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经过十年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向来都是“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团组织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有更大的作为和建树,团干部就必须树立新观念、新风尚。只有率先走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创新风的前列,才能更好地适应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日益扩大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才能更加有力地组织和带领广大青年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生力军、突击队的作用。
为此,我认为团干部要树立以下十个新观念、五种新风尚。
(一)新的市场观
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体系为市场运行的基础。新的市场观首先应对原有市场内涵进行“放大”,由单一的产品市场向产品和要素市场共同构成的市场体系转变。所谓体系,就是相互关联的各类市场的总和。不仅仅有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和旅游文化等特殊市场,而且有金融市场,包括短期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股票市场,还有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期货市场等。当我们有了新的市场观后,就会豁然开朗:缺资本可以到市场上找,缺人才可以到市场上找,缺技术可以到市场上找,缺房子可以到市场上找,想投资可以到市场上找等等。我们的视野就比以往宽广多了。因为市场体系正是一切资源配置的场所,市场则是配置的手段。
新的市场观注重价值规律,崇尚竞争。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产品和要素的流动交换都要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则受供求状况的直接左右。平均主义、大锅饭、平调、无偿占用都与市场本身的要求相悖。从事经济工作要精打细算,从事社会工作也要算账、比较,都必须以较少的物质消耗和劳动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个别劳动要想变成社会劳动,个别劳动时间要想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体劳动耗费要想得到物质补偿和价值实现,都存在着竞争。竞争机制正是价值规律实现的内在要求之一。由这样新的市场观推而广之,运用于共青团的工作,就需要把每项活动当做一件“工程”来看待,从设计、实施、耗费、效益、评价等,精心安排,比较成败;就需要在管理、人员使用等各方面采用竞争机制,在竞争中出效益,出经验,出人才,出活力。
新的市场观强调市场的开放性、竞争性、统一性和有序性。
在市场中任何个人、组织都一视同仁,完全平等,等价交换,买卖自由。任何一方没有权利欺骗、欺压另一方,任何一方不能剥夺另一方的合法权益。在市场中又充满竞争,各个市场主体既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相互之间的竞争又必须遵守配套的竞争规则,反对垄断、暴利和不正当竞争,还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竞争中的退出者提供基本的保险。在市场中必须消除行业垄断、地区封锁、部门分割,让各种商品和各类要素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中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自由流动。在市场中规范行为,用法律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公开”,用市场监督体系制止不平等竞争、盲目竞争和不公平竞争,用国家的宏观调控制度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新的市场观注重社会中介组织的建立。
中介组织为进入市场的自然人或法人提供投资咨询、商务咨询、企业会诊、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产品开发、供求信息等必要的服务,也为进入市场的各方沟通相互之间的联系,保护各方的利益。可以说,没有中介组织发挥媒介、传导服务、监督等作用,各类市场都难以畅通、高效、有序地运行。其实,从共青团的工作来看,这样的市场观使我们在为团员青年服务方面,在创办经济实体方面,在从实践中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方面,无疑都多了路子,因为办这些中介组织投入少,见效快,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我们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
(二)新的企业观
市场经济是主要运用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和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而市场机制则是由价值规律、供求关系和竞争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和,其中竞争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又是什么呢?根本前提是:企业必经成为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非此,市场作用不足以发挥,市场经济体制不可能完善。因此,共青团干部要引导团员青年理解为什么要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并帮助广大团员青年确立新的企业观,积极支持企业改革,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新的企业观首先要求采用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公司制,并衡量企业是否具有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公司制的要求,公司是依法定程序设立、以经营为目的的社团法人,在我国主要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
