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58600000038

第38章 运思篇(34)

同样性质的或者相同的地方很多的两种东西,不宜互相作比。例如“这间房子很像个饭厅”,这个比方就不大好。“饭厅”是“房子”的一种,当然是同样性质的东西。“这间房子”什么地方“像个饭厅”呢?很大?还是桌椅很多?还是里面放了些吃饭用的家具?人家想不出来。这类比方最好不用,如果非用不可,也得把相似之点说出来,如“这间房子里横横竖竖的摆了许多方桌,很像个饭厅。”可是相比的两样东西如果并没有一点十分相似的地方,也比不出什么道理来。“各炮齐鸣,炮弹像刮大风样的倾泻到店村敌人的阵地”,这是拿“刮大风”和“炮弹掉到敌人的阵地”来相比的。但是这两件事有什么相像的地方呢?尤其是再用了个“倾泻”,就更不对了,因为“大风”是不会“倾泻”的。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相比的两样东西,最好是本质不同而有一点(并且只有一点)是非常相似的。从前常用“虎背熊腰”作比,来描写武士。“武士”的背腰和“虎”“熊”的背腰是不同的,人家不会以为“武士”的背上和腰上长满了花毛和黑毛,唯一可能相像的只有“粗壮有力”那种形象。所以,这类比方是可用的,甚至都用成了成语。可是老用现成的比喻也不行。一个比喻无论多么贴切,用滥了也就失去作用了。这就要求我们从两方面来用心:既不能随心所欲地乱造奇特的比方,又不能老用陈旧的比方,也就是说,既要运用想象,创造新鲜的比方,又要老老实实,创造平易贴切的比方。

此外,还要留心一点。用来打比方的本物,除去和被比的事物有相似的地方以外,一定有许多不相似的地方。如果不相似的地方很多,很显著,而且可能引起不正确的想象,这个比方也就用不得。一个正常的聪明人,不应该比成一个“狐狸”,因为“狐狸”给人的主要印象是“狡猾”“阴险”。口语里有个常用的比方,“死马当作活马医”,意思是“明知希望很小,姑且尽人事来试一试”。如果一个人的母亲病重了,他对医生说,“死马当作活马医,您给开个方子试试吧!”这个人恐怕是很缺少教养的。

二进一步的比方

工人戴的一种帽子叫“鸭舌帽”,煤矿里用的一种锄叫“鹤嘴锄”。有一种花的名字叫“鸡冠花”,一种草的名字叫“含羞草”。在修辞学上讲,这些名称都是些比方。“鸭舌帽”就是“(帽檐)像鸭舌似的帽子”,不过把“像……似的”省掉了而已,其余的三个,也是同样的。“有什么话就干脆说什么话,别那么吞吞吐吐的”,“干脆”“吞吞吐吐”也是比方。两个坏人勾结起来做坏事,我们说他们是“狼狈为奸”;工作人员不热情,没有责任心,敷衍搪塞,我们说他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些,也都是比方。“狐假虎威”“根深蒂固”“各人自扫门前雪”,和前面这几句属于一类。就连一些政治思想方面的名词,也是用打比方构成的,如“尾巴主义”“关门主义”等等。

这种比方有一个特点,就是省去了“像”“似”之类的词,直截了当把打比方的和被比的事物连在一块儿,甚至单说个比方,连被比的部分都略去不管了。这样一来,比方的作用当然就更进了一步,更直接了一点,也更经济了一点。这种比方,有的修辞学书上叫作“隐喻”和“借喻”;上一章说的用“像”“似”等词的比方,就叫作“明喻”;合起来都叫作“比喻”或“譬喻”。

(一)干脆说“是”,不说“像”

隐喻的普通形式是说“甲是乙”,不说“甲像乙”。例如:

(1)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朱自清:《荷塘月色》)

(2)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

(闻一多:《给臧克家先生》)

例(1)“渴睡人的眼”是无精打采的,从树缝里漏出的路灯光是昏暗的,因此用“渴睡人的眼”来比喻很恰切。现在不说“像”而说“是”,在语气上更肯定,更能帮助读者想象和理解。没用“像”这类词,而“像”的意思却隐含在全句里,所以叫作隐喻。例(2),全句是一连串三个隐喻,例(3)也是个隐喻。

隐喻有一种倒装法:把本来作比方的事物当作主体来说,而把本来的主体放在比方的位置。这样,比喻的力量更强了一点,意思也更深进了一层。不过,这种比喻只能在适当的地方偶然一用,用得不好,会使人费解的。

隐喻也常常用成语或比较普通的典故:

(4)我心里全明白,就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去!

