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璇、吴令华,茅于(於)美,笔名方今、灵珊,江苏镇江人。镇江茅氏诗书传家,明清二朝考中进士者三人。曾祖茅谦,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举人。赴京参加会试,适逢签署《马关条约》事,举子群情激愤,遂有“公车上书”之举。所上书多处采用了茅谦所拟条策。祖茅乃登,茅谦之长子,曾参加辛亥革命。祖母韩石渠,聪明能干,诗文俱佳,十四岁时其父被人陷害入狱,石渠上书为父辩诬,救出父亲,名扬乡里。茅乃登与韩石渠育有三子一女,依次为:茅以南(男),曾留学日本;茅以升(男),考取“庚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大学,获博士学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纯(女),曾受高等教育,是中国最早一批女大学生之一,但婚姻不幸,三十多岁即去世;茅以新(男),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被保送入美国普渡大学,获硕士学位,铁路专家。茅以升(1896—1989)与妻戴传蕙(1895—1967)于1915年结婚,育有二子四女:茅于越(男,1916—2008)、茅于美(女,1920—1998)、茅于润(男,1921—)、茅于璋(女,1922—)、茅于冬(女,1924—)、茅于燕(女,1926—);与后妻权桂云育有一女茅玉麟。
茅谦重视后代教育,为使子孙有更好的发展环境,于1896年举家迁往南京定居,其子女都受到当时最好的教育。
1920年
10月6日出生于南京。
此前长兄茅于越已于1916年降生于南京。父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同年考取“庚款”赴美留学。1919年学成回国,在母校任教。
1921年1岁
随父母迁居唐山,弟于润在唐山出生。
1922年2岁
茅以升应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聘,全家搬回南京。二妹于璋出生。
1924年4岁
三妹于冬出生于南京。
1926年6岁
茅以升任北洋大学(在天津)校长,全家再迁至北京。小妹于燕生于北京。
入北京汇文小学读书。
1932年12岁
茅以升复应聘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举家重回南京。
小学毕业,在南京上初中。
1935年15岁
铁道部及浙江省政府决定建造钱塘江大桥,请茅以升主其事。全家又迁至杭州。
初中毕业,考入杭州女中高中部。
1936年16岁
高中二年级。有国文老师喜爱诗词,常将名家作品、诗词典故增入教材,并鼓励学生练习作诗填词。于美本热爱文学,由是更激发起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1937年17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家人西迁,辗转于长沙、桂林等地。逃难途中,无法就学,经常翻读随身携带的几本古典文学书,尤心折杜甫、白居易、李清照、黄仲则、纳兰容若的诗词。有时随意写作,投诸报刊发表。后收入《夜珠词》的《减兰·清溪照影》即当时作品之一。
1938年18岁
在桂林一中借读。暑假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取西南联大中文系。赴昆明就读。
在西南联大听朱自清、闻一多、浦江清、冯至、闻家驷、潘家洵、杨业治诸先生课,他们主张文学不分中外,中文系、外文系的学生应打通界限,自由选读,方可博采中外古今之长,不可株守一隅,束缚自己。这给于美以后的治学道路以极大的影响。
1939年19岁
开始旁听外文系的课,并学习德文、法文、拉丁文。
1940年20岁
暑假回贵州平越(今福泉)家中(父茅以升时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发现染轻度肺结核,休息两月。遂转学至位于遵义的浙江大学外文系,重读二年级,实践文学不分中外的理念。时梅光迪任文学院院长,授英国散文,郭斌龢授希腊、罗马文学,黄尊生授法国文学,佘坤珊授英国文学,均使于美受益匪浅。同时选习中文系缪钺的《词选》课,并在课余受教填词。于美说:“我所以学词,强半是受缪先生的影响。”于是“废寝忘食,刻意作词”,功力大进。词集初名《灵珊词》,缪钺题诗云:“一纸新词掩泪看,日斜修竹倚高寒。何期漱玉千年后,重见人间李易安。”同时,缪钺喜读英诗,善于对中西诗人作比较,引导学生博览中外文史哲书籍,精读深思,也为于美日后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播下茁壮的种芽。
