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在于积累。中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又有求取新知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去遨游,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比如,学习《崤之战》一课,当学到“蹇叔之子与师”这句时,教师提问一个学生,这句中的“与”是什么意思?那位学生回答说,这句中的“与”就是“参加”、“参军作战”的意思,是动词。教师肯定了那位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并在学生理解了“与”就是“参加”的意思后,又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举出一些相当于“参加”这个意思的“与”来。这时,课堂上活跃起来了,学生争着举手回答:“咸与维新”中的“与”、“参与”的“与”、“与会者”的“与”。最后我又联系了“与”这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如:“我与他”中的“与”是连词,“和”的意思,应念第三声,“吾乐与!”中的“与”,是语气词,相当于“呀”的意思,应念第二声;“蹇叔之子与师”中的“与”是动词,参加的意思,应念第四声。这样,经过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总结、对比、温故知新,不仅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而且所获得的知识也更加广泛,更加牢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破题式
如教《“你们想错了”》问:“你们”指谁?想错了什么?为什么会想错?由于这三个问贯串于全文的始终,是文章的主线,所以提问收到了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
八、归纳式
由段意到主要内容,由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分析到人物性格的概括……常用这种提问方式。
九、发散式
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数学中应用题的一题多解,语文中相同题的不同答案,均会用到此法。
十、自疑式
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自己生疑。教师讲授到火候处,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己生疑解疑,这是应用自疑式提问的绝妙之处。例如,在讲授“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时,按教材顺序是先讲定理,再讲其推论。教师有意识地颠倒这一顺序,先引导学生用面积法证明推论,然后让学生看书提问。有的学生就问:“书上定理的证明看不懂,定理有别的证法吗?”这样,教师拂去教材表面的无疑性特征,使学生自疑,然后引导学生解疑:用推论证明定理。学生恍然大悟为什么先证明推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强调指出,我们已经获得了一种重要的证题思想——用特殊证明一般。这样处理,使学生对特殊与一般的这种相互依赖、相对独立的辩证关系加深了理解。
学生提问,教师不做正面回答,而是根据学生疑问所在,反问学生,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息疑方式。学生提问后,期待着教师回答,教师反过来设问,实际上是暗示学生问题可以自行解决。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把注意力中心由教师转向自己,从等待接收信息的相对静止状态转向寻求答案的动态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十一、复合式
例如、启发学生证明了“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之后,约定: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为“中点四边形”,然后提问:下列四边形的中点四形是什么四边形?这些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是菱形?是正方形?
A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B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C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这种提问由许多小问题构成,各问题之间,既有对比式的,也有阶梯式的和指向式的,是前述几种提问方式的复合。
这种提问,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认识整体的属性,也可以从某个侧面认识认知对象的新特征。既带有广阔性,又不忽视与整体有关的一切重要细节,是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发挥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六节 德育渗透方法创新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目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同良好的思想品德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小学各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语言熏陶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语文、地理教材中展示的西湖的明艳、泰岱的雄浑、天山的绮丽、山峡的雄壮,数理化教材中蕴含的正数与负数、正电与负电、化合与分解等对立统一观点,以及简练、齐整、和谐、对称的科学与形式美,所有这些,如果我们运用绘形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可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情境感染法
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种种方法,创设一种浓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描述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冒着严寒,忍着巨大的悲痛在十里长安街为周总理送灵的悲壮场面。为使学生入情入境,一位教师首先用低沉的语调介绍了周总理光明磊落的一生,然后播放磁带录音,把学生带到为总理送别的悲哀情境中。当读到“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上,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一段话时,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声音哽咽了,教室里一片沉静和悲哀……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悲痛欲绝的人群中,这就为深入理解、学习周总理的高贵品质创造了氛围,奠定的基础。
三、讲授分析法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入情入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如对《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师可通过对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严守纪律,勇于献身方面的教育。
四、增补事例法