现代化的公司应具有这样的特点:(1)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一旦成立必须从事同一性质的、连续性的经营活动,以增加自身财产并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2)公司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它有自己独立支配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固定经营场所和健全的组织机构等,能够独立承担有限责任。(3)公司是由两个以上的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经济组织。(4)公司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注册登记。具有这些特点的公司,应当也只有采取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有:(1)股份集资,公司的财产是由股东出资形成的。具体细节《公司法》有明确规定,比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最低5人,最高50人,注册资本50万元为起点;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最低5人,最高不限,注册资本1千万元以上,如要股票上市,资本不低于5千万元,而且要运行3年以上,上市人数不少于1千人,国家要专门审计等。(2)法人财产制度。公司的股东一旦把自己的财产交给公司,就获得了相应的股权,如对股票的处置权;对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参与权、对企业收益的参与分配权等。但股东个人不得再抽回出资的股份,不再拥有对公司财产包括自己财产在内的处置权;公司则对所有财产拥有充分的支配权,公司的财产独立于股东的财产。(3)有限责任制度。即股东对企业债务承担是以其投入的资本份额为限度的;企业向社会承担的债务风险也是有限的,以其全部注册资本作为承担债务责任的最高限额。(4)法人治理结构制度。公司领导体制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三个层次各有各的职权,又彼此相互制约,形成了最终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分离以及法人所有权和实际经营权分离的两个层面的“两权分离”。
我们要认识到,确立和实行这种新的企业制度,既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由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困难状况决定的,还是我国国有企业10多年来连续改革后的必然归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按照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彻底解决政企不分和国企经营困难问题,真正做到自负盈亏,也才能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和制衡机制,实现企业资产的合理流动组合,达到使所有者的资本保值增值的目的。
新的企业观又要求把企业看成是市场中一个动态的、普通的主体。
企业不再是一旦办起来就一直存在下去的实体,因为一般竞争性企业不再是国家独立创办、经营,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随着经营业绩优秀不断扩大、裂变,由小企业到大公司、到集团公司,到跨国集团公司;随着经营业绩下滑、债务包袱沉重而由强变弱、由大变小,直至被兼并、拍卖、破产而消失。一方面新企业不断在诞生,一方面原有企业不断有破产、关闭的,因而呈现出动态。同时,企业又是一个普通的主体,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由国家兴办外,绝大部分企业都是民办民营的,任何投资者都可能成为企业主、股东。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多种经济成分的时代已经来临,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非国有经济将广泛发展,适应市场要求的企业将如雨后春笋不断破土而出,竞争更加剧烈,经济日益繁荣。
(三)新的经营观
传统的经营观往往把产量、产值看得过重,对资本运营的结果看得过轻,因而不注重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常常出现生产越多,库存越大,负债越多,实际效益越低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这种体制下产生的旧的经营理念造成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观就不同了,很注重产品的经营和资本的经营。这些新观念有:
一是追踪国际上最新的技术,实行名牌战略,以一流的产品抢占市场的制高点。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就熟知该产品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并制定相应的比照国际标准甚至更为严格的质量内控指标,要求职工严格遵守工艺操作规程,确保万无一失,并以获得国际质量标准认证书和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为追求。为了创名牌,在科技上高起点、高投入,不断改进产品,不断开发出换代新品,连续保持市场旺势。
二是建立充满活力的营销体系,把提高市场覆盖率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来抓。成功的企业往往形成了由广告公关宣传网络、销售和信息网络、售后服务网络组成的营销体系。同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创新营销办法,如“一流产品进一流商店”、“让利销售代理”、“受控代理制”等等。还要十分重视加强营销人员的选拔和管理,形成一整套关于考核销售、服务的指标体系和具体办法。
三是注重人员素质的提高和内部竞争机制的建立。决定企业命运的最终因素是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立一支精神状态好、综合素质高的干部职工队伍,才能真正使企业在困境中崛起,在竞争中壮大。企业的领导人,必须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开拓精神,又是企业经营管理某个方面的专家。成功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不仅对美国、德国、日本等一些著名企业家的管理思想如数家珍,而且还善于联系自己的实际提出具有独创性的经营理念和决策思路。企业注重构建学习型组织,对职工培训十分重视,往往花很高的职工教育经费以求得职工操作技能、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建立内部竞争机制,真正实行上岗靠竞争,收入靠贡献,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报酬能多能少。企业形成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具有良好的企业精神和职工行为规范。