1941年21岁
倚声功力渐长,由为词而作词阶段转入为写情而作词的阶段。此前,遣词造句,不脱古人窠臼,内容则多写个人情思;此后,体验人生,观照自然,内容多表现对光明的追求与理想破灭的悲哀。
1942年22岁
作词渐多,《灵珊词》易名为《夜珠词》,取宋之问“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诗意。缪钺序曰:“《夜珠词》,镇江茅君于美之所作也。君深于哀乐,好修为常,幼嗜倚声,时有俊语。一九四零年岁季,求学遵义,问字于余。余授以观生体物之方,意内言外之旨,诵远西之诗歌,明天人之高致。君触隅善悟,澄照多知……所作芳悱凄妍,顿臻异境。余珍赏其才,以为千秋旦暮之遇……君芝英初茁,玉映犹新,千里之行,方始跬步。所望清晖四照,博涉无方,植根日深,拓土自远……”
1943年23岁
2月,柳诒徵为《夜珠词》题词:“韶令靓深,窥温李而摩秦柳,孟晋不已。熔冶风雅楚辞,雅暨玉田白石,行且弁冕词坛矣。”
6月,自浙江大学外文系毕业。缪钺作长诗相送,勉之云:“但须勤耕耘,秋晚粟盈庾。莫望三神山,终生立海浦。君性喜声诗,贵自辟门户。远西有奇芳,何以移中土。”
9月,考入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研究院外国文学系研究生,赴昆明攻英国文学,导师吴宓。
1944年24岁
吴宓为《夜珠词》题《声声慢》一阕:“酿事成醇,织情作锦,灵心写就新词。曲曲连环图样,玉树琼枝。托意美人香草,凭象征、隐秀出奇。精绝处,此是纯粹之诗。眼底黄茅白苇,喜春兰独茂,桂蕊方滋。仙乐似闻远奏,雪莱济慈,万古精魂不灭。论文章、惟赖真知。生涯苦,只清歌可遣愁思。”
1945年25岁
6月,研究生毕业。到重庆,任职中央图书馆国际图书交换组(组长钱钟书)。
《夜珠词》在重庆刊行。共收词154首,附诗22首。父茅以升作序。于美在前言中详述学词历程。缪钺在遵义得刊本再次赠诗。
1946年26岁
5月,随中央图书馆复员南京。随即陪同父茅以升重访杭州,看钱塘江大桥。
7月,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公费出国留学(英国文学组)考试,被录取,出国日期待通知。
1947年27岁
被录取为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华盛顿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9月,从上海港搭乘“海燕”轮赴美就读。
1948年28岁
5月8日,与同校经济系研究生徐璇结婚。徐璇(1918—),浙江海宁人。1942年西南联大经济系毕业,任重庆大学助教,又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读研究生,与于美同时考取公费留学。蜜月期间,二人到芝加哥拜访董作宾教授,董当场用金文书写诗一首为贺:“我昔少年日,为乐不知愁。自作秦淮客,初为吴越游。白衣千万乘,座下一渔舟。纵为十日饮,客去空幽幽。”
暑假,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秋,与徐璇同转到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于美攻读英国文学博士学位。
在美读研究生时期,尝试英、中文诗歌互译,久为一集,名《移植集》。
1949年29岁
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不再资助海外留学生。两人只能靠打工维持学业。于美在学校图书馆帮工。
闻知上海解放,喜赋《浣溪沙》:“海外乡思寄已难,竹帘遮约去来间。于今消息作谜看。故国春回新梦里,客怀顿改一年前。只凭风讯买归船。”
尝试以词体试译英国小诗,如以《卜算子》调译英国17世纪诗人赫立克的抒情诗《赠朱丽叶》二首:“萤火明君眸,星点侍君侧。别有晶莹细目虫,故故与君暱。鬼火莫君亲,蛇蝎莫君逼。去年君行坦且安,慎勿心惊怯。”“圆月睡诚酣,黑暗毋须惧。似烛天星亮且繁,为尔明今夕。于此望君来,我爱唯君识。静夜若聆君足音,预卜两心结。”
1950年30岁
响应新中国号召,夫妇二人放弃博士学位,于9月回到北京。于美在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译局工作,徐璇在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所(后改名银行研究所,隶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任研究员。