课堂教学时,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联系课堂讲授内容,补讲一些有关的论据或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一位化学教师在“炼铁和炼钢”的教学中,首先向学生讲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掌握了冶铁技术。然而解放前我国的钢铁工业几乎为零,以至于连最常用的一些铁制品如铁钉等也要戴上一顶“洋”帽子。建国以来,我国的钢铁工业迅猛发展。1993年产量达到8868万吨,居世界第三位。在讲述“煤油”和“火柴”时,这位教师补充了一些“洋油”和“洋火”等带“洋”字的名词和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探微索幽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教材本身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借以渗透思想教育。如数学表面一看都是概念、公式、定理、定义等,非常枯燥,如果我们仔细深入进去,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简单、统一,数学公式的简练、齐整,数学定理的概括、典型,数学图形的和谐、对称,数学结构的协调、完备,数学方法的奇妙、多样等等,也可以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如一位教师讲解直线与圆的关系时,和学生一起看日出,并画出地平线与太阳相交、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图,既获得了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直观形象,又获得了美感。
六、解疑答难法
中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他们愿意思考,脑子里有不少问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摸准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就能帮助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如政治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问题。很多学生不知如何比,如何看,如果教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客观地分析比较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发展与差别,就会帮助学生较好地解开这个“扣儿”,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七、典型演讲法
根据本学科德育目标的教学任务以及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一次选择一两个有思想教育意义的专题,组织学生准备资料,编写提纲,进行演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一位教师教完中国地理后,以“祖国,我可爱的母亲”为题,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进行演讲。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八、组织讨论法
抓住教材中关键的字、词、句、段或篇章、定义,组织学论,从中渗透思想教育。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有一个句子:“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这是最能体现邱少云“伟大”的地方。一位教师就抓住这个关键句子,组织学生讨论:邱少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使学生对邱少云的英雄行为与品质修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使学生树立要想成为一个英雄模范人物,平时应从一点一滴做起的信念。
九、兴趣教学法
根据学生的爱好,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如《草原》一课,运用热情、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大草原雄浑、绮丽的自然景色。教学时,如果运用语言首先介绍一下大草原的旖旎景色,或运用幻灯、录像、图画,直观地展示大草原的绮丽风光,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十、审美教育法
现行中小学教材很注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论是自然、地理展示的自然美,音乐、美术、语文展示的艺术美,历史、政治展示的社会美,还有数学、理化展示的理性美,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如四年级语文《喇叭花》一文,教学时一位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站在高墙下欣赏蔓枝攀杆的紫红色、白色、蓝色的喇叭花,把学生带入大自然的审美教育中。分析完教材后又让学生画喇叭花,培养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十一、理论灌输法
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结合课程的特点,给学生灌输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如数理化教学中,当讲到正数和负数、正电和负电、分解与化合时,可适当介绍一点对立统一律,以培养学生的对立统一观点。当然,这种讲解与灌输一定要“适当”,即遵循适度性原则,同时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便于接收。
十二、榜样启迪法
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品质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如数理化教学中,每讲到一个定理的概念时,可以简介这些公式、定理的发明人的事迹,启迪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而献身。
十三、巧用挂图法
现行教材中,特别是史、地、常识课等,都配有大量的挂图,用这些挂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无疑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地理教学,巧用挂图,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历史教学,巧用长征挂图,可使学生认识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困难重重,渗透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思想教育。
十四、推荐读物法
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依据教材内容推荐一定的优秀政治思想读物,让学生阅读,从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历史课,可以推荐《上下五千年》、《昨天·今天·明天》等国情教育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教育。
十五、纵横比较法
依据教育目标和教材内容,适当选择一些有关的内容与教纵横比较,以扩大视野,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历史课上讲,讲到我国古代文化科技成果时,可拿来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同成果比较,对学生进行“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教育。
十六、上挂下联法
此法与纵横比较法大体相同,只是所选材料的时间跨度较大,通过谈古论今,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历史课讲到某处知识点,某项内容时,可联系我国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的有关史实进行比较。这样做既能给学生一条清晰的史实线索,又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民、尊重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教育。
十七、开展活动法
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一些必要的活动,如大、中、小队活动和各种周会、班会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受到教育。
十八、参观教育法
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工矿企业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参观,通过回忆革命历程、缅怀革命烈士的事迹,到田野饱览大自然的美景,参观工矿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他们珍惜、热爱新生活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