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习惯比另一些习惯更难以改变。这一点,不仅坏习惯如此,好习惯也不例外。也就是说,一旦好习惯养成了,它将牢固而忠诚。习惯在“由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被重复的次数越来越多,存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它们也越来越像一个自动装置,越来越难以改变。
改变坏习惯有一种比较快捷的方式,那就是培养更多的好习惯。不要只是想着把坏习惯从它原来的位置清除掉,因为坏习惯消除掉了,如果没有好习惯来补充,一不注意,坏习惯可能又会回来了。就像一个人戒烟,烟瘾来的时候,总是要用瓜子或者糖果把烟瘾驱逐出去。如果只是靠意志戒烟,烟瘾来的时候,嘴里什么都没有,难度就会比较大。
要养成当日事必须当日毕的习惯,也要讲求一点方法。比如一个习惯于同时做许多工作的人,我们就要先弄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做?是什么心理驱使他这么做的?一般来说,喜欢同时做许多工作的人,往往抱着一种善意的想法,那就是尽快把工作做完。这种人一看同时面对许多工作,心里就会产生焦虑,总想着尽快把工作做完。可是,由于采取的方法是错误的,结果就出现了越忙越乱的现象。
解决的办法就是先消除这种焦虑的心理。俗话说“心急喝不得热粥,一口吃不了胖子”,做什么事情都要一件一件的来。开始的时候这种焦虑心理可能不大容易消除,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强迫自己去专注于一件事,在一件事未完成之前,坚决不去做第二件事。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不再为其他的事情焦虑时,也就养成了当日事必须当日毕的习惯了。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著名管理学家克劳士比“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句激励士气的口号及公司最经济的经营之道,而且还是对员工工作态度的评价和要求,是每一名员工个人的成功之道。克劳士比推崇这样一种工作态度,即对错误“不害怕,不接受,不放过”,每一名员工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克劳士比很赞赏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工程施工中,师傅正在紧张地工作着。这时他手头需要一把扳手。他叫身边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飞奔而去。他等啊等,过了许久,小徒弟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拿回一把巨大的扳手说:“扳手拿来了,真是不好找!”
可师傅发现这并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气地说:“谁让你拿这么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没有说话,但是显得很委屈。这时师傅才发现,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没有告诉徒弟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扳手。自己以为徒弟应该知道这些,可实际上徒弟并不知道。师傅明白了:发生问题的根源在自己,因为他并没有明确告诉徒弟做这件事情的具体要求和途径。
第二次,师傅明确地告诉徒弟,到某间库房的某个位置,拿一个多大尺码的扳手。这回,没过多久,小徒弟就拿着他想要的扳手回来了。
克劳士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要想把事情做对,就要让别人知道什么是对的,如何去做才是对的。在我们给出做某事的标准之前,我们没有理由让别人按照自己头脑中所谓的“对”的标准去做。
第一次没做好,同时也就浪费了没做好事情的时间,返工的浪费最冤枉。第二次把事情做对既不快,也不便宜。
在很多人的工作经历中,也许都发生过工作越忙越乱的事情,解决了旧问题,又产生了新故障,在一团忙乱中造成了新的工作错误。结果是轻则自己不得不手忙脚乱地改错,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则返工检讨,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失。
由此可见,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忙着改错,改错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错误,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这些错误往往不仅让自己忙,还会放大到让很多人跟着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资损失。
在工作中,盲目的“忙”毫无价值。“忙”的目的是创造价值,而不是忙着制造错误或改正错误。只要在工作开始之前想一想出错后带给自己和公司的麻烦,想一想出错后造成的损失,就应该能够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对”这句话的分量。因此,你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用脑子使巧劲解决问题,而不是盲目地靠拼体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这正是解决“忙症”的要诀。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还包含着效率。用十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完成一项工作,也算是一事一清了。可是这个清里面就没有了效率可言。我们不能在会议结束后才把发言稿交给领导,即使我们把发言稿写得非常激动人心,也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