1951年31岁
4月,长女依协在北京出生。
1952年32岁
4月,徐璇调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任教。于美亦拟调到南开大学教书,适逢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开大学取消英文系,只得转入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
8月,次女娅平在北京出生。
9月,全家迁往天津。
此后集中力量从事翻译工作。
1954年34岁
11月,译著《大中西铁路》(亚·萨克斯顿著)以方今笔名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
又译《亲戚》、《安纳德短篇小说选》,先后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
除已出版者外,还翻译了狄更斯的《美国札记》中《费拉德菲亚城》、《华盛顿》、《雷奇孟德城》、《从辛辛拉底城到路易斯维尔城》、《奴隶》五篇三万余字等(未刊)。
1955年35岁
1月,子安泰在天津出生。
10月,调回北京,在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西方文学组工作(1956年后文学所改归哲学社会科学学部领导,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身)。
1957年37岁
徐璇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任教。全家迁回北京。
1958年38岁
10月,文学所第二批干部下放,于美等十位女同志到北京第二棉纺织厂络经车间劳动。
1959年39岁
2月,转到河北昌黎后两山果乡公社果园劳动。后又调到县城参与编写《河北昌黎革命回忆录》。
11月回京。
1961年41岁
译文《济慈书信选译》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一册。
11月,得假回江南一行。在镇江、上海、杭州小住。
开始翻译哈代的《贵族妇女及其他》,次年夏完成,约十万字(最后一篇采用顾仲彝译文)。同时还写了《哈代小说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成就》长篇论文,均未能发表。
1962年42岁
9月,调入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西方文学教研室任教。
翻译美国学者坎尼斯·勃克的《心理与形式》及艾伏·温特斯的《基本问题》,分别收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西方文学组编的《现代美英资产阶级文艺理论文选》上下篇,由作家出版社于是年出版。
1963年43岁
夏,中国人民大学组织赴北戴河休养十日。
1967年47岁
1月,母戴传蕙在北京病故。
1969年49岁
1月,长女依协初中毕业后赴延安蟠龙公社插队。
11月,次女娅平到云南西双版纳水利兵团为农垦战士。
1970年50岁
3月,于美、徐璇及七十四岁高龄的婆母一同下放江西余江五七干校,家住锦江镇。子安泰寄居北京外祖父家。
7月,子安泰从北京到江西探亲,于美作《瑞鹧鸪》赠安泰:“而今离别只寻常,欢乐无端在锦江。千里探亲如梦寐,半年行迹太仓皇。羽毛丰满鹏程远,弱马羸蹄道路长。儿女灯前成往事,草棚明月夜如霜。”
冬,卧病锦江,再作《瑞鹧鸪》寄安泰:“家人散尽余童稚,零落外家寄汝身。故屋迢迢忽梦忆,荒原漠漠且耕耘。天伦儿女成契阔,风雪柴门悟夙因。无可屏除城市恋,今冬卧病已兼旬。”
1971年51岁
10月,赵朴初为于美词集题《浣溪沙》:“自在飞花织巧思,早年才调《夜珠词》。清新秦七乍相疑。天马追风奔健笔,海潮撼梦幻奇姿。襟期却喜胜当时。”
子安泰初中毕业,分配到北京市第三轧钢厂当工人。
1971年52岁
5月,自五七干校调回北京,方知中国人民大学已被解散,语言文学系并入首都师范学院,经济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夫妇二人分别到新单位报到。
9月,联合国恢复我合法席位。为适应新形势,在各高校组成翻译组,专门翻译联合国成立以来重要文件。于美及徐璇分别在各自学校参加此项工作。
9月,长女依协考入陕西师范学院物理系为工农兵学员。
1974年54岁
