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①克己复礼为仁:《左传·昭公十二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这是孔子以前就有的成语。
【译文】颜渊询问仁,孔子说:“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能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就归依仁了。
成就仁在乎自身,难道要仰仗他人吗?”
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内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要奉行这些教导。”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①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①在家:在家族中。刘宝楠《正义》认为,这里的“在邦”、“在家”,是指出仕于诸侯之国和卿大夫之家。
【译文】仲弓询问仁,孔子说:“走出家门如同会见贵宾,役使民众如同承当大祭。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在官府没有人怨恨,在家里没有人怨恨。”
仲弓说:“我虽然迟钝,也要奉行这些教导。”
司马牛①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
曰:“其言也切,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②乎?”
【注释】①司马牛:宋国人,名耕(一说名犁),字子牛。孔子的弟子。②訒(rèn刃):谨慎。
【译文】司马牛询问仁,孔子说:“具备仁的人,他的言语谨慎。”
司马牛说:“言语谨慎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能不谨慎吗?”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①。”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注释】①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的哥哥就是司马桓魋。他从宋国来到孔子门下不久,传来他的哥哥将要作乱的消息(参见《左传·哀公十四年》),他因此常常忧愁、畏惧,孔子因而对他说了这番话来勉励他。
【译文】司马牛询问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畏惧就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自省不感到愧疚,还忧愁什么、畏惧什么呢?”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注释】①亡:失去、没有。司马牛的哥哥作乱,司马牛担心哥哥因此而丧命,所以忧伤自己将会失去兄弟。
【译文】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惟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生死自有命运,富贵在于上天。君子恭敬而没有失误,待人谦恭而合乎礼仪,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子张问明①,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想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想不行焉,可谓远②也已矣。”
【注释】①明:明智、贤明。②远: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说云:“德行高远。”又,朱熹《集注》云:“明之至。”
【译文】子张询问贤明,孔子说:“点滴浸润的谗言、切肤之痛的诬陷不能生效,可以称为贤明了;点滴浸润的谗言、切肤之痛的诬陷不能生效,可以称为德行高远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询问政务,孔子说:“使粮食富足,使武备充实,使民众信任。”
子贡说:“迫不得已而放弃一项,在这三项中先放弃哪项?”孔子说:“放弃武备。”
子贡说:“迫不得已而放弃一项,在这两项中先放弃哪项?”孔子说:“放弃粮食。自古以来都有死亡,民众不信任就不能立国。”
棘子成①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②。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③。”
【注释】①棘子成:卫国大夫。②驷(sì四)不及舌:驷是指四匹马拉的马车。说马车追不上舌头,犹如现在所谓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③鞟(kuò扩):去了毛的兽皮。
【译文】棘子成说:“君子质朴就行了,何必还要文采呢?”子贡说:“可惜啊,先生如此谈论君子!话一出口就难以收回了。
如果文采与质朴一样,质朴与文采一样,那么去了毛的虎豹皮与去了毛的犬羊皮就没有区别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①?”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①盍(hé何):何不。彻:相传是周代的租赋制度,其赋税率是十分取一。
【译文】鲁哀公问有若:“年成不好,费用不足,怎么办呢?”
有若答道:“何不十分取一收税呢?”
哀公说:“十分取二尚且不够,怎么能十分取一呢?”
有若答道:“百姓富有,国君怎么会不足呢?百姓不足,国君怎么会富有呢?”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①,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注释】①徙义:顺从大义。徙,是迁移的意思。
【译文】子张询问如何提高德行、廓清疑惑,孔子说:“以忠诚守信为本,顺从大义,就是提高德行;喜爱时希望他生存,厌恶时希望他死去,既希望他生存又希望他死去,这就是疑惑。《诗经》说:‘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齐景公①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②。”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①齐景公:齐国的国君,名杵臼,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②君君:君主像君主。后面的“君”字作动词用。下文的“臣臣”“父父”“子子”与此同。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点是确立统治秩序、区分上下尊卑。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务,孔子说:“君主像君主,臣属像臣属,父亲像父亲,儿子像儿子。”景公说:“是啊!如果真的君主不像君主、臣属不像臣属、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拥有米粮,我能够得吃得到吗?”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孔子说:“审理诉讼,我与他人一样。必须使诉讼不发生。”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子张询问政务,孔子说:“任职不懈怠,办事要忠诚。”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典制,用礼仪来加以制约,就可以不背离大道了。”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就他人的好事,不促成他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①以正,孰敢不正?”
【注释】①帅:通“率”,表率。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政务,孔子答道:“所谓政务,就是端正。你用端正来作表率,谁敢不端正呢?”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季康子担忧盗贼,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如果你不贪欲,即使奖励也不会有人去偷盗。”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子张问道:“士人要怎样才能称为通达呢?”
孔子说:“你所谓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呢?”
子张答道:“在国中必定闻名、在家族中必定闻名。”
孔子说:“这是闻名,不是通达。所谓通达,就是秉性正直而喜好义理,洞察言谈、观望神态,思虑自己不如他人之处,在国中必定通达、在家族中必定通达。所谓闻名,则是神态上表现为仁而行动上却违背它,以此自居毫不疑惑,在国中必定闻名、在家族中必定闻名。”
樊迟从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①、辨惑。”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②其亲,非惑与?”
【注释】①修慝(tè特):消除恶念。②及:此处是累及、连及的意思。
【译文】樊迟随从孔子在雩台边漫步,说:“请问如何提高德行、消除恶念、廓清疑惑呢?”
孔子说:“问得好啊!先去从事,然后获得,不就是提高德行吗?攻讦自己的恶行,不攻讦他人的恶行,不就是消除恶念吗?因为一时的忿怒,忘记了自身,以至带累自己的父母,不就是疑惑吗?”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①,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③,不仁者远矣;汤④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⑤,不仁者远矣。”
【注释】①举直错诸枉:孔子在回答鲁哀公询问如何使民众服从时,也说过同样的话,见《为政》篇。②乡:刚才。③皋陶(yáo遥):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曾在舜的手下当过管理刑法的官。古人认为他是执法公平的典范。④汤:亦称成汤,商王朝的开国君主。⑤伊尹:商初大臣,名伊(一说名挚),尹是官名。他曾辅佐成汤灭夏和巩固商初的统治,是古代有名的贤臣。
【译文】樊迟询问仁,孔子说:“爱护他人。”樊迟询问知,孔子说:“了解他人。”
樊迟未能理解,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来代替不正直的人,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夫子询问知,他说‘举用正直的人来代替不正直的人,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是什么意思呢?”
子夏说:“这话含义丰富啊!舜拥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举用了皋陶,不仁的人就离去了;汤拥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举用了伊尹,不仁的人就离去了。”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译文】子贡询问结交朋友,孔子说:“诚恳地劝告并好好地引导他,不能做到就停止,不要使自己遭受耻辱。”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曾子说:“君子以学问来结交朋友,以朋友来辅助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