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系统的整体功能都等于各孤立部分所产生的功能的总和,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所产生的功能。在校长的管理实践中,能否重视从管理的整体性能出发,遵循整体效能的规律,对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系统的性能、功效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唯有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有机的联系起来并形成结构,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考察校长管理实践的现实状态,可以发现,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教育所做的功和学生在教育中得到的实际发展有很大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存在两种倾向所致:
其一,各育的功能发挥得不充分。常见的现象是重智育、轻德育、弃体育、忘美育、鄙劳技教育,各育发展不和谐、不平衡。就各育自身而言,功能发挥得也不理想。智育存在着只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智力、能力的培养;重分数的评定而轻实际能力的评价。德育存在着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科学化、有效化问题缺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处在被动应付的局面,因而效果不佳。体育更是不落实,常常被挤掉,课堂体育教学质量不高,课外锻炼活动没有保障。美育还处在启蒙阶段,缺乏广泛性、群众性和普及性,尚未被列入教育计划之中,有待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是虚设,在领导思想中没有位置,教学措施没有落实,教学活动没有保证。凡此种种,都表明了一个事实:培育人才的各育自身的功能确有很大的潜力,潜在的教育功能确有大力开发的必要。由于各育发展不够和谐,甚至畸形发展,或缺乏必要的合理的平衡,其结果必然是各育功能之总和,大大小于应有值。
其二,各育之间缺乏联系,未能形成结构。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教育内容的结构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育均有其自身的教育渠道和组织形式;二是各育互相寓于它育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三是各育实施必须服从于整体,服务于整体,充分体现育人的整体性,即培养目标内在结构的不可分割性。
各育之联系和各育所构成的结构这两个问题,是当前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应该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的薄弱环节。这种局限性或片面性正是影响教育整体功能充分发挥的症结所在。常见的局限性是,某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很少挖掘该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不去研究本学科在完成智育任务的同时,应该同步完成其他各育方面的教学目的要求;还表现在教师进行各项思想教育活动时,或开展体育活动时,与其他各育紧密联系也不够。局限性是管理中常见的通病,如各育孤立管理,缺乏综合性的治理措施。只是纵向横向分别单向发展,而未形成纵横交错的管理网络。而恰恰正是在各学科、各育网络的交结点、联系点上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聪明才智。
综上所述,校长在管理思想上以及在管理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对待德、智、体、美、劳诸育各自的态度不同,它们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和形成了结构,所得到的育人总功效是迥然不同的。
校长还应从追求教育的整体效应这一目标出发,经常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教育效能的实际状态。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家庭、社会组成一个巨大的闭合回路,学生既要受到学校对他们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又要经常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种种不同性质信息的影响。一般地说,学校教育是严密组织的,家庭教育较为松散,社会教育则完全是开放式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应该起主导作用,而家庭、社会对学生的种种教育影响,也是不可忽视、不可低估的。家庭、社会可以是对学校教育成果的强化,起着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也可能对学校教育起抵消作用。概括起来,总是表现为两种教育效应:正教育效应和负教育效应。校长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整体出发,经常研究、考察、分析教育对象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最佳方案,就是这三者都具有正教育效应的最佳组合、高效结构。
校长的神圣职责归结为一点就是“育人”。治校为育人,育人必须治校。育人是校长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校长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和教育思想,在领导和组织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和教育活动中,努力实现管理和教育的整体效能,更完善地履行校长的教育使命。
(三)校长的经济使命
教育经费短缺,常常困扰着校长们,没有钱或经费不足,许许多多想办、该办的事全部变成了空话。对于教育经费仍然十分紧张的我国教育事业来说,兴办和发展各项校园经济项目,是我国筹措教育经费的重要渠道之一。这一部分的经济收益已被列入我国“财、税、费、产、社、基”筹措教育经费新体制的重要辅助部分。即以国家财政预算支出、开设教育税种和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费为主,辅之以校办企业、社会力量办学和建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的系统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校园经济是存在于学校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对于校园经济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以及校长姓“钱”还是姓“教”的问题,曾经有过诸多争议,时至今日,校园经济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已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实。现今,校园经济已在它的母体——学校教育实体中逐步成长为一种系列的经济实体。因此,当今的校长在经营和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应该毫不犹豫、理直气壮、勇战困难、善于竞争地去完成校长的经济使命。
校长的经济使命就是校长策划、经营、领导和主管校园经济。校园经济具有多元价值。它主要体现在三个过程中。其一,校园经济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和商品流通过程。这种过程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校园经济又是重要的育人过程。以校园经济为中介和基地,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对象紧密的联系起来。从了解社会、修养品德、深化知识、熟练技能、增强体质、提高美感等方面,把育人的教育活动和校园经济的生产活动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教育活动。其三,校园经济也是治校的过程。它的发展对于学校的建设,对于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和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无疑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教育人民办。从我国国情出发,发展校园经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学校发展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保证,这是社会主义学校校长义不容辞的经济使命。
(四)校长的文化使命