父茅以升为悼亡其妻于1971年作《蕙君年谱》,十万字。于美工余抄录。十月,作七律二首:“夜夜灯前抄年谱,几回涕泪满衣襟。征途驰骋非平坦,往事凄迷写逼真。险径惊呼怜处处,亲人重忆恋频频。百年似此人间少,何幸相依过半生。”“莫谓人生似过隙,悲欢离合总留痕。功名建树从长说,委婉情怀相与倾。下笔追思十万字,风波劳瘁百年身。丹枫映日秋光好,晚节霜花且自珍。”
1976年56岁
子安泰被推荐入北京钢铁学院为工农兵学员。
1977年57岁
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夫妇二人重回执教。于美开设“西方文学史”课,并重新开启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
参加赫尔曼·沃克的畅销书《战争风云》的翻译。
自《夜珠词》付梓以后,已经三十余年。历经留学、回国、下放、回城,不废吟咏,又得词二百余首,辑为《海贝词》。自序:“若说《夜珠词》是个人早春的花朵,那末《海贝词》可说是晚秋的果实了……在这旧体词的小小园地,我借鉴中西诗歌抒情的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开拓词体的新意境,几乎不觉得那谨严的格律对我有多大的约束力。”6月,父茅以升为《海贝词》作序:“这本从1945年起的三十年诗词稿记录了于美在生活和思想上,从纷扰苦闷到安定舒畅,从小天地到广阔天涯的奋斗历程。经过洗炼,文字虽似平淡,而意内言外,读来沉郁含蓄。”词集当时难以出版,只得在坊间誊写油印若干册,分送同好。7月,夏承焘赠《浣溪沙》:“三十年前饮美名,江南抛却客幽并。年年山色梦皋亭。台荡何时邀子去,潮头夜夜枕边青。一轮海月句中生。”8月,缪钺也从四川成都寄来题诗二首:“能从旧体发新思,此是人间绝妙辞。格调不论南北宋,芙蓉出水即清姿。”“卅年风格变真淳,写出神州面貌新。漱玉才情多局限,积薪何必逊前人。”
长女依协调回北京,在首都师范学院物理系任助教,次女娅平亦调到河北廊坊水利局工作。
1978年58岁
5月,为纪念结婚三十周年,两赋《金缕曲》:“天意成佳侣。忆年时、海舟泊岸,寸心无据。携手金门桥上立,一缕柔情乍吐。别离际、初怜孤旅。锦瑟年华依异国,定佳期、来岁春为主。花月下,共朝暮。韶华似梦惊回顾。比航行、波涛万里,片帆争渡。三十年间恩和爱,形影相随未足。应惟有、丹诚如故。‘胶漆泥人他生约,倩红丝、永系为夫妇’。深夜静,感君语。”“但愿人长久。此柔情、犹如岁月,又添些否?漫道江郎才思尽,词笔神来急走。直不欲、匆匆挥就。诗稿诚知终灰烬,早应该、焚去十之九。都未忍,遽分手。画梁雏燕新归后。羡长征、蹁跹举翅,出巢时候。剩有楼头书千册,闲日吟玩左右。最难抵、心魂相守。细味平生清修福,纵寻常、未必人人有。灯影侧,为君剖。”6月,再赋《玉楼春》赠徐璇:“人间欢爱须深会,为有相亲无限意。自从结识到而今,三十一年心不易。世情洞澈谁似子,历尽险夷多少事。形神与共景常新,即此蓬瀛方外地。”
9月,次女娅平考上廊坊师范学院中文系。作《南歌子》勉励:“坎坷平生志,殊怜早岁名。卅年落寞作蜗行。得失谁评,积稿暗尘生。空谷徘徊久,惊闻脚步声。盘旋陡峭是征程。好自攀登,更上一层层。”
10月,完成英译李清照词《漱玉词》三十首,感赋《浣溪沙》:“词卷译成感慨深,字斟句酌苦思寻。敢期信达古人心。得使芳馨移海外,顿教殊色傲园林。千秋异域动歌吟。”缪钺在成都为题《点绛唇》:“彩笔凌云,能传千载芳馨意。仙葩奇卉,移植新园地。九畹滋兰,应记当年事。新世纪,鹏飞万里,天半红霞起。”在以后(1982年)为《茅于美词集》所作序中更特别指出:“茅君研治欧美文学,曾以英文诗体译李易安《漱玉词》,拟使中夏奇葩,扬芬海外,并将与国外学术界取得联系,致力于中西比较文学之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行见其所业之日进也。”
此前后,还曾将韦庄、李后主等的词译为英语诗。
夏,长女依协考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冬,值李政道等华人科学家建议美国部分大学来中国招生,依协又考上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
1979年59岁
5月,夏承焘赠七绝:“《夜珠》卷里识词豪,为钓江干买一舠。词境他年谁画得,六和塔顶月轮高。”
是年开始招收西方文学研究生。第一届研究生孔海立,现任美国Swarthmore大学教授。以后又陆续招收研究生多人,学生均学术有成。
暑假,子安泰考取北京钢铁学院研究生。
以五言古诗体译拜伦《忆昔两分手》、雪莱《西风颂》及华兹华斯《彩虹》等。
《读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一文收入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选评》第2集。
1980年60岁
