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第一部第一章中写道:“他说熙德·鲁依·迪亚斯不失为优秀骑士,但是无法与热剑骑士同日而语。此人佩剑一挥,就一下子把两个凶猛残暴、无比高大的巨人劈成两半。他十分佩服贝尔纳多·德尔·卡尔皮奥,因为是他在龙塞斯瓦列斯杀死了迷糊罗尔丹,当时他使用了赫丘利用双臂扼死大地之子安泰的办法。”
堂吉诃德对骑士小说如痴如迷,爱不释手。从太阳落读到太阳升,从曙色蒙蒙读到星光幽幽。最后终于脑汁枯竭,失去理智,满脑袋装的都是打打杀杀的骑士和他们的荒诞故事。他崇拜那些勇敢的骑士,进而加以效法。骑士小说不知俘虏了多少天真的读者。
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上半叶的西班牙,骑士小说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其中主要有《白郎·蒂朗》(1490)、《阿马迪斯·德·高拉》(1508)、《埃斯普兰迪安》(1510)、《堂利苏阿尔特》(1514)、《莱波莱莫》(1521)、《堂弗罗林多》(1526)、《希腊的阿马迪斯》(1530)、《阿马迪斯续集》第九、第十和第十一卷(1536)、《堂帕尔梅林·德·奥利瓦》(1511)、《普利马莱翁》(出版年代不详)等。据统计,从1508年到1550年的40年间,西班牙平均每年都有一部骑士小说问世。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骑士小说成为西班牙风靡一时的读物,不夸张地说,那时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皆读骑士小说,沉溺于书中吸引人的故事的读者不在少数。
在上述骑士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算《白郎·蒂朗》(一译《骑士蒂朗》)和《阿马迪斯·德·高拉》。《白郎·蒂朗》由朱亚诺·马托雷尔和马蒂·朱安·德·加尔巴共同完成。马托雷尔写完前三部分后去世,加尔巴续写了第四部分。第一部分写英国瓦洛亚克伯爵代替英国国王率军打败摩尔人侵犯后退隐,从而引出从布雷塔涅来的一群青年,其中就有白朗·蒂朗。他们前往英国参加英国国王和法国公主大婚的庆典。路遇瓦洛克伯爵,受到他关于骑士道规矩的教诲,因而使蒂朗在和各国前来的骑士比武中屡次获胜,被英国国王封为袜带骑士团骑士,荣获“骑士之花”称号。第二部分写蒂朗从英国返回家乡,随着布雷塔涅公爵在法国朝廷效力。他得知罗得岛的宗教骑士团受到摩尔人围攻,就装备了一艘船,和法国国王的儿子菲力佩一起前去援助。他们途经西西里岛,受到西西里国王的盛情接待。蒂朗促成了菲力佩和西西里公主的婚约,然后抵达罗德岛。蒂朗设计火烧敌船,大获全胜,解除了宗教骑士团之围,赶走了入侵的摩尔人。之后,蒂朗返回西西里,为菲力佩与西西里公主完婚。回到法国后,他参加了法国国王对北非的远征。第三部分写蒂朗在法国朝廷接到西西里国王转来君士坦丁堡皇帝受到土耳其人入侵前来求助的信件。蒂朗得到国王允准,率领亲友来到君士坦丁堡皇帝的朝廷,被任命为统领,整顿军队,治理内务,同时也坠入情网,与皇储卡梅西娜相爱。之后他率军与土耳其人大战得胜。后来他曾再度奉命带兵攻打土耳其人,这次准备从海上出征。第四部分写蒂朗的军队集结港口,准备出发,但是暴风突起,将舰船卷到海上,有的沉没,有的漂到非洲海岸。蒂朗的座舰在北非海岸沉没,被突尼斯贵族搭救后当了俘虏。由于他英勇善战,不久获释并掌握了军权,在战场上结识了埃斯卡里亚诺大王,一起南征北战,征服了全部柏柏里亚。后来君士坦丁堡皇帝答应他娶卡梅西娜,并封他为储君恺撒。蒂朗又率军与土耳其人作战,将希腊国土一一光复,迫使苏丹和土耳其大王求和,双方签订了101年的友好条约。但是正当他准备与皇储完婚、继承希腊帝位时,不料在班师途中疾病突发身亡,皇储也在他身边自尽殉情。
