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袒:“偏向”会招致怨恨
偏,颇也。从人扁声。
袒,衣缝解也。从衣旦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所谓偏袒,就指偏向、袒护。
相传,周勃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员勇将,此人在军中威望极高。刘邦担心有人篡位夺取刘氏天下,因而对周勃厚爱有加,曾对人说道:“安刘氏者,必勃也!”
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大封吕姓子侄为王,大力培植吕姓的势力。想到高祖刘邦的重托,周勃决心夺过吕氏的兵权,恢复刘氏的帝业。
经过周密策划,一天,周勃把士兵们召集在一起,提出了自己诛吕扶汉的主张。他对士兵们说:“凡是拥护吕氏的,就脱掉袖子,露出右臂;凡是拥护刘氏的,就露出左臂!”周勃的话音刚落,兵士们都齐刷刷地露出了左臂,表示拥护刘氏,听他的指挥。经过周勃等人的努力,很快,吕氏就垮台了。
偏袒的偏是偏向一方的意思,袒是裸露的意思。现在使用这个词,当然不是“露出左臂”的含义了,而是在它的原意基础上,引申出“偏向”的意义。
“偏向”这种行为并不值得提倡,它只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其实,对任何事情都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不仅是一种品格,还是一种优势。对一切都“一视同仁”并非是非不分,而是在客观态度的基础上,识别一切事物的优劣。一个人能保持这种品格和优势,那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职场中,都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严和格调,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圈阅:删繁就简,不做无用功
圈,养畜之闲也。
阅,具数于门中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圈阅”一词现在已很常用,它给人们的印象是文件已经领导审查,意味着权威。自三国起,我国就有在文件和契约上签字署名的做法,以表示某人的身份,史书上称为“押”。唐宋时期,改变了过去署全名的做法,臣僚们在进呈公文或传阅书牍时,只书写上自己的字,表示“阅过”之意。
公元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公文、呈文。按照惯例,每次阅过文牍后,王安石都要写上一个“石”字。由于文牍多,他的性子又比较急,且不太注意书写规范,因此,这个“石”字在写了一横一撇以后,干脆把剩余的“口”字画成了圆圈。据史书记载,“他作圈多不圆,往往窝扁,又多带过”,因此,给别人造成了很多麻烦。为了方便和明显,在一次议政会之前,王安石将“阅毕”文牍的符号告诉了大家,即一横一撇后加一个圆圈。事隔不久,他又索性把横、撇去掉了,仅仅将那个圆圈保留,时间一长,其他同僚纷纷仿效,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阅毕”文件的特殊符号。
时至今日,有些单位仍然流行这种“圈阅”的格式,有人在文件上签上自己的姓名,然后在上面画个圈,表示他已经阅过。
王安石阅卷,仅以一圈表达自己所有的意思,不失为一个减少时间资源浪费的好方法。有些事情处理起来,如果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就不要走弯路,以免浪费不必要的力气。古代行文讲究“删繁就简”,这在生活中也能应用。在处理问题之前,对解决方法和过程进行良好的统筹规划,就能够避免做无用功。
牺牲:不做无谓的牺牲,退让以避锋芒
牺,宗庙之牲也。
牲,牛完全也。从牛,生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牺牲是指为了正义或者其他的利益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在古代,牺牲是指祭祀仪式上的牲畜。
“牺”是指宗庙祭祀所用的纯色的家畜,为祭牲之专名。“牺牛”就是纯色的牛。《礼记·曲礼下》:“诸侯以肥牛,天子以牺牛。”这是说,古代礼制,祭祀诸侯用肥壮的牛,祭祀天子则要用纯色的牛。“牲”指供祭祀的家畜,体全的牛、羊、猪叫作“牲”。对于祭祀祖先的飨宴,不仅要毛色纯(牺),而且要整只的(牲)。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于祖先的飨宴,是非常隆重而讲究的。牲畜,指人饲养的动物,如“家畜”、“农畜”,含义较广泛。古时有所谓“三牲六畜”。“三牲”指猪、牛、羊,而“六畜”,包括鸡、犬、猪、牛、马、羊。古时常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形容农之丰年。据郑玄注:“始养之曰畜,半用之曰牲。”这就是说,刚开始饲养的牲口叫“畜”,养大而可宰的叫“牲”。
由此可见,“牺牲”的现代义在古汉语中是没有的,这个现代义是根据古代宰杀牛羊猪以供祭祀这一事引申出来的。
