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产业演进的过程,只有具备强大的产业支撑能力,城镇才能成为核心,才能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和流动。因此,产业集聚带动城镇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化进程提高较快就直接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关。
1.产业集聚为城镇化要素集聚奠定基础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城镇化的发展要注重内涵质量,走集约化的道路,要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高度集聚。产业集聚带动了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的集聚,并进一步推动交通、餐饮等服务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商品市场以及城市其他行业的兴起和繁荣,使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批转移,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2.产业集聚为城镇化提供物质支撑
推进城镇化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财源作后盾,这在客观上需要采取加快产业集聚、发挥集聚效应等措施,提升经济运行质量,致力壮大财源。
3.产业集聚为城镇化拓展地理空间
通过实施乡镇工业向城镇集中,招商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一般企业向优势企业集中,在促进产业规模集聚的同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目前,我省的许多工业园区已发展成为当地城镇的新区。
4.产业集聚为城镇化降低成本
产业集聚是降低城镇化成本的有效途径。据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的调查分析,按照城镇化的要求,产业集聚后,可以节约土地30%,提高能源利用率40%,节约行政管理费用2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有其特殊性,由于财力的限制,只能实行相对集中投入,分散的企业布局和农民的一家一户经营,使得镇域或村域范围的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难以发挥规模效益。产业集聚是提高基础设施共享性的必然选择。
5.产业集聚增强城镇功能
产业集聚有效地推动城市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分离,提高了城市的规划科学性、布局合理性、设施共享性,铺平了工业进园区,居住进小区,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城镇化道路。
二、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基本载体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积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污染治理、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平台。工业园区对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作用日趋明显、更加突出。从动态和系统的角度看,工业园区是欠发达地区优势转化的有效装置,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理想模式。
欠发达地区要根据自身优势,合理规划园区布局和产业布局,全力打造一批特色明显、配合能力强的工业园区,积极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迅速扩充产业承载空间,增强园区承载能力。
(一)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助推器
不管是从国外的还是从国内的看,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并能有效推进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的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能够成功发展成集群化的工业园区,不仅具有聚集经济的一般特征:地理位置、产业领域、相关人才、行业信息、买者意向、配套机构和设施等的相对集中,更重要的是园区形成集群的经济组织所具有的相互竞争、合作、交流,具有持续学习机制和创新机制的特征。这种特征是一个产业和区域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所在。地理临近给企业进行创新的压力,迫使其不断改进技术和产品结构,同时分工协作体系有利于提升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分散创新风险,企业有更多的精力突破核心技术;而集群的学习机制则有利于知识和技术扩散,既相互模仿又彼此超越,加速创新。集群内各种企业的不断衍生,有利于将更多的价值链环节留在本区域内,尤其是一些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环节,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可见,一个基于产业集群化建设的工业园区,可以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无疑将大大提高欠发达地区产业的竞争力。
(二)工业园区化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没有高质量的工业化,就没有高水平的城市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工业园区建设不仅可以减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提高基础设施投入效益,加快城市人口的集聚,增强城市的产业支撑,而且可以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充分利用园区基础设施齐全的优势,以项目带开发,以开发促发展,进而使工业园区成为城市的副中心,并最终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经济发展极。而且工业园区建设还可以将大量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去,逐步减少农村人口,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浙江义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义乌经济开发区内的浪莎袜业有限公司,翁荣金、翁荣弟等三位农民兄弟在100亩土地上,不仅安排了3200名农村劳力,而且年纳税近2000万元,相当于原开发区总规划44平方公里范围内,2万多亩耕地年农业税总和的20倍。义乌经济开发区自1992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以来,通过艰难的起步阶段,如今一、二期3.5平方公里已全部建成并投产,到2004年底,三期7.1平方公里已初步建成投产。四期开发规划面积为22平方公里,首批11平方公里,境内总长10.3公里、宽80米的五洲四海大道预算投资3.9亿元,目前已基本建成,义乌市首家投资超十亿元的民营企业——华莱氯纶首期已建成投产。年内还将有3个省重点项目进场施工。现在,开发区内外来员工有10.5万人,是本地常住人口的两倍多,工业园区建设,高质量地集聚了产业,集聚了人口,已有效地拉动了第三产业,推进了农村城市化。
(三)工业园区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协调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工业园区化,可以充分发挥土地、资金、水、电、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效益,集约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突破资源有限性的制约,使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同时,工业园区可以通过企业集中,对污水等“三废”进行统一综合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促进园区及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工业园区更适于目前提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总之,基于产业集群化推动工业园区化是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摆脱落后状态。但也必须明确,在建立和发展工业园区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避免盲目性。工业园区必须有足够多的具有发展潜力的自愿入园企业为前提,而且必须形成产业集聚,必须形成产业联动效应,必须与区域经济既有的特色优势相结合,必须培育起持续创新的机制。只有如此,工业园区才能真正发挥出以上作用。
三、农村城镇化是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
首先,农村城镇化能够促进产业集群水平的提升。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了人口集约、劳动集约、产业集约、土地集约、资金集约与技术集约,使生产要素由分散无序状态向规模集约型转变。城镇具有较为完善的公共设施,交通、通信、商业金融、服务业及教育、文化娱乐、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能够形成较高的聚合效应,降低产业发展成本,增加盈利,为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二、三产业的集聚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