《白郎·蒂朗》着力表现的是抵抗异族侵略的战争、骑士道的准则和功业、英雄美人的恋爱和忠贞、宫廷内部的矛盾和纷争。这是一出英雄壮志未能全酬的悲剧,具有丰富的现实主义内容,比如骑士间的残酷比武和决斗,海上和陆上的大规模战役,火攻、水淹和地道的攻坚战术,乃至使用苦肉计、反间计等破坏敌方阵营的策略等等,都写得相当生动,有声有色。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完美的艺术构思。此作问世以来一直为人称道,许多欧洲作家深受其影响,首先是塞万提斯。一百多年后他在自己的小说《堂吉诃德》中这样写道:
“我的上帝!原来《白郎·蒂郎》在这儿!快递过来,老伙计。老实说,我觉得这本书简直是享之不尽的欢愉、取之不竭的乐趣。这里有勇敢的骑士堂吉列莱松·德·蒙塔尔班和他弟弟托马斯·德·蒙塔尔班,还有骑士封塞卡,还讲到蒂朗如何勇斗猎犬。‘令我销魂’的使女如何灵巧应付,‘逍遥寡妇’如何假意奉承,皇后陛下如何爱上她的侍从伊波利托。老兄,实话对你说吧,就文笔而言,这是世上最棒的书。里边的骑士们照常吃饭、照常在床上睡觉,也在那儿死去,死前也照常立下遗嘱,等等,都是其他这类书里提都不提的事。”
塞万提斯的这些话不仅是对《白郎·蒂朗》的崇高赞赏,而且也指出了它与其他骑士小说有多么不同。塞万提斯本人也深受这部小说的启发。他在《堂吉诃德》第二部中成功地塑造了“令我销魂”使女式的人物阿尔蒂西杜拉(第四十四章),还利用‘逍遥寡妇’这个人物,写了堂娜罗德里格斯的一段情节(第四十八章),甚至也让堂吉诃德临终前躺在床上,立完遗嘱后死去。
在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中,《阿马迪斯·德·高拉》流传得最广,享誉最高。但作者不详,只知由一个名叫加西·罗德里格斯·德·蒙塔尔沃的骑士修订。这部小说的故事是这样的:阿马迪斯是高拉王佩里翁·德·高拉和王后艾利塞娜的儿子。艾利塞娜是英国国王加林特尔的二女儿。有一天英王去狩猎,看见一个骑士把他的两个随猎的臣属杀死,然后来到他面前打听国王是谁。此人就是佩里翁,是来给英王送信的。两位国王相识、拥抱。回到宫廷后,佩里翁和艾利塞娜一见钟情,多次幽会。佩里翁回国后,艾利塞娜生下了阿马迪斯。英王死后,他们结了婚。在此之前,阿马迪斯被放在篮中漂入大海,被苏格兰一个骑士救起。名叫里苏阿特的国王和王后带着女儿欧丽亚娜来到苏格兰,把女儿留在苏格兰宫中,前往英国为王。这时阿马迪斯已在宫中侍奉王后。年少的阿马迪斯人见人爱,欧丽亚娜虽只有10岁,却美艳绝伦。二人青梅竹马,两心相悦。一日,佩里翁来到苏格兰,把骑士衔授予了一心想当骑士的阿马迪斯。武装之后,阿马迪斯协助佩里翁攻打敌人,凯旋归来受到佩里翁赏识,因而到了佩里翁的宫中。有一天,佩里翁的女儿梅利西亚把父王送给她的一枚戒指丢失,阿马迪斯把自己的戒指送给她,结果发现这枚戒指是当年佩里翁绑在篮子上的信物,因而合家团圆。后来,阿马迪斯又到英国,与人交战。每战必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和弟弟加拉奥尔交恶争斗;为了保护一位贵妇而打斗,杀了恶人;和许多骑士交手,被阿卡劳斯骑士使妖术囚禁,终于逃脱;改名换姓苦修赎罪,在魔鬼岛和怪物恩德亚戈战斗,胜利地通过了爱情之门。与此同时,欧丽亚娜不断以情书和东征西讨的亚马迪斯互通心曲,终于和心上人结为连理。