四是注重资本经营,善于资本扩张,增强规模优势,获取规模效益。一个好产品要占领更为广阔的市场,必须以雄厚的资金实力为依托,如果单靠企业产品经营的积累,就会丧失时机。因此,要把企业经营管理提高到资本经营的层次,把产品形态、资产形态、金融形态、无形资产形态等各种形态的资本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作,获取最佳效益。优势企业要充分运用无形资产、管理、技术输出,带动更多的资本为企业服务,实现资本扩张;也可以租赁、兼并相关企业,尽快扩张资本;还可以联营联合,形成外围零部件供应基地、原材料供应基地,达到资本扩张的效果。无论单个企业或某一地区,均须学习借用经营资本的理念和方法,尽快使生产要素通过流动重组,实现优化,带来利润,提高效益。
资本经营要求使拥有的一切现实的生产经营要素都能优化组合,发挥出作用来,即所谓盘活资本。特别注重以货币形态来计量和表现,追求资本的增值。资本经营还要求通过股份制或各种联合的办法,特别是通过股份制来实现资本的迅速扩张以达到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大,从而获取规模效益。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很明显,积聚,即由圆形运动变为螺旋运动的再生产所引起的资本逐渐增大,同仅仅要求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的集中比较起来,是一个极缓慢的过程。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他还指出:“在工业上运用股份公司的形式,标志着现代各国经济生活中的新时代。”马克思:《法国的CREDIT MOBILIER》股份公司“是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
(四)新的发展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的观点和基本原则。任何事物都是永恒发展的,人类社会也是这样。新的发展观,首先强调把经济发展放在一切“发展”之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济实力的壮大为大道理、硬道理。要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反映事物纵向比较的结果。因此,想方设法使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经济成果逐年、甚至逐季、逐月提高,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就全社会来说,“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发展不可能是平衡的,新的发展观要求抓大事,实施大事带动战略。
抓大事,抓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比如我省,这几年接连出台了十余项重大决定,扭住涉及全省大局的重点工作不放松,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抓,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上。特别是遵循非均衡发展规律,提出“一线两带”优先发展战略和特色经济的重点发展项目,就能从整体上促使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发展带动小发展,其他各项事业也就能够有更好的条件得到发展了。共青团的工作不能脱离全省这些大事;要直接地、间接地、务实地为这些大事做工作。这些大事,具体到各市县区,又有侧重点,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确定的重点做工作,同样是抓大事促发展。
帮助农村青年增收成才,是共青团在农村抓大事促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我省实施两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使这项工作获得更多的收获,共青团关键是在“服务”上多思考,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服务“三农”。比如,抓好“农村青年公司化创业行动”,经常性地通过典型推广,把种植、养殖、加工、贩运、三产等青年公司法人代表和青年小康示范户的经验、青年星火带头人的做法宣传推广开来;定期联合科技部门、中专中技、职业学校、大专院校的师生开展科技培训;大力倡导城市青年到农村承包、购买“四荒地”,开发农业后续资源;高质量地抓好青年“保护母亲河”基地建设等。
“导师带徒”、“岗位能手”、“振兴千家中小企业”、“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等,是共青团在企业、在城市抓大事促发展的有效载体,在我省开展以来也已收到很大的实效,尤其是“青年文明号”这块代表了较高职业文明的牌子下面汇聚了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集体,他们以创一流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工作业绩为目标,与社会的文明进步共振、与青年的立志成才共鸣,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人民群众广为称赞。
“大学生素质发展计划”、“中学生科技扶助计划”、“18岁成人仪式教育”、“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手拉手”、“希望工程”,是共青团抓大事促发展为小学到大学的青少年做实事的有效途径,几年来,也在我省各地各校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各级党政的支持,受到广大学生、家长、学校的欢迎,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上述这些都是新的发展观在共青团工作中的体现,也是立足团内,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事业。
发展是为了增强实力,增强实力又能更快地发展。这是两个方面但又是同一目的。因此,不断积累团组织自身经济实力,是共青团干部任期目标之一,不可轻视。无此目标,不能说完全具有了新的发展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是共青团首先向全社会倡导的,因而增强经济实力的目标不能等“转业”后去做,否则,团组织的实力何以增强?又何以促进发展?何以扩大服务、实现职能呢?
