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鹿洞书院前的贯道溪两岸,现存摩崖题刻50余方,其中宋代9方、明代14方、清代9方、时代不明的18方,还有少数字迹不清无法辩识的题刻。
(一)朱熹题刻
南宋朱熹的题刻尚存5方,即“枕流”“漱石”“钓台”“敕白鹿洞书院”“白鹿洞”。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别号晦庵、晦翁、紫阳。江西婺源人,定居福建建阳。淳熙六年(1179)知南康军(治今星子),重建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对振兴白鹿洞书院有重大贡献。
据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载:“峡口上下,皆先贤遗迹,左壁有‘白鹿洞’三字,‘敕白鹿洞书院’六字,溪石有‘枕流’二字,‘白鹿洞’三字,俱文公笔。”“隔溪水,载石亘,相切有声,石刻文公(即朱熹)‘漱石’两字,‘鹿眠处’三字,‘鹿洞’二字。”“在大意亭西,其崖有石刻,文公隶书‘流杯池’三字,池即涧中澄潭而名,溪流阻石,文公尝与其徒环石流觞浩歌其上,有‘流觞’两字刻于石,亦文公笔也。”“听泉石东为风雩石,石上有‘隐处’二字,下有‘流杯池’三隶字,皆文公笔也。”“‘流杯’刻风雩石下,朱子隶笔。”“‘风雩’刻南崖,听泉石东,朱子笔。”“‘文、行、忠、信’文公书,陈绰摹刻。”“‘听泉’、‘观德’、‘风雩’、‘隐处’、‘流杯池’(隶字)相传俱文公笔。”
志书中所提到的“鹿眠处”“流杯池”“流觞”“隐处”“流杯”“风雩”“听泉”“观德”均已不存在。“鹿洞”二字,它志则认为乃李梦阳所书。
钓台:在贯道溪东壁。行书,字径42厘米。明正德年间,刘世杨书刻“意不在鱼”四字于侧。
敕白鹿洞书院:在枕流桥贯道溪东壁,楷书,字径30厘米。
枕流:在枕流桥下枕流石上,楷书,字径54厘米。
漱石:在鹿眠场的贯道溪石上,楷书,字径45厘米。
白鹿洞:在枕流桥西岩壁,楷书,字径68厘米。
(二)哲理与寓意题刻
自洁,旁有小字“朱文公尝书此以名洞,今逸其文”。在枕流桥西壁,宋嘉定十年(1209)陈宓书,楷书,大字2,小字13,大字径45厘米,小字径10厘米。
流芳,在回流山,流芳桥东,宋嘉定十一年陈宓书,楷书,字径50厘米。
陈宓:字师复,宋福建人,少登朱熹之门,尝为朱熹墨铭,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嘉定中,以父任监进院,迁军器监簿,出知南康军(治今星子),后以直秘阁主观,崇禧卒。有《唐史赘疣》等传世。
文、行、忠、信,在贯道溪西壁,现存留“忠、信”二字,宋陈淳祖摹书。楷书,字径113厘米。
陈淳祖:字唯道,一字道初,温州瑞安人。登嘉熙二年(1237)进士。历知钱塘县,累官知南康军,景定元年(1260)入为秘书郎,进著作佐郎,兼权右郎官,寻除浙西提举,知安吉州,召为司农少卿。
仰思,在枕流桥西坡,明正德穆相书,楷书,字径7厘米。
穆相:明代三原人,字伯寅,正德进士,知沂水,政绩著闻,升监察御史,曾游白鹿洞。
砥柱,在贯道溪石上,明正德李梦阳书,楷书,字径52厘米。
李梦阳(1427—1529),字献吉,号空洞子,陕西庆阳人,弘治六年(1439)进士,正德六年(1511)为江西提学副使,曾在江西修复书院十余所,并恢复不少社学,修《白鹿洞书院新志》,在书院留有不少遗迹。他工诗文,与何景明等号称十才子。有《崆峒集》传世。
洙泗分流,在贯道溪西壁,明陶思贤书,楷书,字径17厘米。
陶思贤,明代南康(治今星子)人,曾为白鹿洞书院洞主。
洞门重开,在贯道溪西壁,明嘉靖蔡克廉书,楷书,字径36厘米。
洞门深锁,在贯道溪西壁,明嘉靖蔡克廉书,楷书,字径40厘米。
吾与点也之意,在贯道溪石上,明嘉靖蔡克廉书,楷书,旁有“嘉靖丁未孟夏晋江蔡克廉书”12字。大字字径70厘米。
千古不磨,在贯道溪石上,明嘉靖蔡克廉书,楷书,字径70厘米。
蔡克廉:号可泉,福建晋江人,嘉靖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曾游白鹿洞书院。有《可泉集》传世。
访道名山,在贯道溪西壁,清代张襄书,楷书,字径36厘米。
访道名山
张襄,生平事迹不明。
不在深,在贯道溪石上,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左观澜书,楷书,字径70厘米。
