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杨涛的文集《缘来缘散》
齐光瑞
认识一个人很容易,见个面,通个话,或经人介绍握下手,通报姓名,打了声招呼,那就算认识了。有个性的,印象可能要深一些。表现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淡忘的可能也会很快。可若想深入地了解一个人,或是走进他的内心,让他的睿智、聪慧、感知和你的思想一同碰撞,那就不太容易了。于是,有人总结出探入一个人内心的捷径:认识的,多交往,勤探讨,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于言谈举止间捕捉他心灵深处的思想火花;没见过面的,就要读他的文字,从他的文字里,窥探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学识,修养,体会他的思想情感。我和杨涛的熟悉,就是属于后者,是通过她的文字,让我们心有感应的。
在湘西那葱郁的大山深处,一个年轻的女人领着一群孩子在读着b、p、m、f,算着加减乘除,孩子们晨观日出,暮看日落,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里。而我们的这位年轻老师,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孜孜不倦,像春蚕,生命不息,吐丝不止;如瘦竹,虚心劲节,绿意融融,用微笑来面对孩子,用喜悦去感染孩子,用知识引导孩子去发现、探索,并享受其中的乐趣。她如一股山间的清泉,又像一轮九天的明月,带给大山的孩子们一片清新、爽朗和光明。她是和谐社会的使者,也是托起太阳的人。她是谁?这不是电影,也不是小说,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就是《缘来缘散》文集的作者杨涛的生活写真。
有人说,阅读一部书稿,便是和作者在进行一番心灵的对话。这真的是一句能获诺贝尔奖的一句话。当杨涛把她那厚厚的一叠的书稿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真的有点惊诧了:一个为支教,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而跑到大山深处去为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们传授现代文明的年轻女性,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这都应该划进高尚的行列。更让人赞叹的是,她竟能在传道授业解惑,关心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同时,还能挤出空闲来,用那充满着灵性的笔,记录下对生活和人生的所思所想,用文字来抒发情怀,排谴独处时思夫恋子的空寂,并在拥挤的文坛上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因而,当她嘱我为她的第一本文集写序时,我没有再三的推辞就答应了。因为她的精神感动了我,不为这样的作者唱赞歌,于情于理都有点说不过去呵。于是,我和她的文字开始了对话:
她的这部即将出版发行,名为《缘来缘散》的文集,共分为三部分,有小说,有诗歌,还有散文和随笔。除部分新写的外,大都是发表在各级报刊和文学论坛上的作品。读她的作品,我最为欣赏的是她的语言,她的作品,即有女性特有的柔媚、婉约和俏丽清新,也有男性的短句、睿智和深邃及哲理。请看:
一面悬崖,一所孤亭,我身着黑衣伫立风中。
衣裾飘飘,发散了,一丝丝地扬起,却追不到你离开的身影。
不尽的流水缓缓地诉说哀哀地相思,我不知道这座亭子为什么要取名思念,我只知道自己愿意来这,听孤独寂寞的山风在树林间漫无目的地逃窜;听无奈惆怅的流水在悬崖下无法歇息地奔腾,那些声音不止一个的演变成了我想你。是的,我想你,想你,不可遏制的想你,心神俱碎。
——《缘来缘散》
还有:
华灯下的街道,行人络绎,蹲在这无人的台阶上,我又是那样的格格不入。风一吹,便一身寒冷,如此的冷又正合了我此刻的心,想起我那永不见天日的爱怜,湿了眼睛。
——《像一朵水莲》
