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公元1100-1125年在位。靖康二年(1127),被金人俘虏北去,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他政治上昏庸无能,生活上穷奢极侈,艺术上却多才多艺,书、画、词皆善。
宴山亭
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①,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②。新样靓妆③,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④。易得凋零⑤,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⑥,者双燕何曾⑦,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⑧,和梦也新来不做⑨。
【注释】①冰绡:绡,生丝织成的薄绸。冰绡,洁白的生丝绸。唐王勃《七夕赋》:“引鸳杼兮割冰绡。”②着(zhuó灼):“着”的本字。附着、涂上的意思。燕脂:即“胭脂”。③靓(jìng静)妆:以脂粉妆饰。④蕊珠宫:装饰有花蕊珠玉的宫殿,指仙境。⑤易得:容易。⑥凭寄:寄托。⑦者:即指示代词“这”。⑧无据:不足依凭;无所依据。⑨新来:近来。
【译文】仿佛是能工巧匠的杰作,用洁白透明的素丝裁剪而成。那轻盈的重重叠叠的花瓣,如同淡淡的胭脂色晕染均匀。新的式样,美的妆束,艳色灼灼,香气融融。蕊珠宫中的仙女,见到她也会羞愧得无地自容。可是那娇艳的花朵最容易凋落飘零,又有那么多凄风苦雨,无意的无情。这情景实在令人愁苦,不知经过几番暮春,院落中只剩下一片凄清。我被拘押着北行,凭谁来寄托这离恨重重?这双燕子,又怎能理解人的语言和心情?天遥地远,已走过了万水千山,又哪里知道故宫此时的情形?怎么能不思量,但也只有在梦里才能相逢。可又不知什么原因,近几天来连梦也不曾做了。
【赏析】此词为北宋徽宗皇帝在1127年覆国被掳往北方五国城,北行途中见杏花而托物兴感之作。
全词所写即李煜《虞美人》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不堪回首”之意。上片摹写杏花以寄意。“裁剪”三句写杏花之花质冰洁如白绸剪裁,花瓣簇绽轻柔重叠,花色淡雅似胭脂匀染。“新样”三句则以拟人化手法将杏花比喻为“靓妆”新颖,艳香流融的美女,直令天界蕊珠宫仙女为之羞惭汗颜。这两层文辞传写出杏花的形俊神逸,淡雅而香艳之美。“易得”五句感叹杏花命运之凄凉:一叹杏花易开放亦易凋零;二叹暮春时无情风雨之摧残;三叹落花风雨弄得院落一片凄凉;四叹杏花之未来还将经受“几番春暮”之凄凉。四层转进,愈转愈深,愈深愈痛,而以“愁苦”二字深致哀感,以“杏花”意象隐喻词人自身命运,于惜花怜花之中寄托自惜自怜情意。下片写怀思故宫之离恨,亦是四层转进。一是欲借双燕寄托离恨,然而“双燕”不会人的言语,亦属徒然。二是身为敌囚,天遥地远,欲见故宫而不可得。三是思念故宫繁华,却只能在梦里归返故宫,虚幻无凭。四是新近竟连虚无凭据的梦也做不成。层层撇弃,层层落空,感叹伤怀,泣诉难堪,写出词人故国覆亡的幻灭与绝望。
全词托物咏怀,抒写故国沦亡之悲慨,幽咽委曲,伤感无奈,对故国沦亡无一句悔恨与反思,又显见其情虽真而骨力乏弱。
钱惟演(962~1034年)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俶次子,博学能文,辞藻清丽,从其父归宋。曾参予编撰大型类书《册府元龟》,他是西昆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累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崇信军节度使。
木兰花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①。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①鸾镜:装镜
【译文】城墙上到处是莺声鸟语,城墙下浩渺的春水拍打着岸堤。绿杨衬着芳草,这美景不知何时才能休止?因为景色越美,我越愁肠百转,泪眼凄迷。我也感觉到自己渐渐意志萎靡,对镜自照,更加吃惊,想不到容颜变化得竟如此迅疾。往年多病而厌烦饮酒,如今惆怅,却总怕空了酒杯。