3月,中国人民大学调整住房,始将原被分为两处的居所合一,因作《鹧鸪天》自贺乔迁:“十载颠簸风雨中,早春景色尚迷濛。经冬麦垄青青绿,初蕊桃花淡淡红。蓬勃意,与花同,乔迁恰喜乘东风。积尘重压书千卷,此日殷勤乍启封。”先是1970年于美夫妇下放江西,原住房被挤占,回京后,全家只能分居二处,至此时方解决。自称“十年动乱,始得结束”。
春夏之交,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邀请茅以升及画家蒋兆和赴河北赵州桥拍电影,于美陪往。
7月,长女依协启程赴美留学。于美为此前后两次作词鼓励。《临江仙》:“忆昔心驰奔祖国,飞蛾扑向光明。卅年果实笑零丁。耕耘颇着力,荒歉愧收成。喜汝天庭求秘奥,巨人肩顶攀登。青云有路志初伸。剧怜妖雾散,奋翼远航行。”(1月)《瑞鹧鸪》:“十年几度送儿行,水复山重又一程。炼石补天怀壮志,扬帆出海喜新晴。丹心莹洁诚堪贵,世事翻腾未可轻。顾我平生萧瑟意,何妨灯下细叮咛。”(7月)
8月,夫妇二人随学校组织游大连。
《读哈代的三怪客》一文收入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外国短篇小说欣赏》。
1981年61岁
专著《易卜生和他的戏剧》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1982年62岁
作《金缕曲》书怀:“卅载频回味。怅浮生,颠簸挫折,怎生由己。碌碌无为缘何事,辜负明窗净几。枉几度、餐眠空废。师友于今凋零甚,任才情、泯没随秋水。风雨晦,盛年逝。光阴已迫休追悔。待灯前,残篇断简,案头重理。乞就十年康宁日,应有寒梅再蕊。得甘露、枯枝还翠。馥郁芬芳凌冰雪,笑人间、赏爱君为最。珍惜意,祈君会。”
2月,赵朴初作《浣溪沙(次李清照《漱玉词》英译稿成感赋原韵)》:“译笔功同创作深,几多觅觅与寻寻。谁知炼石补天心。喜见宋文惊海外,更看新集重词林。长风万里听龙吟。”
春,赴昆明参加高等师范院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发表论文《大自然的颂歌,平民生活的写照——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内容》。
9月,子安泰获美国乔治城大学物理系奖学金,亦赴美留学。于美作《西江月》送之。
10月,伴随父茅以升赴美参加美国工程科学院授予该院外籍院士称号的仪式。并探望居美的二妹于璋、三妹于冬两家。距前次归国已三十二年矣。有句云:“廿六初来今六二,金桥神像依然。重逢姐妹话悲欢。”回国途中转赴欧洲瑞士日内瓦探望长兄于越一家。游历莱蒙湖上古堡,写《瑞士锡雍古堡记游》,发表于《文汇月刊》1983年第6期。
《十四行诗与中国的词》,发表于《文艺研究》1982年6期。对比中西这两种相隔遥远的格律诗,该文指出二者相通之处:都起自民间,都以抒情为主,都富有音乐性,容量都较小并有规定的格律。文末并对格律诗的前景表示了自己的见解:格律诗在中外古今诗史中占有持久的地位,永远不会被自由诗代替,在艺术表现上有时甚至为自由诗体所不及。
翻译英国当代评论家布莱德鲁克专著《挪威人易卜生:一个重新评价》的第二章《诗人易卜生》,收入《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易卜生评论集》。
在校开设“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课程,约在是年。
1983年63岁
5月,香港广宇出版社出版《茅于美词集》,合《夜珠词》、《海贝词》为一册。赵朴初、夏承焘题签。缪钺于1982年5月复为之作序,述于美习词编集之颠末,并指出,《夜珠词》“虽内涵未广,而情思真淳,谨守韵律,如山中泉水,流为曲涧清溪,纵无壮阔之观,而有澄澈之致”,“君自涉世以还,多历变故,所作词遂较昔日为发抒,颂新政之清明,哀沉痛之浩劫,而笃念天伦,尤为肫挚……今茅君以旧词体歌咏新事物,发抒新情思,而犹能大体不失长短句固有之风味,斯亦可以观矣”。
6月,《一支向往黎明的歌——雪莱的致云雀》,发表于《阅读与欣赏(外国文学部分)》之二,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夏,到天津参加比较文学研讨会议,发表《关于中西隐逸诗人的比较研究》的论文,分述中西隐逸诗人思想的发展演变,提出对隐逸诗人特别是西方隐逸诗人的正确评价问题。
夏,游黄山,到屯溪开会。作散文《屯溪行》,发表于《文学》1983年第10期。
高等师范院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1983年《会刊》摘发《大自然的颂歌,平民生活的写照——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内容》。
