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没有写过什么系统的诗论,但她却从直觉定出自认为好诗的标准:当我读着一本书,因而感到遍体冰凉,甚至没有炉火能使我暖和过来,我可明白我所读的是诗了;如果我亲身感到,我的脑袋竟不翼而飞了,我可知道我读的就是诗了。这寥寥数语把诗人与读者中间心灵相通、声气相求的桥梁作用描写得异常真切。她自己的诗就遵循这个标准,蕴涵着震撼灵魂的威力。诗成了她内心深处细微运动和潜意识经历的即刻反映。她写诗如鲠在喉,一吐为快,不轻易示人。在语言方面,具有独特的个性,抒发自我世界,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读她的诗好像在窃听她独自和神奇的宇宙在一片静寂中悄然低语。在灵魂写照方面,她是罕有伦匹的。在诗歌史上,她留下崭新的篇章,给人以超凡脱俗,百合、幽兰般的清香韵味。
评论她的诗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谈。我国著名戏曲家李渔在他的《笠翁全集·窥词管见》中曾云:“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是谓诸美皆备。”又云:“文字莫不贵新,而词(即抒情诗——作者)为尤甚。不新可以不作。”这些论述于诗甚为精当。艾米莉诗歌的魅力在于创新方面显得超轶众类,十分突出。此文拟先谈谈其内容的创新,有时是主题立意新鲜,有时题材虽旧但设想新颖。大致言之,她的作品惯常抒写的题材可酌举三大类,即遁世、爱情、大自然。当然,其中不乏交叉和互相渗透。
(一)遁世之作。遁世与隐逸的区别已见上述。但它们还有一点不同,即隐逸之士多因政治失意,退居田园,但是与乡村农樵合群而居,他们的诗,含群居意识,呈现生活中的动态,反映的是现实人物和环境;但遁世者则故意离群索居面壁,有遗世独立风貌。他们的诗含独居意识,呈现生活中的静态,反映的常是个人内心深处的世界。遁世者中尽有遁入空门,皈依宗教,为僧为尼的。因为本文着意谈诗人,故僧尼不在议论之列。这里侧重女诗人,探究原因,则其遁世更有一番难言之隐。因为不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妇女的地位都无法与男子的抗衡。她们纵有才华,也难为世用,婚姻家庭成了她们的终身归宿。文学史上像李清照和白朗宁夫人那样侥幸逢知己,有诗作传世的女作家毕竟是凤毛麟角,而失意者常十之八九。于是抑郁不得志的女诗人只好缩身斗室,寄情吟咏。宋朝女词人朱淑真就是一例。她的《断肠词》就反映出她那孤芳自赏的性格。如:“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又:“粉泪共、宿雨阑干,清梦与、寒云寂寞。”(《梨花》)艾米莉的身世虽与她不同,但其不苟流俗、遗世高蹈的标格,与朱淑真不无相似之处,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她既然束足书斋,接触世面不广,又把全部精力扑在诗歌的创作上,就造成她诗的内容虽狭窄但并非不深刻的特色。她所写诗遁世题材比重较大,也别具思想深度。娓娓清谈,好似灵魂自语。她最被人称颂的短诗《灵魂选中自身的友伴》可称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兹试译如下。原诗抑扬格,押ababcdcdefef模式,脚韵又尽可能用配合内容的,取其简洁有力:
灵魂选中自身的友伴,
从此关门人不见;
她那超凡的心田,
不愿把显贵高攀。赫赫战车停在低矮门前。
她无动于衷视而不见。
纵使帝王跪在她的席垫
她照样地对之淡淡然。我知她不管国土多宽,
她只拾取知音心一片。
然后合起她的双眼,
化做了顽石一团。再读一首《我无名无姓,你姓甚名谁?》我无名无姓,你姓甚名谁?
难道你也无名姓?