左观澜,字秀泉,号画航。清代永新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举,六十年大挑列一等。署西安府五郎厅通判。嘉庆二年(1797)调安定知县,三年与白莲教义军战毙命。曾游白鹿洞书院。
悟说,在贯道溪石上,清代刘平嵩书,楷书,字径55厘米。
刘平嵩,生平事迹不明。
清如许,在贯道溪石上,作者不明,行书,字径45厘米。
源头活水,在贯道溪石上,清雍正郭橖书,楷书,字径70厘米。
引人入胜,在贯道溪西壁,清雍正郭橖书,行书,字径16厘米。
有本如是,在贯道溪西壁,清雍正郭橖书,行书,字径44厘米。
义路,在贯道溪西壁,清雍正郭橖书,楷书,字径54厘米。
郭橖,生平事迹不明。
有本,在贯道溪石上,作者不明,楷书,字径25厘米。
广心,在贯道溪西壁,作者不明,楷书,字径52厘米。
逝者如斯,在贯道溪石上,清代原元功书,楷书,字径46厘米。
原元功:名敬,乐安贡士,江西巡抚郎廷极曾聘他为白鹿洞书院主洞。
小嫏嬛,在贯道溪西壁,清光绪十二年(1886)江苏黄书,楷书,字径23厘米。
荒游,在枕流桥西坡,书者不明,草书,字径50厘米。
清泉漱玉,在贯道溪西壁,清代咸丰壬戌(1862)赵囗囗题,行书,字径41厘米。
踏实,在贯道溪东壁,郡臣陈琅书,楷书,字径30厘米。
琴意,在贯道溪近枕流桥西壁,书者不明,楷书,字径57厘米。
静观,在贯道溪东壁,书者不明,楷书,字径23厘米。
(三)写景
圣泽之泉,在贯道溪东壁,宋陈淳祖书,楷书,字径35厘米。
风泉云壑,在贯道溪东壁,宋陈淳祖书,楷书,字径50厘米。
回流山,在书院东的回流山崖壁上,木子(即李梦阳号)书,楷书,字径75厘米。
观澜,在贯道溪石上,彭治书,楷书,字径45厘米。
彭治,生平事迹不明。
闻泉,在贯道溪东壁,书者不明,行书,字径34厘米。
鹿洞,在贯道溪上流石壁,明正德李梦阳书,楷书,字径35厘米。
(四)记事
1.流芳桥北崖题志:“新安朱侯在建桥白鹿洞之东南陬,面直五老,溪流绀洁,未之名。同游江西张琚、罗思、姚鹿卿,闽张绍,燕潘柄,郡人李燔、胡泳、缪惟一。会讲洞学毕,相与歌文公之赋,得名流芳,既揭楣间,因纪岸左。嘉定戊寅四月丙午莆田陈宓书。”
楷书,77字,字径16厘米。
2.枕流桥南题志:“永嘉陈淳祖,假守是邦,被命造朝(桥),以书考,日谒辞鹿洞会讲。预者无尞子、丘琏士、林梅堂长、杜端甫直学、傅仕龙、欧阳纲学谕,与诸生几百人。景定庚辰(1260)良月、日题。”
此题志字迹漫漶,多字不易看清。楷书,100字,字径7厘米。
3.枕流桥题志:“番阳李侯骏,嘉定戊辰归武昌访书院。经小三峡,爱清泉之奔流,悬崖之对峙,出橐赀与鹿洞诸生创亭峡上。后十年戊寅,郡人胡泳以三山黄公榦所留,郡守陈宓,夏鼎新崇大之,扁以枕流,亦莫揆首创之由也。又四年,李侯守池阳,泳客于池,昉闻其始末。是秋,侯之子仁广、甥夏昌字、昌辰实合洞之士友七十有八人,举酒亭上,相与叹岁月之易流,幸来者之有继也。因书其事,刻置崖石。七月壬申胡泳题。”
此题志在枕流桥西崖,字迹严重漫漶,按书院志所录。
胡泳(1138—1175),字季永,星子人,原名胡栝,因避讳改名泳。从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尝衍说《四子羽翼》《圣经编次》《丧礼》,各立门目,学者咸尊之。隆兴进士及第,乾道七年(1171)出任监淮西江东总领所太平惠民局监行官杂买场。从祀白鹿洞书院朱子祠。
4.“侍御陈君铨买田千亩以助学……”在枕流桥西坡,楷书,77字,部分不易看清。字径8厘米。
陈铨,生平事迹不明。
5.“钦差镇守江西御用监太监董公攘捐已白金十斤,以助书院买田养士。彿时。明弘治十二年五月朔日。”
董公,生平事迹不明。
6.“夏五月大雨,秋八月大风”。
在贯道溪巨石上,楷书,字径60厘米。书者不明。
(五)诗词
“五老峰前晓自来,二泉亭上共衔杯。苍松翠壁烟霞地,复睹延平后学开。”
在贯道溪西壁,楷书,字径12厘米。李梦阳书。
(六)结语
白鹿洞书院的摩崖题刻,从宋代朱熹开始,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朱熹刻石的目的,不是为“留芳千古”,而是让后人看到这些题刻后,发思古之忧,有所启发。有的题刻,岩石质地坚硬,字迹保留清晰;有的刻在砂质岩上,由于石质粗松,部分题刻漫漶不清。留存至今的摩崖题刻,不仅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良好的教育意义。