小说的主人公以其骑士的非凡作为代表了中世纪欧洲人的理想:英雄与美人之恋,匡复正义的英勇举动,行侠冒险的精神,对骑士道的忠心等等。
和当时的许多作家一样,塞万提斯对这部小说赞赏备至。他在《堂吉诃德》一书中多次提到这部作品和它的主人公阿马迪斯。比如在《堂吉诃德》第六章中,当女管家和外甥女决定要把每一本坑人的书都烧掉时,尼古拉斯师傅看到了《阿马迪斯·德·高拉》的4卷本,说道:
“这可真是鬼使神差!据我所知,这本书恰恰是西班牙出版的第一部骑士小说,从它开始,其他的就源源不断地问世了。我看,既然它开创了这么糟糕的流派,自然不能宽恕,就判处火刑吧。”
“别忙,先生。”理发师说,“可我也听说,这是所有的骑士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部。既然在同类里它是独一无二的,我看就放过它吧。”
结果,它就逃过了一劫,象征性地为后世留下了一部骑士小说中“最好的”作品。
以《阿马迪斯·德·高拉》为代表的许多骑士小说,不仅在西班牙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被纷纷译成欧洲其他语言,如法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在欧洲各国广泛流传,为人们带来巨大的快乐。确实像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借人物之口所说的,它们简直是人们“享之不尽的欢愉,取之不竭的乐趣”。
骑士小说之所以如此流行和受欢迎,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正流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包括他的理想主义爱情观。这种爱情观念成为骑士出生入死建功立勋的动力;二是西班牙为了对外扩张进行殖民侵略,竭力鼓动其臣民到美洲去冒险。正如谚语所说,去美洲,为上帝效劳、为国王效忠,是通向成功的三条道路。冒险精神激发了人们的热情,觉得自己置身在一个大显身手、英雄创业的时代。骑士小说所描写的英雄行侠与冒险的故事恰好迎合和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与潮流,这就使它如鱼得水,得以蓬勃发展,风行一时。
从艺术上讲,骑士小说都是想象或虚构的产物,书中的故事不是表现骑士的幻想,便是表现奇迹或妖术。故事情节往往亦真亦幻,真假难辨。故事一般发生在异地他方和久远的过去。骑士小说的巨大魅力之一在于它的叙述风格,因为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在事件发展最关键、最吸引读者的时候,突然中断,让你且听下回分解。骑士小说的魅力还在于书中讲述的骑士的种种冒险行侠故事。堂吉诃德之所以对骑士小说那么痴迷,就是由于这两个因素。堂吉诃德酷爱骑士小说,不断谈论骑士小说,骑士小说就成了《堂吉诃德》的重要主题,占据了小说的不少篇幅。自然,幻想也充满了堂吉诃德的头脑:
