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红色资源张仁幹哈密具有丰富而又珍贵的红色资源。之所以说丰富,一是因为哈密星星峡是红军西路军冲出国民党反动军队重重拦截、包围、阻击的最后集中地;二是因为哈密是新疆和平解放后解放军进疆的第一站;三是因为哈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乃至整个西北进行剿匪战斗的主战场。之所以说珍贵,是因为上述三种情况共同构成的红色资源为哈密所独有。红色资源是开展红色教育、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条件,特别是近年来,哈密的红色教育与红色旅游,似东风吹禾,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两部珍贵的革命斗争史
一、红军西路军的革命斗争史。1936年11月11日,中央决定将河西红军命名为西路军,成立由陈昌浩等11人为委员的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令其西进,单独执行建立河西根据地、打通国际通道的河西作战任务。但因种种原因,红军西路军最后失败。1937年3月13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石窝山头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决定将余部两千多人组成三个支队。左支队由李卓然、李先念等率领,由石窝山向南行动,西进新疆。指战员们在祁连山中前后行军四十三天,历尽艰辛,4月底相继撤到星星峡时左支队仅剩四百二十二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评价:“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在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西路军的广大干部、战士视死如归,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在战略上支援了河东红军主力的斗争。西路军干部、战士所表现出的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的英勇献身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纪念的。”
左支队指战员陆续到达星星峡后,立即决定调整部队建制,形成新的战斗建制。指战员们强忍失去战友的悲痛,又以新的姿态去迎接更加艰巨的战斗任务。
5月1日,陈云、滕代远等中共中央代表在星星峡与李先念等会师。
红军西路军左支队指战员仅有四百多人,正式在哈密停留只有八天。星星峡驻军和边务处在给盛世才的报告中说:他们虽然遭受敌人的重重堵截,精疲力竭,但他们仍然英勇奋战;他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但他们在茫茫的风沙中仍然毫不畏惧。真实地描绘出西路军指战员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为党为人民不怕困难、视死如归的英勇献身精神。
红军西路军革命斗争的惨烈历史和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是哈密乃至整个新疆各族人民取之不尽的红色资源。
二、解放军平叛剿匪的革命斗争史。这场斗争包括平叛与剿匪两个方面。平叛是指新疆和平解放之时,驻在哈密的国民党起义部队一七八旅五三三团中少数反动分子,策划并煽动数百个官兵,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九二八”黄金抢劫案,一下子将城乡各族人民重新推进惶惶不可终日的煎熬中。11月19日,起义部队中的少数反动军官,煽动、裹胁五三三团驻七角井和三堡的一、三连官兵,拦截解放军运输汽车四十辆,杀害解放军押车指战员十四人,向旅长、团长施压,企图胁迫军官武装叛乱。面对起义部队中的严峻形势,驻哈密解放军六军十六师政委关盛志当机立断,按照一兵团和六军的命令,平息国民党部队五三三团部分官兵的骚乱,彻底消除哈密城区起义部队的叛军之患。
剿匪是指在“九二五”起义之前,新疆省政府委员、阿山区专员乌斯满在美国驻迪化领事馆副领事马克南的授意下,勾结省政府委员、财政厅厅长贾尼木汗,挟持一万七千名哈萨克族牧民,纠集两千多个武装匪徒进入巴里坤草原,秘密策划叛乱。1950年3月19日,省政府高级顾问、哈密区专员尧乐博斯潜入巴里坤草原,与乌斯满等会合,亮明叛乱的嘴脸。3月30日,伊吾县原国民党县长艾拜都拉叛乱,带领叛匪包围了驻伊吾县城的解放军指战员。乌斯满、尧乐博斯叛乱集团占据整个巴里坤草原,显然打着向东扼守星星峡要隘、向西进击省城迪化的如意算盘,妄图将新疆新生的人民政权扼杀在摇篮里,摆出一副与人民、与共产党对立到底的态势。面对猖獗的叛匪,新疆军区按照解放军总部命令,于3月5日成立新疆剿匪指挥部,命令十六师师长吴宗先、政委关盛志率领本部指战员和五军四十团骑兵第三营负责哈密地区的剿匪任务。十六师立即进行政治动员,部署作战任务,决定以四十六团和五军四十团骑兵第三营为主力,清剿叛匪。经过大小红柳峡围歼战、大小柳沟追击战、伊吾解围战、八大石围歼战、空多罗山追击战等大小数十次战斗,尧乐博斯、艾拜都拉辗转逃向国外,成为剿匪战斗的漏网之鱼;贾尼木汗、乌斯满先后被俘,以6月29日哈密市、县与驻军庆祝剿灭乌、尧匪帮胜利的大会为标志,哈密境内大股匪患基本消除,各族人民逐步过上了和平无忧的生活。