现代管理科学非常重视研究和探索管理过程的组织文化。任何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组织的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活动。在一个具体的组织里,其管理决策和实施方式、人际交往和沟通等,无一不受到这个组织的文化影响。有什么样的组织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之所在。建设和发展学校文化,应当成为学校校长最重要、最紧迫、也是最艰巨的历史使命。
1871年,英国的人类学、文化学专家泰勒首次给“文化”定义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人类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至今,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二三百种,可谓长期争论、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事物,而是由多学科组成的复合体。它包括人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以及他们所创造的财富。实际上,一切规范的、认识的、器用的、艺术的、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是可以归属于文化这一范畴的。
学校是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学校这种教育机构,有其特殊的社会活动目标,它的目标在于通过学校的环境与其中的活动,来传递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价值观点、意识形态与行为规范等,使受教育者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由此可见,学校教育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学校教育活动始终体现着一种特定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作风的总和。它是学校管理的一种哲学,是一种学校管理的新思想、新观念,是学校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校成员智慧、经验、精神、作风的积淀和提炼,它表明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或精神,是联系和协调一所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是学校的灵魂之所在。
学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组织文化,它所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既包含一般组织文化所具有的环境、价值观、英雄楷模、习俗和礼仪、文化网络的内容结构,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它的构成要素概括起来,大致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价值观等。其中,价值观在学校文化中属于核心地位,是校长领导学校,实施管理职能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学校教育实施教育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建立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是校长管理学校的重要因素。
六、时代对创新型校长的多维要求
半个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说过:“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当代世界著名教育家、校长的杰出典范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你作为校长,不仅是教师的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主要教育者,而且形象地说,也是一个特殊乐队的指挥。这个乐队是用一些极精细的“乐器”——人的心灵来演奏的,你的任务就是要听到每个演奏者(教师、教导员、班主任)发出的音响,你要看到并从心底里感觉出每个教育者在学生心灵里面留下了什么。”这些名人名言极其精辟地道出了时代、社会对校长的期望和要求。当代校长肩负着艰巨的历史重任。校长只有符合时代对自己的多维要求,才能在提高民族素质和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合格人才方面,不负时代和民族厚望。
——政治上的忠业者。校长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只有校长树立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保证学校沿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政治方向健康发展。
校长在政治上要做一个忠业者,就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理解、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各项法律法规,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更应积极深化学校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的各项改革,以适应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工作上的乐业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所担当的校长工作无比热爱,就会产生出一种无形的巨大推动力量。校长在工作上、事业上要成为一个乐业者,就应该做到:一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校长职守,首先就表现为爱生,爱生才能乐教,才能乐业。爱学生,要爱全体学生,不只是爱少数优等生,最重要的是要在理智上、情感上、使命上对后进学生给予偏爱。二是乐于探索。校长的探索精神,就是积极探寻工作最佳效果的精神,就是积极探寻工作规律的精神,就是开拓前进、奋发向上的精神,就是顺应时代大潮、勇于改革的精神。
探索精神在当前改革的时代,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人都应该有的一种精神。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多必须明确回答并付诸实践的新课题。要使学校适应当前改革大潮的发展趋势,适应四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现代化,学校管理必须富有活力。作为一校之长,如果没有探索进取的精神,又谈何学校教育现代化,哪来的学校管理的活力,也就不可能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前进中的开拓者。校长在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总会有一些烦恼。但是,困难和成功,烦恼与乐趣,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困难就找不到成功的起点,克服了困难才能深切地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当今,由于社会变革的日益深化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全面进入一个崭新的以推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题的历史阶段,这也给教育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科学的解决。
——管理上的专业者。教育工作对于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从事学校工作的人员来说都是他们的一门专业。当然,各人还有他从事的每一项具体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业务领域,这也都是他们的具体专业。校长所从事的学校管理工作,在当今社会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校长应该学习、研究、探索,成为一名出色的学校管理的专业工作者。
现代学校管理是当今开放社会中的社会管理,它与社会各子系统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和相互推动。有效的学校管理,一定要运用科学的原理和科学的方式方法,正确调节和处理学校与社会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校长要在原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学校管理科学的专业领域内,了解和掌握有关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行政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统计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