(五)新的就业观
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要求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自由流动自由组合。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相比一般商品的自由流动,更能使经济发展得到有力的支持,使社会资源有条件优化配置。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供需渠道将更为畅通,供需双方更加方便。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造成就业的巨大压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最庞大的一支等待更加充裕工作量的队伍,现有国有企业中约有20%至30%工作量不饱满的职工,停产半停产企业有许多下岗职工等待就业,已到就业年龄而无业可就的城镇青年还有不少,再加上人口高峰期到来,新生的就业人口不断增加,这些都使我国的就业矛盾日渐突出。
基于上述情况,新的就业观,首先要求消除“铁饭碗”的思想,决不能把现有职业看成是一成不变、别人不可代替的。
由于大量待业人员在后面等待安置,由于市场经济本身要求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由于竞争上岗、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实施和范围扩大,在岗人员肩上承担着压力,人人都有可能被换做其他工作,也有可能在竞争中被德才更高者代替而降职、降级甚至失业。许多人终其一生,很可能有初次就业、二次就业,以至多次就业,接受单位的多次挑选。同时,除非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也有许多人可能多次挑选单位,以寻找更能发挥自己技能的岗位,包括去国外就业等等。这与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才地区所有、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和一旦招干、招工从年轻干到退休都不失业以及在一个单位“从一而终”、每天只有8小时上班制度的情况截然不同。
新的就业观要求对就业形式的理解更加宽泛。
由于打破单一国家招工的局面,既有政府机关公务员招考,又有企事业单位自主招工招聘,既有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用工,又有私营个体经济随时雇佣。既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又有临时性或短期的用工,弹性工作制已经产生,计件、计时等工作形式都已推开。等等。总之,经济成份的多元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必然使就业呈现多种形式。对就业的理解逐渐由现在的“正式工”和“临时工”向协议用工、合同用工转化。所谓“招工”一语的含义不再意味着拿到了“铁饭碗”。由于企事业单位参加各类保险,包括强制性在私营个体企业中推行各项社会保险措施,从而使就业者陆续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上有了依靠,解除了后顾之忧。从1997年起,全国高等院校全面实行并轨,高等学校的学生由国家统一包付费用变为自己出部分培养费上学,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包分配工作变为自主择业,这将进一步更新人们的就业观。
在消除“铁饭碗”思想和适应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同时,新的就业观非常重视劳动者个人技能的高低。
要进入效益较好的企业、要走上管理岗位、要想取得较高报酬、要想长期在一个企业或一个岗位工作,那就请拿出真才实学,请做出较高的业绩,请你在竞争中获胜。凭借较高学历、较高职称、较高技能无疑具有竞争上岗的优势;而在岗学习、进修,不断进行岗位技能的培训提高也将显得非常重要;敬业爱岗,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每个工作者必备的重要因素。共青团组织根据不同行业,开展了包括“下岗青工创业活动”、“青年兴业领头人培养”等多种促进青年转变就业观念、提高青年就业本领的一系列活动,都是立足于这样新的就业观,在为青年们实现就业服务。近年来,共青团又从社区援助着手,在全团广泛开展“千校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培训活动,为广大农民工提高文化技术而努力。许多基层团组织借助机关、学校和社会有关人士为民工上文化课、法律课、专业技能课,受到民工们的欢迎,得到社会的支持,这些都必将为普及新的就业观、促进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六)新的分配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逐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般来说,初次分配注意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这与以前似无多少区别,但包含着全新的意义。
首先,新的分配观引入了市场对劳动者物质分配所起的基础性作用,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观和制度有着根本的不同。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职工的工资不再由国家统一确定,更不再由国家保证发放。按劳分配的主体已由国家变为企业。企业是经济运行的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依照国家的法律、政策,有权自主招工、自主分配,工资标准由企业按照经营状况自主确定。由于每个人的劳动以至于每个企业的劳动不可能直接变为社会必要劳动,只能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被证实。如果产品积压、卖不出去,职工以至整个企业的劳动就是低效劳动甚至是无效劳动,低效劳动只能获得低收入,无效劳动企业就难以给职工支付劳动报酬。所以说市场实际上对工资分配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劳动的有效数量和质量都要经过市场来检验,劳动报酬的多少也要受市场的调节。同时,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为了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劳动收人中必须扣除给国家上交和企业留成的部分。还要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分配比例不能高出效率增长的比例。依据这样的新观念,共青团在企业中开展“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爱厂爱岗”、“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就有了新的动力源,就有了新的切入点。无论是哪个行业,单位效益好,个人才能收入高。公司兴而己兴,公司荣而己荣,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已不是自己愿不愿意的事,而是市场经济对职工个人的必然要求。另外,由于企业效益差距而造成职工收入差距,也是人才流动、劳动力流动的客观条件,实际上也为青年人才在更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工作提供了客观条件。
