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教权和皇权在斗争中合作,又在合作中斗争。起初,教权在皇权的羽翼下成长,对皇权卑躬屈膝,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但教权一旦壮大起来便同世俗皇权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各国君主针锋相对,锲而不舍,经过几个世纪艰苦卓绝的努力,皇权终于把他们的心腹大患彻底击垮,西欧人民得以谱写历史的新篇章。
亲密无间
公元5世纪时,西罗马帝国内部有人民起义,外部有蛮族入侵,处于一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悲惨境地,最终在476年,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黜,宣告了帝国的灭亡。
作为帝国国教的基督教看到罗马帝国大势已去,转而拉拢讨好日耳曼人,建立墨洛温王朝(481~751)的克洛维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在基督教强大的宗教攻势下,克洛维于496年皈依基督教,并命令全部士兵受洗入教,基督教在墨洛温王朝的庇护下度过了这段艰难岁月。当时的一位传教士承认,“若没有法兰克王国的支持,我就无法统治教徒,也无力保护教士。”
公元7世纪中叶,王权衰落,宫相当权,国王则成了“懒王”,矮子丕平(741~768在位)继任宫相后,在教会的支持下,于751年把墨洛温王朝最后一位国王送进了修道院,建立了加洛林王朝(752~887)。753年,伦巴第人入侵罗马地区,教皇斯蒂芬二世(752~757在位)亲自前往巴黎向丕平求援,为丕平加冕并封他为“罗马人的行政官”。丕平应教皇请求,于754年和756年先后两次出兵意大利,迫使伦巴第王把所侵占的拉韦纳总督管辖区和罗马地区交出,丕平则把这两块地区赠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教皇国(757~1870)得以在意大利中部建立。从此,罗马教皇不仅成为了西方的精神领袖,而且成为意大利的世俗君主,除此之外,教皇还自认为有权废立皇帝,这为日后教权与皇权之争埋下了祸根。
丕平的儿子查理大帝(768~814在位)统治时期是法兰克王国的全盛时期。他在位的46年间共进行了55次征服战争,其中对萨克森人的讨伐长达33年。他在所征服之地不仅建立军事统治,而且强制推行基督教,修建大量教堂、修道院,结果弗里西亚、巴伐利亚以及奥地利大部分地区都皈依了基督教。教会在所占领的地区得到了大量封地,各地主教在封地内也有相应的权力,如按立神甫权、本教区内的惩戒权、征收什一税(居民将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教会)的权力。不过,此时的教皇的权力还是十分弱小的,查理大帝牢牢地控制着教会,主教均由皇帝任命,新教皇继位必须经皇帝批准,教会此时是为皇权服务的。一位主教在写给查理的信中说:“我积极致力于许多工作,以便培养很多人,为教会神圣的上帝服务,并装饰你的帝国政权。”796年,查理在致利奥三世的一封信中说的更明确,他说:“我的天职是用武力保护教会,使它不受异教徒的攻击蹂躏,在教会内部确保教会的纯正信仰,而圣父,你的职责则是用祈祷支持我的武力。”
799年,利奥三世在一次内部斗争中被打败,只身逃出罗马城向查理求救。800年,查理帮助利奥三世复位,在这一年的圣诞节,查理跪在圣彼得祭坛前祈祷时,利奥三世为感激他对自己的帮助,突然将一顶罗马皇帝的皇冠戴在他头上,周围的人喊道:“上帝加冕的虔诚的奥古斯都、伟大的爱好和平的恺撒万岁。”
814年查理逝世后,帝国衰落,最后分裂,教皇因失去了法兰克王国的支持而被罗马贵族控制。10世纪中叶,萨克森国王奥托一世(936~973在位)同教会结成同盟,帮助教皇摆脱了罗马贵族的控制,教皇为奥托加冕,封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在中世纪的最初几个世纪里,教会因为自身力量的弱小,不得不依附于皇权,二者相互支持,随着教会势力的巩固和发展,教权同世俗皇权的冲突不可避免,这就构成了中世纪后期二者关系的主要内容。
水火难容
随着势力的扩大,教会对皇权的控制日益不满,加强教皇权威、改革教皇选举制度,使教皇的选举摆脱皇帝的控制成为教会的首要目标。
1059年,教皇尼古拉二世(1058~1061在位)在拉特兰宫召开宗教会议,规定以后教皇只应由枢机主教团选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只有追认的权力。1061年,尼古拉二世去世,枢机主教在没有皇帝的干预下选出了新教皇亚历山大二世(1061~1073在位),为了应对皇帝的反对,教会同意大利南部的诺曼统治者妥协,承认他们在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的统治地位;诺曼统治者则答应保卫罗马教会,保护教皇选举自由。