【赏析】此词是作者临死前不久所作,作者一生仕宦显达,晚年被贬外放,自觉政治生命与人生旅途都到了尽头,因作此词,借悼惜春光抒发他无限的迟暮之悲。词中用清丽的语言描绘了春声、春色,首句的“乱”字用得极好,将春景渲染得十分生动热闹,而群莺乱啼已是暮春天气,这里也暗含春光将尽之意。作者又用明丽的景色来反衬自己凄黯的心情,以及对于年光飞逝、生命无多的感伤。末二句以借酒浇愁来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心境,又隐约地显示了他对生命的留恋,尤其传神。整首词情调极其凄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仁宗时守卫西北边境,遏制了西夏的侵扰。在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当时着名的政治家,为“庆历新政”的主持者之一。诗文词均有名篇传诵于世。
渔家傲①
塞下②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③无留意。四面边声④连角起。千嶂⑤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⑥一杯家万里,燕然⑦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⑧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渔家傲:词牌名。唐、五代未见,北宋时始见流行。②塞下:边地的关口,这里指西北边疆。③衡阳句:衡阳雁:指南归之雁。衡阳,地名,在今湖北省,相传衡阳旧城南有回雁峰,北雁南飞到此即止。④边声:李陵《答苏武书》:“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这里指边境上各种令人心惊的风沙声,马鸣声,胡笳声。⑤千嶂:指重叠连绵的山峰。⑥浊酒:杜甫《登高》:“潦倒新停浊酒杯。”浊酒,古人以米酿酒,乳白色,故称之为“浊酒”。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窦宪追击北匈奴至此,刻石记功而还。⑧羌管悠悠:声音悠扬的羌人之笛。
【译文】塞下风景,秋来格外凄异;连那南去的衡阳归雁,也没一点留恋之意。四面风鸣马嘶声,连同军营号角阵阵响起。重峦叠嶂,逶迤绵延,上浮一抹长长云烟;云烟后是遮不住的西沉落日,落日下是一座孤寂紧闭的边塞城阙。喝一碗边塞浑浊的酒吧,家乡远在千里万里;驱敌之战旗还未在燕然山胜利插起,纵有千万计,绝无归家计。啊,羌笛声又悠悠吹起,寒霜又布满无边的草地,戍边的将士再也无法入睡。寒霜冷冷映照着将军鏖战边关的白发,笛声凄哀吹落了战士思乡的泪。
【赏析】此词又题作“秋思”。范仲淹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市),守边四年。
本词上片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足了边地秋天景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类而情调迥异,王诗壮阔高远,范句则寥廓荒寒。
下片抒情,表达了边地将士破敌立功的决心与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苍凉激切。“羌管悠悠霜满地”绘军中月夜之景,景中含情,极富典型意义。
此篇词境开阔,格调悲壮,给宋初充满吟风弄月、男欢女爱的词坛,吹来一股清劲的雄风,对以后的词风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①,追旅思②。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愁苦令人黯然销魂。②追旅思(sì四):追,追缠不休。旅思,羁旅的愁思。
【译文】天是碧蓝碧蓝的碧云天,地是落满枯叶的黄叶地;这一望秋色绵延到水边,连水波上的寒烟也是翡翠颜色。斜阳脉脉映照秋山,秋天秋水连接一片;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只有芳草全不理秋已来临,依然薰香芳菲,一直开放到斜阳外面。思乡的心魂黯淡忧郁,它更是纠缠着羁旅他乡时的愁绪;除非夜夜都有好梦,才会换得一时片刻安睡。切莫在月明之夜独登寒楼,那会使流落他乡的人倍感孤独伤悲。想借酒一舒愁苦的九转回肠,谁知酒入愁肠也化成滴滴相思泪。
【赏析】这首诗又题作《别恨》或《怀旧》,抒写作者秋天思乡怀人的感情。上片用多彩的画笔绘出绚丽、高远的秋景,意境开阔。“碧云天,黄叶地”为传诵名句。词的下片表达客思乡愁带给作者的困扰,极其缠绵婉曲。
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②,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③,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④,谙尽孤眠滋味⑤。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砌,台阶。落花布在台阶上,故曰香砌。②练:素色的绸。③无由:无法。④欹(qī以):同“倚”,倾斜。⑤谙(ān安):熟悉,深知。