啊,我俩配得正巧,可别喊叫。
你知道,他们会大肆宣扬。
当个名人可有多么无聊,
好似一只青蛙嚷叫。
在那漫长的白昼里,
向满怀妒忌的池沼
大声把自己的姓氏报。这两首诗表面上也可解释为为爱情而写。其实再加寻味,不难体会到诗人借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爱人为题,表露自己对生活的追求。前者述说自己有一套做人标准,绝不摧眉折腰去逢迎权贵;后者表示无视浮名,甚至讽刺求名者为青蛙在低洼的泥塘里不断地喊叫,唯恐天下不知自己,只惹得烂泥地里的小动物妒忌青蛙的“名气”,带有幽默语气。这里使我联想起唐朝诗人杜牧的一个故事。杜牧二十六岁时在洛阳考取了进士,接着去长安赶制举的考试。制举是唐代为选拔特殊人才而设的,不经常举行,考试时由皇帝亲自主持。杜牧也被录取了。他名震京华,得意情状,不可一世。但他与友人到城南文公寺游览,听一高僧谈话,非常佩服僧人的玄言妙旨。那僧人问杜牧姓名,杜牧告诉了他,友人并对僧人夸说杜牧在一年之内考中进士,又制举登科的事。僧人听了笑笑说他全不知道。于是杜牧十分感慨,写了《赠终南兰若僧》这首名诗:“家在城南杜曲傍,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名利场中角逐,原来都无意思。艾米莉这两首诗均表现了蔑视权贵和浮世荣名的怀抱,反映了遁世者无视名利的胸襟。艾米莉生在物质文明极度发达的国家,但她力图获得精神上的松绑,传出了心灵要求解放的呼声。世事相反相成。物质享受过度丰盛,精神养料反倒匮乏。19世纪末叶的美国出现遁世诗人并非偶然。20世纪的西方世界何以对艾米莉如此倾倒,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今日美国还有部分人追求原始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艾米莉在幽居生活中,屡屡夸耀读书的快乐,对于知识的不倦追求表现在《神奇的书》中:
哪有一艘显赫的战船,
比得上一本书籍,
带我们到广袤疆域。哪有一匹神奇骏骥,
比得上一页诗句
带我们饱览人生真谛。即使你一贫如洗,
也无任何障碍阻挡你
去到书的天国邀游嬉戏。无比质朴的坐骑啊!
去满载着
人类心田的一切美丽。这些诗句令人想起弥尔顿所提倡的“简朴的生活,崇高的思想”的精神境界。艾米莉的诗似乎是这标准的实践和延伸。
(二)爱情主题。艾米莉从青年时期迈入中年时,那场人们纷纷猜测的与瓦德华斯的恋爱事件可能发生了。这事仿佛点燃起她心中一场大火,使她迸发了炽热的诗情。就在这六年里,产生了一千首诗,占全集过半有余。据考证,在她退隐的1862年里就写了三百六十六首诗。她的爱情既专一而又诚挚,既严肃深沉而又柔情脉脉。情诗内容也非一般男女欢情,而是突出地讴歌那种心魂相守的感情,重灵轻肉,重他生而非现世,重在对理想有共同的追求,对生命价值有永恒的信念,用笔突兀而轻快。她说两人地位卑微,其意并非指高低门第,而是指平民之间的精神上的平等接近,互相吸引,融合无间,这是爱情中较少触及的范畴,使得她的爱情诗别具一格,发人深省。手法更是寓深情于平淡言语之中,经得起咀嚼品味。试读她的名篇《为了美,我舍弃了身体》,诗本无题,仅以第一句为题,如她所惯常用的:
为了美,我舍弃了身体,
但还没有安睡在墓地,
别有一人为真理而捐躯
恰好睡在隔壁的穴里。他轻声问我为何倒在地
“为了美”,我向他说起
可我是为了真——两者原为一体——
他说:“我们原是骨肉兄弟。”于是,如同亲人在黑夜相遇,
我们隔着屋子低语。
直到青草埋到我们唇边,
把我俩的姓名双双掩蔽。诗中对话极富戏剧性,两人各自代表真理和美,简直与济慈所说的“真即是美,美即是真”的美学理论同出一辙。背景是墓地,是凄凉的黑夜,是青草将埋人,但不给人以恐怖绝望之感。人之入墓有如投宿旅客,恰好在此时遇到知己,隔壁对话,不知不觉没入尘埃,悠然而逝,二人将化为一体,写参悟了生死关的爱情,所以不落俗套,饶富哲理意味。
