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慈禧太后的身体都是很不错的,平时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疾病,清史中记载她一生中仅患过月经不调、痔疮、面风等小病,而且由于保养得好,看起来十分年轻。《慈禧外纪》中就记载:“虽以七十之高年,而毫不呈衰状者也。然此外亦无大病,精神仍好,言语如昔,仍每日勤劳国政。”
岁月催人老,一点都没有说错,做了一辈子女强人的慈禧太后活到了古稀之年,身体终于开始渐渐吃不消。在她生命中的最后纪念,慢性肠胃疾病等一直折磨着她,使得慈禧太后执掌权力的精力大不如前,而慈禧太后这种权力欲望极重的女人又绝对不会因为身体原因而放弃权力的,因此她的身体状况一天天变遭了,以致“迁延日久,精力渐惫”。
虽然身体不适,但是喜好玩乐的慈禧太后还是不放过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1908年11月3日)的74岁寿诞。连续五天的庆典,慈禧太后一天不落,由于饮食、精力等方面的原因慈禧太后腹泻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我们查阅《内起居注》可以看到,这段时间,慈禧太后都没有太多的政务活动。十月十四日(11月7日),慈禧太后的病情明显加剧,而从这一天到十月二十一日(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为止,慈禧太后虽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第二天即将步光绪帝的后尘,但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因此强撑着进行了多项政务安排,做出了许多重大决定,这也是导致她自己的病情没有太大的好转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在这段时间,慈禧太后抱病理政,“说话仍如往日,声音洪亮坚历,其坚强不改常度”,令王公大臣“见者皆惊”。
十月二十二日(11月15日)早晨,慈禧太后还能够比较正常地安排政务,以新皇帝的名义“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皇后为皇太后”。吃完午饭之后,慈禧太后突然晕倒,清醒之后立即召见隆裕皇太后和摄政王,清史中记载,此时的慈禧太后仍然能够做到“吩咐各事,从容清晰,仍如每日办理国事之状”。
不过此时的慈禧太后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即将远离人世,为此她连续发了两道懿旨,安排身后之事。这两道懿旨再次体现了慈禧太后一辈子都坚持的权力原则,慈禧太后在第一道懿旨中授予摄政王载沣监国的权力,并命令内阁具奏礼节;第二道懿旨强调“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然后又特别强调,“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这就相当于给了摄政王载沣最高决策权,同时也给了隆裕皇后裁决的权力。不管慈禧太后在懿旨中如何制衡,有一点可以肯定,她终于主动,或者被动地把自己执掌了一生的最高权交了出来。
从血缘关系来看,摄政王载沣是慈禧太后的侄儿,又是慈禧太后的外甥,而隆裕皇太后则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因此溥仪既有爱新觉罗的血统,又有叶赫那拉的血统,在慈禧太后看来,也许自己最终仍然是牢牢地把握住了皇权的,只是自以为神机妙算似诸葛的慈禧太后也许没想到,两百六十八年的大清江山恰恰就是毁在了她安排的人手上。
在慈禧太后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有人传闻她曾经留下了两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警世遗言:“以后勿再使妇人与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说完之后,溘然长逝。“妇人参国事”与“太监擅权”这两句话不管是不是慈禧太后的遗言,对于慈禧太后的一生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未时,慈禧太后宾天。慈禧太后驾崩后,还要破一个大清朝的纪录,那就是她的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生前我们简称她为“慈禧太后”,死后我们简称她为“孝钦太后”。随后,慈禧太后被安葬在同治十二年(1873)就开始修建的庞大豪华的陵墓,至今尸骨犹存。
一个传奇的女人,就这样终结了自己传奇的一生,给人们留下无尽的评论、遐想与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