(老舍:《龙须沟》)

(5)“什么好劳动?男人有男人的活,女人有女人的活,她那劳动呀,叫我看来是狗捉老鼠,多管闲事!”

(赵树理:《传家宝》)

(6)简体字本来没有权威性的规定,你不简的我可以简,你简的我可以不简,你可以那样简,我可以这样简,简体字层出不穷,人人都成了仓颉(传说里创造中国字的圣人)。把中国字的已经相当混乱的局面弄得更加大乱而特乱。

(吕叔湘:《中国字》)

“胳膊”的力量小,“大腿”的力量大,两个“拧”起来,总是“胳膊”吃亏。这样打个比方,也比说成“就是抵抗不了”更加生动。以下两句的比方,都是同样的性质。例(5)是用歇后语打比方,例(6)是用传说典故打比方。

打这类比方,不一定非用“是”字不可,和“是”有类似作用的字也行,例(6)就是用的“成了”。下面我们再举两个例子:

(7)如果我们连党八股也打倒了,那就算对于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最后地“将一军”,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8)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了,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孙犁:《荷花淀》)

肯定的说法可以打比方,否定的说法也可以打比方。

(9)因此我要强调这一点,思想与创作方法必须一致,作为一个作家必须把思想、生活、创作打成一片。人不是照相机,不能说毫无主观便可以把客观世界忠实地摄取得下来。就是照相机也还须得有人调度,如无人调度,根本不会发生作用,调度不良也必然要生出歪曲。人是照相师和照相机合为一体的,分不开来,照相师糊涂了,照相机会自动地产生优秀的作用吗?这是不可能的事。

(郭沫若:《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

例(9)先用一个否定的隐喻(“人不是照相机”),来说明作家不能像照相机似的那么“毫无主观”,只管把“客观世界”摄取下来;然后再用一个肯定的隐喻(“人是照相师和照相机合为一体的”),来说明“作为一个作家必须把思想、生活、创作打成一片”。像这种否定的比方和肯定的比方交互使用的办法,在说明事理的文章里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明喻不大适于用否定的说法。因为,说“不是甲”,就隐含着“是甲的对面”的意思;字面上是否定的,可是含义是肯定的。“不像甲”,却并不能肯定地暗示出“像什么”,所以它的确只有否定的效用,并不能给人一个积极的肯定方面的印象。“请客吃饭”是件文绉绉的事,“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那么革命当然就是一件不文绉绉的事。如果说成“革命不像请客吃饭”,最自然的是先引起这么一个问题:“那么革命像什么呢?”所以,尽管否定的明喻在适当的地方也可以用,究竟效果要差一点。用的时候,也得特别当心:如果它只能否定,不能肯定,还是以不用为宜。

(二)连“是”都不用

比隐喻更进一步的比方,就连“是”字都不用了,干脆把被比的事物当作打比方的事物来说,或是干脆只说打比方的事物,却把被比的事物本身省去。例如:

(10)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

(叶圣陶:《春联儿》)

吃东西的时候,我们总是来回咀嚼,嚼上好多遍,一直把它嚼得稀烂,然后咽下去,消化了。现在“他”看“那封信”,就像吃东西一样,来回“看了几十遍”,背得透熟。前面这个句子,就是这么个比方——拿吃东西时的咀嚼来比他反复仔细看信的情景。可是“吃东西”这回事根本没说,直截了当就说“每个字让他嚼得稀烂”。这样打比方,当然比隐喻又进了一步,又直接、经济了一点。这就是有些修辞学书上所说的“借喻”。下面也是用借喻的例子:

(11)……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

(鲁迅:《人生识字胡涂始》)

“古今各种马队”:像马队似的古今各种书籍。

(12)你们是年青的,从出生的年月计算,你们的确是年青的。然而看你们额上的皱纹,我知道你们已经走过很长很长的艰苦的道路了。

(巴金:《一封未寄的信》)

“走过很长很长的艰苦的道路”:遭遇过许多艰难困苦,像走了很长的艰苦道路似的。

(三)联合的比方

为了发挥得透彻,让人家更容易理解想象,隐喻、借喻和明喻可以联合起来运用。

(13)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就是技巧)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闻一多:《给臧克家先生》)

“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是隐喻,以下接着这个隐喻,用借喻的说法把上文的意思补充发挥出来。

(14)人说你是“小飞蛾”,怎么一见了我就把你那翅膀搭拉下来了?我是狼?

