人性化水平的高低程度。在管理人性化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对于人性的满足有一个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对于同一人性需求,还有一个从低级状态到高级状态的发展过程,管理人性化的质能反映出某种管理形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四、划分基本管理类型的依据:社会经济形态
有了具体的评价工具来对各种管理现象进行分析和认识,我们还需要对各种管理方式进行一个合理的分类,这是我们对服务型领导及其对应的其他管理方式进行比较和认识的基础。对于管理类型的划分方式可以有无数种,但我们在这里要求从人类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进行划分,这种划分必须反映出不同管理类型在管理二重性分析框架上的本质不同。
(一)社会经济形态决定了管理的基本类型
前面我们已经明确了管理二重性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在管理领域的体现,在研究管理的时候,要将具体管理形态与其所在的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联系起来,将具体管理形态与其所在的社会基本生产方式联系起来,从根本上说,管理的基本类型是由其所在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决定的。
首先,社会经济形态决定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社会经济形态是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状况的体现,反映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水平,也反映了管理效率的水平。社会经济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组织的基本情况,也体现了其他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社会经济形态决定了管理的基本工具。总之,社会经济形态决定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第二,社会经济形态决定了管理的人性化水平。
社会经济形态是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状况的体现,反映了管理中人性化的惠及面;社会生产力反映了一个社会历史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需求满足的质和量。总之,社会经济形态决定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形态决定了管理的基本类型。
(二)社会经济形态的划分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分析了社会经济形态基本性质和基本类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马克思对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划分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但这样一种划分还不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人在社会经济形态中的状态,因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提出了另一思路即通过人的社会关系状态来划分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因此“三形态”理论对认识管理起到主要的作用,但“三形态”理论没有直观地反映出经济形态的最终决定因素即社会生产力状况,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总结。
从马克思对于“三形态”理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认为这三个社会形态对应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是对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中人的关系的总结;“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体系”是对以金钱为主要人际关系载体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关系的总结。在社会主义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之前,资本主义社会是工业社会的代名词,而现存社会主义国家也体现了在工业经济中人的状况也表明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马克思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状况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以知识(信息)为主要生产资源的社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社会向这一理想状态发展的状况,虽然不能认为知识(信息)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但知识(信息)社会是离共产主义社会较近的必经之路。
这样我们可以以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三种社会经济形态为背景来对历史上的管理及其类型进行研究。
管理的类型及其特点
我们把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中的管理分别称为农业社会的管理、工业社会的管理和知识社会的管理,考虑到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特殊性,即:处于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但主要具备农业社会的特征,因此需要对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管理进行单独的讨论。这是最为直接区分管理类型的方法,其优点是直观地表述了决定管理形态的社会经济基础,但也存在没有对管理本身的特点予以表征的缺点。下面我们对各类型管理的特点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对于农业社会的管理的分析
农业社会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的社会,一般代表工业社会之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下面从科学化和人性化两个方面对农业社会中的管理进行了解。
(一)农业社会的管理的科学化分析
1.农业社会管理的效率
农业社会中,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手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满足家庭生活需要而不是交换,整个社会生产效率很低,其相对应的管理往往依靠经验进行,没有系统的管理思想作为指导。由于社会组织的变化频率很低,在一般状况下不会要求管理者需要具备不断变革的能力,前人成功的管理经验往往能提供最好的管理指导。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管理者对于自身在管理方面的职责是非常模糊的,管理者在管理中并没有充足的自觉性。总之,农业社会中的管理效率是非常低的。
2.农业社会组织的复杂性
农业社会的社会生产水平低下,所对应的社会阶级区分也相对简单。奴隶主和地主所代表的统治阶级与奴隶、农民所代表的被统治阶级占了社会的绝大部分人口,中间阶级非常有限;整个社会分工也不发达,社会职业较少而且往往非常稳定,很多职业具有世代相传的特性;农业社会的社会流动性弱,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壁垒森严,社会关系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即使在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之间,其相互流动性也是很有限的,个人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农业社会管理原则是家长制,人治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组织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突变情况较少。这些都表明了农业社会组织复杂性程度是较低的。
3.农业社会管理的基本工具:暴力
由于农业社会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作为被管理对象的劳动者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生产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精神层面的需要尚处于朦胧阶段;在统治者的视野中,劳动者只是“活的机器”而已,而管理者对于机器的管理是粗暴的,暴力是这个时期基本的管理工具。如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所说:“倘若让一个古代的奴隶主或封建君主移居到当今世界,他会对我们越少鞭打工人,而产量则越多这一现象难以置信或是惊喜万分。”由于农业社会中管理者的知识水平有限,而其面临的管理问题往往简单而直接,暴力就成为最有效的管理工具,这种管理工具是低级的。
(二)农业社会的管理的人性化分析
1.农业社会管理人性化的面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农业社会主要涵盖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这两个社会形态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整个社会人性化措施都是面向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的,管理人性化的面极其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