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牺牲的人有很多。生命固然宝贵,但为了伟大的目标毅然抛弃生命、成就他人的人值得他人永远怀念。不过,人也不能做一些无谓的牺牲,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做人行事得不偿失,就需要退让以避其锋芒,他日方可卷土重来,反之,莽撞行事只会害了自己。
瓦解:提防外敌,也不要自毁门墙
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战国末期,群雄并起,秦王嬴政叱咤风云,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自称秦始皇。
秦始皇刚死,他的小儿子胡亥就与赵高、李斯狼狈为奸,逼死了长兄扶苏,夺取了帝位,史称秦二世。秦二世没有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在残忍暴虐方面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一上台,就大肆诛杀和他意见不同的人。全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很快,朝廷的暴政引发了百姓的反抗。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举起反秦的旗帜,天下群起响应。诸侯背叛,将领倒戈,秦军主力在前线节节败退。起义军中刘邦、项羽的兵马直逼都城咸阳。在秦王朝风雨交加、摇摇欲坠的时候,朝廷在后方又发生了内讧,丞相赵高诛杀了秦二世,立二世的侄儿子婴为王。子婴在举行登位大典之前又诛杀了赵高。子婴只当了四十多天皇帝,刘邦和项羽就打进了咸阳城,子婴被项羽所杀,秦王朝就此灭亡了。
后来,司马迁在记叙这段历史时,用了“瓦解”这一极其形象的比喻,形容秦王朝的迅速崩溃。此后,人们便用“瓦解”来比喻事物的崩溃、分裂或分解。
事物的瓦解有时候是因为外力的作用,有时候却根源于其自身。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祸起萧墙也会导致其分裂;一个组织没有敌人,内部钩心斗角足可使其分崩离析;一个人不知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不知上进,最终只会成为社会的寄生虫。一个人担心别人挖自己的墙角之前,应先一步反省自己,不要自毁门墙。
媒人:良好的沟通需要优美的言辞
媒,谋也。谋合二姓。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媒人,最早写作“霉人”。
很久以前,在山的两边有两个村庄,一个叫南庄,一个叫北庄,这两个村庄相距很远,所以很少来往。
南庄有一个青年叫赵景,朴实能干。北庄有一个姑娘叫阿彩,聪明美丽。
有一年,这两人在一位好心老汉的撮合下认识了,后来相爱结了婚。
婚后,赵景和阿彩恩恩爱爱,日子过得十分美满。夫妻俩非常感激这位老汉,总想找机会报答他,可是这位老汉去了远方,他们怎么也找不着。夫妻俩商量之后,决定由心灵手巧的阿彩动手,用米粉为老人塑一尊像作为纪念。
塑像放在哪里比较安全呢?他们想来想去,最终决定将这尊塑像藏在一个柜子里,每到他们结婚纪念日时,就取出来跪拜一番。
谁知,到了他们结婚纪念日那天,打开柜子一看,这尊用米粉塑的像已经发霉变质了,成了一个霉人。于是,夫妻俩亲切地称呼这座塑像为“霉人”。
村里人很快知道了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便将男女婚姻的介绍人称为“霉人”。后来,人们觉得“霉”字不雅,也不吉利,就把“霉人”改为“媒人”,取“媒”字为“媒介”的意思,流传下来。
古往今来,媒人靠一张善巧言、进美言的嘴,促成了无数姻缘。足可见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有多么大的作用。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我把言谈的优美与雅致看得比话题的分量与深度更重。”一个人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使用明晰而优美的语言,即便自己的思想再优秀、内涵再深刻,在别人听来也是枯燥无味的。美国著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不仅有聪明的头脑,而且非常擅长演讲,他以生动而感人的语言,感染了民众,为种族平等的事业而奋斗。人们应当注重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这是人生中必须上好的一门课。
捉刀:凡事依赖他人者无法成事
捉,搤也。
刀,兵也。象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捉刀”是指请人代笔作文,关于它的由来,有一段历史故事。
三国时,曹操统一北方后,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归附。
有一次,匈奴派来的使者要见曹操。曹操考虑到自己身材矮小,相貌不佳,就叫仪表堂堂的武官崔琰冒充他代为接见,为的是使匈奴使者见而敬畏。接见时,崔琰穿戴了魏王的衣帽,比平时更有精神。曹操自己却佩着刀,毕恭毕敬地站在崔琰的座位旁,装作侍卫的样子,从旁边观察匈奴使者的态度。
接见过后,曹操还想知道匈奴使者的反应,便派人去打听。