【译文】夜深人静,四野寂寂。秋叶纷纷飘坠,落在台阶之上,那声音凄凉而又琐碎。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年年月月都如今日的夜晚,月光如洁白的素练,而人却阻隔千里,受到相思的煎熬而满怀愁绪。愁到深处,已无法靠喝酒来麻醉。酒尚未到唇边,已先化作了眼泪。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独自凭栏斜倚,尝尽这孤眠的滋味。这种苦苦相思的滋味,看来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不是在心里隐隐作痛,就是把眉头紧紧皱起。
【赏析】这首诗又题作《孤雁儿》。这首词上片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环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情。沈际飞《草堂诗余隽》称赏“天淡”句写景空灵。词的下片淋漓尽致地写出作者长夜不寐,无由排遣思愁别恨的情景和心态,“都来此事”几句为李清照《一剪梅》词所袭用,化作“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向为词评家所赞誉。这首词虽写似水柔情,却骨力遒劲,绝不流于软媚。
张先(990~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终尚书都官郎中。词与柳永齐名,才力不如柳永,而词风含蓄蕴藉,情味隽永,韵致高逸,也是上承晏、欧,下启苏、秦的一位重要词人,词章内容不如柳永丰富开阔,艺术上有相当造诣。他也是较早大量创作慢词长调的词家,对词体的发展有一定贡献。有《安陆词》,又名《张子野词》。
千秋岁
数声鹈鴂①,又报芳菲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莫把幺弦拨②,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注释】①鹈鴂:亦作“鹈鴂”,鸟名。②幺弦:琵琶的第四弦,因其最细,故称。
【译文】几声杜鹃悲嗟,又预报了芳草将要凋谢。为怜惜春光,更选择几枝残红采撷,细雨轻柔,唯有风色暴厉,摧落梅花。正是梅子青青时节。可叹永丰绿柳,无人欣赏,整日柳絮飘花似飞雪。不要把危弦弹拨,哀怨极端那危弦也会诉说。天不会老,此情难绝,心儿像双根丝缕织成网,其中有千千纽结。熬过漫长春夜,东窗未见曙光,孤灯已灭。
【赏析】《千秋岁》,又名《千秋节》。这首词抒写作者惜花伤春的情怀,同时暗寓相思之意。上片织入鹈鴂鸣叫、花残、雨轻、风狂、梅青、人静、絮飞种种景象,造成浓重的、令人感伤欲绝的氛围,逼出下片满腔幽怨的倾诉。“天不老,情难绝”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诗句,以天的无情作为反衬,表现了作者“之死矢靡它”的执着感情。词中用双丝网比喻愁心千结,十分惬当有味。
菩萨蛮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①。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②,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释】①写:描绘;抒发。②秋水:形容美目明澈如秋水。
【译文】用哀愁的古筝演奏《湘江曲》,在悠扬的声声音符中,似乎看到了湘江春水的绿色。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随意挥洒,将幽怨的怅恨尽情诉说。面对酒宴,眼如秋水般明眸慢转,琵琶上的玉柱似一行斜飞的秋雁。当弹到情深意切的时候,怅惘之情慢慢地爬上她那微蹙的黛眉之间,显得更加楚楚可怜。
【赏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歌伎美貌和高超的技艺,并刻化了她内心深处的哀怨,表现了她丰富而美好的感情,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内在和外貌一样美好的歌女形象。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气格含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