亚历山大二世开始插手世俗事务,他干涉德皇亨利四世(1056~1106在位)的婚姻,不准他休妻,反对亨利四世任命米兰大主教,并将亨利四世的几位亲信开除教籍。
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在位)继任教皇后,同亨利四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从此开始了教皇与德皇200年的斗争史。
格里高利七世反对神职买卖和神甫结婚,遭到德、法数千名主教和神甫的反对。德意志神职人员开会,宣称:“教皇最好把天使请来主持弥撒吧!”他们称格里高利七世为“神圣的魔鬼”,追随教皇的一名主教几乎被其他神职人员打死。格里高利七世愤怒地把一些德国主教免职,但这些主教依靠皇帝撑腰,根本不买教皇的账。为了对付反对派,教皇于1075年颁布《教皇敕令》27条,宣称教皇权力至上,一切君王应亲吻教皇的脚,唯有教皇一人有任命主教的权力,主张教士独身,亨利四世特别反对教皇剥夺皇帝的主教续任权,因为主教、修道院拥有巨大实力,主教续任权被剥夺将极大地削弱皇权的基础。当时亨利四世刚刚把萨克森人的反叛镇压下去,得意洋洋,根本不把教皇放在眼里。教皇威胁要废黜亨利四世,亨利四世毫不示弱,并于1076年1月在沃尔姆斯召开德意志主教会议,致信教皇,开头就说:“致希尔德布兰,不是教皇而是假僧侣”,信中指控教皇靠狡猾手段和金钱拉拢爬上教皇宝座,滥用权力,荒淫放荡等,并宣布废除教皇。
格里高利七世于同年2月在罗马召开宗教会议,宣布绝罚(天主教用语,逐出教会的意思)亨利四世,废黜其帝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这被称为“中世纪最著名的教皇敕令”,支持亨利四世的主教,或被停职,或受到开除出教的威胁。教皇敕令使德意志内部矛盾激化,反对派召开会议,宣布亨利四世如果在一年内不能恢复教籍,即取消其帝位。亨利四世陷于孤立,为了摆脱困境,不得不向教皇屈服。1077年1月,他亲自到意大利卡诺萨教皇所在城堡外,赤足披毡,一连三天请求教皇接受他的忏悔,最后教皇宽恕了他并撤销了绝罚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卡诺莎事件”。亨利四世回国后,一批原来支持他的贵族、主教又集合在他周围,反对派则另选鲁尔道夫为皇帝。1080年,鲁尔道夫获胜,教皇立刻把他封为德意志皇帝,并再度废黜亨利四世,开除其教籍,但此项决定已失去了意义,因为亨利四世很快扭转局势,打败了鲁尔道夫,并且乘胜逼近罗马,围困了罗马两年,教皇向诺曼人求援,在诺曼人到来之前,罗马就被亨利四世攻克了,诺曼人逼近罗马后,亨利四世退出,诺曼人抢劫三天,烧毁了罗马城的三分之一,诺曼人撤走时,格里高利七世也随诺曼人南去,不久病逝。
1084年,亨利四世攻入罗马后,支持克雷芒三世(1087~1100在位)为教皇,忠于格里高利七世的枢机主教,先后选维克多三世(1086~1087在位)、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位)为教皇,两个教皇处于敌对状态,最后乌尔班二世利用十字军东征的时机,于1096年驱逐了克雷芒三世。
1106年,亨利四世死后,亨利五世继位,但亨利五世与下一任教皇又展开激烈斗争。
最后,亨利五世与卡利克斯特二世(1119~1124在位)签署了妥协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规定主教、修道院院长和各级神职人员由教会内部选举产生,产生分歧时皇帝有权干预,当选的主教由皇帝授予世俗权力,教会授予宗教权力。
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并未使矛盾缓和,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红胡子腓特烈一世(1152~1190在位)6次侵入意大利,自己扶持一个教皇对抗罗马教皇。1176年,腓特烈一世被支持教皇的伦巴第同盟打败,被迫乞和,并放弃了他所扶持的教皇。亚历山大三世(1159~1181在位)为杜绝以后皇帝对教皇选举的干预,于1179年制定了新的《教皇选举法》,规定教皇须经枢机主教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赞同才能当选,此法现在还基本沿用。
上帝全能1198年,英诺森三世(1198~1216在位)继任教皇,他致力于实现“世界之主”这一目标,并且为此努力不止。1197年,亨利六世死时,其子西西里国王腓特烈年仅3岁,对立的贵族集团选出两个皇帝,英诺森三世利用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寻求扩大教皇权力的机会。他曾先后两次为奥托四世加冕,但当奥托四世企图染指教皇势力下的西西里王国后,他又把年幼的西西里国王腓特烈推选为德意志皇帝,称腓特烈二世(1212~1250在位)。