派去的人听见使者对身边的人说:“魏王仪表固然出众,可是座旁捉刀之人,看来才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后来,人们称代人作文为“捉刀”。例如请人代写文章,就叫“请人捉刀”;替人作文的人,就叫“捉刀人”。现在流行把替考人叫作“枪手”,把请人代考叫作“请枪手”,与“捉刀”的意思差不多。
能假他人之手为自己成事,借力打力,减少自己的内耗,不失为一个成事的好办法。不过有些事情必须要亲力亲为,例如身心修养、生活经验等,只有自己经历了、锻炼了,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成就一番事业。若凡事依靠他人,就会变得懈怠,成为一只寄生的米虫,待宰待割。
炼:真金不怕火炼,有才能的人经得住任何考验
炼,铄治金也。从火柬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传南北朝时,佛教兴起,统治阶级和上层贵族都尊崇佛教,并大兴土木,建造寺院。后来唐朝诗人杜牧曾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他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盛况。
道教见佛教发展如此之快,恐其蔓延开来影响道教发展,就起来反对,佛道一时争斗不休,两家决定要真正较量一番,比个高低。出家人都不愿意动武,恐伤及性命。最后决定,把两家的经卷放在火里烧,看谁家的烧不坏,谁就算胜。
到了比赛的那一刻,佛道两家各摆好火盆,将佛家的《金刚经》和道家的《道德经》都扔了进去,两家的经书瞬时都烧成了灰。正在这时,《金刚经》突然变成了一座青底金字的石碑,上面刻着金光闪闪的经文。大家正在惊奇,忽见《道德经》也变成了两丈多长的织锦长幅,白底黑字,十分夺目。双方难分高下,只好请魏宣武帝来裁决,魏宣武帝说:“真经不怕火炼,两家各传自家信徒吧。”后来“真经不怕火炼”这句话流传了下来,传来传去,“经”被传成了“金”。现在人们用这句话来形容货真价实的东西能经得住任何考验。
是金子总会发光,即使是埋于地下,也有被挖掘出来显露其价值的一天。真正有实力的人,不会惧怕任何考验。古语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后才发起于市井,崛起于民间。人们应当着重培养自己的实力,选择能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的舞台,拼搏上进,终有苦尽甘来之时。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得无厌等于自取灭亡
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季一乳,像耳牙四足之形。
贪,欲物也。从贝今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从前有个书生,见路边有条快要冻死的小蛇,便带回家悉心照料。开春后,书生将蛇放回山里,正要回家,忽听蛇张口说话了:“谢相公救了我的命,我别无报答,只保佑今年科考相公高中状元。”
书生果然中了状元,衣锦还乡。他来到放蛇之处跪倒在地,口中念念有词:“多谢蛇仙相助。”忽然,眼前出现一条大蟒,对书生说:“救命之恩,永世难忘,相公若想当个一品大官,可将我的眼珠拿去献给皇上,定可如愿。”书生一听,心中暗喜,口中却道:“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如此行事。”蛇仙说:“若不是相公救我,哪有我的今天,快拿去吧。”推辞再三,书生还是动手挖了蛇眼,原来是颗夜明珠。
书生把夜明珠献给皇上,皇上大喜,马上封他为一品宰相。不久太后得病,久治不愈。皇上下诏:“谁能治愈太后,官封九千岁。”宰相心里一动:“若找蛇仙帮忙,定能治愈太后,到时我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了。”
宰相又找到蛇仙,说明来意。蛇仙见此人如此贪婪,无可奈何地说:“太后的病只有我的心上肉能治,你来取一点儿吧。”说完张开大嘴,等宰相进去。宰相一听狂喜,赶紧钻入蛇嘴,竟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难忍,用力把口一闭,宰相就此葬身蛇腹。
“人心不足蛇吞相”这句俗语就由这个传说而来。它告诉人们,贪心不足没有好下场。这里的“相”本来是宰相的“相”,后来被人们传成了大象的“象”,这种说法更加形象,是说人的贪心之大,就像是小蛇要吞掉大象一般。
利欲熏心,贪得无厌,往往会给自己招来祸患。在物欲面前,少有人能够适可而止。人们不是不知道财富会给自己带来祸害,但财富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人在财富面前就像中了魔法,不能自已。不过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孟子说过,对于钱财,可以取也可以不取,取和不取的分界,在于会不会损害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越是大利在前,越应该小心谨慎,因为大利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陷阱,一不留神,就会上当受骗,而贪得无厌的结果必然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