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初步评价。
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既可以看出一个学校的计划管理水平,也可看出学校是否严格执行预算,还可检查预算执行过程中是否遵守各项法规和财经纪律,同时也可了解学校全年经济活动的概况:资金收支总额是多少,包干经费结余了多少等等,从而可以对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做出初步的评价。
学校事业发展计划分析
学校的事业发展计划分析主要是分析在校各类学生数的增减变化情况、教职工的增减变化情况以及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一般而言,各类学生人数年末数大于年初数、固定资产年末数大于年初数时,表明学校的事业在发展。事业发展计划分析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基本数字表”格式和“资金平衡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以及有关预算资料。具体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各类学生增减情况分析。
学校的招生计划是由国家制定的,不能任意增减。将各类学生的本年实际增加数与计划招生数进行对比,即可了解学校是否完成了国家规定的招生计划,并进行未完成计划的原因分析;将本年实际减少数与计划减少数进行对比,可了解学生的毕业情况,如果实际减少数比计划减少数少,说明可能有本年应毕业的学生未能毕业,需进一步查明原因:成绩不合格而留级、退学、因病休学、死亡等。尤其对退学的学生要作进一步分析:是受错误思潮影响自动辍学,还是因学生不遵守校纪校规犯有严重错误被校方勒令退学或劝退。
对各类学生增减情况进行分析时,一般要计算以下指标:
计划完成情况指标。
招生计划完成率(按学生类别计算)
=实际招生人数国家下达的计划数×100%
事业发展指标。
事业发展率=招生计划完成率100%
学生毕业率指标。
学生毕业率(按类别计算)=应毕业学生数实际毕业学生数×100%
(2)教职工增减情况分析。
对教职工增长情况要结合学校主管部门规定的定员定编情况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对缺编学校,教职工的增加(尤其是教师)是事业发展的表现,反之,对超编学校,教职工增加则说明人力利用有问题。目前许多学校教职工超编现象严重,未达到国家规定的编制比例,各校应根据国家关于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积极组织和安排知识分子的流动,尽量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教职工增减情况的分析中,既要注意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又要注意教职工内部各类人员的比例。
(3)固定资产增减情况分析。
在正常情况下,学校的固定资产(尤其是房屋、建筑物)的增加,说明学校的事业在发展,投资规模在扩大;如果学校求大求洋,不顾财力可能盲目上基建项目和购建固定资产,则另当别论。
进行固定资产增减情况分析时,可先将“资金平衡表”中的固定资产或固定资产基金的年末数和年初数进行比较,从总额上分析其增减情况。其次,结合固定资产分类情况表来考察主要是哪些类别的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一般说来,教学科研设备的增加有利于改善教学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宿舍的增加有利于改善教职工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环境,行政办公设备的增加要作适当控制。分析时要注意现有设备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学校经济效益分析
学校的经济效益是客观存在的,为了不断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必须开展经济效益分析,建立一套符合学校特点的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以便校际之间相互比较,互相促进。
学校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前者是微观经济效益,后者是宏观经济效益。从宏观上说就是要培养出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各种不同层次的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这里主要是人才质量和人才结构两个问题。人才的质量包括人才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以及他们的业务能力,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为现代化建设献身精神。人才的结构包括不同层次学生的比例、同一层次中各专业学生的比例。要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就要求学校配合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地做好人才的预测工作,加强招生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微观经济效益主要从以下各方面来考核。
(1)事先计划完成情况的效益分析。
各类学生增减情况分析的三个指标,不仅是事业发展计划分析的指标,也可作为考核学校经济效益的指标,尤其是招生计划完成率指标更能说明学校事业计划的完成情况,对短线专业来说,招生完成100%以上对国民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对长线专业来说,则不能超过100%。
(2)资金耗费的效益分析。
资金耗费的分析主要从每生分摊数和有关“目”的经费支出占全年经费总支出的比重两方面来进行。
每生分摊数指标。每生分摊数是指全年经费实际支出数与全年全校学生平均人数(折合数)的比,这一指标综合反映学校培养一个学生的当年的培养成本,全年经费实际支出数中应剔除当年固定资产购置费,加上固定资产的应折旧数额,计算公式是:
每生分摊数=全年经费实际支出数-设置购置费+折旧费全年学生平均人数
每生分摊数指标还可用每生分摊工资数、每生分摊设备费来分别考核培养一个学生需要的人力费和设备费用,计算公式如下:
每生分摊工资数=本年实际支出工资总额全年学生平均人数
每生分摊设备费=本年末固定资产原值总额全年学生平均人数
一般说,两个规模、性质相同的学校,每生分摊工资数少而分摊设备费多的学校经济效益好。
有关经费比重指标。学校的全年经费支出是否合理有效是考核微观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是从有关“目”级科目的支出数占全年经费支出的比重来考核的,其计算公式是:
人员经费比重=人员经费总支出全年经费实际支出×100%
公用经费比重=公用经费总支出全年经费实际支出×100%
业务费占公用经费比重=业务费总支出公用经费总支出×100%
教学科研设备比重=教学科研设备支出设备购置费总支出×100%
上述四个指标中,人员经费比重小、公用经费比重大为好。说明“吃饭钱”比“建设钱”少;业务费占公用经费比重大、教学科研设备比重大为好,说明在公用经费中较大部分用在业务支出上,或者说明在设备购置方面主要是购置教学科研设备,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
(3)人力利用效益分析。
人力利用效益分析主要用编制比和教师工作量情况两类指标来考核。编制比是指学校有关人员之间的比,这些指标国家有具体规定,若学校的实际编制比超过了国家的规定,则效益较差。
①编制比指标:
教职工与学生比=全年教职工平均人数全年学生平均人数
教师与学生比=全年教师平均人数全年学生平均人数
②教师工作量指标:
教师人均课时数=全年全校授课时数全年教师平均人数
任课教师比重=任课教师实际人数全年教师平均人数×100%