三座红色教育基地
一、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坐落在哈密市区兰新铁路北侧,公路立交桥处,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七千平方米。园内有纪念馆、纪念碑、题字墙、云仙亭等。纪念馆内有再现陈云和李先念在星星峡会合情景的铜像,展出图片分为三军会师等八个部分、二百多幅。“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碑”十个大字由陈云题写。石雕刻画分为渡河西征、前仆后继、艰苦岁月、星星峡会合四个部分。纪念园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从1997年到2010年间,先后十一次被各级领导机关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2011年4月获“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称号,同年5月被自治区党委命名为首批“自治区廉政教育基地”,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民政系统首批行风建设示范单位”。
二、哈密烈士陵园。位于市中心东两公里,园内有烈士纪念塔、纪念堂、英烈事迹陈列馆、瞻仰厅等。最初建于1951年7月,1979年哈密地委、行署在原地重修,1982年落成。占地面积三十亩,四周为砖墙,门上刻着“哈密烈士陵园”六个金色大字,迎门一百五十米处,矗立着烈士纪念碑,台阶六层,寓意六军;碑高十六米,寓意十六师。呈三棱形,三面分别刻有哈密地委、行署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三种文字,纪念碑向东十六米处为罗少伟烈士墓,碑与大门之间是广场。哈密烈士陵园是青少年、党员、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陵园于2001年11月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9月被批准为自治区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
三、伊吾烈士陵园。坐落在伊吾县城的南山坡上,坐南向北,依山傍水,与北山胜利峰隔河相望,陵园前伊吾河水蜿蜒东流。通向园区台阶有五十级,象征着伊吾保卫战发生在1950年;平台与背景墙均呈“V”字形,象征伊吾保卫战的胜利;背景墙的底部呈“八”字形,与台阶正好形成了“八一”;左侧的背景墙上简洁地记录着伊吾保卫战的经过。上台阶后,到烈士纪念碑前又有四十级台阶,象征伊吾保卫战经历四十个日日夜夜;纪念碑上红色五星由三十二盏灯组成,象征安葬在烈士陵园的三十二位烈士。陵园左侧是伊吾社会经济发展陈列馆,右侧是伊吾四十天保卫战陈列馆。瞻仰陵园,参观陈列馆,与游览南山碉堡、瞻仰军功马、英雄塔,加上胜利峰与北山碉堡,组成一条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线。陵园于1980年清明节落成,1995年被自治区民政厅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自治区团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国家民政部定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7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01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同年11月被共青团自治区委员会命名为“自治区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共党人在哈密张仁幹1928年,新疆发生“七七”政变,杨增新被刺杀,金树仁夺得新疆政权。于此前的1927年7月,共产国际就中国革命的当前形势做出决议,明确指出:“中国工农的斗争是共产国际前沿阵地的斗争。中国革命依然是共产国际关注的中心。”所以于1930年,共产国际派出在莫斯科学习的陈中、张义吾(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熊效远、胡鹏举、卞福林(化名卞方明)、竺清旦(化名刘晓平,亦说有冯宝驹而无竺清旦)等人从南疆入境,“任务是在新疆开展工作,宣传马列主义,为革命打下基础”(《张义吾谈在新疆工作概况》1979年1月29日)。但因越境时被捕,未能按约定时间在莎车接上关系而返回了苏联。次年,张义吾、熊效远从北疆入境,与苏联驻迪化总领事馆取得联系,陈中于1932年几经周折从内地来到新疆督办公署任参谋,后升参谋处长。与此同时,胡鹏举、卞福林、竺清旦、陈冰(钱绮天)也相继进疆。这是共产国际派遣进疆工作的第一批联共党员,分别在军队、公安、文教等部门任职。这批人后来大部分被盛世才杀害。