(赵树理:《登记》)

“你是‘小飞蛾’”是隐喻,“就把你那翅膀搭拉下来”是借喻,“我是狼?”又是隐喻。

比喻可以用来构成修辞上的其他形式。如:

(15)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预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鲁迅:《祝福》)

“遭了芒刺一般”是个明喻,之后用比喻来作比较,是一种联合的修辞方式。

(四)逻辑问题

从字面上看,隐喻和借喻的说法是不合逻辑的。“我”怎么会是“火山”呢?“信”上的“字”怎么能“嚼”呢?字面上不合逻辑的说法而能成为很好的修辞手段,是因为这样说的时候,人家一听就知道是打比方,不但不会引起误会,反而能加强效果。从逻辑的观点看,我们也并不否定隐喻和借喻,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显然地,能不能让人一听就知道是打比方,正是判断是不是好的隐喻或借喻的主要标准。

从原则上讲,隐喻、借喻和明喻的条件是一样的。不过明喻里有“像”一类的词,明明白白的是打比方,比方打得不好,人家不容易理解想象,可是根本错解的可能比较小。隐喻和借喻里没有这类字眼儿,弄不好,轻者是让人家完全不懂,重者是使人彻底错解。上次我们说“这间房子很像个饭厅”不是个好比方,如果说成“这间房子是个饭厅”岂不更糟?所以,前次所说的打比方的那些条件,用隐喻和借喻的时候,更得特别注意。至于那些条件既已说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五)关于事理的比方

比喻是个很广泛的字眼儿。这两章说的打比方,就包括了两类:一类是用一种事物来比另一种事物的形象、声音、气味、情景等;另一类是用一种事情来比另一种事情的道理。这两类打比方的办法,显然有点区别。有的修辞学书上管前一类叫作比喻,管后一类(用事理打比方的)叫作“讽喻”。关于讽喻,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下。

一般的比喻总是把相比的两样事物一齐说出来,不是说“甲像乙”(明喻)就是说“甲是乙”(隐喻)。讽喻却多半是先把一件事说出来,然后再把另一件事说出来,既不说“甲像乙”,也不说“甲是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处。

(16)这是五四运动后,提倡了妇女解放以来的成绩。不过我们还常常听到职业妇女的痛苦的呻吟,评论家的对于新式女子的讥笑。她们从闺阁走出,到了社会上,其实是又成为给大家开玩笑,发议论的新资料的。

这是因为她们虽然到了社会上,还是靠着别人的“养”;要别人“养”,就得听人的唠叨,甚至于侮辱。……

……拿一匹小鸟关在笼中,或给站在竿子上,地位好像改变了,其实还只是一样的在给别人做玩意,一饮一啄,都听命于别人。

(鲁迅:《关于妇女解放》)

这后面的一段就是个讽喻,拿鸟的情形来说明当时(1932年前后)所谓妇女解放的不彻底。

(17)赶大车的老孙头的那个小组五个新会员,都是赶大车的。鲤鱼找鲤鱼,鲫鱼找鲫鱼,一点也不假。

(周立波:《暴风骤雨》)

“鲤鱼找鲤鱼,鲫鱼找鲫鱼”也是个讽喻,用以解释为什么老孙头那个小组里的新会员都是赶大车的。

有时,甚至只说打比方的事,由读者自己去悟解其中的道理。而这道理的本身,却干脆不提。

(18)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常在学习这一种方法,可惜学不好。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同类推荐
  • 促进青少年的100个习惯培养故事

    促进青少年的100个习惯培养故事

    《促进青少年的千万个成长故事》一书,在故事的海洋中,为你精心挑选了若干个精彩故事,它们或睿智、或感人、或生动,它们将会在你人生的航程上,点燃你的心灵之灯,开启你的智慧之门,使你成功地迈入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
  • 学生应对考试的方法

    学生应对考试的方法

    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一直是众多教师和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能提出上千种不同的方法,但最根本的一条,则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学习方法是指通过许许多多人的学习实践,总结出来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所以受到大家的特别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它因个人条件的不同,选取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别。
  •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海底两万里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海底两万里

    本书讲述了一个险象环生而又美妙绝伦的海底旅行的故事。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与同伴在参与追捕海上“怪物”时,不幸被这只“怪物”——由尼摩艇长指挥的潜水艇俘获,从此便跟随这位神秘而充满智慧的尼摩艇长开启了漫长的海底旅程。
  •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这本书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网瘾戒除专家、2012年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贾容韬老师成为一个好爸爸的心理历程及他这么多年教育方法的汇集。贾容韬老师原来是做企业的,由于孩子教育出了问题,成为年级倒数第一名,还差点被学校开除,痛心之余,贾老师决定做陪读爸爸。在这个过程中,贾老师也进行了反思,发现孩子的问题其实主要是家长教育方法的问题,他开始从书本上学习,看了上千本书,做了80多万字的教育笔记,同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方法改变了,孩子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渐好学上进,最后还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贾老师把自己摸索出的经验用于指导其他咨询他的家长,指导了几千个家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 快乐心灵的智慧故事

