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民族特色办教育,是一切爱国的有远见的教育家的共识。辛亥革命后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严复,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但当他看到国门大开后西方形形色色的思潮在中国思想界泛滥时,他又以一个思想家的敏锐,看到了维护中华民族“国魂”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迫切性,进而呼吁“保存国种特性,为教育之一大事。”直至临终之际,他还在示子孙书中亲笔留下遗言:“中国必不亡,旧法(泛指传统文化)可损益(即扬弃),永不可叛!”70年后的今天,当我国有些人对西方文化不加分析地顶礼膜拜时,东方的儒家文化却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波尔先生诚恳地指出:“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这是很宝贵的,希望中国在对外开放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抛弃它们。”这是真诚的,也是中肯的提醒。
在学校特色设计中依托民族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充分吸收并利用我国传统教育精华,使其放射出时代的光辉。
李瑞环同志称赞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在当今的世界上仍然具有不衰的魅力。”我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关于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综合观即大教育观。把教育视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重视教育问题的社会性实质,主张将其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二是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在对德与智、教与学、学与思、知与行等关系的认识和论述上,充满了深刻的辩证思想。三是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人的内在道德自觉性、心性的内在功能观。我国传统教育追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向自身,重视其内在的力量,这是一个显著的教育特色。总之,我国传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民族精神,淳化民风,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帮助人们修养身心,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不管现代社会科技如何发达,物质生活如何富裕,人性的培育、心灵境界的提升、素质层次的跃迁,都是不可忽视的。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发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对于解决当前几大难题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困惑,极富借鉴意义。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作为炎黄子孙,可谓得天独厚,千万不可妄自菲薄,数典忘祖。要知道,只有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学校特色,才是世界范围的学校特色。
第二,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强大支柱。
民族特色的核心是一个民族共有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心理素质特征,或曰民族性、民族魂、民族精神。无论是日本的“大和精神”、美国的“美利坚精神”,还是德国的“日耳曼精神”、法国的“法兰西精神”,都是有关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民族在其成员身心结构中留下的“胎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屡经曲折磨难,甚至面临倾覆厄运,却一次再次地衰而复兴,蹶而复振,转危为安,巍然屹立,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而维系着中华民族统一、自立、自强、进取的精神支柱、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乃是世界特有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精神同样是学校特色的强大支柱。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合大学,物质生活极其艰苦,时有敌机轰炸骚扰。然而,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富有民族气节的著名教授,舍生忘死,同仇敌忾,铁骨铮铮,顶天立地,“八年之久,……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校长从事着前人所没有做过的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更需要继承和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并以这些精神为强大支柱,建筑学校特色的大厦。
地区特色,是学校特色所应依托的又一重要基础。
我国地域广袤,各地之间无论是山川水土的自然环境,还是政治、经济、文化、语言、风俗方面的人文环境,都会有各自的特点,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特色的形成。当然,某一地区不会是一种风格的一统天下,但某一地区在文化传统上总会有某种占主导地位的显著特征。
福建省南平师范坐落于武夷山怀抱之中,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学校。几年来,该校扎根于闽北红土地,坚持面向山区办学,形成了以“锄杆教育”为标志的鲜明特色,被全国中师界誉为“一株丹枫”。该校领导认为,山区有山区的特点,有对教育的特殊需要。准确地把握这种特殊需要,就找到了山区办学的依据。多年来,该校形成了定期对服务区域作深入调研的优良传统。广袤的闽北大地上,遍布他们走访调查的足迹。深山林区一位年轻教师不会种菜,不会烧饭,整日以方便面充饥,村民们听说后不肯送孩子上学,担心这样的老师呆不长。该校领导认为:本校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要去山区村小或复式教学点工作,这些毕业生首先需要具备的是最起码的生存能力。学校领导决定,要培养“笔杆+锄杆”型的人才。要求新生入学报到时,必须带一件劳动工具。求学三年,坚持劳动三年。“三年如一日的锄杆教育”,养成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毕业生的素质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百分之百服从分配,百分之百按时上岗,百分之百安心山区村小工作。尤其可贵的是,近几年来该校并不满足于毕业生的“留得住”,而是以此为基础,根据山区发展的新特色、新要求,不断地更新培养目标。通过调查,他们发现近年来山区对学校的新要求有以下几方面:①希望子弟不仅能知书识字,而且有致富的本领,不再重复父兄的贫困。②农民日益增多的闲暇,需要高品位的精神食粮。③要求农村小学教师能够传播现代文明,促进当地两个文明建设。根据对山区新情况的准确把握,该校在上好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了多种选修课,培养“多能一专”的山区小学教师。如今,该校又从山区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提出:开展长期的继续教育,对毕业生全面负责,使他们三五年内成为县级以上的教坛新秀、教研新花。南平师范,牢牢地扎根于闽北红土地,在雨露滋润下将永葆生机。
