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双大手握了又握,两双泪眼望了又望,大滴大滴的泪珠滚落在两人的胸前!这是任何金钱也买不到的无限信任,这是任何力量也割不断的手足深情。
过了几天,马振福率领全家老少来到阿不都拉·热依木家。他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只是默默地捧出一个精致的大镜框,郑重地赠给阿不都拉·热依木。当阿不都拉·热依木把镜框挂到墙上时,人们才看见,那镜面上用维吾尔、汉两种文字写着这样几句话:
昔日剿土匪,
助我脱险境,
今我谢恩人,
体现军民亲。
…………
周围的邻居纷纷拥到镜框前,观赏着,赞叹着。
两个兄弟民族的欢声笑语冲出房门,向着万里晴空飘散开去。红星石魏红花王慧香在巴里坤11月的漫天飞雪中,红山农场中心团场五连指导员阿不来甫默默站立在红星石前,目光炯炯,神情庄严。每次他到团部办事途经此地,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沙场喋血铸红星,蒲类屯垦舞忠魂”,这两行激情澎湃的文字冲击着他的心……
一、红星石由来
说到红星石的由来,就要写出一系列为它付出心血的人:谢生铭、高燕、张应新、李济源、李鸿强、朱友强、杜明常、段传礼、张玉新……这支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队伍,利用半年时间完成了红星石的采集、搬运、立碑、雕琢等一系列工作。
2005年2月的一天,乌鲁木齐民营企业家段传礼来到哈密,在同学聚会的宴席上,大家突然谈到了红星一牧场编制撤销、整体并入红山农场中心团场一事。有人提议道: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红星一牧场辉煌的历史,我们自发立块红星石吧。话音未落便迎来掌声一片。
很快,由十三师老干局局长谢生铭起草的《致红星一牧场同学、朋友倡议书》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优美的语句间流露着眷眷情深:
曾几何时,我因生活在“红星家”而自豪,我因血缘于巴里坤而殷红!那里是人杰地灵的草原、魂牵梦绕的家园;那里有捐躯长眠的老战士,有今日豪气犹存的老军垦。他们仰天高歌谱忠诚,他们耕耘长河逐日圆。作为儿女,我辈汲母亲之乳汁、舞草原之彩虹,擎成就风流在天山南北,携儿孙欢歌于亲情流连间。但怎能忘幻想湖边座座灵冢:蒲类倒映屯垦歌魂!为追念我们的父辈,为感谢养育我们的巴里坤草原和人民,我辈意在红星一牧场场部立一自然石碑名“红星石”。特发捐款倡议书,望一牧场的同学朋友能积极参与,互为转告,并积极建言……
春寒料峭的季节,在谢生铭等人的牵头策划下,红星石筹备小组十人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明确了每个人的分工情况,谢生铭、张应新、李鸿强等人负责采集石碑,王伯华、杜明常负责石碑的运输,兰桂彪等人负责石碑的雕琢,焦新潮等三人负责石碑的底座修建,高燕、段月霞负责募捐的资金管理……分工一旦明确,大家便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
4月初,谢生铭、张应新、杜明常、杨廷震、兰桂彪、王跃国等人利用双休日兵分两路向大山深处进发。一如当年湖南电视台寻找“湘女石”的艰难,从庙儿沟到南山口,从南山口到巴里坤的每座山岳,漫山遍野留下了他们探寻的足迹。历经两个月之久,黄田农场庙儿沟一块十五吨左右的巨石闯入了他们的视线。
黄田农场政委朱广超听说一牧场军垦后代们的义举后大为感动,并代表黄田农场党委无偿捐赠了这块巨石。红山农场场长张世全得知寻找到红星石的消息后十分振奋,他特意安排农场有关工作人员为红星石的安放提供一切方便。
6月底,大卡车、吊车驶进黄田农场庙儿沟,沉睡了上万年的巨石在众多目光的聚焦下起运,向巴里坤方向缓缓进发。整整十个小时,这块十五吨重的巨石已实现了跨越天山的壮举。
二、红星石文化
巨石被安放在原红星一牧场机关楼前。它形状如鹅卵石,高约三米,宽三米四。一牧场退休职工兰桂彪、王跃国、杨廷震忙前忙后地找人雕琢这块不规则的石材。
渐渐地,红星石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了。碑文内容设三大板块:一、追记父辈篇:歌颂父辈们的铁血戎马,剿匪平叛,屯垦戍边,牧歌长河;二、感恩寄怀篇:大书人杰地灵、秀色万千的草原和勤劳善良的巴里坤人民;三、铭志及捐资人篇:以百元以上捐资人刻录及铭志单元构建。
碑文吸引了巴里坤县的史志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们,他们经常会在晚风中咏读或记录石碑上的文字。如一股徐徐吹开的清风,有关红星石的信息就这样悄悄融入到了巴里坤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石碑制作的同时,民间募捐活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曾在一牧场生活或工作过的人们知道消息后从四面八方寄来了捐款。重庆某设计院敬相海、北京作家闫欣、山东教师林娜……一张张带着深情厚谊的汇款单从一个城市飘向另一个城市。原红星一牧场退休干部程兆菊、曾任红星一牧场场长的李早欣,也带着捐款赶来了。筹备组的同志们硬是不收两位老人的捐款,他们对老人说,你们作为当年的建设者已经为团场付出了心力,我们这些军垦二代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收你们的捐款了。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了许久……
