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自然界是最讲究“时机”的。在职场中,能否把握好讲话的时机往往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抓住合适的时机把话说出去,才能将说话的效果达到极致,在职场上有更大的斩获。但如果不看时机地“直言直语”,有时不但会耽误了公事,更会使自己的职场生涯困难重重。
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翻译过来就是:还未轮到自己说话的时候却急急忙忙抢先说出口,这叫做急躁;轮到自己说话的时候却不发一言,这叫做隐忍;没有察言观色就开始高谈阔论,这叫做瞎子。在领导面前,我们最容易犯这三种错误。
第一种是性情急躁张扬、爱出风头,常常不看全局抢话,甚至抢了领导的“风头”,是职场中的大忌。这样的人或许有些才干,但到头来却落得个“杨修”般无奈的命运。出风头可以,但要在领导之后,首先要给足领导“面子”,让领导在充分得到尊重之后,再开始“为公司”显露你的才能。落脚点并不是自我彰显,而是为公司争取利益,这样反而会受到领导的重用。
第二种是轮到自己表达观点的时候却迟迟不讲一词,可能是由于内心虚空、不自信,但也会给人以城府深厚、为人阴险的感觉。在领导面前尤其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领导指定让你发言的时候,往往是自身权力的彰显,无故拒绝便是对领导权威的挑战。如果实在没有想好或是太紧张了,可以微笑着用和缓的语气说出真实原因:“我还没有想好,先听听大家的意见。”这样就不会让别人对你有误解了。
第三种是完全不看时机,想到什么便说什么,不顾全局思路的进展,显得尤其突兀,这样的人往往被拉去当“炮灰”。他们的简单直率虽然值得赞赏,但完全不考虑别人感受的说话方式往往会得罪很多人,自己还蒙在鼓里,因此被认为是“瞎子”。这种人自我修养不够,不能堪当大任,尤其是不能做与人交往、接待、洽谈等方面的工作。
由此看来,把握好说话的时机,的确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好时机,恰到好处地把话说出去,是职场中每个人都应该提高的基本素质。其中的要点并不是说话的内容,而是是否在恰当的时机里说了话、表了态。“时机”是语言的调和剂,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既要与人为善,也要学会维护彼此的尊严和权利,在多方共赢的条件下,把握好每一句话说出口的时机。在恰当的时间里,迅速把自己的意思融汇在几个简单精练的语句中,脱口而出。掌握了说话的时机,会令你的话“分量更重”,在职场中成为一个更加受欢迎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看准时机讲对话呢?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平稳心态,让自己有“箭在弦上”的适度紧张和敏锐深邃的洞察力。从容淡定地观察周围情势的进展,自然而然地让话说出口。
第一,聪明的人主动选择时机,愚蠢的人不择时机。
要时刻有选择说话时机的大局意识,因为“什么时间说”比“说什么”重要得多。
一天,子禽问墨子:“老师,您认为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回答说:“你看那生活在水边的蛤蟆、青蛙,还有苍蝇,它们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在那里叫个不停,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可是,即使它们叫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也没有人理会它们到底在叫什么,因为人们对这些聒噪的声音早已充耳不闻了。而这司晨的雄鸡,只是每天黎明的时候振翅啼叫几声,但雄鸡一唱天下白,天与地都要为之振动,人人闻鸡起舞,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这两者相比,你觉得说话多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准确把握说话的时机,把话说到点子上,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收到预期的效果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不顾时间、地点与场合,为了“直抒胸臆”的痛快,喋喋不休、废话连篇,常常将很多“大事”都耽误了。
台湾著名成功学家林道安说过:“一个人不会说话,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对方需要听什么样的话;假如你能像一个侦察兵一样看透对方的心理活动,你就知道说话的力量有多么巨大了!”有了看准时机的“眼力”,才有了与人愉快相处的基础。选择恰到好处的时机进行恰当表达,则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不择时机地冲口而出,结果只能得其反。任何话语都是一种能量,虽然无形但都有物化的基础,把话随随便便说出口,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有时还会连累他人。
谈话应多从他人的立场出发看问题,多尊重别人,那些“有口无心”的“无意识”话语,除了说明这个人的愚蠢、幼稚之外,实在一点意义也没有。如果想用尖刻的语言,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最好还是换一种表达方式得好。因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自然规律始终发挥着作用,尖刻的责备不仅不能使对方改变自身的意见,反而会在对方心里刻下憎恨的烙印。有时尽管对方错了,但这样做只能平白伤了感情,使整个沟通陷入僵局。而当别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你自说自话地“哪壶不开提哪壶”,即使你说得再正确,也不会被接受。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当责备的利剑刺破自尊时,“反抗”的情绪就会排山倒海一般向你扑来,所以,选择讲话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擦亮眼睛,把握说话的最佳时机。
