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出过多少英雄好汉斯坎德培具有惊人的英勇果断,心头上燃烧着热爱祖国的,在敌人面前从不表示胆寒。
火焰。不把土耳其侵略者赶跑,斯坎德培的宝剑决不入鞘。
——摘自纳依姆·弗拉绥里《斯坎德培史诗》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素有“山鹰之国”的称号,在阿尔巴尼亚的国旗和国徽上都有一只双头黑鹰。双头鹰在这里是其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象征。阿尔巴尼亚人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
虽然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古老民族之一,但在历史上,阿尔巴尼亚人长期遭受着异族的野蛮侵略和奴役。早在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便侵入这一地区,从此伊里利亚人(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便生活在罗马人的统治下,直到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罗马帝国分裂后,这一地区便长期纳入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
这种受奴役的状况直到12世纪才发生了一些改变,阿尔巴尼亚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然而好景不长,这个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民族意识便被其周边的拜占廷、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公国残酷地扼杀了。
14世纪末,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衰落,奥斯曼土耳其的势力乘虚而入,成为阿尔巴尼亚的首要大敌。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于13世纪兴起于小亚细亚西北部,其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奥斯曼土耳其人在苏丹的带领下先征服了整个小亚细亚,又在14世纪30、40年代渡过黑海海峡,侵入巴尔干半岛。当时巴尔干半岛正处于封建割据时代,因而未能组织有效的力量来抵御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入侵。1479年,阿尔巴尼亚在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之后也失去独立地位,被迫向奥斯曼土耳其称臣纳贡。到15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几乎已占领了包括阿尔巴尼亚在内的整个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之一。深受压迫之苦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展开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最有名的就是斯坎德培领导的反土耳其侵略的斗争。
斯坎德培——乌云中的闪电
斯坎德培,原名为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斯坎德培是历史上的人们对他的简称。他因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抗击奥斯曼土耳其的侵略、争取民族自由和独立而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从此便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足迹。斯坎德培出身贵族,其父亲吉昂·卡斯里特奥特是阿尔巴尼亚的一位公爵。在阿尔巴尼亚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父亲虽然被迫依附于苏丹,但并不甘屈辱。1410年,他企图摆脱臣属关系、谋取独立,不料被苏丹察觉,结果失败了。苏丹为了防止吉昂·卡斯里特奥特再起二心,逼着他把年仅18岁的乔治送到土耳其宫廷作为人质。在土耳其宫廷,年轻的乔治凭借机敏灵活的头脑、身强力壮的体格,很快就博得了苏丹穆拉德二世的信任,并改信伊斯兰教,取教名斯坎德(土耳其语:伊斯坎德)。之后又进入宫廷禁卫军事学校学习各种军事知识和骑马、击剑等军事技术,毕业后曾多次随苏丹军队征战,并荣获“培”(土耳其语:贝伊)的称号。乔治是一个有抱负的血性青年,他经常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聊一些关于如何献身于祖国独立事业的话题。他没有被苏丹给予的高官厚禄所诱惑,反而利用苏丹对他的器重,秘密派人到各地联络,积聚力量,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把土耳其侵略者赶出国土。1442年,土耳其人在多瑙河前线与匈牙利人陷入拉锯战。为了尽快击败匈牙利赢得战争的胜利,苏丹决定派加桑巴夏率领一支军队前往援救,同时命令斯坎德培带领一支骑兵随军出发。由于苏丹集中了大量的兵力对付匈牙利,所以暂时放松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控制,这为斯坎德培发动起义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1443年11月3日,匈牙利军队突然渡过多瑙河猛攻土耳其的据点尼什城,土耳其士兵惊慌失措、纷纷溃逃,军营中一片混乱。斯坎德培决定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挥起了反对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起义大旗,史称“斯坎德培起义”。
山鹰展翅
