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宴也称 “吃喜酒 ”,是婚礼期间为贺喜宾朋举办的一种隆重的筵席。如果说婚礼把整个婚嫁活动推向高潮的话,那么婚宴则是高潮的顶峰。
我国民间非常重视婚礼喜酒,把办喜酒作为婚礼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甚至惟一的内容。旧时结婚可以不要结婚证,但不可不办酒席,婚宴成了男女正式成婚的一种证明和标志。即使现在,这种旧俗依然存在。在一些落后地区,婚宴大于证书,积习大于法律。
婚宴一般在新郎、新娘拜堂仪式完毕后举行。如果宾客较多,则分两天举办。第一天迎亲日,名为 “喜酌 ”,第二天名为 “梅酌 ”。喜酌的赴宴者都是三亲六戚,梅酌的赴宴者皆为亲朋好友。之所以叫梅酌,因为古时婚礼,宾客来贺,须献上一杯放有青梅的酒,因此酬谢贺宾的喜酒也就叫梅酌。
民间婚宴,礼仪繁琐而讲究从入席到安座,从开席到上菜,从菜品组成到进餐礼节,乃至席桌的布置、菜品的摆放等等,各地都有一整套规矩。
按照长幼有序的传统思想,婚宴开始,首先要由一名专门负责接待客人、安排坐席的人将贺喜宾客按照一定的秩序引座。除了个别地区的婚宴是围地而坐、席地而食,不太讲究席位外,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婚宴是十分重视席位主次安排的。关于席位的具体坐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按照当地的房屋结构,婚宴一般在堂屋举行,因受场地限制,每次只能开四席,四席开完,接着再开,当地称 “流水席 ”。同开的四桌筵席,有主次席面之分。一席一般为新郎的舅舅、媒人以及族中德高望重者。二席一般为姑父、姑妈、姨父、姨妈等父母辈亲戚。三席、四席为新郎辈亲戚和一般宾客。八仙桌的四方八位,又有主次席位之分。以首席为例,中堂的右边席位上是新郎的舅舅,左边席位上是媒人,其他席位根据来客的主次,依次排定。
在民间婚宴上,有的菜不是在婚宴上吃的,而是给赴宴宾客带回家吃的,这类菜叫“分菜 ”。分菜一般是炸制的无汁菜,常做成块状或圆子,便于分装携带。菜肴一上桌,由席长或同席长辈分给每位客人,客人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袋子或毛巾包好,散席后带走。在原湖北汉阳县,凡是送了结婚礼的,全家人都要赴宴。如果家中有年迈老人不能赴宴,那么主人会用一个小袋子或一张纸包上一些半成品菜肴,让家里的代表带回去给未赴宴者,表示都吃了喜酒。
婚宴结束,离开席位也讲究秩序,在湖北安陆一带,主桌未散席,其他桌的客人是不能随便离席的,即使吃完了也得空坐奉陪,直到主桌散席,方可离席。而在主桌中,第一席上的人不起身,同桌其他客人也决不可随意离席。
现在城市婚宴都在酒店举办,有专门承办婚宴的公司,负责一切与婚宴有关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