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晋楚整军与晋方的决策
一、楚国整顿军备
楚国自泓水交战获得胜利后,又采取联鲁对齐、交好曹卫、孤立宋国的战略。这一东方联盟的形成,压迫宋国不得不听从楚国的指挥。及晋文公复国,晋秦和好,宋为摆脱楚的羁绊,转换方向与晋接近。宋国态度的变化,使楚国感到不安,担忧东方联盟,会因为宋国转变而有全部瓦解的可能。因而,进攻宋国,压宋就范,成为楚国称霸的重大措施。进攻宋国需要充分准备,全力以赴。这个任务由负责政治军事责任的令尹子文来执行。子文是楚国负有盛名的大政治家,曾三次担任令尹要职。他虽然看出扩张政策会带来严重后果,但在成王的那种错误的扩张意图驱使下,也只有勉强从事。他校阅全军只用了半日时间,没有什么赏罚,“不戮一人”。子文消极和草率从事,为楚成王所不满。子文也看出了这个问题,就以年迈为理由,自动辞职引退,并推荐成王所信任而又是他家族中最得力的将领成得臣为令尹,出任楚军统帅。成得臣校阅全军,严格整顿,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还“鞭七人,贯三人耳”,显得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成得臣的积极表现,受到楚国统治集团中力主扩张的所谓“国老”们的喝彩。他们纷纷向子文道贺,感谢他为楚荐举了“贤才”。在欢声笑语的气氛中,有一位少年贾表示出不同看法。他说子文推荐子玉不值得庆贺,子玉“刚而无礼,不可治民”,带兵不能超过三百乘,多了就只能失败,还说“胜而后贺,犹为未晚”。但是,对这些意见,楚国统治者认为是“孺子之见”而漠然置之。依然由成得臣推行预定的扩张政策。
二、晋国图霸的选将练兵
晋献公曾建立两军,兼并邻近小国,扩地千里成为大国。文公继位,图强称霸,决定扩建为三个军。三军统帅将领的人选,是关键性的大事,赵衰提出很多正确的建议。他向文公推荐郤谷任元帅,说郤谷知礼义,明诗书,有德性,是人才,请加以使用。文公接受他的意见,以郤谷担任元帅,并打算任命赵衰为六卿的卿统率下军。赵衰则不考虑个人地位,而是从长远着想,向文公提出“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推荐他们担任要职,狐偃也以有兄在前,让位于长兄狐毛,自己担任军佐,经过商量,正式确定:
郤谷将中军,郤溱佐之。
狐毛将上军,狐偃佐之。
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
赵衰退居其次,担任司马(执军法)。晋方将领互相谦让的优良风气和楚方有显著的区别。将领决定之后,接着大规模练兵于披卢,元帅郤谷号令严明,先教后罚,宽严得体,上下悦服。晋文公选拔将领从全局着眼,不侧重于追随自己多年的人,以才干能力为主,原来不完全站在自己这方面的人如郤谷、栾枝也加以重用。而始终追随左右的胥臣等将领并未放到六卿之列。这就避免了国内大臣和国外随侍大臣间争宠的矛盾,全军团结一致,共御强敌。
三、楚军攻宋与晋方的决策
东方各国矛盾重重,齐、鲁相争,宋背楚亲晋。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楚成王三十八年,宋成公三年,楚军进攻宋南要地缗邑。鲁则引导楚军攻占齐属地谷邑,由楚派兵驻守,建立政权。一年以后(公元前633年),楚又联合郑、许、陈、蔡等国大举对宋进攻。宋国首邑被围,形势危急。宋成公派公孙固向晋告急求援。晋国君臣早对楚在东方的扩张十分关注。所以宋国求援代表公孙固一到晋国,上下即表示大力支持,分别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重要的是先轸、狐偃的意见,先轸说:“报施救惠,取威定霸”,正是时机。狐偃说:“楚新得曹,初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狐偃认为晋无须直接派兵援宋。楚和曹友好,新近与卫联婚,我派兵进攻曹、卫,楚必然往救,则齐、宋的军事压力就可以解除。晋文公同意先轸和狐偃的说法,决定了援宋抗楚的策略。自此,晋楚两大国之间的胜负较量,成为春秋列国时期的大事。
第四城濮战前双方的作战活动