这个效率从何而来呢?它就来自我们事前的思考。老板有了事前的思考,我们才能开始就把事情做对。起步正确了,后面的事情做起来自然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损公并不能肥私
在职场上,有些员工往往会在无意间占公司的小便宜,他们认为公司的便宜是“不占白不占”。他们一有机会就拿公司的电话打私人电话,或者趁老板不在时做自己的私事,甚至悄悄溜出去。还有些员工把公司的物品当成免费资源,随意把它们拿回家去使用。
王某在一家公司担任采购部经理。一天,他看到公司定制的圆珠笔、复印纸异常精美,便顺手拿些回去给他上小学的女儿使用。这些东西被女儿的老师看见了,而该老师的丈夫,恰好正是与这家公司有业务往来的一位经理。
这位经理了解这件事后,说道:“这家公司的风气太不好了,公司的员工只想着自己而不是公司!这样的公司怎么能有诚意做好生意呢?”于是,他中止了与该公司的合作计划。
谁也没有想到就区区几支圆珠笔和几张复印纸,竟中断了生意。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工作中许多不良习惯,哪怕它如芥粒,非常之小,其所造成的危害,常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对于员工来讲,这些看似微不足道,不足以影响大局的小毛病,还常常决定他本人的前途命运。理智的老板,常会从细微之处观察员工、评判员工。比如,站在老板的立场上,一个缺乏时间观念的员工,不可能约束自己勤奋工作;一个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员工,在工作中肯定无法与别人合作沟通……一旦你因这些小小的不良习惯,给老板留下不好的印象,你的发展道路就会越走越封闭。
如果上司发现你经常在工作期间处理私人事务,他就会感觉你不够忠诚。因为公司是讲求效益的地方,任何投入必须紧紧围绕着产出来进行。工作时处理私人事务,无疑是在浪费公司的时间。
尽量不要因私事向上司请假,因为上班时间内的每时每刻都必须为公司所用,你每月领取的报酬已明确表明了这一点。当然,有些工作即使是带回家做也无妨,而且可以省下一些往返的时间或者说效率更高,像这种特殊的工作也要得到上司的许可后再离开。
有些员工爱在上班时间里打私人电话,这是不对的。另外,比如有朋友打到办公室和你聊天的电话,你很想早点挂断电话,但对方却说个没完没了,这时,你就有必要找一些托辞来早点结束。比如:对不起,我现在要开会了,有时间再说吧;对不起,现在有客来访,下班后给你打电话等。遇到这种情况,撒个谎中止谈话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办公时间内抱着电话谈私事,不仅会耽误你个人的工作,还会影响周围其他人办公。更为重要的是,这还会影响到上司对你的印象。
一位老板曾这样评价一位当着他的面打私人电话的员工:“我想,他经常这样做,否则,他怎么连我也不防?也许他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有违职业道德。”
对老板来说,工作时间打私人电话,处理私人事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员工工作的心态。有些老板通常把私人事务的多少,当作一位员工是否积极上进、安心本职工作的考核标准。因此,工作时间里千万不要做私人的事,否则将影响你的发展。
任何时候也不要随意拿走公司的物品。小到一张复印纸,大到电脑、汽车。道理谁都明白,但只要在公司待的时间长了,很多人难免就会“忘情”地拿走它们。
在单位中,一定要坚持“不拿公家一针一线”的原则。即使有人那样做,你也不要效仿。因为这将会给你造成很大的损失。
有些习惯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十分重要。如果不加注意这些细节,你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
因此,作为一名公司的员工,上班时,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要占用上班时间处理私事;下班后,不要“顺手牵羊”拿走公司的任何物品。养成一个好的工作习惯,对你的职业生涯,甚至整个人生都大有益处。
别让“小聪明”误了自己
在职场上呆的时间长了,一些人开始养成了投机取巧的习惯,在他们看来给老板打工耍点“小聪明”是天经地义的事,何必太认真呢?然而成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耍“小聪明”只能得到一时之利,但却会拉开你与成功的距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很多人本身具有达到成功的才智,可是每次他们都是与成功失之交臂,于是觉得老天对他们不公平,怨天尤人。其实他们从没有认真地检讨过自己,总是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总是期望很多,付出很少,内心里不屑于去做他们心中的“一般小事”,认为他们被大材小用。认为是小事,就开始耍起小聪明,投机取巧,得以蒙混过关。但是他们有没有静下来想过:能蒙得过一次、二次,但总能混过去吗?一旦让老板察觉,你还怎么在单位立足?建立一个好的印象需要长期的考察,而坏印象的形成却在一瞬之间。而且对坏印象的改变是很难的,犹如一张白纸,整张白纸的白不如上面一个墨点的黑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即使老板这一次原谅了你,但是从今以后他可能不太信任你了,因为你的人格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打了一个折扣。总有一些员工觉得与成功无缘,总是抱怨老板不识人才,只把一些零碎小事交给他们,不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其实真正的原因不是老板不给他们机会,而是他们自己不注重细节、爱耍“小聪明”,最终将自己拒在成功的门外。在老板的心中,他以往的投机取巧已经被打上不踏实、不可靠、不能委以重任的印记。在一个公司中,如果再也没有机会从事重要业务,何以谈将来?何以谈前途?
