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顿时大悟。回去后,他把计划中所列的目标划掉了许多,只留下最迫切的几个。同时,他还抓紧时间学到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
几年后,这个年轻人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哲理与智慧
生活中有一件明智事,就是精神集中;有一件坏事,就是精力涣散。对于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果断地舍弃。认准了某一行业或者某一领域,就要专心地做下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只有奔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前进,才会达到目标。
舍弃多余的虚名,才能了无牵挂
佛陀格言
名声犹如人生中的浮云,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洞山禅师感觉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了。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连朝廷也派人赶来看望。
洞山禅师走了出来,脸上洋溢着净莲般的微笑。他看着满院的僧众,大声说:“我在世间沾了一点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去除。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洞山禅师的用意。
忽然,一个前几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禅师面前,恭敬地行礼之后,高声说道:“请问和尚,你的法号是什么?”
话刚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向这个小和尚投来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和尚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和尚的无知,院子里闹哄哄的。
洞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大声笑说:“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还是小和尚聪明呀!”于是坐下来闭目合十就此离去。
小和尚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他看着师父的身体,庆幸在师父圆寂之前,自己还能替他除去闲名。
过了一会儿,小和尚被周围的人围起来,他们责问道:“真是岂有此理!连洞山禅师的法号都不知道,你到这里来干什么?”
小和尚看着周围的人,无可奈何地说:“他是我的师父,他的法号我岂能不知?”
“那你为什么要那样问呢?”
“我那样做,就是为了除去师父的闲名啊!”小和尚答道。
哲理与智慧
有多少人为了名利奔波忙碌终其一生,世上真正能做到舍弃名利的人又有几个呢?智者懂得遏制自己膨胀的欲望,舍弃对名利的渴求,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有意义的事业当中。不做生活的奴隶,更不做名利的牺牲品,只有这样才能活得有意义,才能去得了无牵挂。
不执著于名利,才能得到“名利”
佛陀格言
名利不是谁想得到就能得到的。唯有看淡名利的人,才能真正有所得。
很久以前,有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便考虑着找个人接替他。
方丈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有一天,他将这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对他们说:“现在我决定在你们两个中间选一个接班人。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的山崖下爬上来,谁就是我的接班人。”
于是,慧明和尘元便一同来到山崖下。崖壁极其险峻陡峭,令人望而生畏。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就从上面滑了下来。他反复尝试了很多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小心,但结果还是会滚落到原地。
尽管摔得鼻青脸肿,慧明也没有放弃。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由于气力已经用尽,半空之中又无处歇息,于是重重地摔倒在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方丈不得不让几个徒弟用绳索,将他救了回来。
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想稍作休息,便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然后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回到了崖壁下。接着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的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方丈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方丈面前时,众人还以为方丈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方丈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
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师兄弟们解释道:“寺后的山崖乃是人力所不能攀登的。如果使蛮力,只会让自己受伤;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下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道伸缩进退的道理啊。”
方丈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
然后方丈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考验你们的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哲理与智慧
如果一个人执著于名利,墨守成规,等待他的往往只有失败;相反,如果稍微动一下脑筋,对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一番创新,往往就能获得成功。很多时候,暂时舍弃名利之心,反而更容易得到“名利”;变个角度考虑问题,换种方法处理问题,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佛林百科
《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又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地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地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蜜意为无极。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放得下并舍得付出,才能身轻心安
佛陀格言
要想活得轻松,要想活得心安,就要学会放下,懂得付出。
佛在世时,有一位波斯匿王出城巡游。他乘坐在高大的白象上,一群随从围绕其身旁。途中,波斯匿王从远处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过来,他深怕这位老迈的长者受到惊吓,即吩咐身边的随从:“停下来!停下来!”让老人能慢慢地走过来。
这位老迈的长者远远看到国王时,也稍微停下。他望见随从的队伍也停下时,才放心地继续向前走。当长者走到这群人的面前,国王以慈祥、轻柔的声音呼唤他说:“老人家!看你白发苍苍,好像年纪不小了吧!”
老人仰头看着国王,展露出天真的笑容,并伸出四个手指头对国王说:“我才四岁。”
国王很怀疑地说:“你才四岁?”
老人坚定地说:“对!我才四岁。因为,我在四年前所过的生活是很糊涂、懵懂的人生,那不是真正的人生。后来很幸运地得闻佛法,所以我受佛陀的教育才四年。如今,我凡事都放得下,一心只想要施舍,在我有生之年尽力去付出。在这当中,体会到付出是多么欢喜、快乐的事;不与人计较是如此的自在!由此,了解到心无烦恼,才能身轻心安!这四年来,我过得很逍遥自在,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我真正会做人的年龄才四岁。”
波斯匿王听了欢喜地说:“老人家!人生确实要放得下,舍得付出,与人无争,与世无争,这才是最逍遥的人生。我很羡慕你!虽然你听闻佛法才四年,但你的人生已经很有价值了。”
哲理与智慧
佛家认为,要体会佛法真理,追随圣贤者行迹,必须先学会放得下。有些人常有自我的主见,以为谦让会使自己吃亏;或认为身旁事物都是恒常、坚固的,所以不愿让步。这些见解如同一条绳子将自己绑住了,是苦不堪言的。人若能学会放得下,舍得付出,与人无争,与世无争,才能身轻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