    快乐心灵的智慧故事

    快乐阅读,陶冶心灵,这对于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能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的蓝天。
热门推荐
  • 征战灵界

    征战灵界

    啥?穿越了,好吧我接受。丫的你厉害,没事,我有帮手,召唤兽们上啊!!
  • 边伯贤之原来你是爱我的

    边伯贤之原来你是爱我的

    喜欢你多年,你还是未能明白我的心。我在做梦么?卞白贤告诉我你有木有在骗我。
  • 天门修行师

    天门修行师

    开天门,成天师。万恶之源饕餮复活,五行元根现世。阴谋,谎言,骗局···
  • 霜之隐

    霜之隐

    她是天帝的妹妹千璃月,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离殇、残乐、黛云,到底和她什么关系?彼岸花开,记忆复苏,她已不再是原来的她。她分不清自己了,是那个立誓为家族报仇的残隐?是那个自由快乐生活的千璃月?还是那个众神之首、六界之王的霜隐?她却不知,那都是她。她舍弃身份,修改了六界的记忆,最后却成了魔,到是什么才是她的真实身份?风崎,终究是我辜负了你。风崎,感谢你一直陪伴着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唐朝社交名媛

    唐朝社交名媛

    女人们梦想了一辈子,男人们惦记了一千年。不穿越,亲密接触大唐盛世的名门闺秀;不落俗,偷眼窥见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
  • 渣女绝不崩人设

    渣女绝不崩人设

    冷苏苏出了车祸穿越异界借尸还魂,身上还绑定了一个渣女系统,身份是娱乐圈的顶流花瓶,有一个富豪爸爸一个矜贵优雅的哥哥,还有一个迷妹无数的影帝小舅舅,这一穿越手里拿着妥妥的是甜宠女主剧本。然而她并不是富豪爸爸亲生的→_→作为渣女系统的爪牙,她的目标是汪洋大海,甜宠并不是她的style,她的未来是无尽的修罗场,想想就是那么的伤心π_π后来冷苏苏恢复了记忆,她发现她才不是什么弱鸡,她是快穿界的女大佬,在任务完成和组织交接的时候察觉组织想要给她清洗灵魂重新压榨她这个弱小的劳动力,于是冷苏苏怒了,和组织正面刚,重创组织的同时自己也受了重伤转世轮回,记忆也暂时封闭,成了一个小世界里的普通人。恢复记忆后冷苏苏决定猥琐发育,静待时机,这个仇她一定要报了。只是为什么当初做任务时沾惹的男人都粘了上来(╥ω╥`)无福消受!无福消受!修罗场太恐怖了嘤嘤嘤……——排雷:1、这本小说涉及的元素比较多,系统,快穿,诸天万界,之后可能还会涉及灵气复苏等等2、苏苏是天然渣,莫得感情,同时还是一个颜控制,对待好看的小哥哥就会手下留情3、有男主,【结局】1V1HE——书友群:823176464
  • 半杯风月少年愁

    半杯风月少年愁

    坐了超级久的车终于能下来透透气了,小花扶着腰拖着行李在站台旁边喘气,大巴适时的飞驰而去扬尘十里。小花咳嗽完后看到一个老人的身影在马路对面显现出来......“那个....爷爷,你知道住的地方往哪个方向走吗?”老爷爷和善的笑笑,举起手放在耳边“你说啥子哦,我听不清噻~”陌生的小镇,遇到陌生的人,少年意气相碰会发生什么呢?
  • 边缘、族群与国家:清末西北回民起义

    边缘、族群与国家:清末西北回民起义

    有清一代,在官府与回民之间,汉民与回民之间,主流社会与回民之间,基本发展和保持了中心和边缘,“大社会”与“小社会”的关系。而所谓“边缘”,包括两层涵义,即清代的汉语穆斯林们本身是边缘群体,又主要居住于地理位置上的边缘区域。
  • 执念的核桃

    执念的核桃

    一个小城市的内科医生在同学聚会时听到有人要移民加拿大,从喝多酒闹痔疮术后转变想法去学驾照,买车,房价飞涨,决定去美国,签证,出境,过海关,15号公路自驾,到核桃市,到拉霍亚看海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