捐款队伍从初定的六十人增加到最后的一百五十一人,捐款数额从一万元增至两万四千元,立碑捐资人的碑模先后五次改动添加。碑模成型后还不断有人前来捐款,原红星一牧场退休职工魏庭学的儿子魏东等一大批学生,因为没赶上捐款而颇为失落;老军垦张文斌夫妇也因此事找了好几次筹备组的同志,他们都想与红星石缔结一段情缘。
三、红星石落成
2005年8月8日,蓝天丽日下,二百多人汇集在红星石前举行揭幕仪式。民营企业家段传礼组织曾在红星一牧场工作的数十人从乌鲁木齐赶来了,尹明军等人把四十人的同学聚会也转移到了红星石揭幕现场。
在揭幕仪式上,人们动情地忆起了红星一牧场的光辉革命史:红星一牧场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六军十六师四十六团。这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英雄部队经历过南昌起义的洗礼,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考验,取得过平型关大捷和延安保卫战三战三捷的伟大胜利,在解放西安、兰州等重大战役中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这支部队又挺进新疆,屯垦戍边,平叛剿匪,取得了伊吾四十天保卫战的胜利。半个世纪以来,团场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天当被,地当床,屯垦造田,奠定了牧场现代化的基础。2004年,根据兵团事业发展的需要,红星一牧场整体并入红山农场。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美好前景,许多老军垦眼中闪烁着点点泪光。
十三师信访局局长高燕深情地说,站在红星石前,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美丽的巴里坤草原养育了我。今天的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我相信火红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来自乌鲁木齐的代表王安霖说,父辈们就像辽阔的巴里坤草原上的一棵棵小草,不惧酷暑,不畏严寒,给大地添一片生机,抹一缕新绿。这块红星石将会永远铭记他们为这片土地做出的牺牲和奉献,红星石将永远矗立在我和许多军垦后代的心中。
原红星一牧场退休干部于敦恩在红星石前激情抒怀,他说,红星石时刻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军垦战士,永远要为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竭尽全力,发挥余热。
11月17日,兵团党委、常委、副政委、政法委书记王继亮在十三师调研时来到了红星石前,他对十三师职工自发立的这块石碑给予了高度赞扬,他建议把红星石列为十三师红色旅游项目之一,让更多的军垦后代永远铭记兵团前辈为屯垦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如今,红星一牧场的场名已不存在,但是,成千上万仁人志士铸就的红星精神还在,并入红山农场以及分散到天山南北的一牧场人还在,相信他们会在不同的岗位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伊吾军马传奇王昊鹏1950年早春,伊吾保卫战打响,一匹军马挽救了北山碉堡里解放军战士的性命,也改变了战局。人们称它为军功马。鲜为人知的是,和平年代里,伊吾军马场培育的伊吾马曾为国防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历时二十四年培育出的伊吾马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是与原子弹的发明同样的殊荣。伊吾马为何能获此殊荣?伊吾马为国防建设做出了什么重要贡献?伊吾马如今还存在吗?
为何要在哈密建军马场
1954年,伊吾保卫战已过去四个年头,军功马的故事还流传不衰。军功马虽然渐渐老去,它的同伴们却翻山越岭而来。
就在这一年,新疆军区阿勒泰军分区马场的一千二百多匹哈萨克马,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哈密伊吾县淖毛湖,它们正是大名鼎鼎的伊吾马的“祖辈”。它们为何从遥远的阿勒泰来到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