一、晋假道于卫以伐曹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五年,宋成公五年,卫成公三年,曹共公二十一年,正月,晋军出兵援宋,采取假道于卫以伐曹的战略。预定由卫的白马渡(滑县北)渡河。“假道”遭到卫国拒绝,晋军乃改由南河(河南淇县南)渡河东进。袭占了卫重地五鹿,留军驻守,大军向东推进,集中于敛孟这个卫、齐、曹、鲁四国边界战略要地,晋军很快占据该地,严重威胁卫国首都楚邱(河南滑县附近),晋军更加接近齐国,进一步方便了与齐交通来往。晋派遣使臣往齐修复与桓公时代的旧好。这时卫成公表示屈服,愿意与晋议和,但为晋所拒绝。卫转向楚告急求援,国人反对,进而驱逐卫侯到襄牛。同年二月齐昭公来会,齐、晋两国国君订立友好同盟于敛孟。更加增大了晋军的声威。鲁僖公见晋军兵力强大,齐、晋又举行联盟,形势对鲁很不利,鲁既想缓和与齐、晋的矛盾,又想不得罪楚国,于是鲁先派兵杀了担任戍守卫地的楚大夫公子贾以讨好于晋,同时又通知楚说守将公子贾是因为完不成任务,擅自撤退,所以被杀,以讨好楚方。
晋军由敛孟进入曹境,围曹都陶丘(山东定陶县西南),曹军奋起应战。晋军攻城,死于城门前者众多。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三月十二日,曹军终因势孤力单,陶丘城失陷、曹共公被俘。晋军进城,晋文公立即公布曹侯罪状,和保护僖负羁家族安全以表示“报施”。晋军颠颉等将领反对这种措施,不满地说:对将士尚未进行论功行赏,报私人恩惠,有何用处。乘夜放火烧了僖负羁家。这把火使晋军的名誉扫地。晋文公为着平息民愤和诸侯间议论,决定对主犯给以惩罚,但另一将领胸部负伤尚能距跃、曲踊,不忍杀害伤者,只杀颠颉以整肃军令。实际曹人已饱尝晋军所给予的苦难。整顿纪律只不过是一种事后骗人的伎俩,对一些将领仅革职了事,不久就又恢复原官职。
二、宋再告急和晋的机动策略
晋军进攻卫、曹,原来计划是引诱楚军解宋围,北上与晋决战,但楚军不为所动,继续围攻宋国首邑。宋派遣大夫门尹般再度往晋告急。晋文公感到宋国告急,若置之不救,不但无以报宋襄公昔日恩惠,而且“舍之则绝”,失去宋国将对全局形势更加不利。救宋战楚,又违背引楚军于曹卫之野决战的战略。加上联合齐、秦还未成功,战胜楚国把握不大,有些犹豫不决。元帅郤谷又于此时死于敛孟军中,更使文公难下救宋战楚的决心。这时,新任元帅先轸向文公提出对楚战略的建议。(一)让齐、秦出面斡旋战事。“宋厚赂我,受赂而救,有何义焉!”“使宋舍我而赂齐、秦”,通过宋向齐、秦献厚礼求救,使之干预宋楚战事,调解楚宋战争,对我更为有利。(二)将曹、卫土地分给宋。我军占据曹、卫,“执曹君(共公),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弥补宋都被围所受损失,藉以鼓励宋国军民斗志。(三)促使楚国陷入孤立。进行前两步骤就会出现下列情况:曹、卫两国是楚国的势力范围,楚国决不会同意齐、秦两国的干预。这样就会激怒齐、秦,加之宋对齐、秦贡献了厚礼,齐、秦必然会对楚恼怒,对宋友好,从而促使齐、秦很快与晋结成反对楚国的军事联盟,使楚国陷于更加孤立的境地。文公接受了先轸的意见,事态发展的结果恰如先轸分析的那样,从而对中原大局起了重要作用。
三、楚方和战的矛盾
楚军围攻宋首邑,战事相持日久。晋军侵曹伐卫进展迅速,卫降曹破,中原形势突变,楚失去救援之机,战事延续下去,楚军必与晋军发生直接冲突。楚国还没有与晋国作战的准备,秦兵有出兵救晋之讯,楚成王顾虑申邑商密遭受,攻击其侧背堪虞,决定立即停止进攻,进行战略退却,等待时机有利时,再转为战略进攻,对晋作战。于是由驻地申,发出全军转移撤退的命令。驻齐国谷地由申叔侯指挥的楚军,把谷地交还于齐,与齐议和,撤兵返楚。命成得臣指挥围攻宋都的楚军和各路诸侯军,撤出围攻,各自返国。成王对成得臣刚愎自用的性格很不放心,特别指出:不要进逼晋军,晋侯在外十九年,备尝艰难险阻,尽知民情真伪“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并引述《军志》的话:“允当则归,知难而退”,“有德者不可敌”。意思是当敌我力量相等,有适当收获,就应满意而归。敌强于我,明知不能取胜,就应知难而退。有德的人不可敌。又说:“此三志者、晋之谓矣”。告诫成得臣对政治修明、团结一致的国家不可与之为敌,同时也不要在不利的形势下作战。但成得臣对楚成王的训令没有正确认识,而是为着国内政治压力,从军事观点出发,认为旦夕可以攻克宋都,不应半途而废,因而拒绝执行撤军训令。同时派遣伯棼返申,向楚成王申述理由:“非敢必有攻,愿以间执谗慝之口”。意思是说,他保证乘即将胜利的时机,可以一举攻下宋都,以堵住曾经当场讥讽他不能指挥大军作战的芜页等人之口。并请增派部队,以便必要时与晋作战。成王对成得臣拒不执行命令表示不满,同时又存在侥幸取胜心理。因而,既没有再坚持让成得臣撤军,也没有完全按照成得臣请求的人数派遣兵力,而是“少与之师”,只派出西广、东宫、若敖之六卒等,由成得臣指挥。后来的事实说明,楚国在战与和的政策上产生的主要分歧,楚成王根本没有采取坚决措施,而是把矛盾下交,把责任完全推给成得臣。这是城濮战前,楚国内部勾心斗角的重要一幕,它对战争所起的影响和付出的代价是沉重而深远的。