不能在老板面前耍“小聪明”,那是不是说就可以在同事面前耍“小聪明”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如果你要冒这个险的话,结果还是一样:老板、同事,谁也不会信任你。
李冰就职于深圳某家大企业,平时工作积极主动,表现很好,待人也热情大方。但有一天,一个小小的动作却使他的形象在同事眼中一落千丈。那一次是在会议室里,当时好多人都等着开会,其中一位同事发现地板有些脏,便主动拖起地来。而李冰却装着身体不舒服,一直站在窗台边往楼下看。突然,他走过来,一定要拿过那位同事手中的拖把。本来差不多拖完了,不再需要他的帮忙,可李冰却执意要求,那位同事只好把拖把给了他。不到一分钟,总经理推门而入。他正拿着拖把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拖着地,这一切似乎不言而喻了。从此,大家再看到李冰时,都觉得他很虚伪,以前的一切良好形象终于被这一个小动作一扫而光。
事情如果到此也就罢了,可事实总不会这样完结的。在会议室的众多职员中,有一个刚好是总经理的亲戚。李冰的结局,大家都应该猜到了,从此以后,上司不再重用,同事不再理会。
想一想这样下去是多么可怕的结果,被老板识破“小聪明”后,这些人就辞职,到另外一个公司,于是同样的戏剧又开始上演,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而已。许多年后,别人都已经创下自己的事业,打下一片江山,他们却只能想:我要去的下一个公司在哪里?也许最后觉得人生可悲,决定从头做起,可已经物是人非,多少机会也已经失去了!
阿奇上学期间,人缘非常好,社交活动也很广。可是让朋友们吃惊的是,都毕业几年了,阿奇还是经常跑人才市场。而让朋友们大跌眼镜的是上学时默默无闻的许盛,此时已经成为一家日化用品公司在华北地区的市场总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后来,离开学校后,阿奇应聘做了一家宾馆的大堂经理,由于爱耍些“小聪明”,所以刚开始挺受重用。可没过多久,他的那些“西洋镜”都被一一拆穿,老板马上就将他“冷冻”起来。
之后,阿奇又进了一家中德合资企业。德国人严谨实干的作风当然又是阿奇不能“忍受”的。
新加坡人、日本人、美国人……这几年,阿奇的老板都可以组成一个“地球村”了,可阿奇却还在职场中游荡。
许盛与他不同,从学校毕业出来后他就进了这家日化公司的销售部。之后,他勤奋工作,默默地积累工作经验。他对行业渠道的熟悉程度使上司很是赏识,对公司产品更是了然于胸。他的才干很快得到上司的肯定。当该公司华北地区市场总监的位子空缺后,公司总部就把他推上去。
他们的经历真像某位大学生所说的“毕业以后,我们发现了彼此的不同,水底的鱼浮到了水面,水面的鱼沉到了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