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能力”(也叫教育机智)是指执教者对课堂出现的错综复杂的情况及时做出果断处理的能力。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故而应变能力一般比较差,常常会被瞬息变化的教学情境搞得茫然不知所措,贻误教育契机。所以,利用演课这一特殊的训练手段,可以创设锻炼课堂应变能力的情境,最大限度地提高青年教师的应变能力。例如,在某执教者演课时,充当学生的其他教师可以随时举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疑问难,故意给执教者出难题。这一做法的目的在于特意锻炼执教者对偶发事件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或者说特意训练执教者不固执、不呆板、不囿于预定的计划而通权达变的能力。
“启发能力”是一种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掌握知识的重要教学本领。经验表明,新登讲台的青年教师难以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课堂上他们虽然也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过多的讲授,具有主体引导的意向,但实际却与意愿相违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效应,难以体现像有的教育学家所说的“课堂教学的真谛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教学原则。为切实根治这一痼疾,在演课时,我们把激励学生的手段、唤起求知欲的措施、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等作为每个教学环节必备的内容。与此同时,要求“学生们”给予最佳的配合,尽可能避免启而不发的被动局面,使之能够向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更高境界迈进。
(三)评课
所谓评课,是指听课人对授课者的“说课”与“演课”进行综合性评价。青年教师缺乏基本的评课能力,他们评课时往往缺乏明确的评课标准,听课后对许多问题常常模棱两可,难以作出公正的评价,即便作出评价,也是凭着自己的直观感觉,缺少充分的理论根据。
评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青年教师的分辨能力。故评课时要求首先肯定执教者的优点,即对其“说课”与“演课”中有价值之处给予必要的评价与肯定,使之充分体现出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听课和评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发展教师的经验,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的经验”的精辟论述。评价优点不仅要说清好在哪里,还要分析出好的理由。这样,闪光的东西才能变成集体的财富被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和汲取。
另外,在归纳优点的基础上,还应引导青年教师一分为二地找出“说课”与“演课”中的不足。实践证明,给执教者谈指导性意见难于谈优点,这是因为谈不足、发现不足者需要比别人有更高的能力。鉴于此,开始阶段可把“说”“演”同一教学内容的执教者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也就是像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那样:“要把完成同一个教学任务或教育任务而采取的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是激发教师思考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比,极容易发现说课、演课中的纰漏之处。待青年教师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之后,评价者便会敏锐地发现执教者说课、演课中的不足,青年教师的评课能力也便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概而言之,开展评课活动不仅仅是发现课的“利”与“弊”,做到长善救失、禁于未发,同时通过评课活动还能增强青年教师的综合分析能力及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开展“三课”活动的实施步骤及措施
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至完善,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作为来源于基层、创立于基层的“三课”活动必须建有一套良好的实施方略,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实验过程中应按“引路学习”、“以师带徒”、“集中操练”三个阶段进行。
引路学习阶段。可将教龄不足5年的青年教师作为培训对象,墨子曰:“志不强者志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首先要抓住青年教师积极向上、敢于超越、情感极易冲动的心理特点,进行富有时代感召力的动员,阐明青年教师的优势和社会所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讲清开展“三课”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客观效果。这一动员不仅会立即激起青年教师心理上的进取浪花,而且还会进一步树立起“丹心献教苑,热血培桃李”的奉献理想,打消少数青年教师刚上岗时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失落感、自卑感。动员之后,可对“三课”活动的内容及操作方法开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座,并让骨干教师现场示范引路,达到初步掌握之目的。
以师带徒阶段。从讲座内容来看,“三课”活动并不难被满腔热情的青年教师所接受,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不那么容易,这是因为课堂教学不同生产工艺,是动态控制而不是静态控制,何况“三课”活动所涉及到的内容又在平时课堂的基础上有些拓宽和延伸,这就增加了操作的难度。为此,引路学习之后,须设立以师带徒阶段。让每个青年教师认一名从教多年的骨干教师为师傅,通过工作中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达到言传身教、传业授道、互帮互学、相互促进的目的。“三课”活动遇到重点难点之时,师傅在徒弟面前引路示范、指点迷津;徒弟在操练中闪出的异彩,又会给师傅以启迪。长此以往,就可以形成诲者谆谆、听者切切的氛围,使青年教师从心理上对“三课”活动产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紧迫感,尽早达到说课条理清楚、演课中心突出、评课是非分明的目的。
集中操练阶段。这是开展“三课”活动的重点阶段。鉴于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好胜心强、敢于脱颖拔尖的心理特点,此阶段的训练应具备两点。①时间安排上采取快节奏式,每周可以拿出一两次业务学习的时间进行集中操练,如此下去,一个学期就会达到规定的时间标准。②方式选择上可采取滚动递进式,遵循“指导性操练→竞赛性操练→示范性操练”三个步骤。指导性操练是结合平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调节性指导,通过指导使执教者产生新的飞跃,心理上产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感觉;竞赛性操练是在具有较扎实的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适当开展不同层次的“三课”比武活动。利用竞赛这一机制,不仅能激起青年教师力争上游、勇往直前、敢登新高峰的好胜心理,同时还会激活青年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加快“三课”活动的研究步伐;示范性操练指将“三课”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及时组织观摩活动,把成果及时介绍给全体教师,这样不仅全体教师受益,而且也树立起了典型。形象地说,示范性操练具有既扶持红花,又滋润果实的双重作用。
三、开展“三课”活动的实验效果及体会
鉴定一项实验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与效应,最好的办法是让实践去说话。扎扎实实开展的“三课”活动,由于来源于基层又服务于基层,因而立题以后很快就会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和实践价值。一个学年结束时,有人曾对首先搞此项实验的乡镇学校进行过如下几个项目的统计,结论如下:①青年教师的教学成绩跃居上游,平均教学成绩高于其他乡镇学校教学成绩0.3个标准差,85%以上青年教师的教学成绩名列前茅。②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评选及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实验单位的入选人数大多数是参与“三课”活动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较高。③实验单位的青年教师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发表在地级以上刊物上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0多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④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有了新的追求。实验之前,部分青年教师受社会的影响不安心于教育事业,想方设法拉关系托门子“跳槽”。自实验以来,他们对教育事业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奉献精神日趋增强。
此项实验除在实验单位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之外,还产生了良好的辐射作用,“三课”中的“演课”这一形式,已广泛应用到一些地方的职称评定、优秀教师的评选等工作之中,并且效果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