这是啥?这就是文学语言。记得我在BBS上点评一些小说时,常用“没有文学味儿”这句话,杨涛曾问我:“文学味儿是啥?”我说,就是文学语言。何为文学语言?我个人觉得:文学语言是具有形象性和富于音乐性的。它运用多种传达方式和多样的修饰手法,描绘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绚丽的生活图景,显示了作者的文采和一定的思想。因而它又具有高度的暗示性。读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常常是如啜香茗、余香满口。这固然来自那思想的精粹,构思的巧妙,意境的隽永,但同时也来自其作品的语言优美。汉代的杨雄曾说“言,心声也”,一个人的语言是他思想活动的外在表现。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语言来窥视他的内心世界,而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则成了一块醮着蜜的粘布,它能一下子就把你粘上,让你捧起来就放不下,令您忍俊不禁,拍手叫好。请看杨涛在《爱过凤凰》里开头的这段描写:淡绿色的窗帘在微风地轻拂下无助地飘来飘去,小雅不时把手机打开又合拢,合拢又打开。她还在犹豫要不要打这个电话。窗外阳光明媚,人群闲散,她都视如不见,只在窗前站成了一道风景。在这句不足百字的描写中,她用了几个动词,串插在看似闲叙的句子里,用漫不经心的文字,营造欲罢不能的氛围,一下子就把小雅的矛盾心理抓住了,让人物性格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产生读下去的欲望。这就是作者运用文学语言的精妙所在。
文学作品的语言有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形象化,精确化、个性化和音韵性。说白了,文学语言就是非规范性语言。只有非规范性的文学语言发展了,那文章才能不晦涩,作品才能吸引人,社会也才能有进步。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总是与他善于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分不开的。正如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绘画是用线条、色彩描绘的形象艺术一样,文学作品是用语言雕塑的描写艺术。我们作的每篇文章都要让其做到“字立纸上”。要让语言生动、形象、具体、生气盎然而又富于艺术表现力,传神而又有音响和色彩。这样才能写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景,则让读者如临其境;写物,则似抚触其形,达到绘声绘色,绘影绘形。既维妙维肖,又有音响节奏和谐动听的艺术效果。不可否认,在杨涛的大部分作品里,他的文学语言运用得就有这种魔力。
我们再来看看她的诗:
夜静/鸟叫伴蛙鸣/檀香袅袅指前路/阵阵花香迎面来/化蝶/化蝶自逍遥/缠缠绵绵双双飞/翩翩起舞忘红尘/展翅/展翅欲高飞/高山留一道清影/河畔添一线风景/狂舞/狂舞乱细腰/亲吻遍地的芳草/远离俗事的困绕/云淡风轻/梦悠悠~~
夏娃哭了/悔恨是今天的纯洁/粉色的脸庞透着矜持/柔弱的花蕊/被你深藏/怕错过你的花期/撑一把红伞/道破缠绵心底的痴心/一支百合/绽放成我心底最深的依恋/花瓣上的清露/是与你生死相依的誓言
这是啥?这是感情真挚,力透纸背的深清呼唤,他是那么强烈地叩击着人的心扉。这样的真挚让每个人流泪,这样的情愫让每个人敬佩,这样的故事感动着每一个人,这样的爱感动着每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现代诗歌不一定非要弄得晦涩难懂、朦朦胧胧,扭捏做秀。只有象杨涛这样直抒心性又令人回味的诗歌,我觉得才是好诗。诗贵真啊!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杨涛这首在心里酝酿或高于或深于生活的意象,始于感觉,终于智慧,足够的感情投入,不乏理性光芒的投射。
从她的文字里再跳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就不难理解杨涛为啥有这样充沛的激情。为了让她的那帮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有书读,她发起了一个“为了孩子们”的募捐活动。记得当时她问我可不可以在东方文学论坛发表时,我当即告诉她,不仅要发,还要置顶,并从自己那有限的工资中挤出了一点及时地给她汇了过去。我觉得:对于一个把心都扑在了教育事业上的老师所畅导的爱心活动,对于哪些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向你眨动时,你还有怎样的理由去逃避啊?
拉杂许多,不成文体,好在扬涛不嫌,说好说孬,她都不恼。这里,我只希望通过这本《缘来缘散》的文集,可以看到杨涛追求事业、探求真理的执著,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她那鲜明的个性和高尚的人品,欣赏到她那优雅的情趣和秀美的文采。同时,我在这里也祝愿杨涛能一如既往,无怨无悔的守着这一方净土,执着一份恬淡,奉上爱心千片,任凭岁月更迭,世事沧变,任凭青春流逝憔悴红颜,在三尺讲台上抒写着教师的风流,在素洁的白纸上融进的自己辛劳和认知,这是陶醉,也是师德,更是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