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巧练”的“讲”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环节,讲得精辟、精确、精彩,能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练”是教学实践的一种最普遍因而是最主要的形式。它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对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于探索精神的激发,科学思维的培养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精讲巧练”就是教师讲授内容明确,言简意明,重点突出,画龙点睛,释疑启智,深入浅出,善于启动学生思维和积极完成精选的练习题。坚持讲练结合,每堂课至少有两个讲讲练练的回合(尤其是初中),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便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消化吸收。
搞好精讲巧练是发挥教师主导性,调动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保证。例如我校英语科老师的教学特别重视“精讲巧练”,讲课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并能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简笔画辅导教学,以便安排更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多个回合的练习,平均每节课与学生个别会话和提问个别学生人数的50%以上。在抓好单词教学方面,每一课坚持进行听写,每次约听写10至20个单词,少量多次,讲讲练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与学是一个互相作用的系统,教师要对教学实行有效的控制,必须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掌握现状和目标的差距,从而想方设法解决关键和难点,调整教学速度,改进教学方法,补缺和矫正问题。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使他们强化正确的学习方法,改正错误的学习方法,找出差距,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根据心理学家罗西的实验结果,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显著的,特别是即堂及每天的及时反馈,较之每周的反馈效果更佳。如果没有反馈,学生们不知道具体学习的结果,则缺乏学习的激励,进步甚小。据此,教师应善于注意在堂上的讲练过程中细心察言观看,及时发现问题灵活处理,堂上解决问题,尽量使每堂课不留尾巴。在课后,精选作业题、小练习、小测试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及时批改、发还学生的作业、测验卷和试卷。对错误的地方划上符号,附上适当眉批和评语,还要适时进行分析小结、讲评补漏和要求学生自觉改正作业或试卷,使每章每单元能够过关。
(二)学生尝试成功阶段“成功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著名的心理学家方迪指出:“尝试是人的本能。”他对聪明才智的定义是:“在教育与习惯的影响下,适应性尝试是自我调节的结果。”学生尝试成功阶段“成功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从帮助学生成功到学生自主成功的一个重要过程。该过程主要特征是逐步减少传授、模仿成分,适当增加学生尝试、探索而使之获得成功。其实施方法特点是,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通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力提倡师生角色的有序交往和合理互动,开辟多角度、多途径的教学信息通道,既强调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尝试成功的机会,使教学活动更为生动活泼。
强调师生合理互动,就是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多向交流、合作互动和学生多向交流、合作互动。师生互动就是要克服我校课堂教学上存在的“四多”(教师讲得多、分析多、板书多、自问自答多)、“三少”(学生设疑少、思考少、练习少)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交流方式。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但不是唯一的组织者,学生也可以与教师一道成为教学活动的共同主人。教学内容可以由师生共同体验、共同分析、共同讨论、共同研究,从而共同完成。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注重“设问—预习—讨论—答疑——反馈——改进”的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意见,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请教,增加信息交流和反馈的渠道。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有创见的思维火花,并善于点燃这些火花,形成群体中巨大的光和热。这样通过教学中师生的交流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师生角色互动并不仅仅是指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即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可通过两两互动,小组合作互动(组内同质、组间异质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等。这样相互切磋、集思广益,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互相在讨论、检查、评价中尝试学会检查、评价自己,形成尊重他人,善于向他入学习与合作的良好品质,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尝试到成功。
(三)学生自主成功阶段“成功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重点发展而学生自主成功阶段“成功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正是重点落实这方面的目标。
学生自主成功阶段“成功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己认识新事物,获取新知识,自己探索出书本和教师未曾教过的学习方法、解题方法、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方法,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新见解、新思路,在实验、实践操作活动中表演出新技艺,在各种活动中探索新的活动形式和活动方法等。其重心是突出表现向学生自主学习的倾斜以及课堂教学空间的指向未来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空间扩展到图书馆、互联网等社会空间。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以不同渠道、不同空间所猎取到的信息互相交流、讨论、争辩、碰撞来探索新知识,这样,大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也大大地扩展了教师的功能。在人类正迈向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今天,这阶段的“成功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已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和可能性,也体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性变革。
“成功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基于对存在课堂教学中并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教师与学生、主体与客体、教与学、学习与思维、知识讲授与主体尝试等关系的协调和处理,使课堂教学的目标更多地指向“全体学生”和“全体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与学习的主体能动性。
案例3: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
下面介绍一个中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案例。案例的提供者是河北枣强中学的李洪义同志。
一、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理念
(一)厚积薄发,注重“吸收”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教诲儿子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说,要真正学会写诗,就必须在诗外下工夫。这里的诗外功夫就包括吸收和积累。只有积蓄了足够的能量,才能更多地释放能量。“多读胸中富,多写笔生花”,要达到“笔生花”之境界,就必须“胸中富”。
我国的中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上围着课本转,课下抱着试题练,没有了吸收的空间和时间,作文时“无米下锅”,因此就更需要大量吸收。中学生吸收的最好途径是读书,因为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积累素材,而且还能受到语言的熏陶,更能受到思想的浸染,可谓一箭三雕。
(二)得“法”精要,注重需求
作文之法即作文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也称之为写作知识,它既包括前人创造或者自己体验的种种方法、途径、规律、原则、经验、心得等,还包括针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种种措施。但无论是哪一种,它只能阐释、强调,不能使受教者直接获得,事实上它是无能为力、无补于事的。这就是说,作文作为一种技能,有“法”可依;作文法作为一种知识,讲授固然是必要的,但关键是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理解消化、融会贯通,将“法”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写作作为一种工具,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因此,作文训练首先应考虑的是写作主体的心理需求。
英国作家、文学理论家威廉·亨利·赫德森在其《文学研究方法引论》中,曾谈到隐含在文学实践活动中的四个动因,其一便是“自我表现的欲求,即一种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给人的心理需求”。只有适合学生的写作心理需求,才能唤起写作冲动,只有唤起写作冲动,才能打破大脑相应区域的平静或抑制状态,产生写作的内在动力,从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充分发挥出写作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