新的分配观承认分配的多种形式和收入分配差距。
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国有经济大量发展起来,股份制经济成为最主要的经济形式,使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有了新的变化。除了公有制经济外,还有为数较多的非公有制经济。因而也就有了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有按资本分配、按技术分配、按管理分配、按风险分配、按直接劳动分配、按社会福利性质分配等。其中除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按资本、技术和管理三大要素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表现更明显,因为除劳动者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的作用更加突出,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不过,即使在同一个企业里,也常常具有多种分配形式,比如股份制经济中,既有公司对职工的按劳分配,又有公司给股东分红利的按资分配。
由于分配形式多样化,收入分配的实际差距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比如同是有限责任公司中的职工,尽管他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同,但由于有无股份或者入股的资本数量不同,他们的收入就有明显的差距;较大的股份制经济中,股东、聘用的高级管理人员、普通职工之间的收人差距会更大;以技术入股可能获得很高的回报;即便同为按劳分配,由于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不同,收入的差距也可能较大等等。总之,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甚至比较悬殊的差距都是客观的,是经济运行必然会有的结果。因此,共青团干部要引导团员青年通过守法经营、诚实劳动、发明创造等实现致富,有条件的则通过参与股份制改造,直接投资,获取股本利润以增加收入。要通过典型示范作用,以先富起来的团员青年为榜样,带动更多的团员青年走上致富之路。
新的分配观在注重以市场分配机制为主的初次分配的同时,更加注重以社会分配机制为辅的再分配,即兼顾公平。既要保证人们就业和从事正当经营活动的自由,人人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又要通过国家的财税政策和法规及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社会保障等手段,限制过高收入,扶持过低收入,调节收入差距,从而兼顾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是建立在经济效益提高基础上的,不是平均主义的公平,它比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平更有保证,更为稳定。共青团组织要在工作中引导团员青年,任何时候都要把发展摆在首位,把效益放在前面。有了效益,就有了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益的公平是低水平的公平,是没有保证的公平。
(七)新的保险观
新的保险观首先在范围上区别于原有的保险。不是过去狭义上理解的财产保险、人寿保险、事故保险等等,即不是单由保险公司开展的那些保险业务,并不关系到每一个人。而是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与每一个人有关。其中尤以社会保障为主体,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
只有建立这样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顺利地运行起来。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是这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这样。有了社会保障,就可使劳动力流动时,不考虑生活保障问题而自由合理地流动;就可以使每位劳动者无论原来从事何种职业,不至于因失业、丧失劳动能力而面临生活无着落的状况,从而使社会稳定;就可以合理地调节个人的收入分配,调剂社会成员之间收入过于悬殊的问题;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未来人口就业高峰和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挑战。总体来说,市场经济充满竞争,竞争中必然有落伍者、失败者,会危及他们的基本生存和生活。因而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就等于使社会多了一张“安全网”、一个“减震器”、一个“蓄水池”,它具有保障每个人生存权的功能、稳定社会的功能、调节经济的功能和促进发展的功能,从而保持市场经济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新的保险观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看做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因为无论是较低层次的社会救助,还是较高层次的社会福利,无论是比较特殊的社会优扶,还是给全体劳动者提供基本保障的社会保险,其主体都是国家。即由国家负起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保障责任。这与传统的、生产力低下的自然经济或简单产品经济状况下,人们以家庭为生存和生活的主要保障单位相比起来,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因为国家保障通过法律形式实施,比家庭保障更可靠、更稳定。尽管就某一保障项目而言只涉及到部分人、但从总体项目而言,却惠及的是全体社会成员。这样的保险,也就通过国家又一次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从而使收入差距得到进一步的调剂,使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企业或机关的共青团组织,都应当教育团员青年支持这项改革,协助好党政领导关于实行社会保障的有关工作。
