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格特色来看,笔者将之归为四类或四个角度看自我。
1.“职业我”
自己在职场的沟通、倾听、思维、矛盾、协调中所展现出来的模式、形态、特色。分为三类:“展示我”(自己认为自己在职场所展现出来的我)、“实际我”(同事、旁人眼中的我)以及“理想我”(自己认为最理想、最希望或最想改善成为的我)。
2.“理想我”
是指检讨自己在职场中的表现后,认为最理想工作表现的状态,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改善或提升到什么状态,这就是最理想的自己。
3.“家庭我”
从原生家庭到婚后自己组成的新家庭,大多数的人一生都至少有两个家庭。人在这两个家庭中扮演着家庭我的角色。身为父母、子女或其他亲人身份时所具有的权责、展现的言行与特性、为家庭延续所提供的功能,就是家庭我的展示。
4.“真我”
“真我”就是真正的我、原本的我。从出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到晚年,在每人心里最深处、最内在的那个最原始、最本我的我。它永远属于自己的本性,不受外在环境影响而变化,一直在渴求与追寻恒常的喜悦自在与祥和幸福。所以,真我也可以说是“我最愿意怎么做”,或是“怎样的表现最让我觉得开心自在”。
在“职业我”、“家庭我”、“理想我”和“真我”四种不同角色或情景中所呈现出来的“我”在掌控、人际、沉稳、高标准四种性格上的比率或得分会有所不同。也就是测试自己的得分之前,就得先假定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分别得出不同的四种比率或分数。以下三个差距代表心灵上不同的状态。
1.“理想我”与“职业我”的差距
代表对自己工作表现满意或胜任的程度。理想我与职业我的差距越大,就表示越不满自己在职场中的表现;反之越满意。
2.“职业我”与“真我”的差距
代表目前的职业是否合于志趣。真我代表了自己内心的平静自在、愉悦满意,是自己是否幸福快乐的标准。内心的满足、愉悦多是源于工作与自己的志趣、道德观、理想相近。职业我与真我的差距越小,自己就越愉快;反之,差距越大,代表不合志趣或不合道德观的程度越高,内心就越发郁闷不悦。
3.“家庭我”与“真我”的差距
代表内心的愉悦幸福感。家庭,尤其是夫妇之间当面临财务、亲子、信赖、尊重、亲密、婆媳、亲友等诸多问题时,需要大量磨合、配合、整合。为了把家维持、经营下去,彼此要贡献不同的功能、定位,这也是角色的一种,家庭中的角色功能如果与真我差距大,表示内心活得辛苦与郁闷;差距小,表示能够活出自己、活得真实、踏实、自在。