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外在仪态表现。研究显示,人接受信息更多地来自视觉形象,如果一个人在外表方面不修边幅,举止欠缺稳定度,往往会被人“以貌取人”地轻易轻视了。讲话的仪态包括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我们随时都会进入大众的视线范围内,影响着外界对自己的总体印象。在集中表现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上,如果能将这些仪态表情尽早提升到优雅大气的层级上来,想必会给你的职场人生加分不少。
一个人的形象分为内在形象与外在形象两种。身体姿态属于外在形象,面部表情则反映着人的内在形象。因此,面部表情十分重要,它是一个人内心的真实反映,并且是无法通过掩饰来伪装的——那一定极不自然。
训练自己有一个从容淡定的面部表情,应该以温和自然的微笑为基础、真诚笃定的眼神为通道,将沟通双方的距离快速拉近,在友好的氛围中完成整个交流过程。
首先,训练自己有一个“微笑”的习惯。微笑就像春天绽放的花朵,令人感到愉悦与甜蜜。每天在自己的脸上习惯性地绽开富有内涵、善意、真诚、自信的微笑,你会感到整个世界也会对你回报这样一张笑脸,工作和生活会变得越来越惬意自如。
想要拥有自然的微笑,首先要有积极的心理素质,试想一个内心苦闷的人,是怎么样也挤不出来正常的笑容的。其实人生真正的快乐在于放宽自己的心胸,用爱和包容来面对身边的一切人和事物,当你真正能够放下内心的纠结与紧张,你会发现身体变得轻盈了,内心空阔无垠、平淡如水,安详与宁静那种神秘的力量会自然浮现在你的脸上,你会发现自己的嘴角正微微上扬,一个漂亮的微笑正挂在嘴边,透过它,可以看到你内心正拥有着真正的愉悦与宁静。微笑不难,想要拥有自然到可以打动人的微笑就要靠“内力”了。
让微笑从心里浮现在面孔上还可以用想象力,想象那些曾经让自己处于身心愉悦氛围中的事件和感觉,在心底一再重复,让自己好像重新置身于那种情景中,将这种感觉保持住,想象一下将要面对的将会是一次同样甚至更快乐的经历,想象此事“成功”后的快乐与成就感,你会在情绪的带动下自然绽放出笑靥。
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保持自己在面对任何情景和任何人时都自然地展示自己最满意的微笑。用微笑化解矛盾、打动人心、塑造成功的自我形象。
其次,要有一个亲切的“眼神”。眼神直接表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它被称作“心灵的窗口”。就算你可以伪装出一个灿烂的微笑,但内心的情绪会通过淡漠的眼神暴露无遗,有时甚至可以看出心中的“隐语”。眼神与微笑的不协调,自然会使一个人的面部表情错位扭曲,影响沟通效果。
练习眼神之前首先要练习“定力”——将心定下来的力量,在处事中把握自己的意志力可以使人在纷繁多变的境况中稳住心神、坚持不懈、沉着应对,其外在表现就是眼神的坚定有力。
同时,在沟通时眼神要尽量正视对方,跟随谈话中的关键点进行“眼神碰撞”,利于沟通顺利进行。眼神要柔和安定,一定不要向上看超过对方头顶,或若有所思地凝视远方,或有些怯懦地低头盯着地面,更不能因为紧张像逼问犯人一样死死盯住对方,这些都会让对方认为你不够尊重他或是不够自信,影响正常沟通。眼神是沟通中思想交流的通道,在眼神之中顺畅流动的情感可以使沟通充满浓浓的“人情味”。通过含蓄微妙的眼神语言,让亲善的眼神成为你培养人格魅力的法宝。
在沟通时,还要学会“察言观色”,看透别人眼神背后的心理活动,同时配合眉毛和面部表情,做出适时的眼神反应,在灵活自如的眼神语言中充分地表情达意。女士还要练习眼部的化妆,通过淡妆、浓妆的不同搭配,展现性格的各个侧面,以增加眼神语言的表现力。
微笑与眼神这两点修炼完毕,便会拥有一副端庄大方的面部表情,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对方的信任与肯定。
身体姿态所构成的外部表情在社交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会心理学家把身体姿态的功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明确“语言”意义的,例如,点头表示赞同,摇头表示反对或不了解;另一种是没有明确意义却是为了强化语言效果,在不经意间呈现出的一种身体姿态,有着暗示的意味,影响着人的整体气场。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决不能把身体的动作或姿势看成是一种普遍的符号。”表明身体的动作姿态往往不具有确切含义,情境的变化才赋予其生动的意义,因此只有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才能表达一定的信息。