新的保险观还把社会保险看做是体现社会公德的一种形式。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文明史上,形成了互助的美德,互助性体现着人的真、善、美,历来被社会崇尚。社会主义社会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而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筹集资金,实施保险,使每个人拥有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能力,不正是社会公德的具体体现吗?共青团在自己的工作中,不遗余力地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着艰巨而崇高的努力。更新观念,把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作为己任,宣传社会,教育青年,配合工作,积极参与,正是自己工作目标中应有之意。因此,共青团干部确立新的保险观意义重大,十分必要。
(八)新的贫富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地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迅速地提高。但是,南北差距、东西差距、城乡差距比计划经济时期扩大了,尽管国家已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以减少差距,但总的看,在今后的一定时期内,还要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由于发展的差距,表现在个人收入上的差距悬殊,从而使许多人心态不平衡,“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也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心态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新的贫富观首先承认不平衡发展规律,并认为应当积极运用这一规律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于各个地区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文化优势、传统优势不同,经济发展呈现出非均衡性。这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要迅速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平均推进和平均分配的政策和做法显然是不行的,只有通过向重点地区、重点产业的倾斜投资,使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尽快使国家实力增强;只有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能逐渐从整体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践也已证明,国家运用不平衡发展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发展区,实施梯次发展,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反映了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积累了财力,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互补的发展条件。因此,要有谁具备条件谁先发展,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的认识,不仅不能限制优势地区的发展,相反应当把有限的资金先投向区位优势好、回报高、见效快的地区。地区的差距,必然造成个人收入的差距。“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
新的贫富观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但把实现共同富裕看成是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
共富有一个过程,尤其是我国拥有近13亿人口,且生存环境、生产力状况,现实生活水平等差异都很大,绝不可能在较短时间里共富。
共富有一个途径,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带动方式包括国家政策向后富地区倾斜(但无先富地区也就不存在这样的倾斜了)、帮助后富地区搞基础建设(但无先富地区的积累,国家也就无此财力了)、开发后富地区的资源优势(但无先富地区的发展和成本上升,也就无对后富地区的原料、劳力、土地的需求了)、帮扶后富地区兴办项目、发展教育(但无先富地区本身的实力,也就无暇顾及后富地区了)等等。如果搞平均分配,先富的再不富了,后富的也就再难以富了。
共富的目标是整体提高,通过先富带后富,后富赶先富,使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都不断上升。从量上说,共富将使差距变得越来越小,但绝不意味着没有差距。当贫者变得富裕了,富者可能更富,这也是客观的。从质上说共富是质的变化,即达到了新的富裕标准,大部分过去的贫者成为某一标准的富者,社会进步达到了新的程度。
共富不是坐等来的,而需要先富者和后富者共同努力奋斗,需要劳动和汗水。共青团组织要发挥组织优势,让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采取适当的帮、扶、带、促等多种办法使后富青年尽快改变目前的面貌。少先队组织“手拉手”活动要深入开展,使富裕与贫困地区、城与乡的小朋友们通过结对子,得到以精神鼓励为主的更多的帮助,共树远大理想,坚定致富信念,建设美好未来。
新的贫富观对国家宏观调控寄予厚望。
邓小平同志说:“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因而希望政府综合运用各项调控手段,扶持过低收入,限制过高收入,使收入差距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希望限制不公正竞争,打破行业垄断,取消非法收入;希望加大西部大开发实施推进力度,尽快发展交通、能源、通讯、水利事业,加大基础投入的力度,提高生产力水平;希望给予中西部以宽松的政策待遇,从财政、税收、信贷等各方面多放权多让利,增强自我发展后劲;希望促进后富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发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总之,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国家要在运用好不平衡发展规律、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把握好共同富裕的方向,充分调动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群众的积极性,为国家的稳定、繁荣而奋斗。