这诗不知怎地竟使我联想起《红楼梦》第九十八回里,宝玉哭向袭人说的一段话:“我要死了,我有一句心里的话,只求你回明老太太,横竖林妹妹也是要死的。我如今也不能保,两处两个病人都要死的。死了越发难张罗。不如腾一处空房子,趁早将我同林妹妹两个抬在那里,活着也好一处医治服侍,死了也好一处停放。你依我这话,不枉了几年的情分。”痴情语,亦至情语,心魂相守,同登彼世。这种情谊超越了生死界限,使现世、彼世成为一个不可分割体。
艾米莉的情诗也有从日常普通习见的事下笔,写来亲切隽永的。如《门前又传来他的声音》一诗,富有现实感,格调上与上首迥不相侔。因原诗过长,只摘译其中三段:
门前又传来他的声音,
我辨出那熟悉的调门,
我听得他向仆人探询,
竟打听像我这样的人。
我们散步,把狗留在里面,
一轮柔情的明月在天,
紧照随我们一点点远,
剩下我两人形影孤单。
我渴望再享受那个辰光,
紫色的血在血管里振荡。
我要他亲自数数这血滴,
为他我付出代价多么高昂。从听到爱人来叩门,直到愿付出心血来重度良辰,立意奇特而又不违情理。诗中要求他领会到她愿为他付出静脉管中的血滴,但要求他亲自数清这血滴,并了解她为每滴血付出的代价。这抽象的概念就成为能掌握着的意象了。具有一种强劲的冲击力量。我们看到她用一种反传统的手法写家常熟悉的事物,竟有异乎常人的本领。
(三)大自然的诗歌。艾米莉虽然幽居独处,但她富有活力,热爱生活,丝毫没有那种遁世者的悲观消极、厌倦尘世的人生态度。她说过,她的事业就是歌颂,是热爱,在生活中找到值得狂喜的事物……生活本身就是欢乐,她感到无穷享受的是大自然的美。她深深感于大自然的神奇奥妙,以景仰爱慕的心情向人们倾诉大自然给予她优厚的赏赐。歌颂大自然的诗占作品很大比重。她的诗作继承了英国浪漫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如主观唯情、热爱自然等等,但又不事蹈袭,而是自闯新路。从主题来看,她的自然观与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有同有异。姑以描绘大自然著称的华兹华斯的咏自然诗来说,他善于用平凡普通的自然景象来证实人与自然的共通的气质和禀赋,在这一点上,艾米莉是与他相同的。华兹华斯诗着重大自然的原始质朴的、蕴涵真理的性能,提倡按照自然法则生活,以提高人的道德情操。我们读他的诗觉得自然高于人,人要趋奉自然,到自然怀抱中去生活才能达到精神解放与擢升。但艾米莉则不然。她不从哲学或伦理道德眼光观察自然,审度自然,而是把人当做自然界里的一种生物,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全是平等的,但又互保独立的个性。在这一点上与华兹华斯宣传人与自然融合升华的想法不同。艾米莉力图在诗中写出各种动植物的不同属性、形态和风貌来。她体验自然界各种变幻形态,甚至林、石、雪、雨神情,极尽细腻入微之能事。她既不以自然为高人一等的权威,要人们向自然去索取美德和品格,也不是以人为中心,要大自然来分享人的喜怒哀乐,而是要诗人进入自然界的大千世界的“角色”中去,然后重新走出“角色”,站在“角色”外面,客观地描绘它们。可这又不是单纯的描绘,而是在这进出“角色”之间,使所描绘的对象带有诗人主观的观察和设想。这主客观的合一,使得艾米莉笔下的花鸟草石所特有的性格神态准确鲜明,它们那种顺乎自然天性的快乐也透露出来。在这一点上与华兹华斯如出一辙。她静观自然,参其神髓,要捕捉大自然最丰满充盈的一顷刻,从中觅得真趣。她促使人们把眼光从身边琐事移开片刻,注视自然,睿悟出人生的隐秘。《一片飞雪》,《绿色小草》,《路旁小石》,《夜的来临》,《一道斜光》,《小路上飞来一只鸟》……,耳目所触,都有状摹物性,至细尽微的特点,洞悉他人所未察及,真得“万物静观皆自得”之乐。