在职场中,说话是人人都会的事情,但实际上它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如何在领导面前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那些天生性急的人,总是在脱口而出之后深深地懊悔,但为时已晚,领导的心中已经留下了你的不良印象;有些人常常沉默不语,认为“沉默是金”,则常会被领导认为是缺乏思想、不求上进的人,从而错过许多提升的机会。
古人常说:“言多必失。”但那些掌握了说话时机的人,即使说得再多,也不会“失”,反而更会令他们深厚的内涵充分显现。但不会观察时机的人,可能一两句话就“出口伤人”、铸成大错了。
说话是直接的语言交锋,是双方互动的事,同时还要受到周围环境的种种影响。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该说的话当时不说,一旦时过境迁,就失去了说出口的最好机会。把一句话说到点儿上,双方就能很快拍板,事情就办成了。说话时机的变换,有时就在瞬息之间,常常稍纵即逝、时不我待。因此,把握好说话时机,比掌握、运用其他说话技巧更难更重要。
说话时机是由说话当时的环境决定的。说话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涉及的范围相当广。由此可以说,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是以整个社会生活作为背景的。要想充分把握说话的时机,就必须对说话的环境与说话行为之间的变化规律有一个基本认识。
说话的环境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对于说话的主体而言,无论说话行为是否发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以客观形式独立存在的。而心理环境和语言环境虽然在沟通的过程中是随机形成的,而一旦形成,就开始以客观形式存在着,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一起,共同制约着说话行为。说话行为在具体的环境中发生、发展,与具体的环境结合在一起,不受主观意志的支配。因此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再强,也无法让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超越、摆脱环境的束缚。
一个很好地掌握了说话时机的人,能够在当下的环境中迅速看清话语流动的进程,并找到自己擅长的话题,不失时机地“插”进去,讲话讲得适时适地,恰到好处。他能够将当时“急缺”的话“顺理成章”地说出来,不但让整个沟通更加连贯顺畅,更可以“救急”,及时为公司或自身化险解困。在职场中,掌握好说话的时机可以赢得领导的器重与同事的拥护,是迈向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要素。熟练掌握说话的时机可说是一种天赋的特别直觉,但它也可以与其他经验一样,通过长久的努力逐步磨炼出来。
第三,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让说话为你的沟通加分。
放眼职场,那些领导眼中的“宠儿”无一例外都是能言善道的人。虽然“表功”不足为取,但长时间的过分“默默无言”,也会让领导因缺乏对你的了解,而长久地将你“埋没”下去。在职场中,做一个“有声音的人”,选择时机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很重要的。
在向老板汇报工作进展的时候,和新闻稿的叙述顺序是一样的,先将“结论”说出来,然后再谈过程。如果是书面报告,则不要忘记签上你自己的名字。此外,还要设法将你过去取得的成绩告诉你的同事,他们在无意识中对你的宣传起到的效果远比你的主动推销好得多。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会议时的发言,因为会议是公司各级别人员进行交流的主要渠道,在会议发言中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不同的时机、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对象,所运用的说话方式是不一样的,有时要将很多沟通技巧综合起来运用。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才能让话语变得有价值,相反若说话的时机不对,就只能迎来失败的结果。
首先要察言观色。漠视别人的说话方式只能让对方漠视你的“话”再加上你的“人”。看清每个人当时的具体情况,才能让你的话语受到尊重。
其次要注意声音的强弱。过强的声音只会显出你的刚愎自用,用“气势”强压对方,难免会让人敬而远之,而你的话也变得一文不值。
再次不要言之无物。说话最重要的是要有重点和目的性,否则说了一车话,却只是浪费时间,不必要的修饰往往会掩盖真正的重点。
虽然我们并不需要成为演说家或谈判能手,但是,基本上,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合适的说话方法,如此才能建立人我之间和谐的关系,也才能让说话发挥沟通的作用,否则各说各话根本就是白搭。
说话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古人说:“舌为利害本,嘴为祸福门。”其实就是在提醒人们:一个人的荣辱,往往取决于他的说话水平。“好话”可以利己利人,“坏话”则害己害人。语言本身并没有对错,关键是在什么时机里说出来。掌握好说话的时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加和谐融洽,使你在职场上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