“他满脑袋装的都是书里读到的荒诞故事,什么妖术呀,格斗呀,厮杀呀,比武呀,伤亡呀,打情骂俏呀,男欢女爱呀,痛苦欲绝呀等等异想天开的胡说。他对这一切深信不疑,居然以为他读到的那些痴人说梦般的胡编乱造都确有其事,除此以外,世界上不存在别的凿凿有据的历史。”(《堂吉诃德》第一部第一章)诸如此类的幻想终于使堂吉诃德失去了理智,致使他像书中描写的骑士那样出门游侠,干出了一桩又一桩荒唐可笑的事情。在塞万提斯笔下,堂吉诃德显然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他的所谓行侠不过是随心所欲的胡闹,“受益者”往往反受其害,因而受到当事人的抱怨甚至憎恨。这正是塞万提斯创作《堂吉诃德》的初衷和唯一的宗旨:引起世人对虚妄荒诞的骑士小说的厌恶,让人们切切实实感到骑士小说真是害死人,从而抛弃它,远离它,使之销声匿迹。
为了实现这个宗旨,塞万提斯不仅塑造了堂吉诃德这个深受骑士小说毒害的骑士,而且通过堂吉诃德和其他人物之口指出了骑士小说的种种弊端。托莱多城的教长说:“所谓骑士小说对国家实在是有害无益……这类文字和作品还不如常说的米利都的低级无聊故事。这些就够荒唐的了,只供消遣,毫无教益,完全不同于那些劝善故事,既能供人消遣,又能给人教益。那些满纸的胡言乱语怎能达到这个目的?……凡是丑陋畸形的东西都不能唤起我们的愉快感觉。那么请问,要是一本书或一个故事,讲到一个16岁的小伙子一刀下去把个高塔似的巨人砍成两截,就像切甜点心一样,这种东西能给人什么美感呢?假如描写的是一场战争,告诉我们敌方有雄兵百万,书中的主人公只是单枪匹马,然后强迫我们相信,他仅靠强壮的臂膀,最后将大获全胜,这种东西有什么意思呢?一位女王储或者女皇居然随便投入素不相识的游侠怀抱,对此我们又能说什么呢?……虚构的故事必须得到读者的理解和认可,让子虚乌有触手可及,变恢弘威严为平凡可亲,这样才能引人入胜,造成始料不及、喜出望外、震慑和愉悦并行的效果。”他还说:“可是我看过的骑士小说没有一本是部分和整体协调一致的。它们都做不到主干与开头呼应,结尾又与开头和主干呼应。它们往往是七拼八凑,似乎作者有意造就一个妖魔和怪物,而不是尽心描绘一个完美匀称的形象。除此之外,还大抵文笔艰涩,情节荒诞,充满放荡的情爱、做作的礼节、冗长的拼杀、愚蠢的说教、离奇的旅程;总之,完全违背了得体的创作手法,因此在基督教国家,应该像对待废物一样把它们清除干净。”堂吉诃德在头脑恢复清醒之后也深有感触地说:“我如今恨死了阿马迪斯·德·高拉以及他那些绵延不绝的子孙;我打心眼儿里讨厌亵渎神明的骑士小说;我看清了自己的愚妄,懂得了阅读这类书籍的危害,如今对它们厌恶透顶。多亏上帝慈悲,叫我从自身的经验中汲取了教训。”
塞万提斯如此鄙弃、憎恶骑士小说,是他对骑士小说广泛阅读和悉心研究的必然结果。从《堂吉诃德》中可以看到,他对骑士小说非常熟悉,在书中提到的骑士小说多达25部。他通过小说人物之口表达了对骑士小说的看法,认为“骑士小说不过是胡诌乱扯”,“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费利克斯马尔特·德·伊尔卡尼亚,也没有堂西隆西里奥·德·色雷斯,更没有骑士小说里胡诌的那一大堆骑士。那都是无聊的头脑凭空捏造出来的”,“世上从来就没有过这类骑士,他们那些武功战绩、离奇遭遇也从来没发生过”,“这些随心乱编的骗人的货色,完全违背常理,应该受到火刑,因为它们那些连篇的蠢话居然欺蒙得无知百姓信以为真,恶果不亚于鼓吹异端、标新立异的家伙。它们甚至胆大包天,竟然蛊惑出身名门、知书达理的绅士”……塞万提斯对骑士小说的欺骗性和毒害性可谓深恶痛绝,不共戴天,非把它像废物、垃圾一样打扫干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