(九)新的领导观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职能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采用行政手段控制整个经济运行过程,实行以指令性计划为特点的直接管理,其管理范围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包。结果是政企不分,职能错位,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窒息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进而使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日益僵化,失去活力。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法律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并做好公共财产的管理、公共产品的提供、国防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类市场的监督、科学文教事业的发展等,实现社会协调发展,为人民提供综合服务,即政府要集中力量办好政府应办的事。
由此,新的领导观首先是在发挥市场对社会资源进行基础调节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而不是具体化管理全社会的人、财、物,注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各类宏观的、公共的问题,力求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制定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保持经济的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
新的领导观强调服务。政府要为发展经济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发展基础设施,维护市场的开放、竞争、统一和有序,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提供社会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新的领导观倡导法治。领导机关应把各项管理纳入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以适应市场经济本身的要求。对社会宏观管理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具体事项管理则有章可循,制度健全,令行禁止,井然有序。
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共青团干部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采用更加适合人民团体的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用办事业的精神推进工作的整体发展。一是眼往下看,腿往下跑,重点往下移,不断调查研究,提出工作的新思路。二是善于从宏观上着眼,联合各界,动员各方,凝聚合力,争取更多的条件做好青少年工作。三是多办实事,为青少年学习、工作、发展和权益保护提供更多的服务,为团干部的培训、任用和转业提供更多的服务、为壮大团组织本身的经济实力做切实的工作。
(十)新的政治观
市场经济的运行,必将促进经济的大发展。而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结合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以至这个体制完善之后,强调政治观念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共青团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一部分,讲政治是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都要把握好。毛泽东同志曾经说青年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同志也告诫:要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必须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由此可见,在更新观念中,要牢固确立政治观的重要性。
新的政治观首先要求自觉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以此指导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80年来,既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又结合中国的实际,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而夺取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一伟大理论和思想指导下,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将使人民生活日益提高,民族更加强大,国家更加富强。
新的政治观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只能通过市场经济的运行而更加完善和巩固,人民的民主权利只能通过市场经济的运行更加得到保障。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的一种模式,不能与社会制度等同起来。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关键是运用好这个手段,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不是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上产生什么怀疑。