(二)发挥优势:显性优势、潜在优势
依托底色,是对办学背景和环境的分析和利用。发挥优势,则是对学校自身条件的分析和利用。有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客观条件的优劣使得机会的产生具有不平等性。认真分析本校的校情,就是要找出自身的“近水楼台”和“向阳花木”,使其“先得月”、“早逢春”。
不同学校具有不同优势。有的优势十分明显。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直拥有一支事业心强、治学严谨、教育有方的教师队伍。学校历代领导人总是不惜重金礼聘名师到校任教。钱玄同、林琴南、石评梅、杨秀峰、董鲁安等名满海内的大家,都曾在该校任教。北师大也将最优秀的毕业生选派到附中任教。“文革”前,师大和附中的教师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兼课。该校先后有7位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1983年,在首次评定中学教师职称时,该校124位教师参评,有53人被评为高级教师,42人被评为一级教师。可以说,这样雄厚的师资力量是一般学校很难具备的。正是具备了这方面的优势,该校才乘势而上,提出了“教师学者化”的目标。鼓励教师学有专长,教有专长,不断实践,不断改革,及时总结,著书立说,争当教育专家或本学科的带头人。在学校鼓励和教师自身努力下,该校很快形成了严谨的教风。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知识传授的科学性、思想性较强,并能做到寓教于学,紧密结合。②教授的知识起点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注重教会学生,又注重指点学生会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思考和回味的余地。③教学认真负责,对提问、复习、实验、笔记、作业、个别辅导等,教师都全面负责,认真对待,一丝不苟。要求学生口答、笔答、作业、实验报告,都必须准确、精炼、工整、流畅、规范化。④教学比较得法,注意启发引导;既教知识、技能,又重视指导学习方法和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理科实验教学和文科的社会实践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⑤考核严格。检查的知识面广、深、灵活,注重应用。评分严,标准高,学生要得到满分和优秀成绩很不容易。该校这一严谨求实的教风,不但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学生,而且也使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目前为止,该校教师中有二十多位担任了全国、市、区某学会或某学科教学研究会领导职务或理事,有二十多位担任了市、区教研部门兼职教研员。学校当年提出的“教师学者化”的目标,已经成了令人欣喜的现实。
非重点学校也可以具有某方面的优势。上海市有一所新建的黄兴中学,师资及生源质量都不能与重点中学相比,但该校前身是一所师范学校,有11位音乐舞蹈教师和3位美术教师,有舞蹈房、排演厅、音乐室及30多架钢琴。这样的优势是其他普通学校所极难具备的。可惜,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独木桥前面,这样的优势竟无用武之地。所幸的是,该校领导在独木桥前猛回头,跨上了创造特色的阳关道,在抓好基础学科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办学资源的优势,在艺术教育方面形成特色。该校还为区里培养小学艺术教师,开办了杨浦区少年艺术学校,经过几年努力,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绩。
生活中常常见到“这山看着那山高,到了那山没柴烧”的“骑驴觅驴”的现象。寻找和发现自身的优势,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是因为:优势既有明显可见的,也有隐而不露的;既有可以直接发挥的,也有能够间接利用的,还有暂时表现为劣势,一经转化即可变为优势的。因而,发现和利用优势,也要肯于动脑,善于动脑。
江苏省宿迁市侍岭乡纪宅小学是一所地处偏远贫困地区的村小学,连校长在内只有八名土生土长的教师,校舍破旧。当地老百姓对上学读书缺乏热情。1985年,入学率只有80%。这样一所小学优势何在呢?校长胡玉书展开了他的逻辑思维:老百姓不愿意送子弟读书,是因为没有看到读书的作用;老百姓对读书失望愈盛,愈是反映他们对读书的希望之大,反映他们依靠知识脱贫致富的愿望之强烈;要激发他们送子弟求学的热情,首先要让他们看到读书的现实好处;学校有的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就是优势。胡校长又想到,纪宅村的土质差,庄稼长不好,连蔬菜也是种一棵死一棵,村民吃菜全靠从外地“进口”,村民最关心的就是吃菜;解决吃菜问题就能成为一个突破口。分析了校情、村情,胡校长思路清晰了,立即召开教师会宣布:教学生学种菜。胡校长带领老师和同学从改良土壤开始,种出了第一批大白菜。学生又把技术带回家,家家庭院里冒出片片新绿,纪宅村不长蔬菜的历史终于画上句号。孩子没有上学的村民赶紧跑到学校,要求允许子女插班入学。“要他上学”一下子变成了“他要上学”。继蔬菜试种成功之后,试种花生、豆类乃至果树又连连获得成功。村民们称赞学校为农村培养了“小能手”、“小财神”,怀着感激的心情投资15.5万元,为学校盖上了漂亮的新校舍。九名村干部集体捐出了一年工资,用于学校建设。知识的优势终于转化为办学的优势,办学的优势又促进了该校为农服务特色的形成。
办学优势还可以“引进”、“借用”。创建于1959年的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第一中学,在地理、历史、师资上本来都没有多少优势,但该校在开放搞活的思想指导下,从1987年起,加强与公司内外的横向联系,促进资金、智力“双引进”。学校发起成立了由各有关单位领导担任董事的“兰化一中董事会”,让董事们关心并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解决学校硬件建设上的困难。与此同时,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稳定的联系,经常邀请北师大的教授来校讲学、提供各种信息,学校还派出数名教师前往北师大进修。全国人大常委、北师大副校长许嘉璐亲自出任兰化一中的高级顾问。北京师范学院教授李燕杰则担任了兰化一中的名誉校长。此外,该校还同美国罗伯特大学的语言服务社建立了教育与文化交流关系,与美国堪萨斯州哈斯维尔中学建立了友好关系,经常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培训师资。所有这些措施,使兰化一中如虎添翼,迅速迈入了全国著名中学的行列。
(三)权衡代价:办学代价、受教育者发展的代价
代价,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精力或作出的其他方面的牺牲。国外早期的发展理论,比较注重发展本身的进步意义。后来社会学家们看到了发达国家为发展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大到几乎不能再继续发展;发展中国家所付出的代价,也已严重地阻碍了现代化进程,因而近些年来,社会学界开始关注对发展代价的研究。这一趋势也提醒校长,在学校特色设计中,不可不注意代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