英诺森三世在与英王约翰的较量中更是获益匪浅。1205年,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去世,教会和英王在人选问题上有矛盾,最后诉诸罗马教廷。英诺森三世趁机把自己的亲信兰顿任命为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拒不接受,禁止其入境。1212年,英诺森三世宣布废黜约翰,并组织军队对其讨伐。1213年,约翰迫于形式,向教皇屈服,接受兰顿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恢复教会财产,赔偿教会损失,以教皇的侍臣自居,每年向教会交纳1000镑贡金。
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是教皇权势的鼎盛时代,使英国、波兰、匈牙利、丹麦、葡萄牙都臣服于教皇,教皇势力在当时的整个欧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16年,英诺森三世去世,洪诺留三世(1216~1227在位)继任教皇,腓特烈二世与教皇矛盾加剧,他把势力伸入意大利北部,教皇与意大利北部城市反抗,腓特烈二世被开除教籍。1243年,教皇英诺森四世(1243~1254在位)讨伐腓特烈二世,结果失败,教皇逃往法国。1248年,腓特烈二世被意大利城市联盟打败,两年后郁郁死去。从此,霍亨斯陶芬王朝没落,但教会也渐渐衰落下去,很快就落入了法王的控制之下。
皇权至上
13世纪末,法王腓力四世(1285~1314在位)成为法国第一个专制君主,由于国内统一战争和对英战争的需要,他决定向教会神职人员征税,此举严重影响了教皇的收入。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在位)于1296年宣称世俗君主无权向神职人员征税。腓力四世针锋相对,下令禁止法国金银货币出境,教皇的政敌也趁机对他发起猛烈的攻击。卜尼法斯八世被迫让步,承认国王征税的权力。1301年,腓力四世以叛国罪逮捕了一名法国大主教,教皇命令法王释放主教,腓力四世置之不理,而且,法国三级会议也支持国王的决定。1303年,正当教皇准备绝罚腓力四世时,腓力四世派人前往罗马,勾结教皇的政敌,攻入教皇的住所,把卜尼法斯八世凌辱殴打一顿,卜尼法斯八世几周后便死去了。从此,教皇的权势由盛转衰。
1305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会选举法国人克雷芒五世(1305~1314在位)为教皇,他因害怕意大利人民的反抗,不敢去罗马就职,于1309年把教皇宫邸迁到法国控制下的阿维农,受制于法王。直到1377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1370~1378在位)迁回罗马,史称“阿维农之囚”。为了维持教廷的奢侈生活,教会加重对什一税的征收,还增加各种苛捐杂税,买卖神职,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不满,教皇的权威一落千丈。
1378年,乌尔班六世继任为教皇(1378~1389在位),4个月后,枢机主教们宣称他们是在受胁迫的情况下选出教皇的,此次选举无效,另选法国人克雷芒七世(1378~1394在位)为教皇,把教廷又迁回阿维农,但乌尔班六世拒不退位,在罗马组织教廷,两个教皇极力争取各国君主的支持,各国利用有利时机加强了王权。1409年,枢机团在比萨召开会议,另选新教皇亚历山大五世(1409~1410在位),但两个前任教皇也坚决不退位,结果形成了三个教皇并立的局面,这就是天主教大分裂时期。1417年,为了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各国君主达成协议,同时废黜三个教皇,另选马丁五世(1417~1431在位)为新教皇,马丁五世对各国君主做出权力上的让步,天主教又重新实现了统一。
经过几个世纪激烈的明争暗斗,教会的势力渐渐衰弱,而世俗君主却日益强大起来,教会因自身的衰弱不堪再也无力干涉各国事务,强大的世俗王权终于战胜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封建神权。王权的胜利,为西欧民族国家的茁壮成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资本主义也渐渐发展起来,西欧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