新的政治观要求不断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加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坚定不移地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任何来自“左”的或“右”的干扰都要排除,一心一意按照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不断前进。
共青团组织要把这些观念落实在工作中,体现在言行里,忠实地当好助手,成为政治上坚定的可靠的后备军。
树立上述新观念,将促进团干部素质的进一步提高。然而,要真正具有这些新观念,需要努力学习和实践。把这些新观念再体现到行动中去,还需要结合实际,做艰苦的工作。
除此外,我认为共青团干部还应树立如下新风尚:
学习和研究之风。树此风以出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水平。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要适应新的经济体制,把握经济规律,需要学习。我国历史上没有搞市场经济的经验,这就要向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学习。我国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要把外国经验拿来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国情进行研究。因而,学习的任务十分繁重。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共青团的工作,也是团史上的新阶段,自然也无例可照,如不多学勤思,何以做到党所要求的“积极主动”?从近几年来共青团出的新思路、组织的新活动来看,无一不是深入研究现实、研究当代青年、研究市场经济的特点的结果。毫无疑问,学习、研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为重要,这是提高决策能力的重要前提,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措施,提高团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定要重视。
开放和开发之风。树此风以谋共青团事业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一个国家都必须与自己界限之外的事物发生联系,否则就无法发展。经济上的这种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使社会各项事业也相互联接了起来。这就决定了共青团这一从事群众性工作的组织必须视野放宽、联系广泛。要善借外力、擅长联合,运用开放开发式的方式去工作。各级团组织要主动与其他部门的工作相结合,借用他们的力量,联合开展工作。比如县团委与县农业局、科委、科协同抓农村新技术推广,与农工部共树奔小康青年标兵,与县教委一道组织少年雏鹰行动,与政法部门联合表彰青年卫士等等。团组织还要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吸收和借鉴新的工作思路和成功的经验,并加强横向联合。开展大规模的区域性专题活动。当我们感到有些工作的难度大时,往往走出机关、跳出圈子,走访更多的群众,接触更多的单位,就会多些办法,多些信心。
求实之风。树此风以求工作实效。
共青团工作看似务虚,其实务实。从宏观上看,我们做的大部分工作与经济工作比起来较虚;从微观上来看,我们每项组织工作都很实在、具体,而且团属实体(包括事业单位和企业、协会等)的工作及一些工作项目本身就很实在。所以,在市场经济新的条件下,要做好团的工作,更得务实,要讲究工作的实效、实绩,反对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的做法。工作上以勤为本,勤奋、主动、创新。每年要出新经验、新典型,专职团干部每年要有思考团工作的理论文章。要加强团内工作考核,一级促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一级帮一级。全团树名牌,出精品,优环境,出人才,促发展。总之,用办事业的精神实实在在做团的工作,勤勤恳恳想团的事情,认认真真当团的干部。
文明之风。树此风以做文明先锋。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新体制,必然有新旧观念碰撞,文明进步与粗俗愚昧相争,而大力弘扬主弦律,倡导精神文明,则是共青团的重要职责。共青团实施的青年文明工程系列活动就受到团员青年的欢迎、全社会的关注和各级党政的支持。团的干部首先要成为文明的表率,当文明人,做文明事。崇尚科学,支持教育,保护环境,追求民主。带头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文明做工,文明经商,文明执法,文明待人,文明做一切工作。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风范成为青年的带头人、领头雁。
自律之风。树此风以增强党性。
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难免腐朽没落的社会现象沉渣泛起,难免一些人私欲膨胀,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难免有片面追求高消费的误导,等等。在这个大潮中,共青团干部要自觉筑起思想防线,加强世界观的改造,不断警钟长鸣,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经常对照党的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防微杜渐。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勤俭节约。除了管好自己,还要管好配偶、子女,管好身边工作人员,常把自己置于党、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的监督之下,保持共青团干部的先进性。
总之,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对于共青团干部来说,既是学习锻炼的好机遇,又是大显身手的好时代,既有一代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又有大浪淘沙的竞争机制。而我们自己既带着团员青年和共青团组织的厚望,又肩负着新世纪的历史使命。如何适应、促进新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如何在新经济体制条件下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更大的作为,的确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索、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