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蛮族”入侵带来欧洲中
世纪初期的荒芜之后,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新兴的城市燃起了星星之火,并且渐渐形成燎原之势。城市的发展与壮大,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促进欧洲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发展转化,成为决定欧洲社会历史发展趋向的一个重要力量。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欧洲由中世纪向近现代转变的重要桥梁和主要动力之一。
城市的建立
西欧封建社会之初,经济上是城镇败落,百业凋零,往昔发达的商品经济不复存在,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又重新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但在11世纪之后,随着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比较专业的社会生产领域,也自然出现了一些具有专业才能的农奴,为了摆脱封建领主的压迫,农奴逃亡是起来反封建斗争的一种最普遍的方式,各封建领地之间往往互不相属,农奴一旦逃离领地,便可不受原属领主的追捕,这样,封建领主互相间为了争夺劳动力,扩大他们的经济利益,也往往给正在形成中的城市某些庇护,以招诱从其他领地逃出的农奴以及依附的小手工生产者。1168年,圣托美尔城规定,农奴入城后,领主不得追捕。1227年,英王亨利三世曾经给克劳彻斯特城颁发特许证,明确规定,农奴如果在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天便成为自由人,因此,生活在残酷的农奴制下的农奴便纷纷将城市作为乐园,想方设法逃往新兴的城市。西欧曾经流行过这样的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一语点破了城市与庄园制的根本不同。
这些有专业才能的农奴用各种方法逃离庄园,来到如主教领地、封建城堡、寺院附近和交通方便的要道、渡口、港口、关隘等地。他们摆摊设点,进行较为专业的手工业生产,他们生产的产品首先满足了这些新的地方领主和主教奢侈生活的需要,因而也就能够获得这些封建诸侯一定程度的保护。这样,一些手工业者聚集的地方,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和商业交换的增长,慢慢发展成为工商业的早期城市。
比如,位于莱茵河畔的科隆,在11世纪时还只是一个并不起眼的集市,但到了12世纪末,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人气旺盛的工商业中心,光城市面积就是罗马时代旧城的两倍,而这些众多居民的主要构成部分正是那些逃离封建庄园的农奴。正如马克思说的:城市“在那些中世纪时代不是从过去历史中现成的继承下来的,而是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
一般认为,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首先是在意大利和法兰西南部发展起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那里具有悠久的手工业与商业传统;另一方面,由于其特有的优越的地理位置,适于同东方进行长期的贸易。这样,在意大利就出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工商业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在法国也出现许多城市,如马赛、那旁阿里等。
寻求自治的斗争
西欧早期城市的建立过程不仅是农奴努力摆脱封建庄园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地同城市当地的教俗封建领主斗争的过程。西欧的一些教俗封建领主们看到城市工商业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收入,就千方百计地巧立名目,摊派勒索,无所不用其极。这样,为了反抗教俗封建主对城市的压榨,新兴的城市居民就普遍开展了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城市反对领主的斗争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采取金钱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米兰在11世纪上半叶爆发了多次市民反对大主教阿里贝尔特统治的起义,终于达到了目的,取得自治权。尽管如此,城市也不能完全摆脱封建国王的控制。行会的建立和城市贸易的的发展在城市建立之初,手工业者就建立了自己的组织,称为行会。其目的有二,一是为了联合起来对付封建领主的欺凌,二是防止逃入城市的农奴的竞争。行会不仅是生产组织,同时也兼具多种社会功能,如宗教组织、互助组织乃至军事组织的性质。因此行会的设立在团结同行业反对封建贵族掠夺和商人欺诈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手工业进一步发展。中世纪的城市既是手工业中心,也是商业中心。随着贸易的深入发展,专业商人也从手工业中脱颖而出。商人们为了保证市场独占地位和其他权利,也结成联盟——商人公会。通常每个城市设有一个商人公会。商人的出现,使得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13世纪~14世纪,在欧洲已形成南北两大主要商业区,一是地中海区,以意大利的城市,特别是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为中心,这些城市联系着西欧和东方的市场,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枢纽。另一商业区是北海和波罗的海区。它以佛兰德尔各城,特别是以布鲁日为中心,德国北部、尼德兰、英国、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俄罗斯等都参加了这一地域的贸易。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欧洲由中世纪向近现代转变的重要桥梁和主要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