身体的姿态是身体所表现的样子,不同的姿态呈现出一个人不同的气质特点与风度类型。人在一举手、一投足、一弯腰乃至一颦一笑中形成自己的举止体系,和语言一样具有自身的规律,在传情达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仪态语言,人们可以向外界传递个人的学识、修养,在一种无言的气场中获得对方的认可。正如艺术家达·芬奇所言:“从仪态了解人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的本来面目,往往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个人的仪态往往会不自觉地营造出外在的整体形象,在动态的表现中给对方制造更加生动立体的印象。亚里士多德曾说:“一个人身体姿势上,一切过多的无意义的举动,皆足以表示一个人的浅薄、轻浮、胆怯或者狂妄。”可见,拥有端庄大方的仪态在社交中是十分重要的。仪态修炼的关键点在于化繁就简,将多余的动作一一去除,令身体处于宁静放松的环境中,将注意力集中在谈话内容上,让肢体动作自然生发出来。相信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社交体验,当心情紧张时,难免四肢僵硬、动作刻板,就算特意做出一些放松的举动,也很容易暴露内心的怯懦不安,进而在对方眼中捕捉到不解或不屑。以静制动是仪态修炼的大原则,想象自己处于一个“国王”的位置,在“君临天下”的强大自信中,淡然面对每一次的“言语交锋”。
周恩来总理对仪态十分注重,他早年就读的南开中学教学楼的镜子上现在还印着总理的《镜铭》:“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胸容宽、肩容平、背容直。颜色:勿傲、勿暴,勿怠,气象:宜和、宜静、宜庄。”周总理自年轻时起就时刻按照《镜铭》的标准要求自己,修炼自身的仪容仪态,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形成了温和大气的“周恩来风格体态语”,令“举手投足皆潇洒,一笑一颦尽感人”,在良好的仪态中营造出强大的人格魅力。一位欧洲女作家这样描述道:“他的眼睛是他身上最惊人的特点,总是闪着光并迅速移动,人人都发现它是不可抗拒的。周恩来在演讲时,步履矫健,昂首挺胸,神色自然,仪态万方,周身洋溢着自信与激情。他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时而温和,时而愤怒。而这一切都是那样得体和恰如其分。独具魅力的体态语,帮助周恩来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位受到普遍欢迎的交谈伙伴、一位杰出的演说家、一位老练的谈判高手、一位劝说行家。”
与人沟通时要有一股“气”来支撑自己,这并不是怨气与怒气,而是一股浩然正气,在这股正气的支撑下,我们便能无所畏惧、泰然自若地尽情挥洒。身体姿势主要表现在站姿、坐姿与走姿上,基本标准就是“稳”,“稳”的姿态便是内心“稳”的外在表现,其实最后抓住人心的还是“平稳”的内心。
首先,站姿要稳,切忌前后摇摆。当你的重心不稳,左右飘忽不定时,不但令人“眼晕”,还会被认为心神不定,没有定力。
标准的站姿要做到:一要平——头平正、双肩平、两眼平视。二要直——腰直、腿直,后脑勺、背、臀、脚后跟成一条直线。三要高——重心上提,看起来挺拔。
练习站姿可以采用“九点贴墙法”。站直身体靠在墙上,后脑是一个“点”,两个肩膀是两个“点”,两个臀尖是两个“点”,两个小腿肚是两个“点”,两个脚后跟是两个“点”。将这“九点”全部贴在墙上,可以练习身体的挺拔姿态。
其次,要“坐有坐相”。很多人站着的时候还可以保持自然的挺拔状态,但长时间的案前工作,便放松了身体,随意弯靠,不但姿态不雅,还有损于骨骼健康。
在需要“坐着”的沟通场合,如会议、谈判时,坐姿的端正与否同样会影响我们的外在形象。在一个挺直大方的坐姿状态中,我们的语言才更具有说服力。
标准的坐姿是以“站姿”为基础的,首先全身保持站立的标准姿态,弯曲双膝,然后挺直腰背坐下。落座时要“静悄悄”,动作缓慢。在落座的过程中,腰、腿肌肉稍带紧张感。坐下时,上身正直而稍向前倾,头部与肩膀保持平正的姿态,两臂贴身下垂,重心逐渐移在臀部,自然落座。由于人在“坐”的状态下,是由臀部支撑上身,减少了两腿的承重力,上身可适当放松,以减轻心脏的负担。因此坐姿是一种可维持较长时间的姿势——它既是人体一种主要的休息姿势,也是一般工作、劳动、学习的姿势,同时还是社交、娱乐的常见姿势。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长时间的坐姿更加要求人体有一个端正、大方、舒展的姿态。
在与领导谈话的过程中,除了要保持坐姿的端正外,还要有一份恭敬的心。落座时要坐在坐椅、沙发的前半部或边缘三分之一处,身体稍向前倾,以表现出一种谦虚、重视对方的外在姿态。
挺拔的走姿同样是一个人整体风貌的体现。试想当你与领导边走边聊的时候,你的一切举止都在领导的眼内,这个时候,精气神便会从你的走姿中流露出来,获得领导进一步的认可。
标准的走姿同样是以站姿为基础的。双目平视、两臂放松、上身保持平直挺拔的状态。两臂以身体为中心前后自然摆动,手掌朝向身体内侧。迈出一步时身体稍向前倾,重心落在前脚掌,膝盖伸直,脚尖向正前方伸出,行走时双脚内侧踩在一条直线上。行走时上身的平稳不动与下肢的规律化运动形成和谐对比,配合上鲜明均匀的脚步形成节奏感,行走的过程中,前后左右有一种整体的对称平衡,行走的形体美即完美显现。
在不同的场合要通过脚步节奏的快慢变化做细微调整。在办公场所或登门拜访这样的郑重场合,脚步要轻而稳,显示出稳重自若的心态;在往来于各部门间办事联络的时候,脚步要快捷稳重,呈现一种效率与干练的形象;在陪同来宾参观的时候,要照顾到来宾的行走速度,并善于引路。
修炼仪态是一个整体工程,首先要有稳定昂扬的心态,在多次自然的磨合中,才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完美仪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