在1934年2月至1937年4月间,来哈密工作的联共党员有:1934年2月来哈密整编部队的军事顾问罗逸甫,1935年3月任哈密专区保安局中校副局长的稽直(栾宝廷),1936年夏秋之交任新疆边务处哈密办事处主任的杜家田、新疆边务处星星峡办事处主任的王效典、绥新公司哈密站经理纪纯典,同年10月任哈密区代行政长(后任行政长)的熊效远。在这期间,于成发任哈密区公安局局长;阿拜(阿宝)任镇西县(今巴里坤县)公安局局长,并于1935年12月负责哈密区民众联合会工作。亚科夫利用汽车司机的身份为掩护承担哈密到迪化情报传递任务,刘进中(陈培生)在新疆边务处任职期间参与联系、接应西路军左支队进疆,并参加解决哈密、巴里坤等地哈萨克族牧民向甘肃、青海逃亡的问题。
这段时间来新疆工作的中国籍联共党员,大部分都是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入党的中共党员,大革命失败后经组织派遣到苏联学习,后因莫斯科中山大学停办,被分配到苏联各地工作:有的加入苏联国籍,有的加入联共组织。这些联共党员到新疆工作是受苏联派遣,接受苏联驻迪化总领事馆和苏联派驻新疆的军事部门领导,遵守苏联与盛世才商定的原则:不与中共组织联系,也不向中共组织负责。
来哈密工作的联共党员,职责是巩固“改土归流”的成果,稳定哈密的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哈密农牧业生产;在宣传盛世才政权亲苏反帝思想的基础上,贯彻执行“六大政策”;收集各类情报,阻遏日本和国民党势力对新疆的渗透;掌握哈镇警备司令尧乐博斯的动态,逐步削减其军、政权力,有效预防可能出现的背叛;组织民众反帝联合会,发动群众,宣传抗日。
由于这些联共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医治了因连年战乱给哈密人精神上造成的严重创伤,恢复了经济上造成的严重损失,而且为红军西路军左支队1937年4月进疆和1938年中共党员应盛世才邀请来哈密工作奠定了较好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哈密张丹张仁幹应盛世才的邀请,1938年5月,中国共产党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学员中,挑选一百多名共产党员来新疆工作,从1938年8月开始,先后被派到哈密工作的有张东月(张东岳)、祁天民(祁延霈)、李涛(李毅)、申玲,加上去苏联治病路过新疆而被留下工作的共产党人刘西屏(刘希平,后叛变)、从西路军左支队(新兵营)调来哈密工作的红军干部潘同(潘柏南,后叛变),共计六人。这六名共产党人在哈密工作期间,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总方针,以宣传和推行“六大政策”(“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为契机,以宣传和组织民众大力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保障国际交通线哈密段的畅通为中心,忘我工作,团结哈密各族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哈密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巧用职务,开拓工作,保障国际交通线畅通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封锁了我国东南沿海的交通线路,苏联和国际援华抗日的各类物资,只有通过新疆的陆、空两路,才能运往内地抗日前线。这是关系到抗日战争的大事。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在新疆境内建立十个汽车站、五个航空站。哈密为新疆东部门户,除在哈密市区内同时建立汽车站、航空站外,还要在哈密境内的七角井、星星峡分别建立汽车站,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保证国际交通线哈密段的畅通,自然成为来哈密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任务。
第一批来哈密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人,刘西屏任哈密区代理行政长(后任行政长)、张东月任行政公署一科一等科员(后任三科科长兼任二科科长)、李涛任行政公署二科二等科员、申玲任哈密县立女校校长。他们利用在盛世才政府担任的合法职务,开拓工作,保障国际交通线哈密段的畅通,将哈密融入全国抗击日本侵略、共雪国耻的大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