四、晋军战略退却
楚军代表宛春到晋军驻地,向晋军通知说:“请复卫侯而封曹,楚亦释宋之围。”狐偃斥之其无礼。先轸看出楚方阴谋,向文公提出对策说:“楚一言而定三国”。如果,我们仅仅以楚无理一句话而拒绝楚的建议,我们就失了礼;如果我们同意楚的建议,又等于抛弃宋国,这样楚有三施,我受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暗中允许曹、卫复国以离间其关系,同时把楚方代表宛春扣压在卫国的五鹿,以激怒楚国。采取既战而后图之的策略。先轸的意见,得到晋文公的同意,于是立即派人通知曹、卫,“恢复其国”。曹、卫以国能恢复,当即派人通告成得臣,声明与楚断绝关系。晋国的两项措施给楚以沉重的打击。成得臣既愤恨宛春的被拘禁,又恼怒曹、卫的绝交,断然违背楚成王撤军回国的命令,他撤出围攻宋都的军队后,集结兵力转向曹国境内,准备直接向晋军进攻。
楚国撤出围攻宋国的军队,正符合晋方救援宋的战略目的,楚军全力转到晋军面前,声势赫赫,杀气腾腾。这时,晋军未作正面抵抗,而是举行战略退却。但是,晋军一些将领,反对敌前撤退。认为楚军长期转战,兵马疲困,楚师老矣,我不应退却。而应立即应战。同时,认为晋之国君躲避楚国一个臣子的进攻,是一种耻辱。但经狐偃解释说明了晋军退避三舍的意义后,晋军将领思想才得以统一,于是退却三舍。晋军退避三舍,所起的作用在于:取信于诸侯各国,实践晋文公在楚避难时提出的诺言;激励晋军和联合的诸侯军的士气,楚再进逼,则更加无理,说明晋军别无它路可走,只有被迫与楚交战;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便于争取民心,取得道义上的胜利;避开楚军锋锐,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再来决战;接近自己国土,缩短补给路线,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
五、晋、齐、秦、宋会师
晋楚争霸出现晋、齐、秦三国联合阵营与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合阵营,后来,随着楚军解除宋都之围,使宋宰部分兵力和齐秦两军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四月初三,与晋军在城濮会师,更加强了晋齐秦联军的力量。
晋方与楚方相比,虽然在总兵力上并不占据优势,但在许多方面却占有有利条件,但晋文公仍然顾虑楚军占领着城濮附近的险要地形,缺乏战胜楚国的信心。同时又听到士兵的歌咏“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意思是说:田里好庄稼密密层层,旧的丢开,新的经营。误认为指他忘记楚过去的恩惠,更加犹豫。狐偃、栾枝分别进谏文公放弃消极情绪。狐偃说:“战而捷必得诸侯”拥戴,“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意思说就是打不胜,晋国靠险要的地势,也不怕敌人来犯。栾枝说:“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是不适当的,所以,“不如战”。晋军其他将领也同意狐偃、栾枝的意见,文公见大家斗志昂扬,战胜楚军的信念遂为之加强。
第五晋楚双方作战序列
一、晋方联合军
联合军统帅:晋文公(姬重耳)
幕僚:司马赵衰
护卫:车右舟之侨
御戎荀林父
掌旗祁瞒
晋军:中军元帅先轸
副帅郤溱
上军将领狐毛
副将狐偃
下军将领栾枝
副将胥臣
齐军:大将国归父
副将崔夭
秦军:大将小子
副将白乙丙
晋方联合军总兵力:约八至九万人。
二、楚方
联合军统帅:楚令尹成得臣
幕僚:大夫伯棼
楚军:中军元帅成得臣
将领斗越椒
小将成大心
左军将领斗宜申
右军将领斗勃
各国军:陈军大将陈越迭
蔡军大将公子印
郑军、许军均由大将统率
总兵力:约十一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