1.题刻的书法艺术价值
在书院贯道溪两岸摩崖题刻数量之多,在宋代全国四大书院中首屈一指,真是璆琳难求,极为稀罕。朱熹的书法,庄重遒劲,在当时都被视为珍宝。《白鹿洞书院志》记载: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碑刻只要一竖起,就有人千方百计把它弄走,以致书院只留有他五方不能移动的摩崖题刻,竖在书院的碑刻早就荡然无存。朱熹的得意门徒陈宓在书院留下三方题刻,他不仅在学问上得到了朱熹的真传,在朱子祠中有他的神位,而且他曾为朱熹代笔,其书法水平得到朱熹的认可。宋代还有一位书法家陈淳祖在白鹿洞留有三方题刻,点缀于贯道溪畔,发出熠熠的光芒。明代正德年间的十才子之一的李梦阳在书院留下了四方题刻,他的书法既有颜体的刚健,又有柳体的柔劲,都是难得的珍品。
2.题刻的历史价值
白鹿洞书院的摩崖题刻似一部石刻史书,让我们看到了白鹿洞书院漫长的兴废历史。朱熹的“敕白鹿洞书院”,使我们想起了朱熹为振兴白鹿洞书院向朝廷报告《申修白鹿洞书院状》《与丞相札子》《与尚书札子》《延和殿奏事》《乞赐白鹿洞书院赐额》。他遭到一些大臣的嘲笑,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但他不气馁,最后书院落成,实现了他振兴白鹿洞书院的愿望,得到皇帝的赐额,他高兴地写下“敕白鹿洞书院”。宋代有《流芳桥题志》《枕流桥题志》《枕流亭题志》,当我们看到这些题刻后,就似乎看到了朱熹现场指挥造桥的情景。历代知名人士的捐俸、捐款、捐田以助学的题志,又记录了人们为振兴白鹿洞书院所作的不懈努力。
3.题刻的教育意义
众多的题刻中以哲理和寓意题刻为最多。这种题刻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文、行、忠、信”是古代的“四教”,出于《论语·述而》:“教人以文,修行存忠,信本也。”就是在今天仍有教育功能。“学文”除去人的愚昧和无知;“行”为端正,是做人的条件,“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对朋友有“信”,难道不是我们应有的品德吗?“砥柱”,寓意“坚强”。河南三门峡有一石屹立于激流之中,被称为“砥柱”。人们在艰难的日子里如能坚持信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应付各种惊涛骇浪,这难道不是我们追求的吗?“不在深”,出自唐代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寓意发奋图强。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不要认为自己没有名气,不敢去闯;不要认为自己资本不足,不敢去兴办事业。要冲破一切困难,冲破一切阻力,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发展我们的事业。因此,参观游览白鹿洞的人,不但能领略山川之美,看到这些题刻后,更可以受到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4.题刻反映书院的优美环境
白鹿洞书院自古以来就以环境优美著称于世。五老峰耸峙于北;贯道溪从中流过,清澈见底,鱼虾畅游;前有卓尔山,后有后屏山,东有左翼山、回流山。古树参天,野花遍地,飞鸟啾鸣,知了喧闹,风景如画,气候温润,是读书游览的好地方。现为“世界文化景观”,正如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评定语中所说:“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部分题刻反映了书院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这里的泉是“圣泽之泉”(有引号为题刻名),是“清泉漱玉”,这里的水可以“枕流”,可以“漱石”,可以“流芳”,它又是不可驾驭的狂澜,可以“观澜”;这里的路是“义路”;这里的门,是向那些学而不厌,有志于报效祖国,有志于深造的学子敞开的“义门”,它可以“洞门重开”,“洞门深锁”。白鹿洞书院美景无尽,“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