正当土耳其士兵被匈牙利军队杀得狼狈不堪之际,斯坎德培率领侄子哈姆查以及精心挑选的300名阿尔巴尼亚骑兵,偷偷离开匈牙利战场,风驰电掣般地潜回他的家乡——卡斯特里奥特领地的克鲁亚城。斯坎德培决定首先夺取这一战略要地,然后在此建立一个革命根据地以便更好地领导人民进行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克鲁亚城堡建于公元5世纪~6世纪期间,城堡的墙壁陡峭难攀,再加上它背山临水,因此易守难攻。不过斯坎德培对这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他预先在克鲁亚城附近的森林里埋伏了一队人马,然后自己率精兵奔到克鲁亚城下。当克鲁亚城的土耳其守军奉命盘问他时,他谎称苏丹任命其为克鲁亚的新苏巴什,就这样他利用一张伪造的军令骗过了守军,进驻城内。待到夜深人静之时,斯坎德培率领阿尔巴尼亚军民吹响了起义的号角。他们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直捣鼾声四起的土耳其大营。经过一夜激战,土耳其守军全军覆没。收复了克鲁亚城后,斯坎德培开始着手争取国家独立的事宜。11月28日清晨,斯坎德培在雄伟的山城——克鲁亚向阿尔巴尼亚人民庄严地宣告:自由的阿尔巴尼亚公国光复了!接着,一面绣着黑色双头鹰的红旗在人民的欢呼声中冉冉升起。那黑色双头鹰原本是卡斯特里奥特家族的族徽,在这里象征着阿尔巴尼亚南方和北方的团结统一,象征着阿尔巴尼亚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象征着阿尔巴尼亚民族的独立和自由!直到今天,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仍然以双头鹰为主要图案。克鲁亚大捷之后,斯坎德培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乘胜追击,到12月底已解放了阿尔巴尼亚中部地区的许多城镇。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胜利果实,壮大起义队伍,斯坎德培于1444年3月2日在莱什城召开了一个由阿尔巴尼亚各地大公参加的会议,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会议克服了各种分歧和矛盾,成立了一个以他为首的“阿尔巴尼亚同盟”。同盟要求每位大公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保持自治与独立,但要派一定数量的士兵参加同盟的军事行动,并缴纳相应数量的钱款用作同盟军费。同盟虽然只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合,但它的出现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鹰之”保卫战
为防备土耳其人卷土重来,斯坎德培一方面加强部队的军事训练,另一方面走向田间地头动员广大人民积极参战。斯坎德培的一系列行动彻底激怒了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二世,1444年6月,他急忙派遣阿里巴夏率领2.5万名士兵前往镇压。已经组织起来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在斯坎德培的领导下再次狠狠地打击了土耳其人。在之后的下第勃拉战役中,土耳其军队遭到惨败,7000人战死,5000人被俘。阿尔巴尼亚方面却只牺牲1680名战士,另有2000人负伤。这一仗不仅大大提高了斯坎德培在人民中的威信,更为重要的是它极大地增强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不甘心失败的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二世于1445年~1446年又接连发动多次对阿尔巴尼亚的攻势,不过均以失败告终。反土耳其战争的连续胜利,使阿尔巴尼亚人斗志昂扬,但同时也引起了威尼斯共和国的猜忌。因为,它深怕有朝一日,斯坎德培会把占据沿海城市的威尼斯人驱逐出境。1447年左右,威尼斯人不断用挑拨、分裂的手段来瓦解阿尔巴尼亚同盟,并怂恿土耳其对阿尔巴尼亚发动新的进攻。1448年春天,穆拉德二世趁着这一有利的形势御驾亲征,并一度将起义军逼到山区。然而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1450年,穆拉德二世携其子穆罕默德纠集了亚洲和欧洲近10万人的军队把只有1.8万人的起义部队围困在克鲁亚城,企图一举消灭斯坎德培。在这危急时刻,阿尔巴尼亚人民不畏强敌、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听从指挥,又一次让土耳其人尝到了苦头。经过4个多月的激战,穆拉德二世狼狈地留下2万多具尸体,无功而返。不久穆拉德二世便抑郁而死,他的儿子穆罕默德继位。克鲁亚城保卫战的胜利,是反土耳其斗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流传至今的阿尔巴尼亚民歌《克鲁亚被围》这样描绘着斯坎德培及其战友奋勇出击的英雄形象:“斯坎德培拔出那蛮蛮的军刀。擂鼓号召战士同自己一道,像闪电一样向敌人飞跑……”第一次克鲁亚城保卫战的胜利,为“阿尔巴尼亚同盟”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匈牙利、罗马、那不勒斯等地纷纷加入同盟,共同反对奥斯曼土耳其。在此基础上,斯坎德培力图加强和巩固“阿尔巴尼亚同盟”的地位,使其成为一个抵抗外来奴役的中心,成为统一的阿尔巴尼亚国家的雏形。但是由于同盟内部的各种矛盾冲突,使得刚刚团结强大起来的同盟开始出现裂缝,有些盟国甚至退出了同盟。最令斯坎德培痛心的是他的侄子、也是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哈姆查于1456年叛变投敌,并被苏丹任命为克鲁亚城的新长官。哈姆查的叛变给予穆罕默德新的希望,他决定利用其对克鲁亚一带地形的熟悉,命令他和土耳其将领伊沙克率领8万军队再次出兵阿尔巴尼亚。虽然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但斯坎德培并未丧失取胜的信心。他耐心地与敌人周旋,以期给敌人致命一击。他先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把敌人引诱到崎岖的山路上,然后采取大范围的迂回战术以拖垮敌人,与此同时还进行心理战术——放出假消息以麻痹敌人。不久,这些战术慢慢奏效,土耳其军队开始头脑发昏,沉醉在虚假的胜利中。正当他们在克鲁亚附近的平原上召开庆功大会时,斯坎德培却率领起义军从天而降,打得土耳其军落花流水、四处逃窜。第二次克鲁亚保卫战的胜利暂时缓和了阿尔巴尼亚同盟内部的矛盾和分歧,使同盟重新恢复了稳定。
梦断莱什城
此后,为了消灭斯坎德培起义军,奥斯曼土耳其人又组织了几次对阿尔巴尼亚的进攻,而此时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在斯坎德培的领导下越战越勇,粉碎了敌人的妄想。随后,斯坎德培计划在莱什城召开一次阿尔巴尼亚各地封建主会议以夺取抗击奥斯曼土耳其入侵的最后胜利。然而,这位阿尔巴尼亚人的民族英雄却因突然感染上恶性疟疾而没有等到胜利的那一天。1468年1月17日,斯坎德培永远地离开了阿尔巴尼亚人民,但是历史没有抛弃他,阿尔巴尼亚人民没有忘记他。在他的精神感召下,阿尔巴尼亚人继续为争取独立和自由而战。直到1478年,由于长期的战争消耗和寡不敌众,克鲁亚城被攻陷。这座斯坎德培曾据守一生的城堡后来被阿尔巴尼亚人自豪地称为“鹰之巢”。在他死后,人们把他英勇抗敌的光辉事迹、热爱民族的伟大情怀或编成广泛流传的民间诗歌;或写成历史书籍和文学作品,以此来缅怀和纪念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今天在阿尔巴尼亚的首都地拉那的中心广场上,仍然矗立着一座斯坎德培的雄伟铜像。它再现了当年斯坎德培身跨战马,手握军刀,为反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战的威武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