兹以《绿色小草》一诗内容作简短的介绍。艾米莉说,那片绿草终日悠悠闲闲,除了给予世间以一片碧绿之外似乎无所事事。只有蝴蝶来栖息,蜜蜂来游荡。微风吹来,它摇曳着向造化鞠躬。但黑夜来临,露珠闪耀在它身上,好像珍珠串把它装饰起来。这时这片绿草竟使得珠光宝气的公爵夫人相形见绌,黯然无光了。再说,当天冷草衰,这干草却又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最后它去谷仓里栖息,为牲口做饲料,默默地造福于人。诗人表示自己的一生和绿草一样,身份微贱,实则高贵,表面上无声无息,暗中却发挥深远的作用。又如《路旁小石》一诗,写一块在大路上独自翻滚的小石的自得其乐。它对功名事业固然无动于衷,也无任何紧迫的需求。它身披一层本色的棕黄色,那是宇宙给它穿的衣裳。别轻视它小,它的性格并不比太阳卑贱,两者是平等的,因为它也与太阳一样共享大自然的恩赐。小石的独立自在的单纯方式顺应了生存法则。自然万物无为而治,各得其所,闲适色调,俯拾即是。自然界给予她的启示,她尽量传送给世人。
艾米莉自己常觉得大自然神奇奥妙,而她自愧自己的愚蠢无知,不能随意传达它的信息,在《这封信我试向世人投寄》中,她自谦自责地说,她对大自然虽然景仰爱慕,但温柔庄严的大自然并没有把它率真质朴的本意告诉她,而仅以看不见的手透露出它的意旨。所以她请求世人原谅她表达大自然不够真实。在她的一首为人传诵的《我饮用非酿造的酒》中,诗人把自己陶醉于大自然的情状,用畅饮美酒的醉后神态作比喻。她说她所饮用的不是寻常酿造的酒,不是那用精致的杯盏所盛的酒,也不是用莱茵河水酿成的酒,而就是大自然。大自然任人放怀痛饮。诗人陶醉在自然美中,夏日的晴朗蓝空,蜂蝶,露水,样样使她欣喜。她思想飞跃,轻捷而行。她幻想这时天使和圣徒会跑过来从天庭的窗上俯视下界,细看诗人斜倚太阳而立的醉后狂态。这诗意象活泼,平淡隽永,直抒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还有为赞美大自然,不惜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投奔大自然的怀抱为主题的短诗《出路》。她把大自然比喻为沧海,那碧波万顷,慷慨大度的大海。又把自己比做小小的河流,引导着偏僻肮脏地方的小河向大海奔去。诗表现了靠拢自然的直感和激情,气势磅礴,猛烈逼人,有使读者静止屏息的劲头。这是合乎她所提出的那种令人读着“遍体冰凉”的诗的快感的。
以上所谈是就其诗歌主要题材和内容而言的。观物体性,有感于中,其情至真,毫无粉饰。她以毕生心血浇灌心灵之花,自非剪彩为花者可比。
其次,在形式上,她的诗体裁短小,主题单一,往往一事一诗,集中凝练,不枝不蔓,每常记叙霎时间的思想,绘出稍纵即逝的景物。这个特征与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相近。有的诗行酷似中国古诗中的绝句,思想在最后一行突然中断,让读者的想象力有充分回旋的余地。上面介绍的几首短诗都不乏这种特色。她惯用自由体,不拘一格,蔑视陈规,凡是妨碍思想的文法、押韵、声律,一概摒弃。有时为了急切表达她感触到的惊喜,或独特的霎时闪念,而扬弃传统手法。她曾把一些诗稿寄给一位评论家,焦虑不安地请教他,探问她的诗是否真有生命力。那位评论家没有理会她的意思,看稿后很和蔼地指出她在运用语法、音步和韵律上的几点错误,希望她改正,却没有评论其内容。艾米莉虽然很敬重他的意思,以后与他一直保持着友谊,但没有按照他的话修改。她把诗稿拿给一位出版家看过。这出版家认为她的诗多“即兴之作”,有“半成品”的意味。有的诗句很好,但全篇不够完整。艾米莉对他们的意见不大同意,宁可不出版,也不愿改动,也无意将作品传给后代,却坚持保持自己的风格。
现在我们所见的她的诗集是最接近她的手稿的校勘本。她那简单平淡的语汇、语法、拼音、标点,甚至她惯用的破折号与斜线,还有她效法德语,把名词开头字母大写的特殊用法,也保留原样。有的评论家对这些加以种种主观猜测,其实并非艾米莉的本意。她喜用每段四行、每行八音节的抑扬格诗体,因其有恬淡绵长意味。她还常用英国赞美诗的韵律来进行“挖掘自我”,作自我内省。这些诗带有宗教色彩,富有哲理意味,而无宗教诗那种陈词滥调的说教和讽喻,所以使人掩卷深思,饶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