以上二指标,教师人均课时数越多、任课教师比重越大,说明学校的师资力量利用效果好。
(4)仪器设备利用效益分析。
近几年来,学校的仪器设备增长较快,但利用情况并不太好,值得引起注意和重视,为了考核仪器设备的利用情况,可用以下指标来分析。
仪器设备利用率指标:
仪器设备利用率=在用仪器设备台数帐面仪器设备台数×100%
这一指标反映全部仪器设备中有多少被利用,有无闲置情况,至于已用的仪器设备的具体利用情况还要利用单台仪器设备利用率指标来分析。单台仪器设备利用率指标:
单台仪器设备利用率=全年实际使用时数全年应使用时数×100%
仪器设备完好率指标。仪器设备完好率是反映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技术状况和维护情况的重要指标,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性是充分地利用固定资产的前提条件,其计算公式为:
仪器设备完好率=仪器设备完好台数帐面全部仪器设备台数×100%
(5)预算外资金的效益分析。
预算外资金的效益分析,可用下列指标考核:
委托办学净收入率指标
委托办学净收入率=本年委托办学净收入本年学校基金收入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学校当年接受有关方面委托培养学生的收入扣除成本后进入学校基金的部分(即净收入)占全年学校基金收入的比率,其动态数列可反映学校接受委托培养的趋势。
事业发展基金率=本年实际开支的事业发展基金本年学校基金收入总额×100%
该指标考核当年学校基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发展事业,同时可检查学校是否执行了国家的财经纪律。
抵支收入率指标
抵支收入率=全年抵支收入总额全年拨入经费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学校从预算外收入中,按规定转入预算内抵充教育事业费的收入总额占全年国家拨入经费的比重,反映出预算外资金来源的发展趋势。
(6)总务承包的效益分析。
根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总务有关单位实行改革,承包在目前是改革的基本形式,为了考核其经济效益,为总务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应建立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主要有:
校办工厂(车队、招待所)人均创利额
=校办工厂(车队、招待所)上交利润校办工厂(车队、招待所)年平均人数×100%
炊管人员人均营业额=全年食堂营业额全年医务人员平均数×100%
医务人员工作量=全年门诊人数医务人员平均数
人平修缮收入=全年修缮总收入年维修人员平均人数×100%
建立上述六大类经济效益考核指标,能比较全面地考核学校有关经济活动,为学校主管部门和校领导提供经济效益的基本情况,为主管部门比较所属学校的财务工作、推动后进提供基本依据。
11.学校财务监督的原则
进行财务监督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才能准确地实现监督的目标,完成监督的任务。要搞好财务监督,首先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以下四项原则,这是进行财务监督的根本前提。
实事求是的原则
任何工作都要实事求是,财务监督工作更应遵守这个原则。在监督过程中,要弄清事实的本来面目,不能歪曲,不能含糊,不能夸大或缩小,要始终保持科学态度,如实反映情况,对可疑之处,要追查到底。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如生产经营条件和事业计划的改变,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应在坚持监督标准的同时,灵活地处理问题,具体地分析问题。
从整体利益出发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三者利益基本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因此,财务监督工作必须从整体利益原则出发,做到局部服从全局、个人服从整体。这就要求要以国家的财经政策和法规为依据进行判断,审查其经济行为是否符合财经政策和法规的要求,是否符合整体利益的原则。
群众路线的原则
财务监督工作的政策性很强,范围很广,如不依靠群众,很难把工作搞好。广大教职工群众是学校的主人,他们直接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工作,最了解具体情况,依靠他们,能了解很多活的情况,能找到很多线索。因此,在财务监督工作中必须贯彻群众路线的原则,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有事和群众商量,这样才能使财务监督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经济效益的原则
财务监督作为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要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因此,讲求经济效益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也是财务监督的重要原则,学校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有效地使用资金上,无论设备的购置、原料物资的采购、修缮费的支出、业务费和公务费的使用等等方面,都存在一个经济效益问题;在制作预算、编制计划、审核各项开支时,都要力求以较少的支出办更多的事,加强经济核算,促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使学校的事业计划和预算能圆满完成。
12.学校财务监督的方式
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总是处在运动过程中。财务监督贯穿于整个财务活动的全过程,监督工作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而必须采用一定的监督方式。监督的方式可按以下标志分类:
按监督的时间划分
按监督的时间划分,有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1)事前监督。事前监督就是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前,在最后决策和确定计划时,对决策方案和计划草案进行事先审查,以评价其可行性。通过事前监督,就能“防患于未然”,从而保证决策和计划的正确、合理和有效,如有错误或不符合制度规定,做到事前纠正、制止,以避免和减少损失浪费。
(2)事中监督。又名日常监督,是在财务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进行的连续监督。这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它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保证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能按计划正常进行。制止一切不合理的、错误的或非法行为的发生,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确保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3)事后监督。事后监督是在计划和预算执行以后,对实际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的检查和监督,以考核、评价经济活动的实际效果,分析、检查其预定目标(或标准)的差异程度和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结论和建议,以便改进,为今后工作起到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