10月,长女依协回国探亲,同返故乡浙江海宁与江苏镇江。先去成都、重庆,取道长江,游三峡,回镇江、海宁。历经十余省,喻为“平生壮游”。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一文收入《雨果创作评论集》,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1984年64岁
1月,因词集行将问世,欣然作《浣溪沙》:“窃喜存诗未尽焚,增删修订意欣欣。静中笔墨自清真。移树植花甘译匠,采珠拾贝乐词人。轩窗韵味日深醇。”
3月,《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发表于《历史教学》1984年第3期。
《英国桂冠诗人》发表于武昌华中师范学院《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4期。
《关于中西隐逸诗人的比较研究》一文发表于《比较文学论文集》,由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此文以后更名为《大自然的契友——隐逸诗人》,收入《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9月,带研究生到广州、深圳、杭州,游新安江。
1985年65岁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茅于美词集》,共收词336首,附诗34首。作者在《后记》中自述:“力主从西方诗歌中汲取有益的营养,熔冶中外诗歌于一炉,开拓词的新境新意。语言方面则强调平白如话,目的是希望祖国这一美好的古典形式能具有蓬勃生长的活泼生机。”集中还录有柳诒徵、吴宓、夏承焘、缪钺、赵朴初、冯至诸先生题咏及评论文章9篇。冯至写于1984年的《读茅于美词集》以为:“论者多以茅于美词来比《漱玉词》……但我以为,《夜珠词》中有不少《漱玉词》的流风余韵,至于《海贝词》则超过了‘帘卷西风’、‘双溪舴艋舟’的情调,只能说与《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气魄相近。可是《渔家傲》那样的词在《漱玉词》里几乎是绝无仅有,而且只是‘记梦’。《海贝词》中具有积极精神、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的作品,则占有一定的比重。”
1月,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国际比较文学会议,宣读论文《论西方诗歌中的伤逝悼亡之作》。
6月,作《新安行》散文,发表于1986年4月《新安江》。
8月,中国比较文学会所编《中国比较文学》总第2期收入《中西隐逸诗人》。
《济慈书信选译》再次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第1期。
1986年66岁
4月,《论西方诗歌中的伤逝悼亡之作》发表于《外国美学》1986年2期。此文后更名为《情真意深的伤逝悼亡诗》,收入专著《中西诗歌比较研究》。文中以大量实例,品味中西挽歌的各自特色,如西方挽歌宗教色彩浓厚,相信末日审判,表现手法相对开放;中国悼亡挽诗的宗教色彩较淡薄,格调低沉悲伤,多叙儿女情,手法含蓄少露等。
12月,《谈谈拜伦的哀希腊》发表于《阅读与欣赏(外国文学部分)》第6期,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1987年67岁
1月,被评为教授。
4月5日,与徐璇同日从中国人民大学退休。
《别有天地的田园牧歌》发表于《华东比较文学通讯》1987年第2期。该文侧重对比了由于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观念等的不同,中西田园诗的各自特点:一、西方田园诗歌多写牧民生活,中国则侧重农民生活。汉人写牧区生活的,多为愁苦之音;西方牧歌则多欣悦愉快的情调。二、主题思想上,西方爱情内容占主体,中国则多涉及政治。三、西方诗中多流露对上帝的崇敬,中国的田园诗宗教气氛不浓,但时有参佛求仙的思想。四、对哲理的思考及人生价值的探索也有所不同。
专著《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共收入论文15篇:《别有天地的田园牧歌》、《大自然的契友——隐逸诗人》、《源远流长的游历诗歌》、《英国桂冠诗人》、《情真意深的伤逝悼亡诗》、《耐人寻味的童心》、《感触多端的老境》、《是战士,也是诗人》、《各呈异彩的婚恋题材》、《女性的赞颂》、《卢梭的忏悔录与沈复的浮生六记中的女性形象》、《遁世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其他》、《十四行诗与中国的词》、《异曲同工的短篇零句与长篇巨制》、《白朗宁夫人与李清照的抒情格律诗》。作者认为:“要把中国学和西方文学进行比较,若仅就个别作家或个别作品作单纯比较……近乎就事论事,难免见树不见林,有时会脱离各自的背景和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导致牵强附会。实不如深掘一井而得泉。如果我们能从一种文学体裁,或从一个个题材和类型入手,找出中西作家的哲学思维、伦理观念、艺术表现、美学原则诸方面的异同之处,综合分析,寻求出作为文化总体的基本规律来,或许更有社会效益。”是书选择诗体作研究对象的主要考虑是:“诗歌是文学体裁最早期的形式……愈深入古代,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不同的特征则愈见其少,而相同的地方则愈见其多……诗人之间的诗意与诗风的相似相通,竟有不可思议的地方……世界诗篇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可比性。况且,诗体更是人民思想与感情最能直接表达的媒介,如从这里入手,我想是能像化学分析那样,提炼出中西文学中一些精髓及本质性的东西来的。”此书曾获全国图书出版二等奖。
9月,与妹于燕侍奉父亲茅以升赴杭州参加钱塘江大桥建成五十周年纪念会。
旧译美国学者艾伏·温特斯的论文《基本问题》再次在《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发表,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1988年68岁
9月,应美国科学院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之邀请,赴美至母校华盛顿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弗吉尼亚大学、普渡大学讲学,并与在美的子女团聚,徐璇同行。
《中西诗人笔下的爱情主题——婚前恋、婚外恋、婚后恋》发表于《国外文学》1988年3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文是《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中《各呈异彩的婚恋题材》一文的另一版本。文中分叙中西各类情诗源流特色,并将两者由于文化传统,特别对女性的价值与作用的认识不同,导致其所表现的内容及手法的差异做了比较。篇中举引的英诗多出自于美自译。
1989年69岁
11月,父茅以升病故,享年93岁。
1990年70岁
3月,与徐璇赴福建旅游。
5月,《桥梁文学与我的父亲》发表于《欧美同学会会刊》。
7月,《怀念吴宓导师》收入黄世坦主编的《回忆吴宓先生》,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2月,《父亲的两件珍藏》收入江苏镇江市委、市政协编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一书。
主编《世界名诗鉴赏金库》英美诗歌部分。
1991年71岁
1月,应镇江市政府、政协邀请,参加茅以升九十五诞辰纪念会,作《对先父永恒的怀念》发言。徐璇同行。
3月,应邀至洛阳外语学院为研究生讲授英国文学。
春,赴日本东京参加国际比较文学会议,宣读论文《中西诗人的游历诗歌》。指出,西方的游历诗歌反映的民族性格富于冒险精神,内容多赞美歌颂大自然,也表现羁旅乡思。中国游历诗歌中政治因素极为突出,羁旅情怀愁苦悲伤居多,主观抒情比重特大,单纯为旅游观景者少。此文后收入乐黛云主编的《欲望与幻象——东方与西方国际比较文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东京)中国学者论文集》,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5月,应邀至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参加茅以升铜像落成典礼。
6月,《何幸相依过半生——我的父母茅以升和戴传蕙》发表于《人物》1991年第6期。
《飞将词坛冠众英——现代女词人吕碧城》发表于《中华诗词》1991年第2辑。
12月,《茅以升文革蛰居记》在《中外论坛》1991年第11期发表。
思亲之作《桥影依稀话至亲》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年,次女娅平亦到美国学习工作。
1992年72岁
5月,与于燕、徐璇等同奉父母骨灰回江苏镇江安葬。作《父亲的墓碑》一文。
《斗室春风胜读书——与夏承焘先生交往小记》发表于《人物》1992年第5期。
7月,《词学》发表美国普渡大学教授桑·休斯《漱玉词茅于美译本序》,指出:“她的译文是内容重于形式,而又试图把译文尽可能做到与原诗融合无间……为了尽量贴近原文,她的译文允许采用有别于‘中国词’的‘另一种模式’,而同时又能让李清照在其中发出清澈明晰而且充满活力的声音。”
10月,与徐璇同返徐之故乡海宁。途经杭州,逗留三日。于美视杭州为第二故乡,旧地重游,怅触多端,作《金缕曲》:“怪底相思久,待重来,苏堤漫步,桂香盈袖。为爱斜晖湖边立,秋水微波明秀。但苦忆,年华豆蔻。诗意文心浑难说,尽留连,暮霭沉沉透。伤去日,怀师友。江山胜景容吟就,遍天涯,牵情最是,钱塘烟柳。塔影桥身还如昔,过往人车依旧。魂梦里,相依相守。眷恋片时匆匆别,便余生,能此消磨否。凝睇处,频挥手。”
10月,闻四川大学将召开缪钺九十寿辰暨从教七十周年庆祝会,献词《鹧鸪天》:“五十年前拜讲筵,黔山苦忆读书天。幽兰着露花争发,嘉树留巢鸟竞还。逢盛会,喜薪传。芜词恭祝寿绵绵。任随世事沧桑变,著说昭垂天地间。”
12月,新加坡之全球汉诗诗友联谊总会会长张济川聘于美为该会名誉会长。
《比较文学欧洲中心的东移——自东京归来》发表于《国外文学》1992年第1期(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诗琐谈》发表于《中国翻译》1992年第1期。
《先父茅以升与唐山交大》发表于《河北文史资料》1992年第2期。
1993年73岁
10月,与徐璇再次赴美探亲。
《词学》1993年第11辑发表《现代女词人吕碧成》。
1995年75岁
1月,赴三亚参加中华炎黄女子诗书画家联谊中心召开的理事会,被选为副理事长。徐璇同行。
8月27日,光明日报发表《钱塘江大桥挨炸追记》。
9月,与徐璇回海宁观潮,并决定将夫妇二人之书稿资料等捐赠海宁档案馆。
10月,与徐璇一同第三次赴美探亲。
《中西诗人的忧患意识》在《国外文学》1995年第4期发表。该文阐释中西古典诗歌中表现忧患意识的题材,由于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诗作吟咏对象、表现风格的异同。
1996年76岁
6月,自美与徐璇由女儿、女婿等陪同做欧洲(希腊、意大利、法国、英国)之游。作《欧洲四国怀古游》、《伦敦西敏寺及其诗人角》,1997年连载于西安《说古道今》杂志。
1997年77岁
3月,赴杭州参加母校浙江大学百年校庆。又回徐璇家乡海宁,再次捐赠个人资料给海宁市档案馆。
7月,汇集1985年以后所作诗词四十余首,由海宁市档案馆刊成《茅于美词集(续集)》。自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心情愉悦,于词作上风格与前期有所不同,格调趋于高昂,在内容表达与形式选择上较前完善。”又说:“我写作诗词,不喜用典故或雕琢词汇,要其纯出于自然,力求不隔。”“我是主张写格律诗的。当然,格律并不限于古典诗词,诗人可以凭自己的喜爱选择合乎表达他的强烈感情的诗,但是格律必须遵守。”书中还编入赵朴初、程千帆、施蛰存、方平、杨周翰等信函八件。如程千帆:“数十年不读大作,感到您的词风变了,豪迈代替了少女时代所特有的明丽清婉。然而更深沉了。”(1980年11月)施蛰存:“尤其可喜的是你的词序,大约足下平生遭遇思想感情都已自白于此篇……今尊作与吴(宓)集后先辉映,不愧吴门女弟子也。”(1982年9月)杨周翰:“把一生经历用妙词记录,这在当代我国文坛上当属罕见。”(1983年8月)
5月,患胆石症,在北京住院摘除胆囊。
年底,与徐璇四度赴美探亲。
1998年78岁
3月,在美国检查出患肝癌,已是晚期,自知不久于人世,于4月6日写绝笔诗《病中吟》:“瘦骨支离才一把,身患绝症命难长。魂兮魂兮归何所,直把杭州认故乡。相随吾父慰岑寂,年年月月护桥梁。我有亲人散四方,相思相念实难忘。何如抛骨江中随流水,江河湖泊归大洋。况复君家海宁潮有信,烦君时来报安康。如此安排殊不恶,无怨无悔莫悲伤。”
5月13日,病逝于美国加州圣荷西市硅谷医院,享年78岁。
12月,于美生前编就的《茅以升科技文献》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
1999年
6月,遵遗嘱,徐璇带领子女将于美骨灰撒于杭州钱塘江大桥下水域。
2003年
《漱玉撷英——李清照词英译》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2010年4月一稿
2011年10月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